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艺风赏·除夕读后感锦集

文艺风赏·除夕读后感锦集

《文艺风赏·除夕》是一本由笛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52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11-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艺风赏·除夕》读后感(一):青梅煮酒

杂志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选题,印刷,版式。

而选题则主要关乎于所谓的“主题”或是“访谈”,“人物”板块。当然文章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我认为风赏的访谈部分很有诚心,不但选择一些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让我们感受严肃文学的氛围,而且在与作者交心的过程之中,笛安作为主编,采访人,作家当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问题,这也有别于其他杂志。而封面故事则是选择了4位作家的作品,我觉得笛安母亲蒋韵的那篇是很不错的,而且作为八零后的代表,选择了萧凯茵这样的最世作者虽然来说作为最世旗下的作者我还是抱持着一种所谓的校园风,青春风。而并不是严肃文学风来看,选择她还是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杂志的定位。既然杂志是属于文艺复兴,那么就不能为了让某个作者上杂志而破坏整个杂志的根基和氛围这是基础,显然选择萧凯茵是很不错的选择,在最小说里面的几篇文章都挺有见地的深度的作家的确难能可贵。而作为新锋的代表,杂志砸了挺大的版面,但是由于我其实对他没什么感觉,略过之后慢慢看。而这次大部头的新审美观里最后一个母系文明的秘密是一篇佳作,阐述母系社会,作者的笔力也很好地撑起了作品的丰富程度。而经典重读部分在上期里选择史铁生后这次选择了沈从文,当然个人认为史铁生的笔力是胜过沈从文许多的。

印刷略过不提,延续了Hansey在Alice系列的舒适质感,价格如此估算后其实算偏高,因为其中Hansey的别册也算在152的页码里面,真正的文字倒是很有分量,比第一集好很多,不过最后一个母系文明的秘密排版倒是很紧密,排版很Hansey上半部留空是他的特色。

不过失望的是后面出现了两页的广告,小教主满面春光地照片亮在那里挺扎眼,不过作为总体还能在当今杂志圈里靠本体文章质量挣得一席之地这点瑕疵还是可以忍让的,不过我的底线也仅有两页,而且请别出现商业性的广告,否则这杂志真的看着没啥意思。严肃文学是和商业要划清一些界限的为好

《文艺风赏·除夕》读后感(二):诚意有,建议也有

给这一本一个总的评价的话,我觉得杂志的特性越来越突显,诚意比如包括定位和选文的角度很浓,但是也许是上一本韩松的再生砖以及孙频的铅笔债太过于惊喜,这一本的文章并没有延续爱刑海的那种光亮,不过看文章这种事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我只是不太对味口并不是代表不好。

先说说不太好的地方,我真不喜欢风赏上面有那个去欧洲的书的广告,本来我对于那个什么下一站的书印象还算不错,但是我觉得总还是不属于风赏这样的杂志该用的累赘,但是毕竟是最世旗下的东西,四娘总会见缝插针放点广告,看了其实有点不爽,但是我们在这说又有什么用呢,只能是希望以后别有就成。

这本最好的地方,就是青梅煮酒了,我看了一些人的评论,感觉大家和我有同样的感受,笛安真是个了不起的主。笛安深深地知道,她所要的采访,风赏里所要呈现的采访不是艺术人生式的,也不是什么咏乐汇式的,笛安所要的是要符合文学这两个字,是要刀刀中要害的采访,所以什么童年什么泪点完全不用,两个人坐下来,谈的就是文学,谈的就是小说,谈的就是就事论事。上一本我很清楚的记得,笛安谈到了小说的社会性,特别是中国小说那种贴标签将小说社会性看得无比重要这样一个辩题,这一次笛安谈到了一个更加矛盾的东西,就是商业性,一个故事的好与坏,以及它所具备的商业性这样一个在当今市场上看起来仍然是会容易顾此失彼的东西。一部分的人为了市场在写作,但是骂声一片,一部分的人潜心研究所谓自己的“纯文学”,苦心经营各种现代派手法,但是却发现出版社根本不用,只能自己告诉自己我笑他人看不穿。如何才能做到这两种的兼顾我想是每一个拿起笔来并且想把作品投入市场的人都要思考的。而且笛安,每一次的采访都看得出,她对于被采访对象百分之百的准备,文学作品的研读以及思考的交流,生为一个新生代的作家,这样的采访是让人泪流满面的。

