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精选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精选

《《中国哲学小史》》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42.8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一):从中国哲学思想中找寻人生幸福之道

西方哲学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等几大分支,是一个系统的学术体系。而中国哲学则是分为儒家、墨家、道家等流派,而各个流派由都有自己关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政治等方面的论断。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小史》中讲到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调“人”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人如何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对此,我深以为然。 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小史》,我对中国几大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异和相通之处有了粗浅的认识。

我学习哲学的初心,就是想从哲人的思想精华中寻找人生的幸福之道。说白了就是想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这不满百年的人生,如何在这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尽量获得幸福感、满足感。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小史》,我简单知道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我们专注于自身的人格修养;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要求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作,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无所待”,最终才能逍遥自在;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要把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估定一切价值之标准。 冯先生还介绍了阴阳家以及宋明道学的基本思想,我对这方面没有兴趣,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国哲学不论是入世的儒家还是出世的道家,始终都强调“以人为本”,姜子牙封神榜的故事告诉我们,就连神明也都是人封的。所以中国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使人有尊严且幸福的生活在世界上。 总的来说,幸福是每个人自己定义的,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我觉得要拥有幸福的人生,不能求诸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要修炼自己善良宽广的胸怀。 冯先生在本书的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讲到要求“仁”,就要去“私”,去“私”不是不理会自己的欲望,完全不讲“利”,如果出于公心的“私”是应该要有的。 冯先生举了个国有企业的例子,一个称职的企业家不能应为是公有就不去追求利益,而要想到国企承载的是集体的利益,要为了公心而去努力经营。 那么,作为个人来说,我们在干事创业和日常生活中,不能损人利己,而要推己及人,要去“私”,培养自己宽大的胸怀,如此才能幸福顺遂。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二):从中国哲学思想中找寻人生幸福之道

西方哲学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等几大分支,是一个系统的学术体系。而中国哲学则是分为儒家、墨家、道家等流派,而各个流派由都有自己关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政治等方面的论断。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小史》中讲到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调“人”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人如何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对此,我深以为然。 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小史》,我对中国几大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异和相通之处有了粗浅的认识。

我学习哲学的初心,就是想从哲人的思想精华中寻找人生的幸福之道。说白了就是想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这不满百年的人生,如何在这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尽量获得幸福感、满足感。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小史》,我简单知道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我们专注于自身的人格修养;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要求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作,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无所待”,最终才能逍遥自在;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要把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估定一切价值之标准。 冯先生还介绍了阴阳家以及宋明道学的基本思想,我对这方面没有兴趣,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国哲学不论是入世的儒家还是出世的道家,始终都强调“以人为本”,姜子牙封神榜的故事告诉我们,就连神明也都是人封的。所以中国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使人有尊严且幸福的生活在世界上。 总的来说,幸福是每个人自己定义的,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我觉得要拥有幸福的人生,不能求诸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要修炼自己善良宽广的胸怀。 冯先生在本书的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讲到要求“仁”,就要去“私”,去“私”不是不理会自己的欲望,完全不讲“利”,如果出于公心的“私”是应该要有的。 冯先生举了个国有企业的例子,一个称职的企业家不能应为是公有就不去追求利益,而要想到国企承载的是集体的利益,要为了公心而去努力经营。 那么,作为个人来说,我们在干事创业和日常生活中,不能损人利己,而要推己及人,要去“私”,培养自己宽大的胸怀,如此才能幸福顺遂。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三):中国哲学史中的文化自信

冯友兰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界的一面旗帜,他在1930年前后写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我国首部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的专书,而手中的《中国哲学小史》是在两卷本的基础上改写的,虽然不足200页,却是中国哲学历史浓缩的精华。

在《中国哲学小史》这本既小且薄的册子中,冯友兰重点讲述中国哲学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时期,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此时诸子学说中,包含了形而上学及人生哲学;另一时期,则是宋明时期的道学。此外,冯先生还提纲挈领地对先秦诸子学说向宋明道学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五行、八卦、佛教、道教及道学进行了介绍。

《中国哲学小史》是在冯友兰出版了多部哲学著作后写成的,此时,冯友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书中孔孟、荀子、朱熹这些人的思想我们都有所了解,冯友兰先生也主要以引用他们著作为主,较为客观的叙述了他们的哲学思想。但无论在史料的选材和解释,哲学流派的叙述和取舍,问题的分析和评论等体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和史学观。冯友兰认为儒家系统中的孔孟天命观,《中庸》的人与天地参,宋明时期张载的《西铭》,程朱派的“理学”和陆王派的“心学”;先秦道家系统中老子的道、德说,庄子的《齐物论》和《逍遥游》;佛学系统中“空宗”的中道观,“性宗”的涅架说,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唐代以来禅宗的明心见性和“不修之修”说等,都是追求人与宇宙同一的境界,从而把这些流派的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来加以叙述。而理论界颇为热门的玄学流派、浙东学派等,则因为关联性不大,他根本没有提及。

或许是为了为读者更为了解他写这本书的意义与价值,《中国哲学小史》附录中选了冯友兰先生发表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篇文章《中国哲学的特质》,从学术的角度讲了他是如何通过接纳和吸收西方哲学的模式和方法,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提炼出先秦诸子以及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并提出区别于西方哲学的特点所在。这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没有哲学的观点的回击,更是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四):思考人生的哲学,我们中国自古有之

