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家庭陪伴经典读后感有感

家庭陪伴经典读后感有感

《家庭陪伴》是一本由李子勋 著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陪伴》读后感(一):每个在家庭教育中困顿的父母,都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在中国的心理学界里,有一位专家通过一己之力,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心理学。那就是被《心理访谈》节目称为永远的良师益友的李子勋老师。

李子勋,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著名家庭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汇名家网特约讲师。《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李子勋老师不仅在心理咨询上颇有造诣,陪伴很多人走出困境,还是一位致力于传播心理学、助人自助的心理作家。他曾出版了《困境中的自由》《流动的感觉:走出困境的心灵哲学》《读懂孩子》《家庭陪伴》等系列心理畅销书。

在《你为谁而活》一书中,子勋老师曾掷地有声地写到:“生命中的随性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只有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人才会意识到那些才是生命的本真需求” ,这句话曾给不少人带来希望的力量。

虽先生已离世,但先生以这样的精神和行动践行着他的一生,作为后辈,重读李子勋先生的经典书籍,仅以此表达对先生深深的敬意。

《家庭陪伴》是李子勋老师的四本家庭教育书系中的一本,读《家庭陪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老师的系统教育观,看别人的案例,纠偏自己的行为。

家长来自过去,而孩子就在当下。《家庭陪伴》通过对家庭咨询案例的解读,让父母重新对孩子产生好奇,能够用正确的方式陪伴孩子,从而促进孩子成长成为能够获得自我和谐的个体。

李子勋老师提出,教育的对错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家庭,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和文化沉淀。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中的关系构建显得至关重要。

有效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关系教育,要重视孩子在家庭结构中的关系,孩子在这种关系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能发生什么问题。

孩子的样子都是父母塑造的。

你是否也一样,当孩子牙牙学语时,不断地给她表扬和鼓励。慢慢你会发现,孩子太在意别人的表扬了,如果有件事情,没有得到别人的表扬就会变得很沮丧。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你又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太依赖别人的表扬了?

《家庭陪伴》中这样解释到:也许这根本不是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反而应该是父母自省,觉察一下会不会是父母对孩子需要不相干的他人的赞美的一种嫉妒,亦或者自己不能吸引孩子关注的一种失落。

因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年龄的心理表现,父母对养育的焦虑和迷思,往往在于父母总是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养育时间,从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犯错误中成长的个体。

用成人的心态去解读孩子的内心,是一件非常糟糕的问题,因为这样总能发现问题,也总能感觉到教育的压力,从而失去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成长的空间。

你是否也跟青春期中的孩子无法相处,一开口就会变成吵架?

李子勋老师用了17个案例,告诉父母,父母接纳孩子是青春期的良药,多让孩子品尝学习的甜,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一个想要依赖父母又想要摆脱父母的矛盾体,一个对异性嫁人产生的亲密感和对此做出的排斥举动,还有一些是“替代”情节。

如何去甄别这些微妙的信息,从而陪伴孩子度过这个特殊时期,需要父母来读一读《家庭陪伴》这本书,让家庭成为孩子可以勇往直前的动力,而不是只能接受但不能遗忘的创伤之地。

《家庭陪伴》读后感(二):别让孩子输在你的“陪伴”上

看过很多让人感动的亲子故事,但还是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 加拿大有一名8岁的小男孩,身上有一块很大的胎记。 一开始,这个小男孩压根没把胎记当回事,直到有一天,父亲发现儿子开始有意识地遮掩自己的胎记。这时,父亲才意识到,儿子因为自己和别人“不同”,开始变得有些自卑了。 于是,这位父亲果断地在自己身上纹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胎记”。某天,父子俩去游泳,儿子突然发现父亲竟然和自己是“一样”的。接着,他跟着父亲自信地脱下T恤,跳入了泳池。 从某方面来说,这个儿子是不幸的,因为他的“与众不同”,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真正“陪伴”自己的父亲。 不得不承认,这位父亲不仅伟大而且还很有智慧,他没有告诉儿子自卑是不好的,人应该自信一点,而是用行动告诉儿子怎样超越自卑。 《家庭陪伴》一书中认为,不要告诉子女什么是正确的,而是要让子女明白怎样做才能解决问题。

