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精选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精选

《天使,望故乡》是一本由(美)托马斯·沃尔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470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一):失落的生命主色

最爱的译本,朱小凡的语言风格贴合戏剧意识流兼具的典雅流畅。

纷繁的气味和感觉交织成尤金所处世界的无限深度与广度。

作者托马斯·沃尔夫在致读者里说到:“我们都是自己的生活中各个片断的总和——因此我们的经历往往也是他们的经历。我们既无法逃避也无法掩盖这一事实。”如红楼一梦人是人非,描写即是慈悲,同时凝聚着作者对“命运”特有的信仰。诗一般热烈深刻的语言挖掘代代重演的普通人的生活万象,超越时间空间的意识形态。比喻与追问交织,内向思考和向外探索的两种强烈个性结合,促成作者一贯的流浪和追寻的母题。

沃尔夫的小说再长也不会令人无聊,总能一次次坠入。这本完全可以作为研究家庭两性、人格心理的教材。

扭曲纠缠的家庭关系始终牵动着对爱与存在的认知。和杜拉斯式家庭的疏离自私不同,热闹嘈杂的屋檐下也充斥着无形的伤害,非理性的疯狂。

婚姻无法拯救孤独,岁月不能冲抵过错,青春不会坐享光明。对家庭抱有单纯期待的勤奋的女人、谩骂妻子来发泄自己无能的愤怒的丈夫、渴望远方又被乡土与亲人禁锢身心的青年、母亲和女儿在争夺父亲中的较量、成长过程中的孤独和保护自我而伪造的形象等心理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笔触细细拾起现实的一地鸡毛,愈加放大失落的苦楚,成为生命的主色。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二):也许是我看过最伟大的开篇

托马斯伍尔夫在其作《天使,望故乡》中,写下了惊艳绝伦不输给任何小说的开篇。

作者在第一段运用了“奇特”、“奇迹”这样的词汇。“英国人与荷兰人能够聚到一起已属奇特”,初读之时有种神秘感徘徊其间,这是作者通过文学的语言巧妙建立起的帷帐。以看待小说的眼光来审视,英国人与荷兰人能够聚到一起似乎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作者偏偏用这样的语气营造出一种娓娓道来的说故事的场景,把读者一下子拉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真实的层面,仿佛他接下来要讲的不是一部小说,不是刻意为情节转折、故事离奇而虚构的小说,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以这样的角度来看,英国人与荷兰人聚到一起的故事,真的很奇特,而以下的机缘巧合确也是凡尘俗世中的奇迹了。

但他马上话锋一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各种未知事件共同造成的结果”——“四千年前在克里特岛发端的爱情,昨天刚刚结束于德克萨斯”、“毁灭我们的种子将在沙漠中开花,救治我们的灵草正在山岩间生长”。伍尔夫把自己的世界观深植于这个富有哲理又意蕴深长的开篇里。沙漠与我们毫不相关,却孕育着我们的毁灭;某个未知的山岩间,却生长着可以救治我们的灵草。这是对生命诗性的解答,词句间点缀隐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各种未知事件共同造成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奇迹。

伍尔夫把刚刚建筑的神秘帷帐撕得粉碎,替之以确凿的哲理,抛却了小说形式上的“故弄玄虚”,以一种坦荡的真诚来讨论生命,即,每一个人看起来既是平凡又是奇迹。

伍尔夫在该书的“致读者”中写道,“所有严肃的小说作品都是自传性的”,他想讲好自己的故事。伍尔夫的生命,或者说主人公尤金的生命,既是千千万万个未知事件组成的奇迹,又同众生一样,仅是“四万年的结晶”中的一个时刻。所以伍尔夫一面有些反小说精神地承认自己的故事并不特殊,又一面谦逊地表示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性,而我的只是其中之一。

他以此开篇,剖开写作者的内心呈现给读者,有种明知故犯又坦然承认错误的、使人隐隐不快的真诚。伍尔夫透过这种真诚传达出的通透、独到和犀利成就了这个伟大的开篇。

另,朱小凡老师译得非常棒。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三):从《天使,望故乡》里谈人的迷失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

