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摇滚:一部历史》读后感1000字

《摇滚:一部历史》读后感1000字

《摇滚:一部历史》是一本由[美]埃德·沃德(Ed Ward)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405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摇滚:一部历史》读后感(一):《摇滚:一部历史》:流水账似的歌迷回忆录

一开始我以为沃德盖德会是对影响历史的经典专辑进行一个线性梳理,然后进行有关乐理和历史的点评。结果他更像是一个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普通乐迷的回忆,和对乐队和他们的专辑的编年史罗列,老实说真的很无聊。 从作者行文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偏向性,作为美国人,有着对美国乐队的偏爱和对英伦乐队的若有若无的嘲讽。从他对我最喜欢的专辑《月之暗面》的意见和对披头士的故事的叙述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对英式摇滚的偏见,也许“偏见”这个词是我抱有主观想法,那么更客观点的,我觉得可以用“不关心”来形容,可是众所周知,英国在世界摇滚史的地位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 作者没有提到摇滚乐的配器和乐理我觉得是很奇怪和甚至外行的一件事,举个典例就是剑桥出版的音乐指南也是一部西方音乐史,但是这本书的行文却会很专业的分析乐理,配器,甚至会将曲谱或歌词作为插图供读者理解。而该书却很难做到,我可以理解为因为版权原因,但是作为一本“摇滚史”我觉得这样是不合适的。 更别提某种程度可以作为评判摇滚乐好坏的最高标准之一的思想性,作者几乎从未涉及。对于鲍勃迪伦、披头士甚至地下丝绒等乐队对于音乐的变革意义作者似乎认为根本不重要。他对乐队和其作品的举例更像是对当年排行榜的一个回顾,我看不到他对乐队理念和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的分析,通过他的行文很难让人理解摇滚乐的伟大之处。 一言以蔽之,即作者的史学素养不够,或者说他没有想过从历史学角度来阐述这段历史,而写成了偏向是流水账的唱片发行记录单(他甚至连八卦都懒得写,顶多写几句江列侬和麦卡泡分手后的互撕),不是资深摇滚爱好者或者有着强烈想要开始听摇滚、扩充歌单倾向的人千万别买,否则就是智商税,甚至不如去看部分摇滚老炮的个人传记来的精彩。

《摇滚:一部历史》读后感(二):欢迎来到摇滚世界

读《摇滚》这两本书,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过的一本书,迪克·赫伯迪格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后者虽然聚焦朋克文化,但也对摇滚乐给予了很多关注,书中提到的一些摇滚乐队如披头士、泰迪男孩,在这本书中也有体现。阅读有时候就是这样,最近阅读的书籍之间会产生有趣的联动,给人以分外奇妙之感。

该书作者埃德·沃德有“摇滚历史学家”之美誉,对摇滚的起源与发展、歌手与乐队、经营与产业可谓有精深研究。作为专业乐评人,他曾担任《滚石》杂志主编,还是著名的“西南偏南”音乐节的联合创始人。一系列丰富的摇滚从业经历,使得他积累了深厚的“摇滚理论”,他也写下了《摇滚年代》《迈克尔·布鲁姆菲尔德:美国吉他英雄的起与落》《政权落幕尽头的酒吧》等与摇滚有关的著作,是摇滚爱好者了解摇滚的有力参考。

我虽然并非摇滚迷,甚至对摇滚音乐并无多少了解,但依然读得津津有味。好书的力量也在于此,它有一种吸附力,哪怕读者对该书的主题无甚认识,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字和精彩纷呈的细节,能够对读者产生一种持续阅读下去的吸引力。

作为一部摇滚史,作者以编年史的书写方式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从1920年“摇滚史前史”开始,到1977年8月16日猫王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从孟菲斯、纳什维尔、芝加哥,到伦敦、利物浦、汉堡;从乡村音乐、灵魂乐,到摇滚……一段关于摇滚历史的时空画卷缓缓展开,让我们看到了摇滚乐的来龙与去脉、摇滚人的前因与后果。