本书作者李子勋,是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家庭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国内各大电台特邀心理专家,被誉为“后现代心理学国内第一人”。代表作有《困境中的自由》《流动的感觉:走出困境的心灵哲学》等多部畅销书著作。 本书重点介绍如何打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怎样做到真正有效的陪伴,怎样在陪伴中和子女共同成长。 书中列举了家庭教育中最典型的案例,并给出了最深入的分析,很专业,也很入心。

教育是否正确不重要,有效才是最重要的。

01、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性格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父母的认同培养出孩子的自信,父母的包容培养出孩子的平和,父母的苛刻培养出孩子的自卑,父母的娇惯培养出孩子的任性……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评价会内化成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用句简单的话来说,在父母眼中孩子是什么样,那么在孩子心中自己就是什么样。 父母能够接纳孩子的个性,孩子也会打心理接纳自己,父母总认为孩子这也不好,那也应该改改,那么在孩子心里,自己便一无是处了。 事实上,性格没有好坏之分,父母不应该用自己的期待来衡量孩子。但凡有作为的人,也不都是外向热情的人,有些反而内敛稳重。 当然,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而不是指导。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还要敢于放手。 成长离不开犯错,父母不要因为害怕孩子犯错而不让孩子体验真正的生活。孩子摸到锋利的东西,手会被划破,他也就知道哪些东西不能碰,哪些东西应该尽量远离。 当然,孩子没有必要去尝试所有错误,在安全方面,父母更不能疏忽大意。然而,有些挫败,对孩子的成长确实很有帮助,比如学习使用筷子夹菜,虽然孩子会把饭菜弄得满桌子都是,但是他们每一次努力都会离成功更进一些。 每个人都会犯错,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犯错,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作者认为,对待孩子犯错,父母有两个态度,一个是让孩子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另一个则是让孩子从中受益。 林肯小时候因为踢球弄坏了邻居家的窗户,他父亲便以此教育林肯学会用自己的劳动赚钱赔偿。 在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才能自己解决问题,坚强的性格要在实践中才能培养,父母不能因为害怕孩子犯错,而选择让孩子一直待在温室中。 犯错不是件坏事,父母越懂得放手,孩子越能成长。放手不是放任,而是让孩子有犯错的机会,并从错误中学到东西。

02、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人要认识自己很难,但在家庭关系中,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从这方面来说,孩子就是另一个我们自己。 孩子之所以会复制父母的性格和思维模式,原因在于父母就是他们从小的模仿对象。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要和世界互动,他们会在无意识中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他们需要从父母身上学习经验,父母成了他们最好的教材。 孩子和谁相处的时间多、喜欢谁,他们的性格就会更像谁。 孩子太黏人,从侧面反映的是父母更黏孩子。亲子关系不是越亲密越好,过分亲密代表没有边界,父母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全部,孩子也会把父母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 5岁之前孩子和母亲非常亲密,孩子就像妈妈的小尾巴一样,时刻离不开妈妈的视线。这时,父亲就非常重要了,父亲的陪伴可以更好地实现母子之间的“分离”。对于男孩来说,这个阶段的“分离”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性心理和社会心理。 孩子懂事不见得是件好事。孩子之所以懂事,是因为他们想利用自己的懂事来化解家庭的矛盾,来维持家里的和谐。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让整个家庭幸福和睦,他们会观察父母的情绪,主动讨好父母。他们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在考虑自己之前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其实,懂事的孩子活得非常沉重和痛苦。 孩子太自私不好,太无私也不见得是件好事。“孔融让梨”的故事,总是教育孩子把大的、好的让给别人,自己吃小的。按理说,这种考虑别人的做法,可以让孩子在将来更适应社会。但是,任何事情有利有弊,孩子在为他人考虑的同时,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内心需求,他们的内心也不平衡。最好的状态是,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当自己的爱满到可以溢出的时候,再把爱分给别人,这才是真爱。 真正的爱不求回报,给得出去是因为自己有很多的爱。虚假的爱则是因为自己没有爱,希望用爱别人的方式获取别人的回报,这种方式往往因为别人不及时反馈而让自己的内心生出埋怨,久而久之,会让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或许会有些漫长,需要父母有一个静待花开的心态。孩子出现问题,父母不要大惊小怪,而是需要从这些问题中找到让孩子成长的机会,从正面引导孩子。 所谓正面引导,就是孩子在某方面表现较好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孩子表现不好时,父母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不是一味批评指责。 当然,教育孩子不是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而是父母做,孩子学,用行动告诉孩子该怎样做。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教不是说,而是做,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03、“软件”升级,孩子才能立足社会 孩子需要爱,更需要立足社会的能力。 当今社会,有着很多不确定,健康不确定,经济不确定,工作不确定。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培养孩子如何适应不确定。 《软技能》书中认为,要不过时、不贬值、不消失,只有提升自己的软技能。 软技能是什么? 简单来说,软技能就是一种影响他人的能力,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品质影响他人的能力。 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是也很有限,它顶多教给我们改变世界的知识,然而,要适应社会,要立足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比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判断能力、应对失败的能力,如何自洽的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和自我成长。 首先,抗挫能力很重要。最终,能够到达终点的人不是那些很能跑的人,而是那些跌倒之后,还能爬起来再跑的人。 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坎坷,谁也无法意料。我们不能确定天会不会下雨,但是如果我们随时准备好伞,且这把伞足够牢固,那么再大的风雨也可以抵挡。 其次,财商教育也不能缺少。书中认为,财商不是指一个人挣钱的本事,而是看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与花钱的智慧。 财富,是一种流动的资源,我们把钱赚回来,不等同于自己就永远拥有这些资源,再者说,如果这些资源不花在正确的地方,它就不能产生价值。 财商思维,不是把钱攒起来,而是把金钱管理好,利用好。具有财商的人,既会赚钱,也会攒钱,更会花钱。 再次,自洽能力也很重要。学会和自己友好相处,孩子就能和世界友好相处。 自我相处,接纳自己很重要。哪怕孩子没那么优秀,如果他们能够接纳自己,就不会陷入自我攻击、自我否定中。孩子要能接纳自己,父母的态度很重要,如果父母能够接纳孩子,那么孩子也就能接纳自己。 无论如何,不管怎样,爱孩子就要接纳孩子。

