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读后感100字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读后感100字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是一本由曹保印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8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一):在光影的世界里一起成长

喜欢看电影,也喜欢看儿童电影,但如何将电影与育儿结合起来?这个问题在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曹保印这本《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里找到答案。作者精选了世界经典20部优秀儿童影片,对这些影片做了精细的分析的梳理,帮助家长在与孩子一起看儿童电影时,能够更细致更深入地体会影片的内涵。阅读后发现内容相当不错,很有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影片,将观影与亲子教育相结合,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智的健康成长,而不仅仅只是娱乐手段。

作者将这20部经典电影,以五个关键字分为五大专辑:爱家、爱生命、爱朋友、爱追梦、爱青春。又针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儿童的特点,观影之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引导,让家长们一边看一边想,看完电影后也对照一下自己的表现,反省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这些是对家长的教育;而对孩子们,则是在观影后和孩子们一起引出现实中的问题,联系影片激发孩子的自我反省内驱力----这一部分是对孩子们的教育。

此外,作者还特别针对影片进行一些引申知识,比如《花木兰》观影后,与孩子们一起读《木兰诗》;看完《宝莲灯》后,一起读《华山救母》的故事,以及学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典故,一些古代文献相关知识等等。这部分知识作者讲得也非常详细,很实用。

结合影片作亲子教育,是一项创新尝试,与孩子们一起在光影的世界里成长,相信,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从这些难忘的亲子时光中共同感悟人生的美好。唯一的遗憾是:中国的好儿童影片或动画片入选得太少了,一些有特色的片子大胆加以分析吧。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二):光影世界的教育价值

竹新/文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这本书很令我欣喜。

我从事教育工作20年了,年年岁岁,接触到的教育界的各类文字,穿靴戴帽、歌功颂德,维持着你好我也好的大好局面。偶尔有些不太听话的文字,确能针砭时弊,可惜又缺少建设性,读来读去,看不到出路,最后就不了了之的没了。

但,这本书很不同。

首先在于,它是立足于中国教育现实的,切切实实说实话,并且在帮读者找到办法的。

我在看书的时候,不由自主频频点头,认为作者说的太对了。例如,“联合抗暴”一节,给我和儿子启发很大。作者写出的恰恰是我们每个普通中国家庭、普通中国孩子时时刻刻都在面对的问题。比如,劳动观念的缺失;生命教育的缺失;暴力教育的盛行;沟通问题的严重等等。同时,作者又借助世界知名影片,详尽通俗、贴近大众的分析问题成因及对策,话说的入耳入心,令人心悦诚服。

其次在于,它是立足普世价值观的。中国的教育,确实有点怪。怪就怪在它是政治宣讲员,它是分数至上,却从不或很少关注人的心灵成长。

《追风筝的人》里面有一句话:“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却没有童年。”同样,中国也有很多儿童,童年却日渐成为一个稀缺的词语了。书中列举的20部著名影片,能够在全世界受到普遍欢迎,那就说明影片所反映的价值观是得到人类普遍认同的,不分年龄、肤色、国家、民族、信仰,人性中的善良与爱,才是人类发展的主题。

最后要说的,就是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父爱。我个人认为,正因为作者有着推己及人的悲悯情怀,才促使他更多地关注中国教育的现实,才促使他更多的关注中国家庭教育,以疗补学校、社会之缺。我尤其想当然以为,作者是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更容易认同普世价值,更容易、更愿意爱自己、爱他人,接受自己、接受他人,进而接受这个世界,并且,依靠爱,找到在这善恶交织的世上生存的法则。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三):教育应该无痕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是一本教育视角很独特的书。关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很多人都在研究。孩子的成长辐射面广,从方方面面都可以去琢磨琢磨,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其独特性,当然,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是全面而完美的,也都有其缺憾。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这样,才能力求让教育完美。但一个家庭,一对父母,他们不可能把全部身心都投身到教育上,于是每个孩子的成长就不一样了。

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有的家长面对子女成长大吐口水,有的子女叛逆不可救药。当然有的家长谈及自己的子女洋洋得意,有的子女谈到自己的父母敬佩有加。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所谓谁对谁错。让电影走进家庭,调节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却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家长要舍得牺牲这个时间,因为这个时间与子女共度,是值得的。

本书中介绍了20部经典国内外电影,每一部片子都很有观赏性,同时也很有教育价值。作者把每一部作品的价值都挖掘出来,供家长参考,如《独自在家》中孩子的机智,他沉着地应对危机,独立生活能力是我们中国儿童所不能比的。他对陌生人有一种防备是我们,即使大人都不具备的。《绿野仙踪》里,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导盲犬小Q》这样的电影,那个孩子不爱?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会感动多少人啊!很多动物电影,让孩子超级喜爱,孩子们在看这类电影的时候,那种纯真的爱,会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懂得生活中需要真爱。

本书中把电影中的教育因素挖掘出来了,每一部片子后面都有家长和孩子讨论的话题。我不知道这部分是不是多余,但我读书的时候,是没有太关注这部分的。因为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家长和孩子探讨的题目有时候不需要统一,哪怕谈谈剧情,回忆一下观看感受都是一种教育。另外那些话题孩子是否喜欢?

