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写作读后感100字

写作读后感100字

《写作》是一本由[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121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读后感(一):以孤独和怀疑两个声音写作

看了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写作》,我觉得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她对写作过程的描述。她说作家要以孤独和怀疑两个声音来写作。这个观点和杰克·哈特的见解很相似,写作者是某种在狂欢中的局外人。两个人观点的共同之处,就是写作要和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对更清醒的认识。 此外,她认为,在每个写作者的背后有个“隐形人”,他有思想有情感,是他在主导写作。实际上,她是在提倡一种无意识的写作。就像她所说,动笔之前,“就大概知道会写什么,你永远不会写。不值得写。”有时,我们是写着写着才发现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写作》读后感(二):小小的会心一笑

鼎鼎大名的杜拉斯,这竟然是我看的她的第一本书,还是一本仅有120几页的随笔。

语言

不知是译者翻译的语言特点,还是杜拉斯的语言特点——因为无法和原文对比——总之,这本随笔语言很有特色。长短句交错,语言灵动——

例如:“如实的坟墓。姓名。夕阳。被烧焦的黑黑的树。”

该活泼的时候充满了生气——

例如:“当黑夜开始来临时,就是解脱。室外的劳动停止了。剩下的是我们的奢侈……”

这是杜拉斯对写作乐趣的描述,喜悦,透过文字,透过窗,透过笔,跳跃。

描写孤独的时候,她静如雕像,面无表情,头仰在恰好的角度睨视众生,剖开自己的身与心,坦露,无惧。

最让我难忘的是她写死亡,写战争中,她被扔在万人坑中,没有坟墓的小哥哥。冷静、克制的描写,寥寥几笔,却惊悚尽显。“……这不是尸体的混杂,绝对不是,这是他的尸体消失在大堆的其他尸体中。他的尸体,他拥有的身体被扔进死尸坑,没有一个字,没有一句话。”惊悚后,是极尽克制的悲伤。她没有写一个字对战争的控诉,对死亡的惋惜,万人坑的画面却让人挥之不去,战争的残酷,令人反思。

女人的细腻,小小的灵光一现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写作》读后感(三):文字成风

玛格丽特•杜拉斯真正算是“一朵奇女子”。

我并没有读完过她所有的作品。只细细读过她的《情人》和《写作》,略读过《抵挡太平洋的大堤》。但我想说的是她的《年轻的英国飞行员之死》。

一篇很短的小说(?),讲的就是她去一个叫沃维尔的小村庄的时候,发现了整个村子都祭奠的一块墓的故事——所谓的故事大概也只有寥寥几句话:

“人们最初称他为年轻的英国飞行员。”

“那是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天。也许是最后一天,这很有可能。他攻击了一个德国炮兵连,他朝炮位射击,德国人还击。他们朝这个孩子射击。他才二十岁。”

“他被卡在飞机里。一架‘流星’型单座飞机。”

似乎这个墓的故事应和着标题,已经结束了。但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却才开始。

她光顾这个墓。

想象着最初的村民是如何找到他的尸体,是如何埋葬他。这年轻的死亡的意义。

想象着他的墓,村里其他的墓,还有欧洲大陆其他的所有的墓。

想着村民对他的墓的祭奠与敬畏,和“上帝的取代”。

想着自己在二战中死于日本人发动的战争的小哥哥,和自己对小哥哥的爱。

想着那个连续八年来祭奠这个年轻飞行员的英国男子。想着他后来又没再来的原因。

想着沃维尔村上流浪的毁容歌女,她的失去的眼球和飞行员的头,还有孩子们与新生。

想着写作与死亡……

这不是归纳。但是我不知道怎样去表达。因为“故事(?)”没有所谓的起因结果,没有所谓的矛盾结构,甚至没有任何的对话。真实的阅读感受大概是“文字变成了风。”

我找不到更好形容。故事开始,作者的文字就是风。我想这不是伍尔芙的“意识流”。因为他们彼此之间没有太多“流”的线性痕迹。甚至不是《墙上的斑点》那样“六边形”结构的回旋玄想。如果硬要说什么结构,只能说思维是放射性的,但是文字却是事实是在的线性的。(文字本身也只能是线性的。)——但那无关紧要。

只能说,文字幻化成风,风化成意志坚定的双手,围绕着光滑的,刻着年轻飞行员名字的墓碑,给予温柔绵延的抚摸。

我们都是扫墓人。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嗅到那盘旋的风,和风中带着若隐若现地“杜拉斯”味道。

这其中味道到底几何,当然只有各自去品味了。

(事实上我觉得我看她别的作品大抵也都是这种叙事的风格。另外,我看的杜拉斯译本是桂玉芳译本的。鉴于翻译问题,对于文字的风格甚至是留白的问题的讨论,似乎对于一个完全没看过原本、也不会一点法语的人来说毫无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学,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杂文,甚至是诗歌,都必须带着镣铐跳舞。文学和汉字以及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一样必须“规规矩矩”。纵是张爱玲也只能老老实实“讲故事”。不知道要是杜拉斯生在中国,她用中文写出这样的呓语——对,呓语——会不会被舆论抨击为“梨花体”之流。

到头来还不得不佩服女人不经意间的“呓语”的深刻与精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