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年轮》读后感摘抄

《年轮》读后感摘抄

《年轮》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6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轮》读后感(一):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九十年代中旬的时侯农村的娱乐项目还很少,那个时候还是孩童的我们除了每日聚在一起疯癫外,可能就是看电视了。那个时候家里的电视机是14寸的黑白电视,经常守在电视机旁去看喜欢的节目,看《年轮》的时候我应该还没有上学,第一次看的时候似乎觉得太苦,第二次看的时候知道里面有那个唱歌的孙悦。那时候想的是这部剧也没有太久远,还有孙悦呢。当然那是我很小的时候的记忆了,现在这个故事的大体轮廓还记得,而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记忆中那些画面也逐渐清晰起来。那个时候年纪太小,看电视就是看电视,会跟着剧中的人物悲伤难过,也会为那些青葱岁月的他们感到惋惜。然而那个时候终究是年纪太小。看的只是热闹,却不懂得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环境下,那样一群人,他们所经历的人生。从年幼天真到少年轻狂,而中年后的他们那些各自的人生,不同的经历,让他们分离又重逢。至今还记得剧中的很多情节。还记得那个长大后做了警察的人,他的离开让童年的小伙伴儿再次重聚而那个时候我也哭了很久。而这部剧给我留下的后遗症便是看到树根便数一数它的年轮。 《年轮》是梁晓声的经典作品,这是我翻来《年轮》这本书才知道的,虽然知道梁晓声,却没有看过他的作品,而根据原著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许是最早接触他的作品吧。小说讲述了几个人的成长,在时代的背景下赋予他们的使命。从他们的童年,青春到中年所经历的时代变革,那些无奈、那些悲壮,那些年代留下的伤痕。他们经历着大饥荒,经历着下乡,经历着改革开放,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的命运有着各自的改变。年少时的无忧无虑,青年时的爱情,自己后来每个人不同的境遇,都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壮丽的史诗,一群平凡人的平凡的人生,却依旧有着波澜壮阔的感觉。年少时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会觉得某个人变坏了,也因为某个人的死亡而伤心。如今再看过来,他们的一生是幸运的,遇见过那么多人,经历过那么多事,从相遇到分离,从分歧到理解。那么多过往,我们跟着一起经历着。 吴振庆说:“在你、小嵩和德宝三个人中间,从前,我一向偏向你们两个,而觉得德宝他,是一个收编的异性兄弟。在许多事上,我并不是一碗水端平。德宝他心里也知道,可是他一向装傻瓜。换了你和小嵩,哪个也不行,早跟我不知吵翻过多少次了……” 或许在很多时候德宝是被我们忽视的那一个,我们爱着王小嵩,爱着吴振庆,却总是将这个人遗忘,直到他的离开我们才恍惚知道他已经在我们生命中占有了很重要的位置。 《年轮》并不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无数个普通人一生的缩影。故事并没有以团圆的方式结尾,韩德宝的离开告诉我们显示就是这样,总是留有着遗憾。

《年轮》读后感(二):《年轮》| 理想主义之成长!

有一次《圆桌派》上蒋方舟谈起小说的本质:时间感。在作者笔下,人们感受着时间的长短,读完之后恍然隔世。我想在《年轮》这本书中很好地诠释了这种解释。

人在时代面前是无尽的渺小,但一个渺小的个人确是时代特色最重要的基因。

《年轮》是一部带有历史感的理想主义作品。用梁晓声先生自己的话说,自己当年创作《年轮》的时候,是怀着一份理想主义的热忱和真诚。书中以曾在北大荒上山下乡的王小嵩、吴振庆、徐克、韩德宝、郝梅、张萌六位男女知青的人生道路为主线,他们经历了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激昂、迷茫,他们的理想伴着中国社会近四十年的坎坷和风雨,将共和国的年轮一笔一笔画清晰。

与《今夜有暴风雨》相比,它更有历史感、时间感,这种大跨度的描写,让主人公的成长与情感描写的更加生动,更加突出了那一代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在北大荒他们有亲情,又有与朋友之间的义气,他们与时代竞争、与命运竞争,用自己的能力与信念影响和感动一代人。但我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比起歌颂赞扬,我更希望大家多一些关心。不把过去的苦难审美化,是我们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关于“知青”、“北大荒”,其实在《今夜有暴风雪》中我们已经说了很多,这次我们聊聊理想主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理想主义的这个词就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人们现在更多地将客观、科学、效率,非常冷冰冰的。纵然我不否认这也是追求理想的方式,也成就了很多的伟大与成功,但这些似乎不再那么让人热血沸腾了。

整个知青文学其实都具有理想主义特征,特殊的教育环境、社会背景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影响这他们的个性。《年轮》中,吴振庆,“老大哥”,有担当,帮助所有,无论是替兄弟顶罪,还是帮助别人,当对于自己的感情,一直没有个很好的结果。 韩德宝,家境富裕、调皮,有义气。张萌自尊心强、直接、善良……不难看出,那个时代的人们信念感很强,他们对于自己相信的事情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这大概就是理想主义最大的特征。如今的我们,都非常聪明,懂得衡量计算值不值得,可理想就是不问值不值得,不是吗?