04.写在最后 本书非常实用,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典型问题专业解答。 本书处处体现智慧的光茫,把人生哲学融入到了家庭教育中。 本书蕴含深深的爱,一种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 爱,有许多种,父母之爱,老师之爱,朋友之爱,其中,家庭的爱无可取代,这种爱是孩子探究世界的动力。 家庭教育,是每个父母最重要的事业,爱孩子,就学会如何陪伴孩子成长。

《家庭陪伴》读后感(三):《家庭陪伴》- 父母全方位支持孩子,这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前几天有这么一则新闻说是,一对父母教孩子乘坐自动扶梯,孩子害怕不敢下脚,妈妈气急败坏。突然一陌生男子蹲下身的那一个瞬间,温暖了整个商场。

由此可见,这个小女孩真的是害怕乘坐电梯,但是只要有大人在一旁耐心陪伴,她仍然会鼓起勇气,向前迈步,稳稳地站在自动扶梯上。

孩子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家庭陪伴。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家庭陪伴的书,名字很好记,就叫《家庭陪伴》。

作者是被赞誉为“后现代心理学国内第一人”“心理学界的哲学家”李子勋。他曾任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时尚》《心理月刊》《父母必读》等杂志的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邀心理专家。

已出版《困境中的自由》《流动的感觉:走出困境的心灵哲学》《读懂孩子》《唤醒天性》《早教的秘密》等多部畅销著作,累计销量突破百万册。

在不同的时代,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不同,这就意味着人的成长环境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家长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变迁用适合当下环境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来看,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表现,父母需要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当的陪伴。换句话说,家长需要活在当下。

作者提出在日常养育中,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我们一般遵循三个原则:

1、关系大于教育。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是父母理解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父母绝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2、我们要用成长、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鼓励孩子犯他这个年龄应该犯的错误。每个年龄段的人只能犯这个年龄段应该犯的错误,这是社会允许的错误。

3、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父母不要把教育专家的话太当真,只当成一种可选的方案,而非绝对的答案。

正确和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在生活中有效实用,书中正确的东西,放在生活中未必有效。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让孩子也能建立适合自己和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作者在自序中强调:

父母来自过去,而孩子就在当下。如果父母放下自己既有的经验,对孩子抱有好奇心,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尊重生命的一种表现。

人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的系统观念。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尤其离不开家庭系统的影响。

在孩子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各种问题。这让第一次当父母的我们,带来不小的挑战。

在本书中,会呈现大量生动的案例,有的来自父母的求助,有的则来自孩子的求助,李子勋老师都进行了耐心地解答。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殊不知父母有些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性格的发展。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是些什么行为呢?

