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旧影秦淮读后感锦集

旧影秦淮读后感锦集

《旧影秦淮》是一本由叶兆言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影秦淮》读后感(一):没有比南京人更了解南京的文字

喜欢叶兆言的书,是因为他的文字朴实客观,不会过分吹嘘自满,也不会过分谦虚自卑。旧影秦淮通过几组老照片,从多角度切入叙述了南京旧事,通篇没有废话却能很好的将那段时期的城市面貌、民众的精神状态勾画出来。

《旧影秦淮》读后感(二):值得一看

这种书看起来很轻松,书中的大部分地名都熟悉,但背后的故事却遥远而陌生,也燃起了亲身前往感受一番的欲望。正是这种对比和期盼,让它们更显精彩、格外亲切。

目前发现2点不足:一是书中很多故事未注明时间,缺乏背景知识的我读起来很容易迷失;二是可能因为作者太爱南京了,外露的情感使得有些评价略显夸大,不过心情可以理解。

《旧影秦淮》读后感(三):南京怎么能没有一个配得上它的作家呢

我越来越喜欢南京了,这个有分寸的城市。周末坐公交在市区里兜,还能看出旧照片的影子。南京的绿化特别可爱,这书里有几张老照片,有中山路那些气派的大法桐小时候的样子。可惜前几年为了拓宽道路砍了一批,南京就永远失去了它的一些法桐。

这可是《板桥杂记》里的秦淮河啊,可是沦陷了的首都。它应该比北平更有话说,只是北平有老舍的声音,叶兆言是爱南京啊,可是笔力薄太多了。南京就一直这么沉默着,好像那些照片里那些戴着圆圆的眼镜的民国先生,眼睛里都是谦逊的笑容。

《旧影秦淮》读后感(四):是记录而非历史

这本书发现于先锋书店,找到与学校图书馆,阅读于南京至北京的高铁上,虽四下毫无书卷的气味儿,我也实实在在地专心了一番,徜徉了一番。

五年,南京是一个让我暂时栖身的城市,它既不是我所来,也非我所去。没有目的与希望,整个城市给我沉郁的想象但却时常面目慈祥。我爱的是故乡,那河的西边,我所向往的都市在河的东边,南京就像架在河上的那座桥。(显然我在桥上短暂停留又返回了西边)它既没有故乡的美丽与热情,也没有大都市的霓虹与时尚,我以为我不爱它,甚至有时还厌恶它的沉闷,但是离开了,那里的气味还久久不能散去,余味弥漫。直到翻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已经随着血液流进我的脑海,深深地、深深地印在了那片未受污染的净土,这也许是一辈子中最无忧的回忆了。

话转正题。

本书共分九章,九九归一。作者跨过战争的描写,着地讲述旧时南京民间生活的种种,许是在南京上学的关系,特别注意而反复阅读“学府风云”那一章。似乎大学或者说学者永远和国家的兴衰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相互牵连着命运。文中记录着中央大学的历史,看到它的曾经以及今时今日的变化,无不叹服,时间真的就像一把锉刀,磨平的是最初的锋芒,剩下的是圆润剔透的时光。它是历史的遗迹,历经战争的炮火和和平的暖阳。见证罪恶,显现高尚。诚朴是每个前身为中央大学的高等学府的共同校训,不求大放光彩,但求一生无悔。

学府风云,一朝记录岁月变迁成为遗迹,是记录还是历史?

《旧影秦淮》读后感(五):看上去很美

上周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杨全强老师终于把其最近的新书寄来了,一看欣喜不小。除了叶兆言的几本,还有翟永明和毛姆等人的。旧影秦淮也是不久前在九点推荐的某文被提及,觉得会喜欢,没想到时隔几天就收到了,杨老师是此书的策划?

叶兆言早听闻很多次,当然是进入杂志社后,他是约稿作者,主编常常说到,但一直未仔细看过他写的文章。也一直不知他的赫赫家世。昨天在咖啡馆和celia聊天,她上学在南京,那时很喜欢某杂志上叶兆言的专栏,于是就聊起来,她给我讲很多南京的风景名胜,砖墙特色……再加上这两天翻看旧影秦淮的缘故,于是对南京开始憧憬起来。

秦淮,最早是在中学的诗词中知道的吧。夜色朦胧中,几艘画舫在幽幽的河中缓缓移动,船头有手持折扇的公子哥,他正弯腰走出船舱,探头看着岸边烟火。两边,红色的灯光闪着暧昧诱惑的气息,几个风姿绰约的女子低声地窃笑着,眼神也许正目视着哪位俊俏书生……南京给我的感觉,大抵就这些。我想象不到它曾如何地作为几朝帝都,怎般衰败,它的遗民情节以及难忍的热。

旧影秦淮从各个角度说着南京,特别是近代的南京。作为首都,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它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里是温柔乡,夏热冬冷,于是秦淮河的歌女,给对面夫子庙的书生一段段邂逅与传说。以前曾读过高阳笔下的李香君与侯方域,记忆中像是发生在东南沿岸的故事,其实细细一想,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理应出现在南京,歌女李香君则必然来自秦淮河。书中的历史从清末讲起,大多描写着国民党当政,南京作为首都的岁月。那时的南京,见证者中国近代的风风雨雨,从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袁世凯复辟,国民党日益壮大,再到抗日、迁都和还都、撤退,这些不同时期的南京风貌,在一幅幅老照片和文字下渐渐浮现。

很感叹当时南京的规划,因正值世界金融危机,而南京却作为新首都涌现出不少新贵旧权,于是当时很多西方的大设计师和建筑师来到南京,建造了很多风格各异的别墅,再加上城市的规划、道路的建设,30年代的南京,在数量无法想象的法国梧桐的遮蔽下,显示出足以媲美西方大城市的风韵。这里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一片战乱,除去日兵侵占的时间,南京一直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即便北方已是战火连连,他们依旧不相信战争终有一日会蔓延到这里。书中有很多老照片,上面有美丽的女大学生,大多是男友拍摄下的,生活的韵味,其实和现在并没差太多。只是少了歌女的秦淮河,如今不过空留一副躯壳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