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和花和月长少年》的读后感大全

《和花和月长少年》的读后感大全

《和花和月长少年》是一本由黄信然著作,24.80元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0-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花和月长少年》读后感(一):我们的少年时

终于,我在回北京的车上,读完了黄信然的这本《和花和月长少年》。要跟他说抱歉,书评,还是跨了年。

合上书的时候,如果不是在车厢里,我一定会大哭一场。少年时那些或美好或残酷的岁月,短暂荒芜过,终将轰轰烈烈向前。

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心诚的故事。当故事终结,我想我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这个故事,不单单是心诚,还有美景,以及陆咏之,赵季桀,甚至是陆陆。

故事从初年市展开,以五个少年不断变幻交织的青春来延伸,到清风里,石村。

我个人认为,然然是偏爱心诚的,自始至终,似乎只有他全身而退。他有过爱情,也是生命里无法磨灭的一段,到最后,他身边依旧站着一个女孩,对着他微笑。所有的过往,似乎都会被时光打磨圆润。

当然,我也认为所有人里面,最受伤的也是心诚。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走远,看过了这一场恍若梦境的青春,亲情与爱,时光与背叛,以及死亡,情感纠结缠绕,轰鸣而过,平息了,却无法忘记。

我最爱咏之,她总是能很坦荡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她与心诚,四季的歌与四季的画作,将是她短暂生命里关于他们的最美好的礼物。她的爸爸,终其一生,为了爱与责任丢下了一家人,该有多疼痛。她哭得惨烈,却终要面对。

或许在咏之再次去到六号地铁时候,我才感觉到她内心的强大。她不愿看到最后的希望也被现世扭曲,可是陆陆似乎有好多东西都被六六带走了,后来他的依靠让咏之后怕。地铁里的那场对话,将咏之彻底地带离了这个世界。

那一刻,我想,如果心诚和咏之没有到六号地铁有多好,这样是不是可以给咏之和心诚一个完满的结局。可是许多场合许多次,没有那么多如果,只能说一句,咏之,走好。

看书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忽略掉赵季桀,可是似乎他一直都占据着整个故事的主线转折。

毒品、女疯子、林美景、陆陆,到咏之的死亡,都与他有关。最后,他和陆陆带着他们的秘密消失了。可是时光里那些黯淡的往事,是即便离开也无法湮灭的。

这个故事一点都不复杂,少年少女的纠葛,时光里不能忽略的孤独与爱,那些温暖的细节,爱与不爱都可能是伤害,逃走与留下,也不单单是因为害怕或者责任。总有一个人要先走,不在这里,也会在那里。

岁月轰隆远去,所有前尘往事渐渐淡出视线,他们、我们终将长大。黄信然但愿大家,和花和月长少年,而我希望,后来的我们,都将很幸福很幸福。

《和花和月长少年》读后感(二):『和花、和月、长少年』

和花和月长少年

———————摘抄

书里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梦里有光,鱼鳞透着光,刺破水面。

在一个午后慢慢看完整本书,找不出词汇可以来形容,并非深深震撼你的那种,而是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等你发现的时候,却已翻到了最后一页的『后记』 处。和上一本书相比,多了很多的抽丝剥茧般的感动啊。

1

或许血脉的相承,不是非得要亲密来完成。

只是必然之下,很多不可能,终将汇成可能之事。

2

无论是悲喜,小孩子都很清楚,他们就像缺了心眼的成人,只用一颗单纯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像刺猬,受到伤害就卷起满是刺的身躯,然后颤抖着面对这个世界。

3

花用盛开来证明发春,猫会叫,天会梅雨,空气会潮湿。

然而,人呢?

