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末代佳人的读后感大全

末代佳人的读后感大全

《末代佳人》是一本由菲茨杰拉德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末代佳人》读后感(一):末代有佳人

译者文字功底深厚,于精炼处,字字珠玑,言简而意赅,曰信达雅则无过也。然于华丽处,风采恣意飞扬,阅之若携末代佳人之手,徜徉觥筹间;情节峰回路转,则读者意亦跌宕起伏,不能平静。恰似冬日午后那一杯尊尼获加,甘之如饴,回味无穷,飘飘然也。

《末代佳人》读后感(二):质朴、激情而灵动

这本小说非常好。书中有故事,故事中有激情,激情中有灵性。只需看看前一篇小说,就会发现作者对描述对象的刻画十分精致,语言灵动而又雅致。如果把它编成剧本,然后拍成电影一定很有意思。

奇人、奇事、奇语、奇景融为一体。翻译也很不错,中译准确并再现了原书的韵味。我期待,这个译者将来会有更多的译作问世。

总之,不管是从说故事的角度看,还是从语言技巧看,抑或从译文的角度看,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力荐的好书。

《末代佳人》好!

《末代佳人》读后感(三):生命的本色味道

一部翻译非常贴近原著的译本,字里行间时不时飘散出菲茨小说中那种将生活中的浮华和悲凉当作烈酒来细细品尝的香醇浓郁味。

在春意浓浓、懒洋洋的下午,戴着太阳镜一边晒太阳,一边将这本小书信手拈来漫不经心地阅读,直到最后舒舒服服地睡过去……

如此这般,算是将菲小说中尚未渲泻尽兴的蓝色小资调调韵味透喽……

《末代佳人》读后感(四):温柔的生活

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从在图书馆看到书脊的第一眼起我就有这种感觉。简介明快的装帧风格与轻盈的重量,让我放弃了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寻找。在图书馆经常如此,你想要的很难得手,无意间抽到的旁边的书常常又还不坏。《末代佳人——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选》就是这样的一种结果。

翻了目录,《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不是《返老还童》的脚本呢?匆匆浏览数页,确实是这样。本杰明•巴顿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吹鼓的气球,他的体积在不断微缩,他的内涵也在持续消减,而他的生命最终又回归到类似初始的状态。这个过程一直在持续,他也一直在抗争,临近结尾的时候他不得不坦然接受。没有什么特殊的高潮,他惊世骇俗的一生在作者惊讶的笔调中降生,又在温暖的描写中渐渐消失。不是说人不能选择出生的方式,却可以选择如何死去吗?如果可能,我希望能有本杰明•巴顿那样温柔的结局,淡淡的甜甜的,徐徐收场,不要戛然而止。

这种颠覆人生的本杰明•巴顿式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的追求还是绝望呢?当我对某人还抱有希望时,我总希望他能做出好的改变;如果失望以至绝望了,他改不改变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的荒诞不经只让我觉得他可怜,让我多了一个唏嘘凭吊的对象,仅此而已。本杰明•巴顿大概去世于1930年,作者去世于1940年。作者在经历过长期的挣扎与追逐之后,一颗冷却的心归于现实,失望的情绪并不如本杰明•巴顿那样容易被抚慰。幸好作者没有再经历二战的摧残,不幸中的万幸。

我不太喜欢本杰明•巴顿的老婆和儿子,尤其是那个儿子。他们都只能接受他正常美好的形态,超越自然规律的返老还童则被他们鄙夷甚至摒弃。当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我会不自觉地靠近真善美,我不会去留意假丑恶也曾经真善美过。小时候看过一个韩剧,女主叫甄善美,却是个有点不太真善的美人吧。同时也不明白“要和比你优秀人多接触”这种理论的逻辑,如果对我而言你比我优秀,那么对你而言我很逊色,这种不对等的接触该如何进行下去呢?

第二个看的故事是《末代佳人》,好歹也是被选为书名,总该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吧。很遗憾,我对这个青年男女互相调情又惘然的故事似乎没有多大兴趣,看了开头几页,想知道结局是否更有吸引力,正如结尾所言:

“不。仔细一看,它们并不是我要找的那片林子”。

然后看的是编排在第一个的《明智的事》,一个貌似是因为穷困而被姑娘抛弃的男人在发迹之后仍然不被那个姑娘接纳的故事。也是很温柔的描写,甚至连两个人激烈的对白都显得很悠闲,却又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世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爱,但绝不会有两次重复的爱。”

识时务的放弃是明智的事,正常的生活也是明智的事。

《重返巴比伦》这个故事一开始让我摸不着头脑,坚持到最后没有放弃是明智的事。虽然故事情节比较老套,一个挥霍财富过着糜烂生活的男青年在老婆离世女儿被判给姨妈监护后改过自新要求重新和女儿生活在一起的故事,采用插叙手法,但我还是喜欢这个故事,一个关于成长与成熟的故事。他的小甜心第一次出场时很快活地叫着“噢,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那时我就希望会是一个温暖的结局,一个乖巧的小女孩总是惹人怜爱的。尽管现实中并不是迷途知返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这种美好的念头给人希望。

我不太喜欢《冬天的梦》,我不太理解男主和那个女人的爱,到底是怎么开始的呢?还是说这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才叫爱情?那个女人如此朝秦暮楚,应该是影射了作者生活时代的青年人的放纵行为吧,我也不太能够理解,还是说放纵是为了麻痹?这个故事应该是演绎了作者本人追梦的过程。追逐梦想——不忍放弃——不得已放弃——重新复燃——终于幻灭。

“很久以前,我身上还有一股劲儿,那是由长期的感情寄托铸就的精神支柱。但如今这股劲儿不见了。它已经消失了、不存在了。我再也不会哭泣,也不会在意任何事情。我知道这股劲儿再也找不回来了。”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不仅过程是痛苦的,连结果也可能是痛苦的。但是,这偏偏就是生活。哭过之后才能成长。

我不太想看《一颗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钻石》,就暂时没有看。不知道是不是一个奇幻的故事,但至少应该是一个温柔的故事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