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动的月光的读后感大全

流动的月光的读后感大全

《流动的月光》是一本由席慕蓉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动的月光》读后感(一):“ 我爱 半生之后 一切已经水落石出”

席慕蓉的诗陪伴了我整个青春岁月,少女的心思在她的诗里像一朵开花的树,盛放又凋零。

后来读她的散文,澄澈辽远,温润入心。

这本《流动的月光》是她走过半生以后,与时间握手言和之作。

书中有她写给张晓风等多位朋友的书信,探讨诗心与文学,时光与生命。

记录了与叶嘉莹先生一同前往呼伦贝尔的原乡之旅。

不远万里独自一人飞往比利时,只为见三十年未见的友人一面的异国旅程。

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对故乡的追寻,对腾格尔、鲍吉尔·原野、夏宇等人的喜爱……

字里行间,满满的感动。

“所有流离失所的记忆,不管是牢牢记住的或者是以为忘记了的,对每一个生命来说,都是暗伤。

这暗伤,让我们终生哑口无言,但是,却在文字中不断闪现。”

《流动的月光》读后感(二):流动的月光,心中的刺

流动的月光,心中的刺

温可一

那流动的月光,是我心中的刺。每读上一段,心中就会被刺一下,终于扎心地读完。此时的席慕蓉已经不再是“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爱上了一个人,请一定要温柔地待他”;而是“当我停下来,微笑向天空仰望的时候,有个念头突然出现,这里,不就是我少年的父亲曾经仰望过的同样的星空吗?猝不及防,这年头如利箭一般直射进我的心中,使我终于一个人在旷野里头失声痛哭了起来。”原来的温婉细腻,经由岁月的打磨,乡愁的武装,让她变成了一名坚定的寻找者。

对于自己的身份,她自诩为旁听生。“在故乡这座课堂里/我既没有学籍也没有课本/只能是个迟到的旁听生”这种乡愁我多少能理解。很小的时候,和父母看内蒙古电视台,德德玛演唱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非常优美的旋律,那是个不懂乡愁的年纪,爸妈怀里的温暖让我似一朵温室里的花,快乐天真无邪是我的颜色。直到词作者席慕蓉现身节目,啜泣地朗诵了这首诗,我才隐隐地感到一种孤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对乡愁有了理解,还是在上大学时。第一次离开家一个人在外地求学,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里,总会刻意笔书愁绪。唯有乡愁是真的却又因为男子汉的倔强,深深隐没心里。落日故人情,每每望着夕阳,望着街上络绎的人流。我常常含泪想象着家里爸妈应该在吃饭,应该在散步,应该在干什么什么。南北诗人,两岸诗人,世界诗人在创作上可能有诸多分歧,但乡愁应该是唯一一个一统的主题。

最近读到的台湾作家的书们多多少少都有一种乡愁的韵味在里面。胡德夫为原住民奔走发声,引发无数政治事件,本人也身陷囹圄。而另外一些大体都是战乱期间,辗转反侧来到台湾。他们乐观地以为很快就会归来,谁曾想形势所逼,此处一别竟永别。于是这样的一群人压抑住愤愤不平的,寄情于稿纸,来去笔锋宣泄着“没有与当时送别的亲人拥抱或多说几句话”的悔恨;压抑不住的,便假酒醉狂,于午夜高声地喊着“老蒋,你对不起我”

而席慕蓉是幸运的,至少逃亡路上家人是在一起的,台北也渐渐地成为了稳定的居住地。毕竟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她所追寻的与其说是家乡不如说是一种信仰。为了这个信仰,她风雨兼程了,甚至帮助了叶嘉莹老师完成了夙愿,找到了根。

正是这样的信仰,她步履不停,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发现古迹。保留下来的,无比欢慰;消失殆尽的,无比唏嘘。

也许因为思想,文字有了力量;因为信仰,文字有了重量。终究人是一个富有感情的生物,情绪让文字生了刺。一下,两下。。。刺痛了读书的我。

末了,我起誓/以诗的名义/你的文字/似一根一根的刺/在神州大地/穿梭来去/刺出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及你心中家乡的样子。