4

事实,地点,时间,总有存在的相对理由;但是实际环境,转换,肉眼所见之下,却是另一种事实。

无奈接受,不能接受的,都只是一种眼见为实的情绪。

5

因为人的心里,不能积累太多的压力与烂事情。知道为什么叫烂事情么?烂事情就是那些解决不开的问题,也没人帮你回答,然后就会慢慢地,积压在心底,变成烂的了……

6

以前,我不懂得恐惧;后来,我不懂得为了幸福,还可以去挽回一些什么。

岁月跟你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玩笑,帮你圆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帮你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无心的恶作剧,但是最后自己慢慢走进的,却是属于别人的永和之乡。

而将自己深深地禁锢在自己的,牢狱之城。

7

慢慢地走出那条街的时候,他觉得,整个世界,仿似剩下他一个人,好像,出卖了他们,就像是出卖了全世界。

8

生存是人最大的本能,但是生活,却又是一门更大的本事。

9

她的死,他的重生。

他们是世间没有交点的两个人,却像是生命里殊途同归的两个人,最终走向却是如此不同——像是童话里的青蛙,好命的被一吻,就能变成王子,不然就当一辈子的,青蛙,徐徐老去,然后——死。

10

我们一生,有何其多的缺口——供软弱进入,就会有多少的对应的情感与之呼应。亲情的羁绊,爱情的离散,友情的瘀伤,都让这些缺口一再决堤——它们需要一年一年的时间来修补,所以这些都是,成长的必修课。

11

像是从贫穷里衍生出的忍耐,被社会扭曲的人格,在繁华的生活里,逐渐透射出贪婪的因子,那些藏在人心最深处的跳动的分子,像是巨大的癌细胞一般,一旦被诱引。便一再地分裂开来,无迹可循。

《和花和月长少年》读后感(三):那些以为永远不会变的,如今你还记得多少

——本评论版权属于作者韩小暖。,并受法律保护。除非评论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收到然然寄来这本书的时候,我和他还不算很熟悉。只是在网上打过招呼,我收过他一篇短篇。

书是我喜欢的调调,杏粉色。当时恰逢新居装修,选的墙色比这个色号要浅。所以在我评价他微博发出这本书封面时的那句“温暖的杏粉色”被他欣喜的说:你一来就直指我的心头好啊。再之后我在他送书的微博里回了一段话,他说,真美好啊,小暖你赢了。

后来想想,赢的应该是那段年岁和回忆。那个摘花的少年,那个独自回家身后是圆月的凌晨时分,那段你再怎么留恋也无法重拾的心情。

看完这本书,隔了三个多月。

因为职业关系,很久不能将自己全身心放在读者的身份去享受一本书了。所以,我跟然然说,如果没能用最纯粹的态度去读完它,我宁可放在那里不动。

他的理解让我觉得,我们都尊重文字本身带来的意义,也尊重自己面对文字所必须具备的情绪和状态。

这次的阅读也是断断续续的。22点的航班,北京to哈尔滨。近两个小时的飞行,我一个人坐在靠窗的位置慢慢读。灯光不明亮,偶尔耳鸣,窗外是完全看不到灯火的深邃,但内心平静。可还是没读完,又经历了沈阳回京的动车,以及现在在星巴克收尾的安和。

我的书评总是不针对故事本身。因为故事是别人的,心情才是自己的。

这本书不辜负期望的,像翻一本相册,让我想起那些童年时期。

偷偷藏起表妹的贴画,仿佛把她惹哭我就缓和了内心的小嫉妒。这种稚嫩的情绪大抵每个人都曾用这样那样的方式拥有过。

第一次见到乞讨者的畏惧,以及爸爸放在手心的一元硬币及叮咚一声投入碗里所带来的做善事的安心感。

春游前一天偷偷把所有零食都打开,每种尝一口,然后包包放在枕头边,闻着食物的香气沉沉睡去。

虽然现在已经很多年没和表妹见面,虽然听惯了关于乞讨者的恶劣行径,虽然早已离开学校过了还会春天去动物园植物园的年纪。

可再想起这些画面,都觉得像是不久前发生过的一样,只是一不小心,我把它们忘记了。

记忆大概就是这样的东西。

在你没有察觉的时候,偷偷的封存进了盒子里。覆盖着青色的老旧沉重感,没有人提起,就连你也忘记了。

可也是会因为一首歌,一句话,一种天气,就突然全部唤醒的东西。

就像这些我以为自己忘记的画面,被然然的这本书唤醒了。

温和的碰触着柔软的心脏,提醒自己,都没忘记,都还在那里。

这样真好。

谢谢然然,让我放下对文字的习惯性挑剔,全身心的投入在男孩女孩的故事里。谢谢这本书,伴随我一次飞行,一次困乏但却值得回味的深夜航班。谢谢我们还拥有过的那些回忆,以及在回忆里出现的人。

和花和月,长少年。

原来,是对我们最好的祝愿。

《和花和月长少年》读后感(四):那一代人的良辰好景

那一代人的良辰好景

——写给黄信然《和花和月长少年》

闲言先叙

接到信然书稿的时候,他问我,喜欢新书的名字吗?

