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纸年轮》读后感摘抄

《纸年轮》读后感摘抄

《纸年轮》是一本由张冠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年轮》读后感(一):纸年轮

学者即理想者。理想者即不流于世俗。也不见解于世俗。书中所选以学者的视角,可读可鉴。喜解放前读本,那是怎样一个思想澎湃,激情四溢,理想可追的年代,多少人可在那个时代下才情纵横,不拘一格呀。后面的读本多少印着时代的影子,少了自由之精神了。

《纸年轮》读后感(二):建議翻翻即可

本來想買,但查閱到圖書館有藏,幾乎沒人借閱,用週六一天把該書翻閱一邊,冠生先生讀書喜用"百度百科"(不由的想起近期的cctv《中苏外交档案解密》"尤裡的復仇"),用百度和google檢索內容來印證自己的觀點,特別是談《顧準文集》的時候,以檢索量來應徵顧準寂寞,有失偏頗。

話說過來,通過《紙年輪》能看到一些民國版的書,特別是《中華初等尺牘》一類的書籍,感慨民國的基礎教育,不敢想像當下的基礎教育。

向前看的同時,不能忘了過去。

建議,看一下網上的試讀版即可。

《纸年轮》读后感(三):文章如佛像之庄严,而无跳梁之为患

两个月之前,大约是书刚刚上市之时,在万圣书园买了这本。没有按照顺序一篇篇读,只是挑自己感兴趣的先读了罢。张先生所写与我想象得不同,我以为是书评,其实更多的是张先生对书作者生平、环境、平素渊源的一些记忆、一些陈述。看了很多篇,觉得应该力荐。本书无关学术,无关政治,无关娱乐,放眼看过去,却是一百年的记忆,从张先生笔下,缓缓而来。个体的哀愁痛苦,群体的动荡彷徨,皆在纸上,抹不去,忘不掉。

年轮斗转,又是一年秋。

《纸年轮》读后感(四):阅读改变中国

记得有一本《改变人类历史的30本书》,是美国当年的畅销书。本书将视角放到了中国,盘点民国以来改变中国的那些印刷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但真正普及,却是近代的事。所以在现代出版面前,我们其实仍然幼稚,一本书能引起巨大轰动,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这应该视为成长的代价。毕竟,童年是需要激动与梦想的,而当我们获取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可能走向审慎和平和。

印刷品的巨大影响力,让它不得不经常被打上政治符号,盘点这些改变中国的书籍,我们惊讶地发现,它们大多与政治相关,不论小说、美术、诗歌、音乐,在它们的背后,竟然都是政治。也许,这么说是恰当的:在过去的百年中,我们的精神领域中有太多意识形态的东西,这决定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品质。

阅读创造未来,而怎样的阅读,就会创造出怎样的未来。从来如此:今天的一切都是过去制造的,而明天的一切,要靠今天来制造。

翻开纸张种的年轮,张冠生先生是在回望,还是在惆怅?只要从中读到的不是明天的消息,只要我们终将超越这一切,那么,便足以告慰。

《纸年轮》读后感(五):百年阅读私家读本

张冠生并不是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不过他给费孝通做过十多年的助手,深受后者“田野调查”的熏染。出版界元老级人物沈昌文出版那本令文化界为之侧目的口述传记《知道》时,也是张冠生执笔。

他是个爱读书的人,2008年被邀请到深圳参评“30年30本书”。他说:“评选三十年的书,大体要理解这三十年。要理解这三十年,至少要看六十年。这六十年也有来处,远的先不说,百年吧。”

这一“理解”,就“理解”出了这本《纸年轮》。一年里选择一本书,一百本书勾勒出一个世纪的轮廓,看看书名,相对陌生的居然多一些,不禁让人好奇。

每篇点评文章都不长,千余字,意味却不少。对每本书的纵论,常常跳出纸页,去看它背后的那个年代,“年轮”的痕迹感就越来越明显。

写了《毁灭》的法捷耶夫,因为对斯大林的顶礼膜拜,在其统治年代如鱼得水,而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后,法捷耶夫的人生急转直下,最终自尽,他在遗言中说:“我们这一代人在列宁在世时是怀着怎样自由和开拓世界的感情步入文学的,心里充满多少用之不竭的力量……列宁死后我们被贬低到了小孩子的地步……”

在读《毁灭》的时候,你不会读到这篇遗嘱。同样在读俞平伯校阅的《红楼梦》时,你不会读到《俞平伯年谱》里记述的,俞平伯因为未按胡乔木的意见重写《〈红楼梦〉简论》就发表,“因此惹祸”的结局。

有些书的出版经历是相当特别的,比如四卷本《毛泽东选集》。张冠生引用资料展现了当时的压力:“起初大家非常紧张,有的简直不敢下手,一动就怕出错。”这种幕后的细节,常常比那一本本厚厚的书更耐人寻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