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食中国》读后感1000字

《美食中国》读后感1000字

《美食中国》是一本由中青雄狮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186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食中国》读后感(一):吃心不改

美食萦绕中国地域文化,弥漫着乡土之味,那一抹埋藏的乡愁,涤荡出味蕾的故乡。来自记忆的乡土与美味烹饪互相辉映,舌尖欢畅淋漓得承载在美食之上,那是一份情怀,一份沉淀的情愫。

《美食中国》席卷记忆的碎片,重温清新,捕获感动,美食的力量让我们幸福。

热爱生活之人,必定对美食也产生无法抵挡的喜爱。人生最原始的需求就是解决温饱的问题,而后是对基础的温饱进行美味的创意,以满足心理更深层的需求。无论我们是在美食的基地厨房里,还是在书香弥漫的书房,或者在风光迤逦的旅途,又或者在回家的路上,《美食中国》将让我们的足迹更加异彩纷呈。

《美食中国》http://www.yueyangbook.com/goods.php?id=543883

《美食中国》读后感(二):最经典的中华美食

五千年的人情味,寓意中国五千年来的食与人和谐关系,美食中的情义,而人情味翻译为英文是“warmth”温暖这个词,又颇有些语义双关的味道。食之于华夏文明,承载着五千年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食文化之于华人,是和酒文化和茶文化并提的必然。手中的这本《美食中国》真的不错。不仅有美食,有食文化,还有美丽的中国。

其实,就我看到的市面上那些美食书,要不是食谱类的,比如美女私房菜,家常菜,保健菜,幼儿菜,女性菜等等各种细分。要不就是写美食心情,比如去巴黎学烤点心,去日本学做面包等等。还有就是什么菜都教一点,放于厨房随手翻阅,纯工具类的。甚至还有食谱大全类,用作研究之用的大部头。当然也还有一些纯粹编书,骗骗稿费的。民以食为天,食是衣食住行中的重中之重。要知道,老百姓吃不饱那可是要造反的。而中华美食食文化源远流长,身在中国,又怎么能不了解一番中国的食文化?

手中的这本《美食中国》与众不同。翻译出身的作者有感于带领外国人游中国,茶余饭后聊的都是吃什么的问题,于是兴起了写这本书的由头。何不既介绍中国好玩的地方,又介绍那里的美食,成全一件一举两得的美事呢?《美食中国》虽然标题乍看起来大而广,似乎让人觉得要谈的又是全国各地的美食,美食会多得让脑容量短路。不过,虽然这里说的也还是全国的美食,只是在美食选取上更精,更准,更地道。全国各地自治区直辖市里也只是选择湖南、云贵、川渝、西北、东北、山东、上海、湖北、台湾、福建、广东这11处最具代表性的地域以期美食更精。每处代表地域又精选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受人欢迎,也最闻名的五六种美食作详细介绍。于是挑选的更准,更地道。涉及美食介绍的部分除了诱人的美食图片,还有便是常规的食材,烹饪步骤等。当然还有一些小TIPS辅助说明一些文化背景,其他选材小知识等。随手翻开,看着那些响当当的美食名称,比如川渝的歌乐山辣子鸡,口水鸡,干煸四季豆,回锅肉,毛血旺,例例都是著名招牌菜。

结合美丽的旅游景点,行走之中个人化独特体验,再加上特色美味烹饪介绍,精细温润的文字,以及高清晰的整幅彩图,整本书走的是显而易见的高端之路。从立意装桢到排版布局的每一个细节,也足见这本书的制作者们用心良苦。旅游+美食,一边畅游中国,一边了解中华美食文化,一边享受美味,这本书可以带领你一享最经典的中华美食。不错的书。

《美食中国》读后感(三):口腹乾坤大,美食百代长——评“美食中国”

这是一幅美食地图,更是一幅色香画卷,君不见川之竹椅石桌、清茶小点,湘之红椒腊肉、灯笼火宫殿,沪之华灯城隍庙、轻缚肥蟹浓油赤酱……一句“人情味”便道出了其中之妙——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想必先哲亦通此道吧,以我看来,小民善吃者,必多善做,其中之味,身受胜于言传。

菜谱之书甚多,如果说是吃货大幸,那此可谓幸中之幸,何出此言?因为它不但是在介绍菜,更是传播中华美食文化,吃是一种形式,何以称之美味?同一食品彼时所吃与今时所吃未必相同,此中之真谛在于境、料、烹。景即情景、心境,试若如《三国》之落魄汉献帝,阿瞒所奉之普通肉汤必美味绝伦,而国舅董承遇害之后纵有山珍可下咽否?境之心,心之境,重要因素;料即食材,应时之食材方可入菜而味正,本地之食材做本地之菜而味纯,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旅游时必享受当地小吃大吃好吃特吃了;烹即手法,纵有上等贡宣绝等烟墨湖州名笔而无右军之才,其书难为也。各地风情,汇于食中,于色香见历史,于文字现人情,于感知识中华。

