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锦集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锦集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是一本由[美]斯蒂芬·贾格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一):走进荒野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和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先是在发达国家,接着是全球大部分国家中流行起来。和癌症一样,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长寿病,人类的整个历史中只有最近几十年才饱受这类疾病的困扰。与癌症不同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它通常意味着缓慢的、漫长的自主生活能力丧失,以及随之而来的照护历程。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出版物:“牛津科普读本”系列的《阿尔茨海默病》从医生的视角出发,介绍病理、病程和病例,也为家属理解和照护患者提供了建议。《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是凯博文的作品,他曾经写下了许多医学人类学和精神病学经典作品,此作则更进一步将照护、认知、伦理与人类间诸种关系、人类社会诸种规范相结合,通达人类精神更为深切的境界。《追寻记忆: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是一部来自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者的科普作品,与医生对临床治疗的关注不同,本书侧重于病理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但同样关注患者及家属的遭遇与应对。《一个阿尔茨海默病人的回忆录》如其名所述,是一部充满勇气的自我记录。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我记下了一些理解: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恰好是一部“观照自身”作品。作为患病者的家属,斯蒂芬·贾格尔在与母亲旅行的途中,慢慢找到了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本书十分适合与前述作品一起阅读,此病的基础知识和病例表现在本书中常常沉默无语,患者家属的体验同样是整个“事件”的重要环节。

阿尔茨海默病不光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更是一种“社会性”疾病。就像所有那些涉及“失忆”“重生”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主角必须重头开始建立社会关系,并且在新旧记忆和新旧社会关系共同出现时遭遇剧烈冲突。想象一下,如果这种麻烦每周甚至每天都发生,那该是多么令人困扰。然而,正是这种困扰不断地让身处其间的人进入一种解离状态,撇清那些牢牢扎根于记忆的角色、状态、关系、模式,在幸福、争吵、平淡的过去之外另开一条新路。尽管这条新路通常看起来有些糟糕,但无疑也是人们生命中难得的重建、回归与审视的机会:

斯蒂芬的自我原本有很大部分依系于母亲,对母亲的爱、愤怒和不解将她推向了对抗性,在质疑、否定、离弃中,斯蒂芬做了许多。但做得越多,就越无法理解母亲的过往与当下的作为,就越无法正视自己。斯蒂芬带着母亲踏上了11天的旅行,目的地皆为自然壮美之地。在旅途中,陪伴着母亲的斯蒂芬开始从大写的母亲,也就是大自然当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承认的、回归的、坚韧的力量。

也许我们有理由认为那种复归自然、野性,寻回人类天性的说法多少有些单调,每个人会在面对荒野时看到不同的风景,但不变的是那走入荒野的心——我们怎样面对必须不断重新开始的生活?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二):爱让少女变成了母亲,逝去的是她的青春,留下的是她给孩子的记忆

今年的某天晚上,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了一个视频,一个女孩的爸爸在她大学时确诊了帕金森症。当她毕业后没多久,她的妈妈又确诊了阿兹海默症。她不想拖累男朋友,但男朋友却义无反顾地和她她结婚,现在和她一起在南京照顾她的父母。那天晚上我看着她的视频哭了好一会。这可能是我第一次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哭。我为她老公的深情而感动,为她对爸妈的亲情而感动,更为她的坚强而感动。也许这是促使我最近读《困在记忆中的母亲》的原因。

我读过不少母爱题材的书,但这是第一本我几乎一口气读完的书。读书的时候,我几乎没心思去想我的回忆,我只沉浸在作者的描述中。作者的文字既细腻又生动,有一种朴实无华的魅力。

在读序的时候,我误以为作者和母亲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所以当母亲患了阿兹海默症,将要忘了很多事情,她才会那么难过。她想“了解她的全部”。但后来随着她与母亲开始旅行,我才明白她在序中说的,“长期以来,我一直渴望更多地了解我的母亲”。其实她一直很少主动了解母亲。可能这就是很多人的现状,总觉得未来还很漫长。

但当作者知道母亲得了阿兹海默症,她感觉到了宿命的可怕。她的外婆也患有阿兹海默症,而且她已经去世了。在这次旅程的开始,母亲还问她外婆是否来了。她只好告诉母亲,“她来不了了”。幸好母亲没有再问下去。

然后她开始想象母亲的心情,想象母亲是否像她小时候不被她理解一样,会在某个地方独自哭泣?哭泣后将身体里某部分柔软的地方暂时剥离出自己的身体。然后一次次不被理解的哭泣后,慢慢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一个大女孩,长成这个社会期待的样子。