除夕的四篇中,我想笛安之母蒋韵老师的作品我还是更加喜欢一些。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会想到笛安的《圆寂》,可能是人物设定上的原因吧。

肖以默的那篇似乎不太入我好,因为我始终这样觉得,四娘所标榜的严肃文学和黑暗文学,似乎傻傻混成了一团,我很反感最小说上面越来越多莫名其妙的骂娘,莫名其妙的吵架,莫名其妙的继父继母,风赏第一本里面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个度,文章的选择上虽然压抑但是不刻意,有一条明显的底线在那里,但是到肖以默的这篇似乎又开始了没完没了的骂娘,似乎只有的这三个字才能展示出作品中人物无限的愤怒,这一点是我很不能接受的。我不希望风赏作出第二本最小说黑暗版,所以这里小提一点建议。

吴忠全的作品,除却最开始发表作品时那些莫名其妙的黑暗,到最近的作女,开始给人感觉,他的功底还是有的,作品在语言上是行云流水,读起来也够顺畅,可能故事上能够多方面尝试会更好。但是这里所谓的新锋,说来说去还是最小说上的主,有没有可能全新拿出一个完全不知名的新人来让我们看看,让我们SHOCK一下,让我有一种看到再生砖时的泪流满面,我还是很持保留意见的,毕竟我知道最近吴忠全的人气很旺,说到底,只是不希望风赏被太多其他因素所影响和控制,也别沦为最世用来推广新人的广告牌。

对了,风赏还有一个我喜欢的点,风赏的作者几乎是全部独立的,偶尔会有一两个最小说的作者出现,但是实力上都还是属一属二的,我喜欢的是,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当代文学的中坚力量。既不是像苏童余华那么大牌,大牌到人尽皆知,但是又是在文艺圈混的还不错的作家,像最近常常听到阿乙的名字看到了短篇很不错。又比如孙频或者是韩松什么的,带给我们很多新鲜的气息,也帮助我们拓宽眼界,希望今后可以在带给我们沈从文史铁生这样文学大家的前提下,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新面孔。

听说风赏会办一个芥川奖一样的新人奖项,觉得这个提议是让我惊喜的,中国这样的新人奖太少了,日本有芥川直木还有推理界的乱步,我还经常在谈及这个事,所以办起来了,大好。说实话,虽然很多人说希望笛安离开四娘就好了,但是我想现阶段四娘还是给了笛安和风赏一些支持,所以笛安暂时还是离不开最世。我不关心这个,只希望拒绝广告,然后把中国的芥川奖早日办起来才是最好的。

《文艺风赏·除夕》读后感(三):【文评】空白的春节 表情淡漠的迷茫 《迟开的水仙花》 萧凯茵

画外音

前天在书店里看到小赏,二话没说就买了下来。

把小赏捧在手里看时,掂量出来的不仅仅是厚重到惹人爱的质感,更是笛安、hansy、宾妮和丁云的那份更厚重的心意。

在目录页里艰难地发现了萧凯茵的名字(背景太抢了哦……),那篇名叫《迟开的水仙花》De小说,然后毫不犹豫地翻到了027页。

在回家的地铁上已经开始看这篇小说,只看了一页纸就要到站了。回到家因为太多作业要赶所以直到困到睡觉都没时间把她看。

于是第二天,就昨天,我努力地加班加点,把小赏捧到早晨的公车上颠簸着看,捧到教室里偷着看,捧到饭堂里吃着看,直到写这篇单评前才把《迟开的水仙花》看完。其实花这么长时间看也不是因为长,而是这篇小说里有太多共鸣、太多尽管很细微却都能引发起我一阵感怀的细节。

