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全球化百科全书》读后感1000字

《全球化百科全书》读后感1000字

《全球化百科全书》是一本由[英] 罗兰·罗伯逊 / [英] 扬·啊特·肖尔特 英文版主编 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0元,页数:7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化百科全书》读后感(一):拉着全球化奔跑

摘自《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桂青

清华大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主编的中文版《全球化百科全书》,是从“酸雨(Acid)”开始的。它使这部力求客观、理性的工具书一开始就笼上了浓浓的人文关怀的气息。它让人们感到,全球化与地球上的每一个元素有关。地处偏远乡村的老农也许不知道全球化广告、艾滋病、非洲联盟,但他和他身边不远处的野兔一起知道了,今年的这场雨是酸的,而原来的雨甜丝丝的。每一方天地、每一个物种、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等,都有自己切身的关于全球化的体验,尽管只有人类才能言说,只有学者才会编词典。

而能就全球化问题发出声音的,是那些强者。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在近日召开的《全球化百科全书》座谈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说,这部百科全书标志着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已经跻身国际学术前沿并发出了自己的独特声音,这也是与会学者钟中文、龚鹏程、刘东、高旭东等人的意见。《全球化百科全书》是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资助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最终成果,由国际著名学者罗兰•罗伯逊和杨•阿特•肖尔特主编,中国学者王宁等担任副主编。王宁较早地提出,中国是最受益于全球化的国家之一。这种受益,大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小到一个具体社会机构和个人的发展。比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译林出版社正是在这种挑战面前,从一家专门发表外国文学作品的杂志逐步发展为在国际出版界享有较高声誉的出版机构。

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在座谈会上的一番话,同样令人振奋。他说,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明星的发展策略是走向世界,而到了新一代电影演员,除章子怡进军好莱坞拍片之外,其他演员如范冰冰等一般借西方为中介,在国际上扩大影响,最终回到国内发展。“过去是全球化带着中国跑,现在是中国拉着全球化跑。”张颐武这句富有含义的话也在提醒我们,中国是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全球化百科全书》读后感(二):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

摘自《科学时报》 作者:杨新美

9月3日,由清华大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共同发起主办的《全球化百科全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中央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李永忠,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佘江涛,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该书主编、清华大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等人出席了活动。

“全球化”是经常被拿来讨论却很少被理解的一个概念。上世纪末,它从默默无闻一跃而成为各种报刊大标题的“宠儿”。它究竟是什么意思?该如何面对它呢?为了让大众对“全球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2002年,国际著名社会学家、全球化问题研究的主要学者罗兰•罗伯逊和杨•阿特•肖尔特约请8位来自不同国家、研究全球化问题的代表人物担任副主编,并组织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作者共同撰写了《全球化百科全书》。该书历时4年编撰完成,于2006年由英美权威出版机构路特利支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不久,王宁即着手主持这部巨著的引进翻译工作,经过几年努力,该书中文版终于在本届图博会期间推出。

《全球化百科全书》是一部入门参考书,其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农业、医学、外交、文化、艺术等十多个学科门类,共有400多个条目,就和全球化对世界不同地区和社会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简洁而又细致的学术性解释。

对于王宁和译林出版社而言,《全球化百科全书》的出版,是一次十足的冒险经历。

2004年,在北戴河的一次会议上,王宁与译林出版社编辑王理行闲聊时,谈起了自己正在参与《全球化百科全书》英文版的编撰工作。听到这个消息,王理行兴奋不已,向王宁表示希望由他组织翻译团队将该书译成中文,并交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可是,这本书的版权费可能会比较高,版权问题会给出版中文版带来很大阻力。”王宁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版权的事,您无需担忧。这是译林出版社需要解决的事情,无论多少钱,我们都会拿下这部著作的版权。您只要安心组织人员翻译就可以了。”王理行的一席话给王宁吃了一颗定心丸。

于是,在《全球化百科全书》的英文版尚未“出炉”时,译林出版社就开始洽谈版权事宜;在还未谈下版权之前,王宁开始组织人翻译,并在原著初稿完成的同时也完成了中文译稿。虽然该书的作者均为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虽然译者均是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士生、教授,然而为了确保准确性,出版中文版时,译林出版社仍先后出了6次校样,进行了认真审核。

《全球化百科全书》全书英文版分为四卷,译成中文时,王宁按照不同的学科作了新的分类,以一卷本的形式出版,对于全球化相关的诸多概念作了简略准确的解释,既为专业研究人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作了导引,同时也方便了广大读者阅读和查阅。

国务院新闻办培训中心主任胡伟平认为,尽管中国的经济腾飞令世人瞩目,但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却声音很弱,虽然很多人热衷于谈论全球化问题,但对其含义真正了解者却很少。因此这部百科全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评价说,这部百科全书在英语世界和中国的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已经跻身国际学术前沿,并发出了自己的独特声音。他希望,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更多的学者不仅要在国内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更应该注重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引领世界学术潮流。