一个孩子的心理、性格发展是否健康,并不在于发展成哪种类型,而在于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

如果父母的行为,不管动机是多么想对孩子好,行为的结果确实制造孩子对自己的不接纳、不喜欢。孩子由此产生的自我冲突可能影响他的一生,有时还会伴随一种深层的自我缺陷感。

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孩子内心世界了解的非常少。我们会不经意间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孩子。

孩子凭直觉知道如果不这样做或者那样做,他就不能和父母很好地相处。孩子很多自发的行为与兴趣需要有自己的坚持,又需要父母的及时肯定。

这个时候,有的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不正确就会进行纠正,孩子也就会顺着父母的意思改正自己的行为,但是这么做的代价是孩子的思维方式慢慢会变得狭隘,以为世界就是两极分化的,不是错就是对。

以后除了对错,孩子不再能感知其他东西,这样子是很可怕的。为了成为好孩子,快乐和兴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确。

所以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行为,这些行为尽管有些是不正确,但是孩子犯错误恰恰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如果父母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能从错误中学习。

文中有一位妈妈抱怨她6岁的女儿遇到生活中很简单的问题都要问她。比如口中有痰怎么办?跟谁玩呀?手中的卡片给谁呀?通过这几件事,妈妈发现当别的孩子对女儿提出要求时,女儿不知该怎么做。

她反思对女儿的教育是不是有问题。她从小对女儿管教严格,又怕女儿生病,她自己的身体也弱,常常生病。现在她说她放松了对女儿的规定,但是还是碰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

作者一眼看破这位妈妈和原来没有什么两样,她还是原来那个有些焦虑,喜欢苛求的妈妈。

是的,我们很难告别一直以来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即使有意识改变,但下意识层面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1、思维模式没有改变。

孩子出现的每一个超出你预期的行为,都可以引发你的焦虑,并由此引发你内心的挫败和沮丧。

作者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把过去种种的不快当成是一种有趣的实践。你可以这样想当妈妈那么多年,总算让孩子健康地长到6岁,接下来自己可以轻松些了,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因为她已经不那么脆弱了,你会跟在她的后面,而不是拉着她往前走。

2、对孩子内疚。

心存内疚的妈妈会让自己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失去原则,摇摆不定。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你需要处理好对孩子的内疚。可以这样告诉自己:

过去是让你现在变成好妈妈的必由之路,你不必为之前做的事感到内疚。而是要承认自己过去管孩子管得不错,但现在有了更好的办法和孩子相处。

3、对自己不够好。

你对孩子苛求,首先是对自己苛求。所以请对自己好一点。每天都做点开心快乐的事。当你善待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善待你的家人和孩子。

当我在书中读了一个又一个案例,突然发现这些活生活的例子,有些似曾相识。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将李子勋老师建议父母的做法和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反思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入了哪些坑。

李子勋老师用通俗的话解释心理学的知识,把问题抽丝剥茧,直击本质,引导看这本书的家长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自省,教导我们如何做好父母这个角色,全方位地支持孩子,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首先,好父母要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挫败。

长期处在被关爱中心的孩子,内心世界犹如童话世界般绚烂多姿,随着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孩子的心理会慢慢进化。

如果父母选择让孩子更快地成长,那么现实世界中的一些受挫,欲求不满等都会让孩子快速地从幻想中的自我世界“进化”到冷硬的成人世界。

这时候,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要即时地肯定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千万不要挫败孩子对想做什么的尝试,宁肯让孩子在现实中挫败,也比过度保护他,不允许他犯错要好。

我们要用成长、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挫败并不可怕,挫败给成长带来机会。我们就是在一次次挫败中成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孩子也是一样。

其次、好父母善于表达、管理情绪。

“孩子的脸三月的天”,上一秒还在哈哈大笑,下一秒就开始哇哇大哭,当真是个优秀的“小演员”啊!

