绿林网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摘抄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摘抄

《希望在于行动》是一本由[美] Spencer Niles 斯宾塞·奈尔斯 / [加] 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一):斯宾塞·奈尔斯(Spencer Niles)寄语本书的中文版序

听闻本书中文版问世的消息,我和其他作者都感到无比高兴。同时,我们也非常荣幸能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的读者

这本书承载了多年来与“希望 – 行动”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它以“希望 – 行动”理论(Niles,Amundson & Yoon,2010)为基础,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帮助人们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秉持希望阔步前行。 事实上,希望 – 行动理论有效回应了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需求。 具体而言,你可以把希望 – 行动理论理解为一个框架,它提供了策略性的模式孕育和培养希望,帮助人们在整个人生的规划与发展中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 此外,“希望 – 行动量表”(Niles,Yoon & Amundson,2011)是将希望 – 行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评估与希望 – 行动理论相关的胜任力水平。

世界各地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人们普遍缺少必要的资源来应对职业生涯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希望 – 行动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白。 最后,衷心地祝愿本书的读者“希望”永驻心间!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二):希望本身就是自己讲给自己的故事

爱丽丝的大三暑假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实习,她期待的实习工作是每天充满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但实际上,这第一次与本专业高度相关的实习经历却让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了质疑,她不知道自己此后是一直在这个行业发展,还是转行做其他,这是不是跟我们很多毕业季找工作的大学生很相似?

实际上,期望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或者职业总是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不现实的,能否有效地驾驭自己的职业体验,取决于你对工作是否有现实的理解、自信且积极的态度,以及处理困局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需要对自己的未来时刻保持希望。

01希望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

希望主要是一种思维方式,情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自生涯规划大师斯宾塞·奈尔斯等四名作家撰写的《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书中阐述,希望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①目标;②实现这些目标的思路或路径;③实现这些目标的信心和意愿。

这里的希望,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类似“我希望明天的考试通过,”或者“我希望自己下个月能瘦十斤”,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通过自己给自己讲一个故事,创设一个愿景,制定一个具体可执行的目标,并付诸行动。

美国登山家洛丽·施耐德在身体身体首次被诊断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并在手术失败后依然没有放弃登山的希望,而是经过不断的康复训练,最终登上了珠峰。她对登山的希望里有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对登山环境的综合评估以及数次登山经验的总结。

在我们现实中,如何创设一个能够实现的“希望”?这需要在我们执行策略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澄清。

02 自我反思与自我澄清密不可分

在向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遇到困境,需要根据不断获得的新信息,决定继续执行既定目标还是重新确立新的目标?这个选择要怎样做呢?

《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在这个阶段给出了具体方法,作者从个人兴趣爱好、技能映射(个人所具备的技能和所需技能),个性特质、价值观以及联系他人(社交、情感和经济支持)等5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目标。

桑托什在父亲的鼓励下,结合自己的兴趣,他选择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在学业上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很擅长处理计算机方面的技术问题,但他只有在教授别人知识时,才会真正感到兴奋。而他的父亲并不希望他从事教育相关工作,但桑托什认为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职业决策负责,不希望自己未来后悔放弃教书育人的机会。

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自我反思及自我澄清,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希望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

03 执行与调试,变可能为现实

在职业生涯中,最好的工作状态应该是“生涯浮流”。《希望在于行动》一书中,“生涯浮流”是指契合了生涯发展“起伏跌宕”和心流体验“飘如游云”之意的两种意思的结合。

莎拉是一名大二学生,主修工商管理专业,她一直热衷于通过学习心理学和人力资源开发课程来理解人类的行为。还计划创办一家国际化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希望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潜力为客户企业的成功做出贡献。还想在晚年创办学校来帮助摩洛哥农村儿童获得教育机会。这些梦想让她的内心无比充实,也一直在寻找机会为实现自己的这些愿景做努力,她参加“手拉手”社团,为当地一家孤儿院提供志愿服务等。

《希望在于行动》一书中提出的“希望”,是这个理论的核心,是与每一种胜任力(自我反思;自我澄清;愿景、目标设定、规划;执行与调适)相适配的,有一个具体可执行的目标,并时刻充满信心和希望,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澄清,调整策略,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好的机会。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三):人生会在哪里转弯,谁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要心怀希望

美国的登山家洛丽·施耐德是历史上第一位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却成功攀登珠峰的人。她原本是一名教师,梦想攀登世界七大峰,当发现自己身患疾病后,她决定不再继续等待,而是选择了向梦想出发。深受病情影响的洛丽·施耐德2010年首次珠峰登顶失败后,经过调整分析,最终于2011年5月最终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意。她在自传中写道,“我从经历中收获的最重要的心得是,不要让困局束缚住你的希望之心,更不要放弃你的梦想。“

01希望是有目标的行动 上面这个故事,出自职业生涯发展、个人成长书籍《希望在于行动》,这本书是由生涯规划大师斯宾塞·奈尔斯等四名作家撰写。书中这样解释“希望”:希望由三个部分构成:①目标;②实现这些目标的思路或路径;③实现这些目标的信心和意愿。