《全球化百科全书》读后感(三):全球化时代不自说自话——《全球化百科全书》编后琐言

摘自《人民政协网》 作者:王 宁

引子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化就是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前沿理论课题,不仅吸引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的注意力,也引起了政治学及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的注意。然而时至今日,面对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球化”,不少中国学人仍在“自说自话”。

全球化现象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内,或者更确切地说,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从萌芽时的原始积累到自身的发展直到向海外的大规模扩张和殖民,实际上所经历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终于达到高涨期。标志是:一方面资本主义进入晚期阶段,各种内外在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世界的多极强力统治演变成以美国为首的单极霸权。

全球化时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是否必然导致,或者说它是如何导致了文化上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全球化百科全书》所涉及的话题。

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曾在西方历史上的两个层面有所表现:其一是1492年始自欧洲的哥伦布远涉重洋对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开启了西方资本从中心向边缘地带的扩展,也即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宏伟计划”。其二便是马克思恩格斯所预示的“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现象,这实际上也预示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上出现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因此全球化所涉及的绝不仅仅是经济和金融,而是全方位和多学科的。那么究竟全球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主要方面呢?它又具有哪些特征呢?按照《全球化百科全书》主编之一扬•阿特•肖尔特的概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起,对全球化术语的使用在各种语言、社会部门、职业与学术学科间迅速传播。像全球、全球的、全球主义这样的术语有很长的使用历史,其最早的使用可追溯到拉丁语的globus。但是“全球化”则暗含一种发展、一个过程、一种趋势和一种变化,它相对而言则是一个新词,在20世纪后半叶才被使用,90年代初进入汉语。

若用当代术语对全球化进行概述,“全球化”可以描述为四个主要方面:国际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这四个观念相互重叠互补,在广义上都指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社会关系的增长。但这四个观念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含义,有时这些含义彼此之间差别很大。因此在这些含义中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对了解和实践全球化观念极其重要。

在这四个定义中,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主要指跨越国界的,常用于描述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和贸易上的往来,带有“跨国的”和“国别间的”意思;自由化(liberalization)则常常为经济学家所使用,意为摆脱了政府的行政干预、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这样全球化就指“开放的”、“自由的”国际市场的产生;普遍化(universalization)常常为文化研究学者所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价值观念,因而全球化被解释为普遍化的观念经常基于这一假设:一个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本质上是文化上倾向于同质的世界,这种论述经常将全球化描述为“西方化”、“美国化”和“麦当劳化”;星球化(planetarialization)则涉及信息的传播,例如,电话和因特网使横穿星球的通讯成为可能;大陆间弹道导弹锻造了贯穿星球的军事联系;气候变化包含横穿星球的生态联系;美元和欧元等货币成为全球性的货币;“人权”和“宇宙飞船地球”的话语深化了横跨星球的意识。总之,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使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几十亿人仿佛就生活在一个硕大无垠的“地球村”里,彼此之间的交流十分便捷。

但是与人们所认为的全球化仅仅诉诸趋同性不同的是,全球化在不同的地方的实践往往又受制于当地的文化和接受土壤。因此,《全球化百科全书》的另一位主编罗兰•罗伯逊根据全球化在一些国家——主要是日本的实践状况,创造性地把一种内涵有这两种因素的术语“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加以理论化,使得全球化在文化上导致了这样两个走向:趋同性和多样性,而后者的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显得越来越明显了。

我本人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全球化问题的研究,通过对西方学界的研究的关注和分析,再加之在中国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建构的(1) 作为一种经济一体化运作方式的全球化。(2) 作为一种历史过程的全球化。(3) 作为一种金融市场化进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全球化。(4) 作为一种批评概念的全球化。(5) 作为一种叙述范畴的全球化。(6) 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全球化。(7)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全球化。

总之,全球化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现象,于上世纪末进入了中国,对中国产生了全方位影响。美国日裔学者福山甚至认为,中国就是全球化的最大赢家,这主要是指经济方面。近2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当今世界上任何重大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是很难得到圆满解决的。对于这一点,不少国内的文化学者并没有看到。而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借助全球化的势头,促使中国的文化更快地走向世界。

希望中国学者不被“边缘化”

《全球化百科全书》英文版是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B)资助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最终成果,由国际著名的社会学家、全球化问题研究的主要学者罗兰•罗伯逊和扬•阿特•肖尔特主编,我本人也是主编之一。就其内容而言,这部百科全书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农业、医学、外交、文化、艺术等十多个学科门类,共有四百多个条目,全部由相关领域的权威性学者撰写。英文版分为四卷,译成中文时我们按照不同的学科作了新的分类,以一卷本的形式出版,既可为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作导引,也可供广大读者阅读和查阅。

全球化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了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但是如何利用这个平台争取主动的话语权?这是中国人必须认真思考和准备的。我想,在这方面本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开始。我殷切地希望更多的国内同行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国际学术对话中,彻底改变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自说自话”的现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