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的读后感大全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的读后感大全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是一本由惟善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读后感(一):有点深度

有点深度,对研究禅的人应该读。

禅定论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印度说一切有部的禅定论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佛教禅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书以梵文原典《俱舍论》第八定品为基础,参考其梵汉注释以及汉、法、英等各种译本,并辅以巴利文经典,对四禅、四无色、等持、等至,以及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理论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并对一些重要的术语从翻译和历史演化等角度作了考证和辨析。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读后感(二):学术性的

作者治学态度比较严谨,对一些名词术语的考究很不错。这是一个学者写的关于禅定方面的书本,对于四禅八定与灭尽定的一些争议的地方整得比较明白,整本书的结构有一些奇怪,可能是因为是不同的论文拼凑出来的,所以感觉每一章结合在一起,不太象一个有序的整体。

禅定的重要性在中国,被禅宗所影响,其重要性被低估了。我不知道现在的教授与过去的印度大德们,在争论禅定的一些问题时,是用怎样的方式考究的,尤其对灭尽定与无想定的争论,有时我个人觉得挺无聊的,一个从来不接近水的一群人,去争论在潜水10跟潜水15米的区别,这有意义吗?,难道真了进入过灭尽定或无想定的人的两个人之间,也会发生这种分岐吗?,我觉得不太可能,如果在实际体验过这些禅定的深度后,仍然会有一些学术的争论,那确实是有意义的了。

一个得到四禅八定的人,会不会一个完全没有禅定体验的教授的研究禅定的书中找到一些启发呢,我很好奇这个问题。

俱舍论看来得找来看看了。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读后感(三):指误修不了四无量

本书对《俱舍论》定品原文可谓亦步亦趋。解释部分也几乎照抄《顺正理论》、《大毗婆沙论》、称友《注》,少有自己的抉择去取。引文次序也不敢稍作调整以使叙述更加流畅,甚至原文中的人称代词也照录不误,读起来会有突兀感。不过也由于本书这种拼贴式的写法,可将它看作是《俱舍论》定品的编译加注本。此外,本书由概念分析始,至概念分析终的安排,令它获得了一种局部上的清晰度,将这些局部杂凑起来,又因断裂相间的缘故,其能有的最好结果,就是描画了有部禅定论不清晰的整体貌。总之,我虽不喜欢此书的写法,但就内容而言,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有部禅定研究不多,惟善法师也算因“独觉”而超胜了。

以下指出本书一些明显和不明显的错误,分为理解、断句、文字三类。

(A)理解错误

(1)讨论“八解脱”中“身作证”一语的意思处(P336-340),作者将“身作证”解为以身作证。可是除了第八解脱即灭尽定因其无心,只能以身作证外,其它解脱均有心法存有,何以要以身作证呢?此身证应有别义。①作证(sāksāt-krtvā)有现见、亲见的意思,即直接、无间隔的认知,加“身”字于其上,是要表明此证就像身触外境那样无间隔,身证在意思上应等同于触证。②《大毗婆沙论》谈“身作证”处,以“界边”、“地边”、“聚边”解身,可见“身”有同类事物边际的意思。③有部于无色界安立“意识身”,可见“身”不一定指身体而言。

(2)谈生起第三净解脱的条件处(P336),作者引《大毗婆沙论》“唯妙胜解乐净天殁”(此句应连读,作者于“解”下断句,将此一条件拆作两个,有误),认为此天应指“第三禅的三个净天”。可是第三解脱相应的是第四禅而非第三禅。不能因为同有“净”字就认为相互对应,第二禅天中有极光净天,为何不对应第二禅呢?

(3)灭尽定解脱出定之心是有漏还是无漏处(P331),梵本应有误。第一句中sāsrava一词或依奘译本当作anāsrava,或依真谛译本当作sāsrava-anāsravam。如此才能与梵本结句出定之心可以是有漏,也可以是无漏相合。

(4)关于samvartate的译法问题(P278),作者认为在《舍利弗阿毗昙论》中,该词被译作“亲近”。但参该论“有修定,亲近、多修学,得现世乐”一句,正对应“有修三摩地,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得现法乐住。”可知,在《舍利弗》中该词同样被译作“得”。而“亲近”当是译自āsevita(习)。

(5)九等至与所依地的关系问题(P259-260)。作者于此处有疑惑,何以能依近分定来断烦恼。作者有此疑惑,是因有部认为对近分定而言,其上没有无漏道,故不能断烦恼。但作者忘记了,依近分定虽不能断自地、上地烦恼,却可以断下地烦恼。

(6)“苦通行”和“乐通行”处(P247)。作者认为苦(duhkha)、乐(sukha)在《成实论》中分别被译作“难”、“易”。参《成实论》,“又有四道,苦难行道、苦易行道、乐难行道、乐易行道。”此与奘译“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对应。“难”“易”正对“迟”“速”。若对应“苦乐”,苦易行道即等同苦乐行道,这如何能通?