我一愣,良久之后,问他,怎么断句?

我不知道坐在网络那一头的他当时是如何想的,只记住了自己那一刻的羞赧。在这个所谓研究人的生活文化的专业里被规训了一年之后,我发现自己对文字的感受力和表述力都日渐苍白。连现下的这个开头,也是专业化训练的成果之一——在描述或深描之前,先交代自己处于何种立场。这同样是一项写作的事业,只是它的视角与表述方式早已与文学疏离开来。

直到他告诉我,书的名字出自元好问的《后庭花破子》,并附上原句的时候,我才跟这个书名亲近起来。记得当时我对他说,元曲因为要配乐,所以喜欢把字句拉长,念起来满是缱绻,而七言体却多了一分唐诗的干净爽练。

和花和月长少年。这个书名里,有着属于唐诗的味道。然而,如今的我,已经失却了细细品鉴文字的力道。不过我想,站在文字的外围看这个故事,会是一种比较妥帖的阅读方式。因为这个故事,不仅是文字可以轻易承载得起。

世界两侧

年少时读苏童,记住了一句话。他说,人们就生活在世界的两侧,城市或者乡村,说到我自己,我的血脉在乡村这一侧,我的身体却在城市那一侧。那时懵懵懂懂,只觉得这句话道尽了人生的无奈。明明心中满是乡愁,身体却置身于城市繁华之中,物质与情感,纠结至此。

而如今,回望自己成长的路,却发现,置身于世界两侧的,不止是那个能写出妖娆文字的男子。他或许是众多身处世界两侧的人之一,并且早早直觉出这种不谐与无奈。而在他之后,其实有一代人,徘徊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我自知身在其列,想来跟我同龄的信然也不例外。他笔下的那些少年男女,亦不例外。林美景,林心诚,陆陆,陆咏之,赵季桀,都是身处世界两侧的人。他们在初年市从孩童逐渐长成少年,可心的深处,血脉的根基里,总是跟那些乡村枝蔓牵延。石村,永和,清风里。这些宁谧闭塞的小村庄,在孩子们心底描下一抹羁绊,或是柔情,或是心结,总之,绵延不断。

然而,这些在世界两侧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却不似苏童笔下的少年。苏童笔下的少年有一种时代赋予的乖戾,而信然笔下的少年,却多了一份沉静。他们没有被命运抛掷于动荡的年代,却也因为这样,他们格外重视自己触手可及的人事。血浓于水,或是养育之恩;乖巧懂事,或是心存叛逆,年少的诸种情愫,都绕不开家庭亲情。城市与乡村,正是承载它的空间。由于长久地置身于城市,所以,他们对于乡间的记忆,往往成了田园牧歌。哪怕处于乡间的过往再沉痛,她们总是一遍一遍地,去追念,去重溯。所以林美景会因为喵喵的失踪而改变对心诚一家的态度,陆咏之总要去地铁六号线的施工现场。因为这些事物,动物也好,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也罢,是沟通这两个世界的,唯一可触的桥梁。

信然没有明言。这一代人的世界两侧,毕竟与上一代不同。他只是细细的写,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命运或是教育,让生长在不同家庭中的孩子们遇见,然后相互陪伴。她们和他们,因为家庭、命运的隔阂,也仿佛生活在世界两侧。安静妥帖如林心诚与陆咏之,深沉不安如林美景、赵季桀和陆陆。后来,这两个世界,渐渐被成长与命运交融在一起,最终,一些人离散天涯,一些人驻足怀念。