希望不是一厢情愿,它是“绿野仙踪”中,那个指引多萝西路过花园、穿越丛林的魔女葛丽伯娅的城堡。它没有魔法,但因为它的存在,多萝西无惧前行,最终寻找到回家的路。罗振宇是一个喜欢“说大话”的人,早在2015年,他就发誓要做20年的跨年演讲,8年过去了,哪怕经历疫情,他的演讲也不曾间断,时间见证了罗振宇的目标和坚持。哪一个迷茫困惑的人,不是依靠希望而坚守行动,才能“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哪一个绝处逢生的人,不是由于心怀希望而破涕一笑,才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不过来,你就过去。朝着那座山走,你路过的地方,繁花盛开。如何怀有希望?你要向内探寻自己、向外学会调适。向内探寻最重要的一点是:自我澄清和自我反思。

02 缺乏自我澄清的决策与毫无目的旅行一样,都是一场冒险

1985年,乔布斯被赶出了苹果公司。他是创始人,但是被公司董事会开除了。1996年,时隔十年他重新回到了苹果,出任CEO。在这被驱逐的10年中,他经历了生活和事业的低谷,他意识到自己需要进行自我澄清和思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愿景。他那么一意孤行的人,在第二次回归后,不再执着于执念,而是能从更大的角度出发,最终让苹果站在了科技的巅峰。他在自我反思阶段,最常问的问题是:”假如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还会继续做今天想做的事情吗?“这是乔布斯的终极反思,基于事业也基于生活。但,“死亡”总是过于宏大,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并不愿意在那样的前提思考,毕竟过于沉重。那么,对我们来说,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有没有指导性更强的反思方法?

有的,《希望在于行动》书中,针对普通人如何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特别针对自我反思和自我澄清部分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从以下主题:兴趣爱好、技能映射、个性特质、价值观、他人支持等共5个部分来论述,如何更好地认识自我,认清自我的方法,从而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工作。书中除了理论和案例外,也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大量的实操练习。在“希望-行动“的理念中,作者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做好自我澄清,从而做出明智的职业生涯决策,这样可以睿智地利用自己的不确定性。旅行当然可以漫无目的,只是,有清晰决策的旅行,试错成本更低。我们不必等遇到熊了,才懊悔当初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有实力冒险的问题。

03 生涯浮流,向外调适拥抱变化 保持希望的方法二:向外调适。农业革命时期的人,不曾想到有一天机器能代替人来工作;60年代的人,不曾想到互联网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的我们,也同样难以意料人工智能的影响…….时代总是在变化,它加速许多岗位的消亡,也催生许多新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幻想一种职业“干到老、做到死“,不太现实。自媒体达人、畅销书作家张萌,曾长期关注于互联网,做内容创造、品牌营销等工作,2018年时她却决定成为一名拳击手,经过一年多的训练,2019年成功转型成为中国拳击Promotions力推的重点优秀拳手之一。从她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发展道路有很多种,学会调适是关键。

作者斯宾塞.奈尔斯教授所说:好的工作状态,应该是“生涯浮流。”“生涯浮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多元化体验;一是指“心流”体验。职业生涯是人生必经的一条河流,工作是我们乘坐的船,我们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随遇而安。也就是说,正确的职业观,不是期望一蹴而就,而是在积极乐观的思考下,努力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规划,职业的河流才会涓涓不息。没有永远的好工作,只有你向外调适拥抱变化,专注于自己的热爱。

总之,由斯宾塞.奈尔斯教授等撰写的生涯发展教育流派的典藏之作《希望在于行动》,用大量的案例和理论告知我们:希望在于行动。我们在行动中认清自我,在实践中认清环境,于消极中寻找积极,于变化中探索路径。人生会在哪里转弯,谁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要心怀希望。

《希望在于行动》读后感(四):早点读到这本书,我就不会成为“穷忙族”了

网上看到一个金融界资深人士职业生涯经历的复盘,说自己从毕业到成功转型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

为此,她发出灵魂感叹:与那些一开始入对行的人相比,自己不断地换行换岗,损失了太多的钱,也大大延缓了自己的发展速度!

她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很简单,不过就是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而已:没有去认真了解整个金融领域不同板块和岗位的特点;没有思考和探索哪个方向是符合自己的;在感觉工作不合适时,也没有去反思,只是急于转换,导致试错成本过高,成为一个“穷忙族”。

“穷忙族”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指那些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

而后来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对“穷忙族”下的定义可能更符合当今很多人的状态: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

更有网友用最通俗的话将其解释为“越忙越穷,越穷越要忙”。

据网上曝料,现在的白领有一半是“穷忙族”,其核心原因就是一个:缺少职业规划。

可见,能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只关系到未来成就的大小,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指数、生活质量。

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以共享经济为特征的时代,依靠组织安排工作的传统职业生涯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做什么工作、更换几次工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好职业规划更成为重中之重。

《希望在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这本书正是因此应运而生。这是一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想的教材,被称为是“生涯发展教育流派的典藏之作”。书中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决策方法,可以为处于不同职业发展时期的人提供指导。其核心理念就是:用“自我澄清”创设个性化的生涯愿景。

在职业生涯决策过程中,如果缺乏自我澄清,那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虽然看起来潇洒,却充满了太多的冒险、不确定性,是否能达成目标更不可知。

那么,如何自我澄清?需要澄清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01、我是谁?我希望成为谁?