为什么建议你读哲学?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学教授罗翔说过,哲学是对人生观的探讨。通过对各类哲学著作的阅读,你可以追寻先贤的脚宗,去思索人从何来,归向何方,一生应为何而活。 现在的碎片化信息泛滥,反而让人的思想变得浅薄。而哲学,则是一定要秉持思考,对人生有系统反思的思想。 (1)图书简介 哲学从哪里开始读? 今天给大家推荐这本《中国哲学小史》(以下简称《小史》),中国哲学入门级的书籍,是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写给大众的极简哲学史。 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胡适、陶行知等国学大师和学者一样师从约翰·杜威,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先生生于1895年12月4日,病逝于1990年11月26日,在那个战火纷飞、时局动荡不安的年代,能够对古今中外的哲学研究得如此透彻,写出此等著作,实属不易。 试问,如今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如此容易,谁又能真正潜心研究,成为一代大家? (2)创作背景 这本书是作者冯友兰先生应商务印书馆万有书库“百科小丛书”邀约出版的,因为冯友兰先生已经有《中国哲学简史》(以下简称《简史》)这本成名作了,所以这本书被定义为通俗读物。 虽然说是通俗读物,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文言根底,读起来还是比较费脑子和时间。 (3)文本结构 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体系,而是在激烈的思想观念中碰撞产生的,因而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小史》精要梳理了中国哲学史的整体脉络,通过接纳和吸收西方哲学的模式和方法,冯友兰从形而上学、人生哲学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切入,以人物入手,系统地研究了先秦诸子以至宋明诸家的哲学思想,将数千年来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与精微奥妙简洁明快地呈现出来,简洁而深刻,生动而详实。 (4)总体评价 《小史》比起《简史》,文字更加的精炼,篇幅相对来说较为短小,但并不妨碍它内容充实,论述精到。 这本书简略,但绝不简单,是从哲学层面对数千年中华文明的高度提炼,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治学理念,还是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得其精要。 《中国哲学小史》是为中国哲学史奠定基础框架、指明方向的一部精华之作,为此后中国哲学的方向和规模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主流思想进行了提揭和发扬。 虽然短小精悍,但举重若轻,堪称掌中精品。 (5)最后 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有门槛的,虽然说融汇古今,但因为写于1933年,距今已经80多年,里面的文笔还是不免让人觉得生涩拗口。 所以,这本书必须读,诵读的读。大声念出,仔细咀嚼,沉浸其中,才能有所收获。 学哲学的本意,是希望能通过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启迪个人的现实生活。书中永远只表露出哲学的一二,还有七八,仍需要一生去参透。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五):《中国哲学小史》:看大师用现代逻辑分析方法建构中国的哲学史体系

如果要谈《中国哲学小史》,我认为,应该从它的作者——冯友兰先生谈起。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哲学家,他学贯中西,原求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其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一生在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他跳脱出中国传统学术的拘束,善于用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建构中国的哲学史体系。这种构建方法,在冯友兰先生所处之时代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因此,冯友兰先生也被誉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鼻祖之一。

冯友兰先生著述颇丰,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其中,《中国哲学史》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的两卷本。《中国哲学简史》则是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是西方社会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书。而《中国哲学小史》则被视为是《中国哲学简史》的中文姐妹篇,但因为该书为的是呈现给中国读者,因而,它在古典文献的挖掘选择上更加深入,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较高。《中国哲学小史》再与《中国哲学史》相较,它们的大纲其实颇为一致,但《中国哲学小史》以其精炼扼要而被称之以“小”,少了《中国哲学史》里的许多发散解读。

因为体量的原因,《中国哲学小史》并未如《中国哲学史》一般明显地区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但书中所论及古代哲学家与哲学思想又正正可划在这两个时代,其中,先秦诸子之学包括孔子、墨子、孟子、老子、惠施、公孙龙、荀子,而“经学时代”则介绍了五行、八卦、佛道、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二程、朱子、陆象山、王阳明的道学思想。

在《中国哲学小史》中,冯友兰先生在讲史的同时不乏思想的思辨。例如,当谈及孔子时,冯先生便认为“孔子的哲学极注重人之心理方面”,以致“后来儒家皆注重心理学”,“性善性恶,遂成为后来儒家之大问题矣”。而且,如前所述,冯先生构筑中国哲学史体系受西方哲学影响甚深,书中便常现中、西方哲学的比较之言。冯先生甚至依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将孔子比之苏格拉底,孟子比之柏拉图,荀子比之亚里士多德,并认为荀子所讲“正名”,如亚里士多德一般,有逻辑学的发展。同时,冯先生也用西方哲学的术语解析东方哲学的意义,如潜存(subsist)、存在(exist)等术语被用以解析朱子的“形而上者”、“形而下者”及“太极”。在叙与作、中西方哲学的转换之间,冯先生将其构建的中国哲学史体系呈之于我们面前。

虽然,《中国哲学小史》并未列入“三史释今古”的三史之中,但通过《中国哲学小史》,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哲学的先哲的哲学思想,并通过他们的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