《流动的月光》读后感(三):流动的月光,流动的情,流动的乡愁

初识席慕蓉是在大学时代。她的诗集算是我的现代诗歌入门读物。每逢阅读,总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强烈的爱恋和淡淡的哀愁。时而竟会入迷到潸然泪下,便对她的书爱不释手。后来知晓她亦是位优秀的画家,游历很多地方,采风、写作。这位邻家大婶,就渐渐成了我的偶像。随后每逢画作,我都要假装文绉绉,提上几句,以示聊慰。也正因为她的那方温润,之后,凡通晓绘画的诗人,仿佛也都成了我最为亲切的朋友。

这遭是在三联邂逅的一本,因被塑封蒙蔽,当诗集买来,翻开却是散文集。不过料想蓉姨的文笔,散文倒是会映射出另一番景象。

相比诗中的或柔情、或浓烈,《流动的月光》中的世界则更为立体。这让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我,反而随着阅读学到了不少若不读此书反倒懒于涉猎的内容。它像是笔者的一本回忆录,零零散散记录了生活中的各种点滴、趣事、感悟。仿佛一罐多味杂拌儿糖,每一颗都有所不同,但编排到一起,又很“整齐”、统一。

这位曾在我脑中满腹诗歌的柔情画家,活脱脱变成了蒙文化家、社会评论家、谦逊的讲师。她是一位既慈祥又感性的诗歌评委,一只勤奋的书虫,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一只被老公百般呵护的夜猫子,一位糊里糊涂就写了一辈子诗的“迷糊”诗人,一名不知疲倦奔波于各地的行者,一个被各地朋友们爱戴的亲切伙伴,一位流淌着蒙古血液的台湾人……

席慕蓉所接受的教育,远比我之前了解的严谨,而且成绩十分优异。我想这和她父亲毕生研究蒙族文化的“学者信仰”和家中的治学氛围是分不开的。自幼辗转多地的她,历尽动荡岁月,但始终被家庭温暖、平和的氛围保护着,进而享有了极为珍贵的恬淡童年。各种求学、出访及探亲的经历,使她在世界各地广交好友。我相信直至暮年依旧备受朋友们呵护惦念的她,必定有着极富智慧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就和她刚烈的蒙古血液一样,被宝岛台湾的高温色釉蒙在了下面,却又浮于原生的素胎之上。

感谢她在书中分享了大量参赛诗歌和评委信件。她总是如数家珍,在本应苛刻的时候依旧慈爱满篇。这样的态度,恐怕让其他评审员都倍感头疼,但对于新进诗人而言,这又何尝不是最温暖的鼓励。

她在书中的一些观点,令我很受启发。比如:她提到诗歌是一种不以资历来论高下的艺术。对于诗歌的诠释,不是靠知识来学习,而是依靠感悟的积累。因而越纯净的心灵反倒越容易生出好的诗篇。当诗人满肚功名哲学时,反倒降级为了写诗的人。为了写诗而写诗,或许写出的不能算是诗,而作者或许只是自诩为写诗的人……关于“诗人”、“写诗的人”和“自以为写诗的人”,书中的种种探讨很是有趣。

蒙学和蒙文化,以及乡愁,恐怕是全篇中随处可见的副主题。受父亲影响,席慕蓉在生活中,为蒙文化的传承和推动默默做出了很多。字里行间中的信息足以证明她对于这片草原的热爱。不远万里收集蒙古野马的资料,费尽周折重返故里,在各地会见蒙族同胞,宣扬蒙族文化,书写歌颂蒙族的诗集……25岁异国小妹可以通读古蒙语令她无比惊讶自愧不如,还要时不时为自己的蒙语水平有限感到抱歉,我真是一再为她的赤诚与谦逊打动。她所描绘的诺门罕战争,虽寥寥几页却已令人震撼。蒙古族人民一向热爱自己的同胞,不会自相残杀,宁可放弃功名,自己赴死也不屈服于铁拳之下;崇尚传统和使命,他们会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不被商业化蚕食而饱受牢狱之灾;他们用爱换回了灾难,眼看着原本美好的家园被“侨民”破坏,却未曾满腹仇恨,以草原之心包容着周遭的一切……腾格里的人民有着淳朴的心,尽力艰辛也不会问“值不值得“。这种都不足以算是厚黑学思想的“小我”论调,在大草原上,却是不接地气的亵渎。