这是一个不能回家过年的女孩,在春节前后几天里的生活感怀吧。正如笛安所说萧凯茵是一个很敏锐的女孩,很多人们在脑海里只一丝带过的念头,在她却会被描写得那么入微、细致、让人咋舌。

这应该是TN1时大家所说的她的文字的灵性吧。就是这种灵性像一根绳子牵扯着我走进方圆的世界而无法自拔。

空白的春节

我无法将“方圆”和萧凯茵分割开来看待,那么“方圆”所没有回去的家乡,应该也是广东吧。

从出生直到三年前我都一直生活在广东,所以和萧凯茵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关于春节的那些小细节,例如年初一吃素、年廿八洗邋遢、枕着红包睡觉的这些习惯,都很熟悉温暖。他们就像石碑上放射着金色光芒的刻纹一样,陈旧、却灿烂夺目。

今年春节将多么空白,我甚至一时间想不到我可以去干什么,它不属于我上一段感情的一部分,也不属于我跟家人的那一部分,它不属于过去,因为它没有实现任何过去的规划或者遵循过去的惯例,恰恰从它这里开始了一段空白的未来,就好像打印完了一张纸,又换上了一张崭新的空白的A4纸一样,上面一个字都还没写。

春节在如今的年代已经就快要空白了。我们找不到他原本该有的意义,就算都回乡过年了,那也是形式化的热闹、送礼、拜访,充其量凭借春节作为假期去休息。而一旦像方圆那样不回家乡过年的话,那种不可言状的空虚就瞬间把人淹没了,就会让人去思考春节到底是什么,然后在年初一那个跟平时一模一样的早晨中得到“春节不属于任何东西,它不复有意义,从来没有”的结论。

春节原本被赋予的意义是除旧迎新、祝福、一年之计之始。好像过了一个年,以前的一切就被抹去,然后重新开始一段崭新的旅程一样。

但是当回想起过去所经历的那些让人心累的感情、事业、七七八八的琐碎事情,那春节的意义就站不住脚了。

因为在这个时代,没什么是不会被现实所打败的吧。

就像萧凯茵说的那样——大年初一的早上,跟平时的早晨其实没什么大不同。新一年的第一天清晨,不见得就比昨天早上——也就是去年的最后一个清晨——阳光灿烂得多,空气清新得多,那些不美好的东西,并不会因为一年过去而自动清零。

表情淡漠的迷茫

我是这样的人,一个人总是难以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总是要借助些别的东西别的人。以前在那个单位跟那个男人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然而现在在新的单位一个人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风中飘零的那片落叶,风把我吹到哪儿我就在哪儿,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

所以才极力去抓住某些过去证明过自己曾经扎根过的东西,让自己的感觉稍微稳定下来,因为脚下悬空、四处飘荡的感觉没有安全感。

这种生活感怀让我想起了白先勇的《台北人》。那些只生活在过去的人,都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抓住某些能让自己感觉到安全的东西,那些东西属于他们的过去,他们的过去的情怀、生活模式。

这也许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只是为了保留一份安全感,在什么都不属于的时候,起码我属于我的过去。”

但是同样地,在这样一个时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只能这样。

当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例如方圆以前的男朋友,那他在陌生地方的生活就会增加一份意义,至少每天面对完这个世界,还可以有个归属的地方,给自己安慰。

但当这个归属消失而自己却还迫不得已要留在这个地方的话,那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恐慌、孤独、无助。而对于那份归属的思念、依赖,就只能靠那个“杯子”了。

迟开的水仙花

谁说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从知道他的名字开始呢?我藏掖着这份奇妙的喜悦和激动,轻轻地在心里跟着默念了一句:

很高兴认识你。 今天是个崭新的开始。

在这个寂寥的春节遇到了一个跟自己一样不回家过年的同事,成为了一起度过春节的伴侣。

总给我一种相濡以沫的感觉,在这个被陌生城市的春节所遗忘的时候,在这个原本以为只能孤独面对现实的时候,他们就相遇了,尽管于洋也许不会有和方圆一样的感怀,但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相濡以沫。