(7)根本善无色定不缘下地有漏法处(P240),真谛本有异文,即多出“根本清静色定”几字,这并非如作者所说是误译,因为按有部的看法,根本清静色定与根本善无色定一样不缘下地有漏法。真谛本事实上保留了重要且正确的异文,可补奘译、梵本之缺。

(8)作者以为有顶不可能有顺抉择分(P234下注⑤)。因为有顶只有味等至、净等至,没有无漏等至。可是有顶虽然没有无漏等至,但可以随顺无漏等至,即可无间于下地生起无漏等至。随顺无漏并不意味自身无漏。就像顺解脱分并非表达已然解脱,顺抉择分并非指见道,但可以随顺生起后者一样。

(9)梵本译文“由于无五识身【即前五识】,那儿没有乐【轻安】”(P221)。这里作者的补字“轻安”错误。“轻安”指非身非心之乐,而此句明明指五识身之乐。要补也应补“身乐”二字。

(10)“众贤论师不同意第二禅只有三支的解释,认为这种解释只有其朋友才会信受。”(P215)这里将“朋”解作“朋友”十分怪异。或作朋党,或作他宗均可(“朋”有“宗”义可见《顺中论》谈因三相句:朋中之法)。

(11)“而无色界是不可变示中极无,在此在彼所依诸色故。”(P119下注②)因如此断句,作者疑惑既然无色界极无色,如何又说“依诸色”呢?实际上,此句当断为:而无色界是不可变示中极,无在此在彼所依诸色故。

(12)P103下注①引《宝疏》,“乃至究竟增满一万六千逾缮那也。”这里是谈时间,“逾缮那”是长度单位,应是“劫”误。不过,中国的注疏家常混用两者,由于天人的寿命与其身高在数值上相等,以至于将它们的单位也混同了。

(13)谈上二界心所法处(P95),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有些心所法不再生起,对于第一禅天,作者分了三类。可是第一类所谓“十不善心所”,事实上是从后两类采集合成的,不应独立分类。况且,有部心所法中没有所谓“十不善心所”,列在这里易添混乱。

(14)“因为与杂染的睡眠相应,心就会变成同一个聚心和散心。”(P49)后半句当作,同一个心既是聚心又是散心(这是矛盾的)。这也可作为作者太过依赖原典文字之一例。

(B)断句错误

(1)“然地狱无,心常乱故。心狂乱者,谓时非恒鬼及旁生有心狂乱,人天亦有。”(P71)当断为:然地狱无,心常乱故。心狂乱者,谓时非恒,鬼及旁生有心狂乱,人、天亦有。(地狱因心常乱,不合狂乱的定义,时非恒。)

(2)有说:“此中诸有漏识,随顺取识,生起执着,安住增长,故名识住。”(P98)当为:此中诸有漏,识随顺取,识生起执着,安住增长,故名识住。

(3)“由许影等显色,极微各自依止四大种故。……影等大种,树等大种,为所依故。”(P117下注①)当为:由许影等显色极微,各自依止四大种故。……影等大种,树等大种为所依故。

(4)“但无色界有情的精神领域是靠两个不相应行法、众同分和命根来支持。”(P129-130)当为:但无色界有情的精神领域是靠两个不相应行法,众同分和命根来支持。(众同分和命根同属不相应行法,不是并列关系。)

(5)“其他的想、思、触、欲四法皆顺流转,作用偏胜定,随顺还灭,所以不立为禅支。”(P196)当为:其他的想、思、触、欲四法皆顺流转作用偏胜,定随顺还灭,所以不立为禅支。

(6)“我自忆昔日。在父王树下无淫无欲,除去恶不善法。游于初禅,无觉、无观;游于二禅,念清静,无有众想;游于三禅,无复苦乐,意念清静;游于四禅,此或能是道,我今当求此道。”(P251)当为:我自忆昔日,在父王树下无淫无欲,除去恶不善法,游于初禅;无觉、无观,游于二禅;念清静,无有众想,游于三禅;无复苦乐,意念清静,游于四禅,此或能是道,我今当求此道。

(“觉”、“观”是寻、伺异译,无寻无伺是第二禅特征。又,无复苦乐即非苦非乐受,是第四禅的特征。)

(7)“从此后起殊胜善根,相应等持缘前无学无愿三摩地,”(P273)当为:从此后起殊胜善根相应等持,缘前无学无愿三摩地,

(8)“因为【它们】会与无常、灭相同,是无记性,又非离系果。”(P274)当为:因为【它们】会与无常灭相同、是无记性、又非离系果。(无常灭间不应断开,此指择灭。且这三者是并列关系。)