《天使望故乡》与迷失

1929年,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写了一本名为《天使,望故乡》的小说,被誉为那一时代最佳的文学作品。

但小说刚成书时,托马斯给作品想的名字是《哦,迷失》,后来在编辑的建议下,改为《天使,望故乡》。

作为这本书的读者,我想两个书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天使,望故乡》让作品显得更加“高大上”,平添了几分淡雅大气的意境,《哦,迷失》直接点明作品的主题,提前告诉读者“我要讲什么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几乎就是充满绝望的。在故事里登场的角色,几乎都迷失在这个世界里不能自拔。

譬如男主角尤金的家人,他们逐渐丧失了爱的语言,无法传递自己的感情,无法真正和家人沟通,逐渐变得酗酒、吝啬、易怒。

他们曾试着表达自己,却徒劳无功;他们也曾盲目地摸索过、痛苦地挣扎过,但最终都屈服于这个荒谬的世界,沉沦于现实,任时光无意义地耗去自己的生命。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对人性、对生活的描写具有普适性,而且这种普适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会过时。譬如孔子《论语》中所提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思想,放在今天仍有警醒与规导世人的作用。

同样,《天使,望故乡》这部1929年成书的作品,其中人在精神方面的困境,时过境迁依然没有变化。书中人物所经历的、遭遇的、被困扰的、难以解决的事情,与我们在2022年所经历的、遭遇的、被困扰的、难以解决的事情相去不远、高度契合。

那就是迷失。

迷失与《万家灯火》

兴安盟的张宝华老师出版了一本文集并送了我一本,我很喜欢书名叫作《万家灯火》。

万家灯火最简单的理解是当下的人类社会。

做过记者和公安宣传的这些年,我采访过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的性别、职业、面貌都各有不同,成就有高有低,生活有好有坏,大多数人居于二者之间。

当我采访时,有时是关于一起车祸、一个火灾或者一桩案件的蜻蜓点水般的谈话,有时则是关于一段往事、一段旅程或一些成就的问答。

不论怎样,我不曾真正了解任何一个采访对象。

“我们之中,有谁理解他的兄弟?有谁洞察过父亲的内心?有谁不是被囚禁终生?又有谁不是作为一个孤独的陌生人度过一生?”在《天使,望故乡》里,托马斯如是说。

我相信即便托马斯·沃尔夫这样敏锐的作家,也无法真正了解万家灯火中的每一个。他只是在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思索,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种种社会现象来得出结论。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曾经想做一个好人,最后却成为了一个罪犯,那么他违背了当初的初衷,便是迷失了。这样迷失的人多了,反映在“万家灯火”方面,就是犯罪率的增加;

如果一个人很爱另一个人,曾愿与她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最后却由于各种因素去抛弃、伤害或形同陌路,这也是迷失。反映在“万家灯火”方面,就是离婚率的增加;

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告诉人们,被欲望主宰是迷失;莫泊桑的《项链》告诉人们,被虚荣束缚是迷失。拜金是迷失,势利是迷失。

以此观之,迷失的人,从来都是在万家灯火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迷失与“蝴蝶效应”

当一个人迷失了,最直观的是生活不快乐、家庭不幸福。

而当“万家灯火”——也就是人类社会——迷失了,最直观的是正义得不到伸张和真理得不到传播。

一个人的迷失,是嫉妒、冷漠、欺骗、背叛、家暴、抛弃。是对他人的伤害,是对自己的伤害。

人类社会的迷失,是无人照料的空巢老人、无人问津的留守儿童、无人关爱的弱势群体、无人维权的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农民工、牧民、患者、消费者。

也是网络暴力、攀比之风、种族主义、崇洋媚外、笑贫不笑娼……

而在2022年,互联网带来的各类诱惑不断,新馆疫情汹涌不止,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收入却普遍减少,只怕再坚强的人也有“扛不住”的时候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