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乱世佳人(上下册)》的读后感大全

《乱世佳人(上下册)》的读后感大全

《乱世佳人(上下册)》是一本由[美] 玛格丽特·米切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页数:11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乱世佳人(上下册)》读后感(一):“她却从未来汲取勇气”

“他们从过去汲取勇气,而她却从未来汲取勇气。” 终于看完了,实在是太赞了!好多句子都觉得是神仙句子。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关于女性的书,“乱世佳人”这个译名实在是不错。 关于历史,一开始看的时候发现讲了很多战争和历史的内容,我很久没看纸质版的正经书了,很不适应,但是看久了之后才发现太棒了(*•̀ᴗ•́*)و̑̑还特地再去了解了南北战争的历史,大多数讲解都是北方人的视角,这是南方人的,有学到东西。 关于角色,两位女子当然让人不得不爱她们。从一开始我就忍不住写下:“斯嘉丽就是一团火,你不可能不被她吸引,可是你就是不能与她共度余生;你不可能不喜欢她,但是你就是不敢爱上她。”直到最后,我也仍认为是如此,她就是这样刚强的女性,她不会被打倒,一个挑起担子的人。 玫兰妮呢,她有种温柔的强大力量,她娇小柔弱的身躯蕴藏着强大的胜于男人的力量,而这又是不同于斯嘉丽的。她支撑你,在你意识到之前,她就是你的脊梁。如果说斯嘉丽是席卷一切甚至摧毁一切,她却是托起你支撑你,她有一种传统的风骨,恰似南方战争中的女子一般。文中说她有一种“坚韧如钢、柔若绢丝的勇气”,我爱她。 我的巴特勒船长呢,好nm

《乱世佳人(上下册)》读后感(二):我不是来写书评的

每天晚上读一章,算是认真重读了一遍,短期内应该不会再重读。毫无疑问是本好看的小说,故事和角色都有魅力,写得也很好,富于技巧,但它怎么能这样冷门?不像一本畅销的名著。我几乎没怎么见过其他作家谈论《飘》,也很难找到玛格丽特米切尔相关的传记、书信、随笔或访谈。再加上她只写过这一本小说,简直就成了我阅读谱系里的孤岛。我了解到她读过莎士比亚和狄更斯,但这联系太浅、太普遍,无从深究;小托马斯迪克逊是她年轻时最喜欢的作家,一位白人至上主义者、3K党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原著作者,作为历史了解可以,但要深究他们俩之间的文学脉络,很无聊。

在豆瓣上搜玛格丽特米切尔,除了上百个版本的《飘》,竟然只有一本1996年出版的传记《塔拉之路》,以及另一本1996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失去的莱松岛》,据说是她15岁时的创作,一部中篇小说遗稿,没有正式发表。然而同属中文出版,搜索另一位擅长言情的女性作家(简奥斯汀),搜索另一位只写过一部名著的女性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搜索另一位只在通俗领域畅销的女性作家(阿加莎),搜索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伍尔夫),搜索同时代的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景象则完全不同,人人都有作品之外的出版物。我没事干,还搜了搜另一位毫无相干、但也叫玛格丽特的作家,就是杜拉斯,《情人》的知名度,还有译本、版本数量,并不如《飘》,但杜拉斯的传记和访谈却应有尽有,热门许多。

我到处查阅其他作家怎么看待《飘》,所见唯一值得参考的同侪评价,来自纳博科夫。他在《庶出的标志》中,将《丢弃的玫瑰》和《顿河无战事》两本虚构的“通俗小说”搁在公用洗手间里,充当廉价的厕所读物。“丢弃的玫瑰”与“随风而逝”两个短语来自同一首诗;至于“顿河无战事”暗讽哪两本小说,字面上就很明显。可是纳博科夫的审美与评价,高分是可以迷信,低分也确有几分道理,但必须自己思考,不够强不要全盘接受,全盘接受更说明你不够强。

也翻到一些《飘》的书评,大多是读后感,复述故事情节,剖析人物性格,抒发人生感悟;论文方面,主要是一些外延的批评,谈论不同译本、美国历史、南北战争、种族主义与女性主义,这些我也来者不拒,只是我更希望读到写作者的思考。《小说创作大师班》有一单章谈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创作方法,但谈得过于粗陋,像市面上常见的知识付费。一时半会儿我也没找着更多有价值的先行研究或文豪八卦,更缺乏向英文世界探索的动力,在个人兴趣上接近停滞。也许等到再度需要这个故事的时候,抑或是机缘巧合,我会愿意再读它一遍,就像重读其他最优秀的通俗小说。但这种乐趣略显单一,与构建阅读谱系相比,还是有差距。那是我真正喜欢也想要做的事情。即便不爱听文豪相轻或互吹的八卦,又有什么文学批评,比得上同行写作者的臧否文字呢?但是《飘》和玛格丽特米切尔,很少见别的作家关心。我初步判断这不单是我孤陋寡闻的问题,却又缺乏兴趣继续深究下去了。