花月少年

看到书名的时候,我本以为,这是一个类似于《海是天倒过来的模样》的故事。良辰的故事告一段落,他便开始说美景的。

读罢书稿才知道,这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尽管都与爱和成长相关,但这一次,书中的少年男女们命运却更加坎坷。真真应了那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信然说,他曾想用“何惜荒芜”这样的名字,的确,书中的人物的成长历程充斥着荒芜空寂。明里的林美景、赵季桀和陆陆如此,乖顺安静的林心诚和陆咏之,又何尝不经历着这种荒芜。正因如此,他们心重,渴爱,敏锐,却也宽宥。他们用力抓住身边的点滴感情,珍惜到不惜让它破裂,但到最后,彼此的心底深处,还是希望对方有个如花似月的美好结局。和花和月,是祝愿,而不是现实。有这样的想法,似乎是人之常情。但难得的是,在年少时就经历了种种悲苦的他们,仍然有这样的念想。

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原是人要用一辈子去领悟的宇宙之密。但是,对于成长中的他们来说,和花和月长少年,便已足够。

《和花和月长少年》读后感(五):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这风情万种的人间声色如同隐匿在掌心里的纹路,纵横衍生,带着隐秘的寓意,无法被预知。命运带着意味深长的笑翻云覆手。轰隆的机器倾轧过落后的村庄,埋没对乡土的眷恋,蜕变成冰冷的钢铁森林。日新月异的城市如同上了马达的电机汹涌发展,而那些停留在岁月长河和古老土地上的旧事与真相依旧在一些人回忆里苟延残喘,在某一刻被时光无情道破。古旧朴素的乡村,俊秀的少年及静美的姑娘,年轻微弱的生命,静好安稳的轻少时间缱绻的卧在慵懒的河洛,如同耀世的光在生命里镂刻下不朽的印记。我们向岁月作揖,泅泽记忆,找寻遗失的深河。只愿有岁月可回头。

林美景,这本书里我最心疼的是她,最爱的也是她。年少的我们心思总是分外敏感纤细,寄人篱下的她极为懂事,带着小心翼翼的谨慎。但当看见她问自己外婆那个傻问题,外婆,我可以叫妈吗?就这一句简单的稚语勾勒出孩童的渴念,以及她看着小叔小婶下意识想开口讲那声爸爸妈妈,我才懂她还是个孩子,比同龄人更需要爱的孩子。那些故作坚强的冷漠不过是保护色,所以在喵喵失踪后才性情大变。喵喵是她的信仰,在离开外婆后面对陌生环境的唯一的伙伴,她是缺失安全感的好姑娘,与动物清然相伴,只因这世间她尚觉得孤独,只有动物能给她安全,可以吸纳她所有的不安与惶恐。可当有一天连这唯一的庆幸都被剥夺,她终于感到绝望。喵喵和六六这两只猫各自命运富有戏剧性又有宿命感,那个夜晚声嘶力竭的惨叫声让人心一悸,“它在疼痛中缓慢的闭上了眼睛。”同时也终结了林美景对这世间残余的最后一点希翼——她用冷漠的方式持续着陈旧的孤独,给自己带上了冰冷的刑具。

我以为赵季桀会是她的救赎——那个拥有若朝阳般绚烂笑容的男子在喵喵死去后出现在林美景身边,而相识的契机亦是林美景仅有一次卸下冷漠面具而展颜的温暖。——这一切让人觉得都是命定,喵喵以另一种方式将这个男子送至它主人身边,给予盛大的温爱。就像林美景的亲生父亲还是回到了这个城市一样,她重新点燃了希望。只是当支离破碎的现实出现在眼前,她看到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父亲那副丑恶的嘴脸,那个巴掌打碎了她所有的渴念,无力改变下林美景选择了漠视。这是全文中三个例子的第一个家庭来展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关于血缘以及养父母的情感之间牵绊。作恶终有报,看到几年后林多华再婚的妻子携带所有的钱财逃跑时,就像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终于落下帷幕,所有看客都可以拍手称快。