摇滚乐的发展当然与猫王、雷·查尔斯、皇后乐队、滚石乐队、平克·弗洛伊德、沙滩男孩等伟大的摇滚乐队/歌手密不可分,但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角色的参与和推动,摇滚乐也是如此。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在叙述时刻意避开了那些伟大的音乐人,而是在那些名气略逊的摇滚人身上花费了不少笔墨,毕竟,“他们在创造巅峰成就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却是由那些声明不如他们的‘小人物’组成的。”

作者既有高屋建瓴的整体叙述,也挖掘了许多具体而微的历史细节,从而可以让我们更加丰富对摇滚历史的认知。从行文风格来看,这本书也颇有摇滚气息,或许在这个行业浸淫太久,连文字都沾染了摇滚风。

最后,在打开这本书之前,就像作者所说的——欢迎来到摇滚世界。别忘记告诉大家你在这个世界里发现了什么。

《摇滚:一部历史》读后感(三):“不要虚度光阴;钱会让人变坏”

大多讲摇滚乐历史的书都注重摇滚所发生的社会背景、摇滚与社会的互动,并且主要讲述一些重要的摇滚乐队的故事,也就是摇滚的爱与痛、叛逆与沉沦、怒放与毁灭。而很多时候正是这些东西,一直打动着去听摇滚乐的人。

摇滚当然也可以承载这些,但或许摇滚也早已负累重重了,听众有时候只是将自我精神的需要投射到摇滚乐上面去了。即使迪伦不再,唱片公司也依然在寻找下一个迪伦。滚石唱了街头斗士,那又怎样。人们在摇滚乐里面听到的,很多时候是听到自己的回声。

我无法肯定埃德·沃德这部《摇滚:一部历史 1964-1977》之所以在摇滚乐与社会的互动、乐队的传奇方面鲜少着墨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但他这样写的好处是极有广度(毕竟深度挖来挖去似乎就那么些了)。实际上,阅读这本书你在摇滚乐方面得已经有足够大的胃口和消化,否则里面那些人名乐队名非得把你整晕了不可。

而且你的胃口基本得在主流摇滚乐方面,像一些子类型的这本书里就很少提到了。比如迷幻摇滚、车库摇滚、硬摇滚、金属、朋克这些类型几乎没有提到,而前卫摇滚也只写了几页而已,多介绍了几下PF,还带着点挖苦的口吻。作者在这方面想要做的,主要是介绍摇滚乐以及与摇滚乐相关的流派的发展,比如民谣、灵魂乐、布鲁斯,以及一些牙买加音乐。

本书信息量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写了大量的乐队发展背后的厂牌、大公司,还有经纪人,这方面可以说是给以往的宏观论断给出了非常多的细节补充。这些信息可能很重要,但也可能不怎么重要。对于关于摇滚乐本身的人来说没必要,把摇滚乐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人来说,可能相当重要。另外从这方面也能觉察到,其实摇滚乐真的是一项很大的生意。当然关于这个也早有其他书籍论述过了。

虽然是一本颇有广度的摇滚乐史,但作者主要写的是英美两国的摇滚乐,至于摇滚乐的边缘国家,也就只有德国稍提了几句。当然,也许是因为其他国家的摇滚乐基本没有参与到塑造摇滚乐的进程中去吧。所以这也不是这本书的任务,毕竟英美之外国家的摇滚乐的挖掘至今也没有成为显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信息很多,但作者写的很多地方也让人感到快活。比如在讲黑色安息日的时候,顺便踩了一脚齐柏林飞艇和铁蝴蝶,说你要是听过黑安,就会觉得那俩简直跟圣马丁室内乐团那么纯净。再比如介绍PF的时候,说罗杰·沃特斯的歌词是大白话:“不要虚度光阴;钱会让人变坏”……看得我想说,幸好我更喜欢大卫·吉尔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