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南旧事》读后感100字

《城南旧事》读后感100字

《城南旧事》是一本由林海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南旧事》读后感(一):骊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城南旧事》读后感(二):向不朽的童心致敬!

《城南旧事》Memories of Peking:South Side Stories 多么熟悉的名字,可惜直到今日才看完了这本书,一本应归类为”儿童文学“的小书。

看完第一个故事(惠安馆传奇)觉得英子这个小孩子的心肠真好,当所有的大人都对”疯子“避之不及,她却与之成为了那么好的朋友,她应该算是“疯子”唯一的知己。看完第二个故事(我们看海去),忽然间,我就感动了,甚至眼睛有点发热,多么善良的、多么纯洁的、多么宝贵的童心,这一次她与“小偷”成为了朋友,她也应该算“小偷”唯一的知己。是的,在成人世界里的“疯子”、“小偷”们的心灵却有着不被人知的美好的东西——而这些,只有孩子、只有具备不朽童心的人,才可以看得到。

看第三个故事(兰姨娘),英子这个小小的人儿,开始长大了,多了那么多奇妙又好笑的心思,竟然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当了一把“红娘”。

第四个故事是宋妈的,第五个故事是爸爸的,故事中所有的人——朋友、亲人、长辈在故事结束的时候都一一离开了作者——“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成长,是不是就是这样一一失去最珍贵的东西?一一和最珍贵的东西告别?好在,那些关于他们的回忆会永存,那些童年里真正的,不折不扣的欢乐,会永存。

P。S。书的背面有一段叶圣陶先生关于《城南旧事》的评价——

久仰其大名,却一直没有兴趣看。在22岁的今天,已经彻底告别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却不可救药的迷恋起儿童文学,喜欢里面的单纯、质朴与干净。今天看完这本《城南旧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为何早先我不知道这是部如此精良的作品?

这里“22岁”应该是有问题的,叶圣陶先生出生于1894年,22岁时应该是1916年,而《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出生于1918年,那么,22岁的叶圣陶先生又怎么可能读到《城南旧事》?!何况22岁的年龄又怎么可能说彻底告别了青年时代?!

据考,《城南旧事》初版于1960年,这时叶圣陶66岁,所以我估计应该是叶圣陶72岁时读的《城南旧事》,而上述错把72岁印成了22岁,造成此讹。

叶先生72岁时候尚不可救药的迷恋起儿童文学,这说明儿童文学是适合各年龄层次的人读的——只要你尚有一颗童心,那儿童文学便是你终生的伙伴!

《城南旧事》读后感(三):童真的回忆——读林海音《城南旧事》

摘自《汕头日报》 作者:谢娇兰

《城南旧事》是著名台湾作家林海音的成名作,也是女儿置于床头的一本课外辅助读物。不知什么时候,女儿也学着我的坏习惯,睡前总会找来一两本书翻翻,积少成多,床头便叠了好些书。闲来无事,偶翻女儿的课外书。曾经泾渭分明的认定,未免偏颇,其实很多适合少儿的经典读物,对我们依然耐读。《城南旧事》就是其中之一本。

童年是短暂,因短暂而美好。对许多人来说,童年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充满童真、快乐,对未知的好奇与神秘感,所有一切的一切,都美好而易逝,易逝而美好。写童年的作家很多,但林海音描述童年的手法却与其他作家不同,一反惯常使用的体验性随笔文体,通过一位小姑娘之眼,来窥探发生在身边的成人世界。

作者的童年自传体小说不外由几个人物组成,作者的父母亲、宋妈、疯子、妞儿、兰姨娘……通过作者的描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纷纷出场:无文化却任劳任怨生了一大堆孩子的母亲;充满威严具进步思想却早逝的父亲;用奶水和帮工做一年四个月换取一个月四块钱,两副银首饰、四季衣裳,一床新铺盖的宋妈;感情受挫导致成了“疯子”最后丧身于车祸的秀贞母女;充满女性柔媚风情而又善解人意的风尘女兰姨娘;因生活所迫走上偷盗之路的收买破旧货的小子……有反复出现的主角人物,也有蜻蜓点水,几笔带过,却入木三分,让人过目难忘的配角。作者铺陈了一幅生活画卷,让人不单读到老北京的一些旧日风土人情,也读到作为移民者的英子一家从故乡闽南带来的文化痕迹。作者没有端起通常那种写缅怀式文章的腔调,总是不自觉地带上淡淡的忧愁,如果真要严格来说,除了更像散文体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外,其他章节都写得自然、从容、超脱,小说味十足。