赵季桀是突兀出现在林美景生命中诱惑的明光。只是爱情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赵季桀林美景陆陆这三个人奇异的组合最终还是被打破,林美景的表白只是在证明她的不安全感,或者敏感的她也感受到了陆陆与赵季桀之前的若有若无的情愫。她表白了,赵季桀也答应了。她以为可以把他俘获,不还他自由,可最后还是没有得逞,貌合神离的恋情在仓皇不定摇摇欲坠中迅速瓦解,这场情祉之光本身就带了不确定因素。只是在叹她的执着她的认真——“我把岁月交给这些以为难能可贵的感情,却再次,失去那份信以为真的依赖。”看到这,心底蓦然一恸。林美景是活的很辛苦的人,她想追求的所有都一步一步的离开她,她心底保持着良善,远远没有她以为的那样坏,其实如若她能再冷酷再无情一些她都会过的很好。又恰恰是因为这样挣扎我才无可避免的爱上她。

有些错乱是另一场的顺理成章。三人行恢复了两人行,但横亘其中的鸿沟再难跨过。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可奈何,只是区别在于自己如何去对待。如同再阳光宽和赵季桀身上依然背负着自己的身世之谜。这是全文中第二个例子在讲血缘与爱的关系。其实世间的所有爱的本质都是一样,希望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希望对方好,只是因为对方在你生命里扮演的角色不同才导致出现分类,有亲情爱情友情等等之别。有些人他们同脉相连,比如林美景和她父亲,却形同陌路,而又有些人没有血缘的牵系,如赵季桀和他养父母,如祝冉忆和咏之的爷爷奶奶,他们甚若亲生。生命中没有一种关系是牢不可破,我们所执着的不应是伦理的关系,而是那份爱是否纯粹是否真实。包括赵季桀与陆陆的爱。

现在社会上关于同性爱的议论极其多,褒扬鄙视杂乱无一。曾看过这样一句话讲:“我不是因为同性恋而爱上他,也不是因为爱他而同性恋,我只是爱上了一个人,而我们恰好是同性,如此而已。”我想不单是陆陆,包括赵季桀心底也出现过挣扎,就像我一直觉得他答应林美景的表白也是一种逃避。只是他们都不懂如何控制心底的情潮,不经意就伤害了别人。赵季桀是矛盾体的存在,当看到他将兵哥他们送进监狱时,我才第一次正式来审视赵季桀这个角色。他的心底不单有明媚的光亦有黑暗的存在。那种坚韧太过危险,我以为林美景会是这种性格下的牺牲品,却没想到是陆咏之——陆陆的亲生妹妹。

当陆陆情不自禁吻了赵季桀后,那种暧昧的暗涌被打破,就这样赤白的暴露在阳光下,投折进陆咏之的眼底。她的震惊,世界轰然倒塌的绝望都让这个一直腼腆说话和声细语的姑娘史无前例的爆发了。翻看前文我一直觉得她会是这篇文章中最幸福的一个,怀揣着林心诚的爱一直生活下去,而恰恰相反,她的结局比任何人都来得悲壮。那副未完成的《四季》如同她的生命在最美好的年华消殒,画上了彻底的休止符。赵季桀会一直缄默着这个秘密,他与陆陆的感情在真相大白一刻还是变了味道,即使他们私奔离开妄想逃过世俗的议论,面对一条人命的不能承受之重,赵季桀对陆陆的爱对陆陆的好还是参杂了隐隐的愧疚。

这就是他们的青春,惨烈到悲痛。但幸好,当时过境迁他们都逐渐成长,作者还是安排了个妥善的结局。他们都是尘世中靠爱取暖的孩子,林美景最终懂得了自己想要,她还是没有为难自己,纵使她爱的还是赵季桀,但我想时间能忘记爱情,班维能给她赵季桀不能给的,她依旧是幸福的。以及林心诚,当他将season的巡回演唱会结束,心底的执念也被岁月慢慢沉淀,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陆咏之,但却不会再活在过去,未来的旅程有林喜然陪他走,这便足矣。

《和花和月长少年》这本书故事的每一个片段衔接紧凑有条不紊,作者从每个人不同的角度讲述,不紧不缓牵连起整个故事,在每个高潮部分都恰到好处戛然而止,留下寻久的韵味。合上书页,眼前依稀还是他们翩跹奔跑的身影。世事因循,那些温情的,残忍的,破碎的,鲜红的,真切的,现实的,自己的,别人的所有所有故事都在壮烈的极致后而枯萎。但爱依旧在前行。时光未阑珊,我们——且以深情共白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