我必须承认,书我并没有看完,但感受上,我觉得《年轮》似乎不如《今夜有暴风雪》粗狂、浓烈,《今夜有暴风雪》想像东北的雪,看一眼就能让你印象深刻;而《年轮》就像北大荒一望无际的土地,要慢慢看,细细品,才能看出这土地的风情。

知青文学或许现在不在流行,但它所描绘的理想、热情对于现在的我们仍有抚慰作用!

《年轮》读后感(三):他们是一批特殊的人

之前看过梁晓声的长篇小说《觉醒》以及短篇小说集《今夜有暴风雪》,都非常喜欢。梁晓声的作品里有着非常强烈的时代印记,他的很多作品都被称为“知青小说”,《年轮》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我记得有朋友说过,要评价一部作品的文学水平,就要先拿掉其时代特征。但是这样的评判标准对于这种知青小说来说未免就太不公平了。拿掉时代特征,这部作品的魂就没了。但是我认为不能由此判定这部作品就不是好作品,因为正是有了梁晓声这样的所谓的知青作家,我们才得以更深切地了解那段历史,同时触及到在那种极端条件下人性的大善与大恶。

这部作品中的故事是围绕几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人物展开的,他们是王小嵩、吴振庆、徐克、韩德宝、郝梅及张萌等。故事从1961年他们几个还在上小学五年级说起。那是个人人挨饿的年代,有人饿死,有人因吃野菜中毒而死,也有人饿得偷东西。这几个孩子因为出身不同而有着各自的生活轨迹,王小嵩、吴振庆、徐克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们因为困难而互相搀扶,孩子们也成了死党。韩德宝、郝梅及张萌的父母要么有权要么有钱,因此生活上比较宽裕。

时间跨越到1966年的时候,孩子们上了中学,这时候贫困不是主要问题了,重要的是他们迎来了一个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在那个时期里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互相揭发互相斗争,王小嵩的母亲在被斗争回来的路上还不忘用高帽盛满着采摘的蘑菇。郝梅与张萌的家都被毁了。

第三章一开始,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去去了北大荒,他们被号召将这片荒凉的土地变成粮仓。虽然在那里他们几个人之间也酝酿出了深厚的友情及朦胧的爱情,比如王小嵩和郝梅、张萌和吴振庆,但是他们小小的身躯在那片原野上仍然是那样得弱不禁风。在艰苦的条件下连长及几个知青因为感染了出血热而丧命,曾经要强的高干子女张萌为了回城不惜用身体做代价,郝梅被知青奸污生下了孩子,并且因为喝农药自杀而烧坏了嗓子,成了哑巴……

第四章开头写道:“他们是一批将青春当作武器投掷了出去,却连一枚似可引以为荣的纪念章都没有获得的男人和女人,一批落魄而沮丧的男人和一批茫然而委屈的女人”。他们返回了城市,努力在城市中工作、生活,找寻着原本应当属于自己的轨迹。然而那段知青岁月对于很多人来说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一生,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失去了心爱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甚至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和希望。

这些人一直到第十章都在挣扎着,寻找着。其中一些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为什么要拿掉这些时代特征去评判一部关于那个年代的小说呢。时代亏欠他们的已经太多。梁晓声本身也是从山东去了北大荒的知青,因此这部小说中也必定会融入他自己的心声,读起来更加生动和感人。

《年轮》读后感(四):走过的是年轮,留下的是青春

360百科上对年轮的解释是“木本植物的主干由于季节变化生长快慢不同,在木质部的断面显出的环形纹理。年轮的总数大体相当于树的年龄。”年轮象征着树的经历,雨水丰沛或者短缺的年份,年轮的形态也各不相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人与树的命运何其相似。生活在同样的年代,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生长于不同的环境,经历不同的事情,做出不同的选择,人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年轮》讲述了几个小伙伴儿命运迥异的人生。这部小说的主题依然是梁晓声最关注最擅长的——知青故事。在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雨》里,梁晓声将故事聚焦在知青返城前夜这个限定的时间点上来突出呈现冲突矛盾,从而升华主题。而长篇小说《年轮》则不用受到篇幅的限制,可以足够宏大到展现一代知青从小到大的命运纠葛。在叙述手法上,梁晓声没有事无巨细地描绘几个主人公的所有经历,而是分年龄阶段、选取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呈现,一方面避免了长篇累牍不分重点的叙述,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想象和脑补的空间。

避免长篇小说使读者乏味的一个惯用手法是创造高潮,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冲突、用此起彼伏的小高潮和大高潮,去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让读者期待后面的情节发展,从而产生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年轮》中这样的高潮可谓是比比皆是。

