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黑小史读后感锦集

阿黑小史读后感锦集

《阿黑小史》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黑小史》读后感(一):只有悲剧才能永恒?

这本书里有几篇文章,只看了其中的阿黑小史,其他的还没来得及看。

读沈的书,感觉和读其他人的小说很不一样,很多作者似乎总是在用尽力气的写,可是读的人,却毫不领情。而沈刚好相反,他似乎总是在轻描淡写,但是读的人,却心急如焚。

读阿黑小史就是这样,看的时候,就在猜,阿黑和五明的结局,肯定是出人意料的,但是怎么个出人意料,实在是想不出来,于是,匆忙匆忙的把文章看完。。。

作者故意隐去了读者最最期望知道的一段,让读者想像,真的是残忍,很残忍。。。为什么总是悲剧,才让人这么印象深刻呢?

《阿黑小史》读后感(二):阿黑和凤子

《阿黑小史》

美好的人和自然,看得我也不自觉为五明和阿黑感到欢喜。所以当最后一章的转折来临时,我真是懵掉的感觉,想着怎么能这样呢、感到无法接受了。

沈先生是想告诉读者美好的事物不能长存的道理吗?果然还是太年轻。

论小说以悲剧结尾的合理性。。。。。。

《凤子》

这一篇读得真是有些吃力的 全不是读之前以为的内容 所以有些招架不住。

沈从文大概是想探讨自然、神、人之间的关系的吧?带了哲学内涵的文章。

这大概也是属于沈先生多种实验的一类。像书里那样充满哲学意味的对话,在现实中的对话里真的存在吗?有的话真是够累的。(因为我自己不够聪明的缘故,就以为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也是一种认知局限吧?)

《阿黑小史》读后感(三):夺回身体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是沈老的文学回忆录,他幼时不耐私塾教育的沉闷压抑,每每逃学,外面的世界广阔而新鲜——土地堂泥塑的黑面菩萨、牛马牲口交易、渡口和铁匠铺里不息的人流,“从生活中学到的永远比从旧书子学的,既有趣味又切实有用得多!”野孩子独自游荡,乡野山水和人情俚俗就是他最初的美学启蒙。北漂生活,严寒且黑色,冬天里手足冻得发了肿,有一顿无一顿是常事,不间断地读书(五七言旧诗、契科夫、杜甫),不停歇地写作(十年笔耕不辍),暗夜,照亮尊严的时刻。沈老像芦苇,柔软却坚韧,被政治风暴席卷,飘摇无依,却始终静默,扎根土地。我爱他的自白——“我为人并不怎么聪敏,而且绝无什么天才,只是对学习有耐心和充满信心,深信只要不至于饿死,在任何肉体挫折和精神损害困难情形下,进行学习不会放松。而且无论学什么,一定要把它学懂,学通”。

夺回身体,《阿黑小史》太撩人了!男孩女孩的情思和絮语忠于本能的身体感受,弥散的情欲是山野间的花果香气,看到一句评断:即便是叙述“性”这类敏感词汇,湍急而慌乱,在沈从文勾勒的湘西世界里,也净如溪水。尾段处变故陡生,时序错乱,五明变作了癫子(他是文癫还是武癫呢?),“阿黑是终于要融的,不久一会儿就融化了”——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悲的字眼。为什么沈老的笔下总留有这么多缺席和遗憾呢?三三是,翠翠是,阿黑也是,那个人永远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阿黑小史》读后感(四):易逝的美丽

凡是美丽的皆是易逝的,恰如繁花之凋零,肉体之消弭,朝露易逝,蝼蚁春秋。或许这句话反过来说也一样,即,正是由于其转瞬即逝,方才成就了世间万物的美好。而易逝性,正是美丽的构成要素之一。 通常意义上讲,悲剧较于喜剧,其感染力和持久性要强得多,究其原因或许是,说到底,快乐是一种暂时的、稍纵即逝的感觉,但悲伤与痛苦,却能像那苦涩的胆汁一般,渗入到骨髓血液之中,达到一种持久的无法割舍的力量。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了健康的原始的美好,自然、人性之美在沈的笔下得到自由的伸展和绽放。他曾说过“这世上或有沙基或水面上建造重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沈痴迷于自己的那个湘西世界,那个世外桃源,并对此投入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爱恋,《边城》如此,《三三》如此,这部《阿黑小史》也同样如此。 除却最后一章,前几章皆是对湘西世界自然与人性的唱颂,阿黑与五明的爱情,放荡却不低俗,生命中原始流动的自然欲望,便如同湘西的那山、那水一样单纯可亲。似乎一切都朝着最最完美的方向发展,如同童话。 然而,当你最终放下芥蒂,完全沉溺于那个完美的童话世界,准备好接受最后的完美结局——终成眷属,男孩挽起心爱的女孩的手,女孩嫁做人妻——的时候,却被这陡转的笔锋杀得个措手不及。童话的破灭,美好逝去,令人心碎。但是,沈从文为什么要给阿黑、给五明这样一个意料之外的结局?这样的笔锋陡转,且之前并无明显的悲剧性的伏笔,那么,为何要这样强行悲剧?又是否显得突兀? 沈笔下的湘西,美则美矣,但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于现代文明入侵的忧虑。在《长河·题记》中他写道“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可以说,此时的湘西世界已经远非沈从文心目中的那个湘西世界。但是沈却仍然选择用他细腻的笔触,构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乌托邦世界。因为等不到自己所渴望的世界,所以便自己去创造一个世界,这是一种内心的形而上的东西所作出的负隅顽抗,是犹如西西弗斯一般美丽的幻觉。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凡事,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看似完美的东西往往只是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沈并非不明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他笔下的湘西虽然美好,但常常让人感到忧伤,而他本人相比也不会不清楚,他所依赖的湘西世界早已被污浊化地离他远去。在最后一个章节中,暗示了阿黑的死去。其中有段话这样描述到:“一个这雨去年五月落时,颠子五明同阿黑正在王家坡石洞内避雨。为避雨而来,还是为避别的,到后倒为雨留着,那不容易从五明的思想上分出了。那时,雨也有这么大,只是初落,还可以在天的另一方见到青天,山下的远处也还看得出太阳影子。雨落着,是行雨,不能够久留,如同他俩人不能够久留到山洞中一样”由此可见,或许是雨天过大,山洞坍塌,阿黑不幸丧生,而五明因为承受不住这悲痛而疯掉。此处的坍塌,说的再明白一些,便是沈所依托的那个乌托邦的坍塌。沈以笔做矛,将那个自己亲手所建造的完美的精神家园摧毁,于其自身,恰如自己判了自己的死刑。从这个角度看,悲剧,似乎是一种必然。 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上,美好的东西皆易逝,而逝去,正是构成美好的必要条件。因为正是有了这个条件,才让人有了念念不忘的理由,伴随着遗憾或心碎,错过,逝去,残缺,反而更能使人留恋其曾经的美好,也恰恰是这不完美,使那份接近于幻想的美好变得真实。越是得不到的越要刻在心上,越是容易逝去的才越想要留住,人性如此,事事皆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