作者笔下的北京城南,虽也让人读到一些北京特色的风土人情,但还是清浅的,未融入的。如果拿它与鲁迅的童年作品对比,则不及后者那么稠,那么浓,似乎用尽了饱醮感情的笔墨。我想这该是童年英子对老北京城这方水土的不熟悉,感情上未融入,才能把笔墨更投注于写人。但正是这种看似不着痕迹的愁,却渗入了读者的心。

北京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城市,各地人才汇聚,尽管她不像深圳被誉为移民城市,但仍然有大批的移民者流动着,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敏感,源自她是一个移民者。而这种移民者的背景,也带出了南北文化的一种差距与碰撞。

通过小孩的眼光看大人世界,通道似乎窄了,却也增加了小说的纯度和想象空间。在英子眼里,无论哪一个人物,都是善良的,纵是当了贼的卖小杂货男青年,宋妈懒做好吃嗜赌没责任心的丈夫“黄板儿牙”,也不例外。这正切合了一个孩子对人世的最初认知:人之初,性本善。故结构简单,却耐人寻味。

《城南旧事》读后感(四):城南旧事,南城旧事。

又是阴霾天空,而这本小书,够读半天了。

此时的我是头晕的,也不知是感冒还是思绪过多,或是酒精的作用。

真的想给这本书打零星,因为它是一本令人不敢继续读下去的书。读了三分之二,便不敢继续读下去。

直白的说,我很喜欢秀贞。

她是一个痴情,一个善良的女子。她的疯癫之中透露出的傻气、可爱与纯真,使我不得不非常喜欢她。

我甚至假设世界上真的存在那样一个人,而我们之间能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超越时空的沟通。因为她太美了。我相信如果世界上存在那个她,当我们对面这些故事,这些文字而得出同一些感受之时,我便与她存在着意义上的沟通。因此我爱上了她。

为什么会这样。也许与我最近所想有关,也许与我懂得的有关。也许与秀贞面临的类似。

每当情绪来临之时,为了消除那些痛苦,我总会去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十分好解决的问题,它并没有答案,只会引出更多的疑惑,最终会得到的结果只能是我并不知道自己“观世界”的经验或方式与其他人的明显界限,因此通过这样的手段,我用理性去消解自己的主体,以达到那个感性主体的消失,从而摆脱痛苦。

但这样做却导致了两个明显的后果。一个是爱情的疑问,一个便是那个问题的终极答案。而这两者却又是相辅相成的。真正的爱便是对后者的回答,是一种感性的回答,因此也是最直接的回答,最准确的回答。它类似于情感“理性的感性显现”。

毫无疑问,任何人的行动都预设者对“我”这个问题的回答。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必须要将自己作为行动的主体,那个能动者,而最终以对那个客体的各种作用来完成自身主体性的确立。爱也是如此。

爱是奉献,而真爱为何,意味着双方互相的认可,并且是最根本意义上的认可,甚至是无理由的认可。这就说明,真爱的双方是解构的自我依靠对方对自己的感性承认、即爱的感性认可而重新将自我确立。当一方离开,不再继续承认另一方的主体之时,另一方就会被迫处于无主之地。

秀贞如此,她并不疯,她的主体无法被轻而易举地重新确立,失去了对“我”的回答,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全部的人生。这只能证明当她面对那个人之时,她将自己化为纯粹的人,因而也需要对方是纯粹的人,消除了一切感性,却又以感性为桥梁,将普遍的情感毫无保留的以某种意志朝向某一个人。她爱的太深了。

她爱的太深了。看着她自述自己的故事,言语之间,是那样的可爱。因为她并不疯,却时刻做出那些不同寻常的举动,这样的矛盾使我毫无保留的喜欢了她,甚至想穿越回那个年代去亲自见她。

但她终归是文字中的,一切仍然过于模糊。所以我又去思考怎样才能将她更清晰的浮现在脑海中,是否应有一个主要的逻辑没有表达清楚,或是文字表达的感性缺失阻碍了我的想象力。