童年时期,一个抢豆饼的风波,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看来,也许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谁没有年少无知淘气捣蛋的时候,饿了就吃本来就是人的本能,似乎无可厚非,可是,在那个缺衣少食的饥荒年代,一块豆饼是一家子的口粮,是一家子活下去的依托,是一家子拥有未来的希望。这样的矛盾冲突将人性的光芒与阴暗表现得淋漓尽致。是蒙混过关据为己有,还是主动坦白物归原主?主人公的选择其实也是作者的选择,诚实守信、敢作敢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主人公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所习得的精神富足。优秀的小说家往往会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去呈现大时代背景,小说主人公的经历不过是一个小窗口,读者却可以通过这个小窗口看到大世界。

在开荒的知青时期,连长的死给了小伙伴儿们很大的打击。从一开始骗女知青喝蛇汤,到后来开导失恋的吴振庆,知青们与连长等兵团战士们逐渐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边疆的生活虽然艰苦,物资匮乏,但是在这样物质简单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感情往往最真挚,所以,在王小嵩成为班长以后,才会舍身救助那个曾经与他们几个小伙伴儿对立的知青。连长把生命和爱情都奉献给这片土地的行为,使他们逐渐成长成熟,成为有担当的青年,他们的革命友谊也得以进一步升华。梁晓声同样用以小见大的方式,用几个人的故事、两代开荒者的经历去展现知青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年轮》读后感(五):岁月无痕 年轮有迹

也许你对“”“知青”无感,不妨读一读《年轮》,应该会让大家对当下,对曾经的年代有更多更深的思考,没有当年大批知青的热血燃烧北大荒,也就没有今天希望的田野,没有他们生命的付出,也就不会成就今天的米粮仓,可歌可泣的人们总是那么让人疼惜,也正是他们彻底刷新了我们对知青文化的认知,非常真实也非常深刻。美丽的松花江和高高的白桦林见证着他们这一代人的悲欢离合,黑土地、芦苇坡,有他们风华正茂的青春,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始终是密不可分,然世事总是无常,他们凭借着坚毅果敢顽强的与命运抗争,每个人的坎坷经历的人生,都刻画着与时代相映的年轮。弹指三十年又三十年,每一步都很艰难又很庆幸。不会经历岁月的沉淀而遗忘,只会让那段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弥足珍贵。

听过一句话:“站着就是尊严,忍着就有机会,活着就是胜利”。这正是当时背景下的人们的真实写照,这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我们能从几个主人公身上看到那个年代,小说以王小嵩、徐克、吴振庆、韩德宝、郝梅、张萌人生经历为主线,他们经历了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上学、上山下乡,书中刻画的所有的磨难和动荡,在逆境中所拥有的顽强的生命力都让人刻骨铭心。喜欢王小嵩的母亲,伟大、淳朴且善良又聪明的母亲,母亲是伟大的,无论是面对生活的窘境,做着和男人一样的重体力工作,强度很大,还要照顾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工伤发生后,对待已经都不知道鸡蛋什么样子的10个鸡蛋的处理方式,曲老师在课堂上倒下了,送给曲老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等等事例,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和言传同样重要。那么她实实在在的给我们做了榜样。

郝梅,是悲剧的人物但是却又坚韧无比,让人怜惜,郝梅由于被人奸污,几次自杀未遂,烧伤了声带,再也不能开口说话,后又发现怀孕了,不得已欺骗王小嵩,两人的缘分也走到尽头。后半部分郝梅丧女,灰色一直笼罩着她,但她依然果敢坚强。

不管怎样每个人物个性都是十分鲜明的,张萌,也许没有人会喜欢,从一个县委书记的父亲的掌上明珠到被抄家后跟所有人一样,从天堂坠入地狱般,也是让人同情,但是她的个性自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则是她整个人生的标签,为了留在城里,不惜献身,但是回城也没能带给她好的生活,她并没有郝梅那样坚强,很多选择都是迫于当时的现状,不是她自己的悲剧,这不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吗?

而韩德宝的意外去世则给整个小说蒙上了沉重的阴影,让每个人内心无法释怀,当了警察的他,却没能救自己。

几个人物在特定的背景下,命运却坎坷曲折,他们所经历的只是那个年代一个缩影。借用吴振庆的妻子葛红说的一句话,那群人就是吴振庆的不动产,不管怎样都永远会在的宝贵财产。而对于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呢?特殊的背景,让人们拥有超乎兄弟般的情谊。这是一群普通人的特殊的经历,每个时期都是历史变革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岁月无痕,年轮有迹,虽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早已成为过往,但是这段经历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中扎出的深深的轨迹,不会被磨灭。我们生于平凡也终将平凡,喜欢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平凡,是经过岁月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致敬每一位用尽全力生活的人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