于洋的出现似乎让方圆的迷茫,表情的淡漠,逐一消退。她有去笑,去生气,去查看一条条麻木的新年祝福短讯,去为了先认识名字后知道名字的于洋而激动喜悦。

前男友有发短讯来,那是一种和解;妈妈有打电话来,那是一种相依为命的亲情;阿菊也有打电话过来,那是久违的轻松愉快;于洋跟她一起过春节,那是这个新年最崭新的开始。

这结尾里的一切温暖,都就像那朵方圆怜悯不忿而买下的被贱卖的水仙花那样

——开得有些迟。

《文艺风赏·除夕》读后感(四):【闪光】别册 第二话 旧日时光的山丘 记忆

┈━═☆【闪光】 Sparkle ☆═━┈

第二话

旧日时光的山丘 记忆

Art Director & Camera. Hansey Copy. Hansey

日文诗

讲述的应该是旧日时光的山丘吧,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是那些偶尔出现的汉字,就像一个个断裂残缺的影像,隐隐约约地向我们透露着某种感情。

时间、永远、孤独、木枯、刺、伤。

タィムカブセルの丘

旧日时光的山丘。

是岁月在作祟吧?让人远离旧日时光,却又让人怀念旧日时光,然后就是吃力地回忆、挽回,最终挽回的却只是悲凉和叹息。

┈━═☆ 2009/1/2 14:30:52 东京塔

用仰角拍摄的TOKYO TOWER,全身是鲜艳的红色,湛蓝色的背景天空,不带有一点瑕疵。塔虽然因仰视而显得矮小,但是却因此不失直抵苍穹的气势。但是hansey都不为之所动啊。

能让你记住的是东京塔下熙攘的人群——盛装的年轻情侣,带着猴子表演的民间艺人,大批排着队伍面无表情的观光客。

呵呵原来,东京塔下面是这样的吗。

我们不得而知,你只给我们东京塔,却不给我们他下面的尘世。我们只能望着那蓝黑色的建筑,留给自己有限空间去想象东京的人,街道,熙攘、安静。

[队伍太长了,我们就不去看了,你不是说要去看一家什么店吗?]

——这是hansey在问谁呢?还是谁在问hansey?

┈━═☆2009/10/16 12:33:44 大阪

大阪十月的天空,和东京一月的天空一样,湛蓝无瑕。烟囱排放出来的是水蒸气吗?就像水不小心洒在蓝色光滑的纸片上面,氤氲出隐隐约约的心型来。

嗯这是下飞机之后在前往大阪的大巴上抓拍到的沿途风景吧?

是车速太快还是你故意的呢?烟囱稍稍偏离了黄金比例点呢。还是说,烟囱和烟本来就是一体的?如果是的话,那你连在车上都能捕捉到那么好的角度啊。

一点看不出你早起的精神恍惚。

[什么?我没有听清……]

——是你假装听不见陌生人的搭讪了吧?你就喜欢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2009/10/16 20:30:08 心斋桥站

Hansey骨子里就是喜欢安详,你总是让我联想到一个坐在夕阳余晖中公园小亭子里的白发迟暮老人,缓慢安详的呼吸节奏,甚至时间亦为之凝滞。心斋桥站是大阪吗?LOFT里都卖些什么生活杂物啊?在店里消耗了两个小时哦?这在中国是体验不到的吧……

[所以今天就不去空中花园了吗?]

——消耗两小时让自己过得安静,然后就可以逃掉空中花园的喧嚣,是这样吗?

┈━═☆2009/10/17 08:13:52 去往奈良

我不了解日本但是日本却一度让我沉醉,是那种纯净、静谧的白色吸引着我,那是多么文艺的一个地方啊。日本的天气会阴晴不定吗?原来他是那么乖戾的吗?没带伞只带一台照相机,hansey是潇洒走在风雨中。

[那个方向没有错吗?]