(9)“为欲显示习修得,修所对治,更远如其次第如是。”(P281)当为:为欲显示习修、得修、所对治更远,如其次第如是。(此三者分别对应若习、若修、若多所作。)

(10)“即未至定、中间定及四禅,由加行根本摄故。”(P304)当为:即未至定、中间定及四禅,由加行、根本摄故。(未至、中间对应加行,四禅是根本。)

(11)“有说:净解脱虽取色净相,而不起烦恼;以殊胜故,世尊安立身作证名想受灭解脱。……非心力起。是故世尊说为身证。”(P338)当为:有说:净解脱虽取色净相,而不起烦恼,以殊胜故,世尊安立身作证名。想受灭解脱,……非心力起,是故世尊说为身证。

(12)“余部经中唯说‘身’故,何缘不谓余部契经?有余于彼削除‘心’字,以契经说第二定等,无余识身心一趣故。”(P361)当为:余部经中唯说‘身’故,何缘不谓余部契经,有余于彼削除‘心’字?以契经说第二定等,无余识身,心一趣故。

(13)“每个近分定都只与舍、受相应”(P241)顿号应删。

(C)文字错误

P360,灭尽定之外的八解脱之中。“八解脱”应作“八等至”。

P354 ,第一、二胜处比第一、二解脱殊胜。后“二”应删。

P351,既然无差别,为什么说观行者也缘色处?“色处”当作“风处”。

P334,缘名义:缘名(心法)、缘义(义理)。“心法”二字应删。(名义与名色中的名并不完全同义。)

P332,当心系属于下地空无边处时。“空无边处”应为“无所有处”。

P328,虽然在第三禅和第四禅也可以获得【初、二不净解脱】。“初、二不净解脱”当补足为“与初、二不净解脱相似的善根”

P327, 下注④“当修观者进入第四禅时,他就没有对治第三禅之色贪。”此句当作:当修观者进入第三、第四禅时,他就没有对治第二、第三禅之色贪。

P305,图表中第一列“近分”、“中间”位置应互换。第三列“中间”行应补“慈、悲、舍”。

P303, 修四无量观的人……,降伏或断除瞋等烦恼。“断除”应补足为“暂时断除”。(四无量没有永断烦恼的功能)

P298, 或者使烦恼远离的功能。当补足为或者使已断烦恼远离的功能。

P292, 而修到的时间是人的一生过程。到应为道

P290 ,也不观想下地之灭、道二地。“地”应为谛。又,图表名欲界所获得的金刚喻定。欲界当作三界。

P267下注④,无常和苦属于苦圣谛,集、生、缘属于集圣谛;“集”前应补“因”字。

P260, 梵世是欲界的三天。梵世泛指色界诸天,此处特指初禅天。

P257, 列表右下栏,“不具备”当为具二通行。左下栏,“具四通行”当为具二通行。

P254,示意图有误,右栏“超定”应只有逆超,没有顺超。

P240,因为上地已被有贪爱的诸地所隔离。“诸地”应作“自地”。

P236-237,超定的示意图中,无漏下的有顶均应改为“第七地”。有顶没有无漏道。

P236,多出了一个顺逆有漏无漏交叉的超等至修习次第。“超等至”应删。

P233 ,从一个与生具有的净等至无间生起所有地的染污等至。“净等至”后应补“或染污等至”。最末行“以及下地染污等至”当为净或染污等至。

P232,从一个染污等至无间生起自地的净和无漏两个等至。“无漏”当为染污。又,图表,识无边至有顶与空无边至有顶 应互换。

P231,图表,识无边至有顶与空无边至有顶应互换。

P229,入见道获得此净等至不能决定。“净等至”应为无漏等至。

P208 ,下注①,是特指第三禅和第八灭尽定。第三禅应为第三解脱。后文第三禅同。又,因为这里谈到了“喜”,第三禅没有喜。应为因为这里谈到了“乐”,第四禅没有乐。

P195,第(iii)中第(2)的“轻安”应删。第(ⅳ)中(2)当为内等净、喜、乐,在第二禅,但不在第四禅。第(Ⅴ)中(1)舍、念、轻安均应删。

P194,第一组四句中第(4)轻安应删。

P193列表,第一禅中的sukha应放入第三禅的乐后。

P158,下注⑥“色界或”三字应删。

P127,意、法、识三界。“识”应补足为“意识”。

P123,不是无色界中有色界所系之色与非色。“有”当为没有。

P115,以及现在极微之无表色。“之”应为“和”。

P95,这页错误太多,可按有部心所法的种类加以勘定,尤其不定心所法,几乎全错,就不一一列出了。

P79,标题“欲界六道”当作“欲界五道”

P62,文末《小部》《相应部》似应作《增支部》《杂阿含经》

P43,所谓“禅”者就必须具备静与滤两种功能。“滤”当作“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