进而又想到书中蓉姨因学者的无知还”愤青“了一把,再次点出了“名号”、知识和涵养应相辅相成才值得尊敬这样浅显的道理。确实,从常识上讲,说到文化,不难令人想到地域、风俗、服饰、文字、信仰、宗教乃至医药,为什么响当当佛教大学的蒙古文化周就知道推广烤肉,还要让佛教大学的师生们一同破戒吃肉?居然还有支持的呼声,确实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看来,当年有着学者名号的余秋雨老先生,在节目点评时没能认出迈锡尼的狮子门的桥段,瞬间都不是事儿了。

另外书中不止一次映射了,中国特殊的十年中的危险与动荡。蒙民急中生智解救古董马鞍于马槽下的故事,也着实让人流汗后怕。难怪她在书中提到“如果可以在还算平安的岁月里缓缓地老去,其实也是难得的幸福。”

慕蓉的辞藻一如既往,流畅、恬适,四处可见柔光一片。《流动的月光》每一页都透露着坦荡与真诚,用澄澈来形容她的诗心、她的文字和她的为人,我想都是恰当的。

以下摘录一些词句,作为结尾:

“……这种在疲倦中掺杂着少许亢奋,有时懊恼有时自豪的状态,竟成为生活中只有自己才能品味的享受了。”——《画笔》P6

"……是令人又害怕又受她引诱的渴望"——《孕妇》P8

"他其实还是那个当年被我爱上的男子,在生活的许多细节里,总是充满了温暖的关怀。"——《我的支持者》P11

“诗是与生命的狭路相逢”——《短歌》P18

"……与外界摩擦渐少,心中矛盾也渐少,……是要集中我们的力量向理想发展。……孟子说:‘人必有所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

——《小笔记——之一》P19

“摩擦会让人有怨,而怨气会影响文字。”

“看清楚了以后,才能慢慢开始思想。” ——《小笔记——之二》P20-21

“文学是你对自己的省察,你对这个世界的盼望,你对生命的惊喜发现,你对时光的不舍记忆和爱恋……

文学是最后的真相,是你一生暗藏着的坚持在自己或者在他人的文字里发热发光,文学会让你发现你并不孤独,文学是生命最们好的原乡。”——《信仰》P22

"……更令人喜爱的,是他们那种安静又从容的欢喜。"——《秋天的晚上》P25

"生命的美好就在这里,生命的残酷也在这里。"——《李安》P27

“如果诗本身表现不出来的,再多的解释也帮不了忙。”

“……诗是一把钥匙……一种隐藏”

“记得一首好诗,一生都享用不尽。”—— 《小笔记——之三》P28

“在生命的这个阶段,没有什么比细细地回溯更为重要或美好了,而手中还拥有着一支出色的笔,是多磨令人羡慕。”

——《小笔记——之四》P29

”那种样式的礼堂里,曾经囚禁过我们多少人的青春?“

”诗是我们在不得不囚禁的生活里唯一的出口。心灵的疆域如此广大,只是因为,你终于得道了飞翔的自由。“

”'是诗在让我慢慢往前走。'“

”……在最深的生命里,诗才是真正的主人。“

”原来,是一首又一首的诗在带领着我逐步前行,是一首又一首的诗才让我认识了生命的本质。“

——《主客易位》P30-31

“如果可以在还算平安的岁月里缓缓地老去,其实也是难得的幸福。”——《初老》P79

“最好的日光已经来过这里”——《生命的撞击——写给达阳》P148

“她说:’诗不是用知识去学习的,而是用感觉去学习。用感觉去积累的诗词,终生都不会忘记,是一种直觉的吸收与涵泳。‘"

——《天穹低处尽吾乡》P16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