但思来想去,第二章中英子无意中回忆起的那个似曾相识的疯子,我才明白,我不认识她。

如果她仍然存在于时空之中,希望爱能拯救我们,希望我们能冲破是空的隔膜。

《城南旧事》读后感(五):飞入芦花皆不见——林海音《城南旧事》

摘自《百度》 作者:囧囧开封府

林海音是几十年来两岸备受争议的对象,其作品也相继被研讨,姑且抛开两岸对其不同的见解,林在台湾凭其多年声望,培养出诸多文坛后起之秀。其为人为文皆实靠可亲,或许是生活琐事所累,她在写作上的成就并不是十分耀眼。然而,在报纸上连载并结集出版的《城南旧事》,却让林海音在台湾文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余光中曾说:“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其童年在北京城南居住短短十数寒暑,却是她一生值得珍重的回忆。对《城南旧事》研究最官方的说法是“儿童视角下的诗意结构”,或者是转而研究女性成长史与其中的悲剧意识及与萧红《呼兰河传》同样是儿童视角下的写作异同等。当然,文学文本一旦转化成干涩枯燥的分析,正如将一份完整周正的情感肢解,用理性严肃的目光去审视文本是如何构成的,如同看一具尸体的目光,冰冷而麻木。而一旦如外科手术般深入其中,摆在面前的“脏器”赤裸裸地任人审度,那么阅读也没有趣味。这与小学初中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无任何差别。无论是何种文学,都应该是“蒙昧”的,神秘的,只有借助自身感性而获得的阅读体验才是王道。一旦通晓晓,甚至于文本构成之类的真相,那么丧失的不仅仅是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还有个人的阅读能力。而囿于文字游戏缺乏思想深度与力度的作品,是我最为不屑的。正如知晓都灵裹尸布竟然是达芬奇伪造一样,毫无趣味。

在阅读《城南旧事》的过程中,并没有任何因为年代差异而造成的无法对话的阻滞感,相反,连带那些儿时的情绪都是相通的。童年终究是没有如今这般难耐,厮混与熬捱。我们都是曾经那么热忱真挚地喜欢一个人,又那么绝对而又自相矛盾地抵触一个人。坦荡,真挚,热烈,这些美好的词汇形容那些时光下的自己,我没有觉得任何不妥。

《惠安馆传奇》——秀贞,一读便令人心酸的疯姑娘。在孩子的眼中,是世人无法忖度的另一个世界,因为他们无法明辨疯傻好坏。所以小英子仅仅因为秀贞一个笑,便打心眼喜欢上了她。他们并不懂得那些口是心非得机心与以讹传讹的口水。小英子喜欢秀贞就像喜欢自己的朋友妞儿一样,因为可以共同玩耍,可以相互理解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事。秀贞的遭际,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在小英子的心中拼接成了一个圆满的故事。她促成妞儿与秀贞母女相认,并相助二人逃跑,却无从得知是自己间接送了二人的命。或许无知的罪过才最为可悲,因为连错误都无法洞悉,还要受人蒙蔽地以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年幼时,不懂当选择与众人背道而驰时需要拥有多大的勇气承受与世人相悖谬的目光——你用年少的盛气与世界对抗,尽管你秉持着最凛冽正义的答案,你也是错的。个体无法生存,只能依附,区别是依附多少。而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历史的道具,仅仅是用来篡改或添加一个城市历史最卑微的符号。

《我们看海去》——偷儿,他是因为小英子的一个无心之失落网。在道德准则与世俗律法的规约下,任何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都是不被原谅的,无论他是否存在诸多因由。我们都在他人的认定中活着,内心的守持无法在振聋发聩的声音中力排众议,力压群雄。成长是残酷的。小英子终于意识到“即使是无心之失也可以害一个人,我眼中的好人是所有人眼中的坏人”的时候,在她内心无法指认孰是孰非之时,她已经开始成长——现实处境逼迫人思虑,内心在一片泥泞中拔节而出,尽管不会完全如初生时透彻纯净,但是因思考而自我健全,这也算是生活唯一宽慰我们的幸事。

《兰姨娘》——小英子懂得用计让兰姨娘离开父亲,这算是维护家庭战斗的一次彻底胜利。——当单纯的欢喜与亲近由可感知到的威胁转化成一种战斗姿态下的生存本能时,小恶魔在一个孩子的体内苏醒,这又是否成为成长的紧要之事?

《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落了》——两个故事却殊途同归。无论是宋妈还是小英子的爸爸,他们对于小英子是最亲近的存在,他们见证自己最为青涩稚嫩的成长期却在她即将冒出棱角时离她而去。生命的微末与壮大,未来无法预测的路途,都将自己一个人走。——永远不要以为,某一个人会陪你走完一段路途,因为自己的终点也只有自己望得到。

时光与记忆背道而驰。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的从前的旧事,我总是时常翻看的。然后会想到,我竟然如此轻易忘却那么多曾经认为一生都会念念不忘的人和事。

《城南旧事》是本很好的书,若是习惯对文学读物敬而远之束之高阁的童鞋可以看看,会有一种笑中带泪的欣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