幸运的是,作者很快适应了与母亲独处的时光。她也学会了不再逃避其他人的问题,敢于主动向他人求助,告知母亲的病情。她也从自然母亲那里得到了关于自己母亲的一些答案。与其执着于她身上逝去的是什么,不妨看一看她留下了哪些东西。

母亲曾教过她这样处理被蚊子咬的包,用手指在包上画一个叉,这样就不会太痒了。当她现在这样教母亲处理蚊子咬的包时,母亲问她,这是从哪里学的。她说,我妈妈教我的。母亲说,她真是个好妈妈。

作者还在书中探讨了女性主义。原来她的父母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不同,他们希望男孩子们成为强大的有男子气概的人,而希望女孩子们找到一个非常好的男孩子。而作者自从察觉出父母的意图,就刻意回避了这一点。她现在成了一个不婚不育的中年人。

原来国外的父母也有这样古板的一面。幸运的是,国外的大部分父母大概已经放弃了这样的想法。不过国内的很多父母还有着这样的想法。但我相信,社会在发展,只要我们足够坚定,我们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有人说,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如果你是一个还在与妈妈闹别扭,不理解妈妈的孩子,无论你是少年,青年,中年,都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也许在这本书中,你会学会某种和母亲沟通的方式,或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母亲的方式。希望我们都在能拥有母爱时珍惜她。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三):我做不到像一个母亲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我自己的母亲

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知道了阿尔茨海默病,《忘不了餐厅》让更多的人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多了一些认识和理解。可是如果自己的家人得了这种病,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和她的作家女儿两个人旅游的故事。她们开车自驾,搭帐篷露营,作者在陪妈妈游山玩水中感受到妈妈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失去的记忆越来越多;但又在生活的瞬间感悟到大自然母亲进而理解母亲,理解母爱的伟大。

妈妈和妈妈的妈妈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为什么婴儿吃饭的时候不会用筷子,会有人耐心地、一遍一遍的教他如何正确的使用;而老人吃饭的时候不会用筷子,就再也没人耐心教他了呢?除了婴儿的可爱和老人的老态龙钟,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婴儿有爱他的妈妈,而老人的妈妈早已不在了。

当然,有儿女孝顺,但那和母爱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无论30还是40,在妈妈面前永远是个孩子。

从好笑到好痛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看到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说话和问的那些问题会觉得有点好笑,可是当意识到她是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时候,突然有点心痛。当看到后面,在开车的路上母亲问同一个问题问了170多遍的时候,我甚至有点惊呆了。我在想,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会是什么反应?

谁照顾孩子

比较触动我的一个点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很多事情都忘了,但一直没忘的是自己是个母亲。书里多次提到,在旅游的时候妈妈会问“谁在照顾孩子”,女儿给她解释之后她也是过几分钟就忘。阿尔茨海默病最伤人心的可能就是患者可能连身边最亲的人都不认识吧,书里的妈妈也多次问她女儿是谁,同时又会问“谁在照顾孩子”,可能很矛盾,但真的很戳心。

被需要的感觉

书里有一个细节,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在车上的时候手里一直拿着地图,并会不断的问“我们要去哪”等问题。我理解,不是因为母亲好奇要去哪,而是因为母亲想做点什么,比如从地图上找哪有停车场、哪有好吃的等。就好像当年母亲和父亲一起开车出去玩时,母亲总会坐在副驾驶帮父亲看地图。

我一直觉得,孝顺父母不只是衣食无忧的照顾,还需要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需要”,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老了不中用的感觉。所以,我们需要多向父母表达“我想你了”,不仅是表达一种想念,更是让父母感受到有人在惦记他们,他们也会为了儿女好好生活,而不是只感觉自己是儿女的累赘。我不知道这段我表达的是否清楚,但我觉得相对于被照顾,父母有时候更需要“被需要”。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作者通过上厕所这件事解释了一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是如何发展的。作者和母亲一起旅游时,母亲还可以一个人去厕所,作者只要在门口等着就可以;不到半年,作者就要陪母亲一起去卫生间;一年后,就需要提醒她记得洗手之类的;一年又几个月后,提醒她把卫生纸扔进马桶而不是叠起来塞进口袋。很快,他就会忘记卫生纸,作者就需要帮她擦手。之后......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的尊严逐渐流失的过程,最终将最脆弱和最私密的自我暴露在他人面前” 这一段真的看到泪崩啊!

这本书共18.5万字,基本上一个下午就可以读完,我相信关于父母亲情,总有一段内容会戳到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