自我澄清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的了解自己,也就是搞懂“我是谁?我希望成为谁?”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根据书中提供的价值观列表(见下图),选出5个以内的价值观,并按照你认为的重要程度排序。

之后再将这几个价值观连缀起来,写成一段叙述性的文字。比如:我希望从事一份有创造性、又有财务保障的职业,年收入至少15万元,并且有一定的空闲时间让我阅读和锻炼。

这个描述可以为我们将来选定职业指引一个方向。

第二,想一下自己渴望在人生中经历的事,然后再回顾童年经历,看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为什么要梳理人生经历?因为确定职业方向,其实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榜样有关。

比如,特蕾莎在童年时就把虚拟人物“神奇女侠”当成偶像,所以后来她选择做一名公益辩护律师,帮助客户应对人生的挑战。

因此,第三点,就是找出2-3个自己崇拜的人,可以是父母、偶像、英雄甚至是孙悟空这类的虚拟人物,然后梳理一下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异同点。

你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恰恰就应该是你的奋斗目标。

比如你注意到榜样有极强的演讲能力,而自己恰恰不擅长,那就可以把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人作为奋斗目标。然后就可以根据设定的目标,来制定对应的措施,进而推动目标的实现了。

以上就是自我澄清的第一步,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是在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因此这种自我澄清也需要随着成长不断地进行、随时做出调整。这个任务是永无止境的。

02、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研究,对象是1500名商学院学生。这些学生被分为两组,第一组有1245人,他们上大学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赚钱;第二组只有255人,他们的目标是为了将来从事自己更为关注的事情。

20年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有101人成了百万富翁。值得关注的是,这101人中只有1人来自第一组,其余的100人都来自第二组。

这个研究充分证实了兴趣爱好对成功的影响力。因此,在选定职业前,首先确定自己的爱好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爱好绝不是一个极其具体的项目,比如爱打乒乓球、爱读书,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喜好总结出你的兴趣取向。

首先你要列出在休息、工作和居家期间喜欢做的所有事情,然后选出最感情趣的5件事,针对每件事分别回答以下5个问题:我上次做这件事是什么时候?我是独自做这件事还是和别人一起做的?做这件事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我从这件事情中获得了什么?我需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去做这件事?

全部梳理之后,我们再把这5件事进行对比,找出共性的东西。比如,你会发现自己喜欢做挑战性的工作、喜欢与人合作、喜欢冒险等等。

之后再列出5件不喜欢的事,同样找出共性的东西,比如:不喜欢独处、不喜欢关注细枝末节等。

这样,通过对自己兴趣的深入探索,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确定一个职业的大方向。具体哪些方向,可以著名职业生涯发展专家约翰·霍兰德博士研发的职业兴趣分类系统。书中对这个系统做了详细的介绍,简单说就是,它按兴趣将职业分成为6种不同的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

当然,要就业,只有兴趣还不行,一定要有相应的技能。但是,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又有些天方夜谭。毕竟,纸上谈兵并不被认为是有工作经验。

针对这一点,书中提到了“可迁移技能”一词。

所谓可迁移技能,就是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工作的技能。一般来说,最基本的可迁移技能包括基本读写能力、合作能力、多语言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等。

当你要应聘某家公司时,就可以通过梳理这些可迁移技能,来推销自己。在表述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将你的技能改写为应聘公司使用的语言风格。

兴趣是航标,技能是敲门砖,两相结合,就会让你与理想近在咫尺。

03、你的价值观如何?职场中的哪些要素对你最具吸引力?

此时虽然你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求职方向,但在最终选择具体单位、具体岗位时还会面临很多选择。比如一个离家较远,有着较高的独立性但责任也比较大的岗位,和一个离家很近、需要与人合作的工作,你会选择哪一个?

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需要我们探索出自己的价值观,才可能做出最终的决定。

书中提供了一个职场吸引力模型,这是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审视自己价值观的非常好的工具。

这个模型的主要功能是明确对个人和组织都适用的10个吸引要素,具体如下:

了解了这10个要素后,我们就需要花时间思考,把它们按照自己以为的重要程度做个排序,然后再将备选工作逐一对照,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做出决策了。

需要强调的是,职场吸引力要素排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境况下,我们看重的要素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女孩子们一旦结婚生子,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度排序很可能就会提升。

写在最后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他是如何雕刻出《大卫》的。他说:“很简单,我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并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大卫》就诞生了。”

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其实也可以说是雕塑“大卫”的过程。通过自我澄清,不断去除不适合自己的因素,职业方向自然从模糊中诞生,希望也就不再渺茫。

最爱书末一句话:成大事者,极度理想,超级现实。

献给所有徘徊在职业生涯十字路口的你们。

我是会读书变现的@酸菜鱼夫人。

后面我还会分享很多我的读书、写作心得,希望与你们共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