感谢作者抓住电影这个教育契机,让一些家长能够从中受益,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教育契机,用眼睛去发现吧。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读后感(四):跟孩子一起做梦——Leo鉴书148

看电影就是做梦,很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东西借助电影展示给我们。而跟孩子一起看电影则可以把一些我们平时讲的大道理有效地与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就是这样一本讲述不同电影中应与孩子分享内容的书。整体感觉不错,能看出作者的用心。

每部电影以剧情简介、请这样边看边想、看完电影对照下自己、看完电影跟孩子一起讨论、看电影和孩子一起研读的结构呈现给读者。每篇逻辑性都不错。

书里提到《夏洛的网》这部我刚好看过(可惜没跟儿子一起),而书就电影谈的一些东西我有些领悟到了,有些是看了书之后开始深入思考的。重承诺、助人、友谊能让人生更温暖和丰富这些我看电影时就能反映过来,而对照电影检讨下自己这事儿之前没多想。比如“让孩子不说谎时自己有没有做到?”惭愧中……

之前,就没跟儿子讨论过什么电影,之前都是一起看,看完出来吃饭,饭后回家睡觉的节奏。现在看来,电影不能白看、梦也不能白做,应该找机会好好讨论一下,孩子出说孩子的感受(之前只是我说自己的感受,比较面片),然后再对照下生活中的场景,看有哪些自己可以随之改进的地方。

《功夫熊猫》也是之前看过的。印象很深的是下载之后一直没时间看,后来出差坐火车卧铺,睡觉之前认真看了一遍。看完花了1个多小时才睡着,感受是——这那里是什么儿童动画,简直是励志故事,适合孩子的同时也合适成年人。

即使看过电影,本书中的问题仍然对我很有启发。比如:太郎是天生的坏蛋吗?阿之宝是天生的英雄吗?我们身上有谁的影子?

每部电影都是一个世界,都会向我们展示一种世界观,用心看、用心想我们才能掌握其中的秘密。

我准备以后看电影,看完之后列个问题单,照单跟儿子聊。如此,估计每部电影对儿子、对我都会更有意义和价值。之前读书曾读到一段话很有道理“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们争门面,不用为我们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们养老。我们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们有机会和他同行一段。”

与孩子共同成长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

《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五):影视承载教育

前些日子,带不满四岁的儿子一起看《钱学森》,黑洞洞的电影院,影片中吵闹的声音,从以开始儿子就吵着要走,虽然我和孩子爸爸都十分留恋,但是这个电影的确不适合孩子看;之前为了磨耳朵看英文版的《粉红小猪》,孩子却喜欢的要命,最近又在看了,之所以选择这个给看,是因为我实在不忍心孩子被《熊出没》和《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暴力场面所影响。

国内的动画片和电影这两年的确出了不少,但是在热闹的背后总是让人感觉到商业化的运作味道太浓,有一些影视作品完全迎合了功利化的需求,而非本着对孩子、家庭及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制作优秀的影片。作者曹保印在《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选择的20部影片,只有一部是国产的,而且是勉强算进去的。

电影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形式,它不像电视剧和动画片那样可以连篇累牍地放,但正因为时间上有要求,更需要制作者倾其所有的能量制作优秀的片子。如果是针对儿童的电影,那就更要花费几番气力,市场是一方面,而市场之外的市场,是一代代儿童的成长,他们接触优秀的影片,或许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

作者曹保印在《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显然是一个关注孩子成长的作者,在很多作家忙于书写畅销育儿书籍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电影这个比较“冷”的侧面,从中挖掘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我看过两本关于育儿方面专门涉及影视作品的书,一本是胡萍的,一本就是曹保印的《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不同于胡萍通过多部影视作品呈现中西教育方式的差异、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曹保印更多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孩子选择优秀的影片,帮助他们成为爱家的人、爱生命的人、爱朋友的人、爱追梦的人、爱青春的人,作者所提炼的5个主题也正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精髓,他们不是功利的成绩、特长,而是孩子建构生命和价值的基石,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并用优秀的文字、影视作品滋养孩子的心灵,孩子才有可能学会付出爱。

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是教育的载体,而且是润物无声的载体,它们不说教、不暴力,而是从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内心出发,让孩子在故事中感受爱与生命的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