《乱世佳人(上下册)》读后感(三):飘

断断续续读了一阵,下半部主要是昨天晚上读完的。可能碍于我的理解局限性。战争线写的很好,尤其是大势已去北军涌入的时候。政治主张实际上只是攫取现实利益的符号,解放却不尊重,自由却不规训,最终只有土地在默默消化这种中伤。相比之下,爱情线真的一地鸡毛。人物塑造,一句话总结:立体但不真实,主角定位忽高忽低。最初我以为极致的善来自于从未受到伤害,或是痛苦过纠结过成长起来。但媚兰这位圣夫人,作为一面镜子,照出所有人内心的黑暗,没有人不喜欢她,也没有人见到她不想忏悔,是一种至高的母性甚至是神性。一生都在照顾孩子,包括但不限于小博,斯嘉丽,阿希礼和无数个嗷嗷待哺的灵魂,连最后去世也是因为孩子,遗嘱也都是要把这所有的孩子安顿好。而她一生最爱的阿希礼,是一个从软软糯糯的幸福感里长大的,被一直保护的,一辈子都认为自己应该死在战场上的,灵与肉完全割裂的懦夫。作者对这两者的塑造我接受,但并不完全买单。

最要命的是男女主,斯嘉丽和白瑞德。斯嘉丽是我看过的最迷惑的一个女主,上册前半部我看到了她身上的各种优缺点的萌芽,当时实在觉得她是一个迷人的角色,只有透过她斜睨着的遮盖着脑海中大量运算的绿宝石般的眼睛,那颗卜卜跳动的爱尔兰人的心才能萌发出女性觉醒的意识。后半部看到旧的斯嘉丽在红薯地里被撕裂开,我以为会有新的品质在烈焰中涅槃而生,战争显然是在帮她的品质洗牌。于是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下册。下册的斯嘉丽成为了精明强干的女生意人,她惨淡经营锯木厂,经营与北方人的关系,经营婚姻,一切她可以利用并抓在手里的东西。和瑞特在一起,弄的满城风雨,做各种风流事,虚伪,任性,刚愎自用,庸俗之至。当你不愿承认这是斯嘉丽的时候,作者又用战争这个带血的手掌去抽你的脸颊,永远是“怕失去,迷雾中奔跑的小女孩”,没有什么有安全感的东西。女性意识觉醒是不可能了,这个小姐身上的品质逐渐转向了面目全非,变成一个拥有所有对女性刻板印象的让人厌恶的人。不禁让我怀疑,这个女主的定位高开低走。进行一个短小的总结,我们迷人的斯嘉丽小姐虽然刚强不屈,在任何时代的横流下都能在那片红土地上汲取养份,热烈生长,但成长的只有她的无知和一文不值的任性倔强,总之她最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甚至谈不上迷人。即使你去强调她的优点,我们暂且把它称之为优点:刚强不屈,那么这种不屈的内驱力是啥呢,一开始是钱和阿希礼,后来钱够了,阿希礼不爱了,内驱力变成白瑞德,总之就是一直在外求,求一种依赖。斯嘉丽和阿希礼相比,也只是会给自己找盼头罢了,除了最后媚兰的死引导她探求她缺失的善与美,我看不到她真正的成长。她和白瑞德的感情戏更是按斤卖的。一开始白瑞德的设定就比较电视剧,在一起之后更是,很无语这两个人没法正常说一句话,除了相互中伤和权利斗争外,我没在这段感情里看到任何健康的东西。两个自大的傻东西!以及,最后白瑞德说他透过她的虚伪冰冷爱上她那颗强盗般的心,我认为可能一部分是欣赏和自己相似的品质,一部分是保护欲,毕竟我不认为两个清醒但愚蠢的灵魂会相互吸引。作者就是想把巨人消磨的颓然倒塌才开心,我不理解。

最后,心事重重的斯嘉丽在被剥离了孪生的善之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冷漠到骨子里的人,她的生活大厦从里面腐坏了,她回到塔拉庄园,我们可怜的无知的敢爱敢恨的斯嘉丽小姐!然后我们刚强不屈的斯嘉丽小姐说出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样的经典桥段为全书画了一个句号。殊不知,前一句话竟然是“明天我要想出一个办法来重新得到他”。看到这儿,我默默以为,我们的斯嘉丽小姐——一定,要飘一辈子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