——哦对,雨蒙蒙的天气让人迷失方向了,不过你一定喜欢这种感觉。

┈━═☆2009/10/17 10:32:21 奈良

日本除了盛产樱花之外还盛产乌鸦。小时候就经常看到鬼太郎居住的森林里,鬼爪子一样的枯枝上停满嘎嘎叫的黑鸟,扑棱翅膀的时候会掉下几片黑色羽毛。

Ge ge gegegenoge~

这个阴暗的地方是哪里?总让我觉得鬼太郎会从那两头鹿的柱子后面的树丛跳出来。

古老的瓦房、斑驳的围墙、地上的枯叶、阴霾的天空、葱郁的植物。嗯很适合拍鬼片呢。所以本该温馨的“小鹿回望了一眼,便匆匆跑进了树林。”变得有些惊悚……

[快要下雨了,找不到路的话,就先到路边那家面包店喝点东西吧。]

——小心那间面包店……

┈━═☆2009/10/19 19:14:54 大阪

去大阪是觉得那里有令自己期待的东西吗?但是搜索了一天也毫无收获的话多少令人感到懊丧吧。

期待的东西和真实看到的东西完全不一致,常常失望以后,就不再期待更多可能。

Hansey您知道吗?我对日本如此有期待,是因为你们这些优秀的摄影师、记录者,把日本的面貌局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于是日本就变得文艺、浪漫、洁白。这些都是我期待的日本,但是我还没能真正去亲自看一眼。

那真实的日本是不是完全不一致呢?我不想失望啊,我想期待更多可能。

[书店都关门了诶。]

——因此看到了镜子后面的人。

┈━═☆2009/10/19 19:15:24 大阪

短短的几句,却让人理解出满怀的悲伤来。

想想自己要工作、熬夜、熬到智商下降,就会对那个只靠画花就能赚钱的人表示羡慕。可是现实又迫使自己嘲笑自己不切实际。

那个画家心酸付出的过程看不到,就像自己心酸付出的过程也未必能让人看到一样。

[那你一个人慢慢看,我要走啦。]

——希望我看到了别人的心酸,我的心酸也就能让别人看到。

┈━═☆2009/10/20 14:24:36 金阁寺

与喜欢的金阁寺相遇,却没有遇上最好的季节。

[我上学的时候,好像不太有这样三五结队出去玩的经历,真是可惜。]

——与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相遇,却没有过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2009/10/20 15:38:45 平野神社

神社。御守。开运樱。日本传统。

[好像人都走光了……刚才那些女孩子唧唧喳喳的,到底在说什么啊?]

——在讨论一个叫hansey的中国人。呵。

┈━═☆2009/10/20 16:26:39 京都站

带些纪念品走,正名自己曾经在日本存在过。求日本签,不明朗未来。

遗憾并不遗憾,因为每一个开始都有它伴随。所以……

所以豁然。

离开的时候很舍不得的吧……天空黑了,太阳落山了。

[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所以最后还是要离开。

Hansey真的那么喜欢京都啊,而且愿意死在那里,充满了诗人的气质。

《文艺风赏·除夕》读后感(五):[单评]我已俨然失去希望、希望却被你猝不及防地点燃《春生万物》

【一】

“春生”不是男孩,之所以叫“春生”是因为生于春节。因此她没有办法过生日,普天同庆的大年初一也因为大家对她生日的忽略而变得毫无意义。她细腻、安静、爱读书爱幻想,颇有文艺腔调,但是她身处一个大大咧咧毫无文艺可言的家庭,这已然是她的悲哀——这一辈子,她的文艺注定被抹杀殆尽。

她有个既飘渺又现实的愿望被埋进黑暗而温暖的土壤中——此生能在大年初一遇到一个对她说“生日快乐”的男人。对于富有小资情调的她来说这并不奇怪,对于一个从没过过生日的女孩来说这更不是什么奇怪、不可理喻的渴求。而她在读“夜大”的时候也曾经遇到过一个肯在她身上关注的男人——外国文学老师,他因为她的“不期而至”,或者说是对她不期而至的怜悯,而赠送了她一副画。隐约间,似乎有个故事要发生——被希望发生的故事一定就是春生的那个愿望会成为现实的故事。但是这个希望却被一句【但是没有】,毫不留情地扼杀掉。