当父母读不懂孩子的情绪时,孩子的反应往往就会越来越升级,脾气会来来越暴燥。

孩子的情绪管理也是需要父母培养的。如果要让孩子变得温和、懂事,首先父母要做到如下的表率:

当我们工作忙或者心情不好时,一定要先给孩子一个信息:

孩子需要这样一个信息,因为孩子很可能天真地以为妈妈的一切不高兴都是自己引起的,会认为如果自己表现得好,妈妈就是快乐的。

尤其对于敏感的孩子来说,妈妈还要说:

这样的信息很重要,孩子可以从妈妈处理情绪的过程中获得表达情绪、管理情绪的经验。

父母可以减少对负面情绪的关注,如果看到孩子无端地发脾气,可以装作没有看见,不对这样的信息做回应,让孩子慢慢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负面情绪也能帮助孩子成长,孩子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和情绪自我管理的技术。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的坏情绪就马上希望帮他解决或者克服,结果就是不但强化了这些坏情绪,孩子也无法从中受益。

告诉孩子这是快乐,这是愤怒,这是敌意,这是委屈,这是伤心,鼓励孩子体验这样的情绪,并鼓励孩子与父母分享情绪的感觉。

父母要告诉孩子,情绪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情绪是受身体内部心理与生理共同影响产生的。

但情绪需要管理,如何适当地释放或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选择环境、情绪释放的程度和时间,要让孩子了解男女之间在情绪类型、情绪表达方式上有哪些不同。千万不要让孩子压抑情绪。

中国有句古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坚持规律的学习可以让孩子内心形成一种秩序、领悟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以后的学习非常有好处。

父母要让孩子品尝学习的甜。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得到奖励就会强化这件事,会不停地想做同样的事。快乐是人发展的动力,体会到快乐,孩子才会做下去。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但能得到父母对他在心理上的支持,慢慢地他的学习也会好起来。

作者建议父母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1、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某一类知识感兴趣。

比如对数学或文学。一旦孩子对某个领域比较感兴趣,对文学、如诗歌特别感兴趣。这就是学习的动力。

让孩子感觉知识就是力量,相信掌握足够的知识就会变成一个厉害的人,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意愿。

2、培养孩子的欲望系统,这很重要。

欲望往往是成长和学习的动力。要让他明白,并不是成绩好才能是一个有用的人,每个人都是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被社会需要的。这样他才会顶住挫折,努力发展自己。让孩子看到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让他有成就感,他的发展就不会停滞。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电子产品如何给孩子助力,作者也介绍了几个小方法。

1、正确引导

让孩子接触网络的时候就形成一种印象,即网络是辅助学习的工具与途径,不是游戏、娱乐、聊天的工具。

2、平衡原则

电子产品替代了孩子的玩具,也削弱了孩子的社交活动,父母要坚持让孩子在学校多结识朋友,多参加各类运动,外出旅游,尤其要让孩子持之以恒地进行书本阅读。

3、时间管理

利用对电子产品的时间管理,也可以增强孩子对时间的感知。为了保护孩子的眼睛,每天浏览屏幕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小时。

还可以遵循3个20原则是美国眼科学会推荐的预防近视方法,简单有效可操作性强,也就是“20-20-20”的护眼原则,即看电子产品20分钟,远眺20英尺(6米)处至少20秒钟,以此有效预防视疲劳,降低近视进程。

再次、好父母培养孩子高财商。

财商不是指一个人赚钱的本事,而是看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与花钱的智慧。

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少花钱多攒钱会投资,合理利用资源去解决经济问题,等等,这才是财商高。

财商高不意味着都是有钱人,而是那些看起来并不富裕却在物质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

好父母怎么培养孩子高财商呢?

1、一定要孩子喜欢钱。

越喜欢钱的人,攒着钱舍不得花的人,钱来得越快。不会攒钱的人,总觉得没有钱,钱也不喜欢来。

2、培养孩子对金钱的计划。

利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赚到钱,花钱的时候反复思量、克制、能节约就节约。

3、学习投资。

父母可以充当银行,鼓励孩子存钱,并给予他利息,让孩子从小知道钱可以生钱的。在培养孩子财商的过程中,还要灌输合法、诚信、契约以及税收的理念。

除此之外,培养孩子的生活情趣,鼓励他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孩子长大后就会自己平衡金钱与生活的相互关系。

写在最后

育儿不易,父母要学会用更开阔、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孩子问题,全方位支持孩子,用和谐的亲子关系打造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通过此书,你们可以掌握真正有效的陪伴策略,让家庭陪伴成为孩子成长的强大助推器。

跟着作者学习如何成为理智看待孩子挫败的好父母,成为善于表达、管理情绪的好父母,成为善于做孩子学习好帮手的好父母,成为培养孩子财商的好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庭是孩子遮风挡雨的港湾。父母就是港湾的守护者,全方位支持孩子的行为,同时也让我们充分享受与孩子成长的每一刻,收获宝贵的自我成长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