于我,生长于东北,而今在广东,娶妻湖南,可谓三地之菜集于一灶,各具特色,并不相近,如湘菜喜油,以炒为主,尤其是爆炒;粤菜清淡,讲求营养,尤以汤品为上;东北虽不在八大菜系之中,然其亦融京、鲁、满、蒙等诸多元素,擅长炖菜,看似毫无章法,实则搭配绝妙。其中方法自是不同,如湘式炒菜,葱姜蒜椒于菜将熟之时放,而东北则是在油开后下菜前即放入,对比一下,前者调味的功能大大加强。又以广东为例,流动人口之多之杂为各省之首,故而各地菜品并不少见,餐馆招牌极见地方特点,如西安老王家、湖南大碗菜、东北饺子馆、贵州酸汤馆、兰州牛肉面、桂林米粉、沙县小吃、河南烩面馆等,亦有档次酒楼如醉忆江南、芙蓉楼等,不胜枚举,寻家乡之亲切有之,品异地之风味亦有之。粤人口腹有福矣。但,每个人都有更为倾心的菜系,偶尔与常食大不相同,这就是味道所能唤起的记忆。

书中配有菜品图,风情介绍,人文感怀及每种菜系最具特色的几种菜品做法——又让我想起中国菜的难点,火候、用量不好把握,一般的菜谱动辄少量、适量、少许,这种无法量化的东西若无多年积累的经验如何把握?量化到克,则有标准可以参考,尤其是随此菜的量,而参考各种比例,有法可算——本书的菜谱用的是量化指标,无论新手熟手还是老手皆好操作,有一点本吃货要提醒:以此为教材不可求一步成功,要经过多次“试验”,或可满意——菜可以融入厨师的心情、功力,是富有灵性的。

时已中秋,举国月饼,然细究各地做法亦不相同,用料、烘烤方法大同小异,如南方难觅青红丝,北方少见莲蓉,国菜亦如一处园林,统观风格一致,然各处小榭楼台或各具特色,流水相间,便是这饮食文化,或许是我们国人太贪心,妄图吃尽天下美味,如书中所言,基因注定我们食遍天下,其实那真是莫大幸事!

《美食中国》读后感(四):“食欲一涨,埋头大吃”

胃口极好的人所编的美食图书,那内容一定是更有诱惑力的。打从看见行文里不时出现的“埋头大吃”字样,我就思忖,这编辑找的文字加工者,都是事先被勒令饥肠辘辘面对一道道中国美食,写出篇幅才能动箸的吗?不管文字背后是男人是女人,都馋虫在肚唯吃我知,文化也有,情怀也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令翻阅这本书的感受与他书不同——首先感到的不是阅读的快乐,而是“饿”的快乐。

故意在饭点打开书,读图,久违的饥饿感便上心头。CBD的盒饭提供者,是连一份简洁的油盐炒土豆丝都做不地道的,更况其他?上班族的胃口被看似花样繁多的工作餐日日破坏之后,迫切需要从最家常的记忆里挽回尊严,安抚每一个皱褶里深藏的委屈。那记忆当然,首先是妈妈的灶台,然后是遥远的家乡。个体成长过程的衣食住行,穿的历史最容易遗忘,吃的历史最深刻复杂。

然而跟其他经验一样,当年自以为不能再独特的经验,放入众人之中,才知道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吃上,我记得我那算个好厨师的父亲,有一次捉了只田鼠,给家人做了一顿鼠肉吃,我一边别扭地吃一边别扭地想:万一让同学知道了……但是又很别扭地希望同学知道。毕竟之前,我们那里没有吃红烧鼠肉的习惯,也没有吃清炒辣椒叶的习惯。现在,我只对自己当年接受过的尝试如此之少而觉得遗憾,因为我当年没有吃过南瓜花,没有吃过蜂蛹,没有吃过兔头。这么多稀奇古怪的物事,在中国的美食版图上一一浮现,汇成了无边的吃的海洋,有的吃到,有的看到,有的听到,我从另一个层面认识了中国。

而当朋友边赞叹边吃完他平生第一碗炒肝,我对“美食”一词的认识也升华了。这在北京六年我只敢尝试过一次,并且从此敬而远之的黏稠而黒糊糊的小吃,在他眼里是美味。后来他告诉我,小时候,他的妈妈会把做红薯淀粉时,上面那层含有丰富蛋白质、纤维的清泔水混合液放入锅里熬煮,做成一道美味的汤食,那汤汁就如炒肝这般黏稠甘美。童年的那道美食只是他欣赏炒肝的催化剂,行多少路便吃多少种食物,对生活有多少耐心对食物也便有多少宽容,眼界随着知识增广,肠胃与“美食”的学问也跟着步步升级,从大学而硕士而博士。如我这样肠胃的学问狭隘的人,对身边的炒肝尚且研习不动,对那千里之外的土笋冻、撇撒、马奶酒酥油茶,或许也只能是叶公好龙地仰视一番,叹息于自己的不求上进。

我是多么羡慕那样有着一副对美食学问充满求知精神的肠胃的人啊,粗茶淡饭可安身,山珍海味也能消受,只要不刻意就好。幸而这本书是厚道的,介绍各地风味和沿袭之后,重心仍是落在最为质朴醇正的本味上。一个地域一个地域看过去,味蕾就走遍全中国最本分的餐桌,那些多数在家里炮制的精美食物,如同一个个值得信赖的诤友,它们此刻带着最生动的图片躯体,最可感的文字灵魂,围坐在这本书里,见证着一个庞大的中国,也见证个体经行的足迹,令人感动面对,令人内省审视:原来我也是个四海之内、兄弟多多的人嘛!

而回报这群好朋友最好的方式就是——“食欲一涨,埋头大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