在这一段,作者便隐约暗示了春生的命运走向,那该是一个怎样黑暗、匮乏、悲凉的人生。

【二】

从前是通往王府的必由之路,而今只是一条普通的开满商店的,没落陈静地守护着尊严的云门路里,不知何时来了一个侏儒鞋匠,他沉默时50岁,笑时20岁,站起来是5、6岁,他身为鞋匠却不计较小便宜,他为人处事的态度正应了云门路这个景——没落沉静地维持尊严,捍卫着他身体缺陷却仍然不输于人的尊严。因此换来了不少回头客,以及对面水果店老板年的一句“小鞋匠永不会事业”,。

——在读者毫不察觉的情况下,其实作者已经暗示了小鞋匠和春生之间是有故事的。

【三】

这里讲述了春生是如何和魏宪明相识、相知、结婚、工作最后沦落到开水果店的。

他们的相识,是这个故事里少有地具有戏剧性的情节,也带出了魏宪明为人豪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气概。但就是他这豪气,再加上他们工作岗位的不景气,最后沦落到做起了水果生意。

以魏宪明的性子,怎么舍得让自己憋屈在这种匮乏的生活里?他变得暴躁、酗酒,拿春生出气,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做出了去南方打工的决定。其实他只是想去另一个地方寻求另一种生活,让自己的豪气得以在刺激的生活中释放。于是他抛下春生、毅然决然地走。

还记得春生的那个愿望吗?她可是还还牢牢记着的,而她还把这个希望寄托在魏宪明身上,因为她得知他要南下的时候,还平静地说了一句——不管你走多远,你要回家过年。

是啊,等他过年回来,回来跟她说生日快乐。

可是没有,她的愿望,在第二次希冀来临之后,再次落空。

【四】

在第二节的暗示,终于在这一段显现了。而我们也猜到了,也许,不起眼的、卑微的小鞋匠,一定就是春生生命中的那一道曙光。

春生在观察着小鞋匠一天如何工作,如何等待客人,然后杀了西瓜,在不伤害他自尊的情况下跟他进行了心灵的交流,这个心灵的交流不一定是侃侃而谈,也就是一个递西瓜和接西瓜的动作,已然让他们俩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

而小鞋匠,也每天观察着春生如何摆摊卖水果,他知道她的丈夫抛弃她南下,于是小鞋匠开始跟春生谈话,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交流就开始了,春生跟他讲述自己的夜校好友、讲述春节,在讲到春节的时候春生一定是想起了她的生日,自然地也就想起了她的那个愿望,因此她也讲到了她夜大的那个外国文学老师。

作者毫不留情地重新给我们强调——春生的愿望,终没有得到实现。

【五】

这是结尾了,故事在高潮过后瞬间陨落,留给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故事以春节开始,也以春节作为结尾。

自打魏宪明南下之后不知道多少年后的年二十九,他回来了。而他的回归,给春生带来了希冀,但春生似乎是看透了什么似的,不再去想自己曾经的愿望了,那已然变成了一种奢望、不切实际的奢望。

当魏宪明说出那句:“你说让我回来过年,我回来了”,让我也生出了一丝希冀,希望春生的愿望实现,也以为魏宪明经过那么多年之后终于能明白到春生心里的愿望是什么才会回来的,但是很可悲地,在春生说出:“挣不挣钱不要紧,你回家就好。”之后魏宪明掀桌子的反应,完全又一次地无情地打破了我们的希望。

显然,作者是想让我们对春生的愿望不再存在任何一丝的希冀,一丝不存。对于我来说,她做到了。

当春生想要拿出西瓜刀杀死魏宪明的时候,春节降临。

春生的生日到了。

而在我们完全不对她的愿望存在一丝实现的希冀的时候,小鞋匠的生日祝福赫然出现在眼前

——存生万物——生日快乐!

那是五十年来,她收到的第一个生日祝福,春生哭了。

也许,她永远不会知道是谁送她的玫瑰,也许,她猜到了。

这是开放性的结局,当然,我们都知道她猜到的是什么,更准确地说,是我们都一致希望她所猜到的是什么——那个人,就是小鞋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