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百万杀人实验》读后感精选

《百万杀人实验》读后感精选

《百万杀人实验》是一本由[美]理查德•马特森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万杀人实验》读后感(一):吓死我了

这本书不愧是悬疑小说大作。读完这部小说集,只有一句话:“吓死我了”。

作者好像特别善长营造这种气氛:在看似四处都是危险的境地,却偏偏安静得如同什么也不会发生。生活在其中的人冥冥之中知道会有厄运降临,却什么也不能做,好像所有的努力,都是无谓的挣扎。然而,现实的种种迹象却又显示好像只要你抗争,你就会赢过命运。这种等待厄运降临的过程,可真是抓心,难熬啊!

书书不错,我喜欢,符合我的口味。

《百万杀人实验》读后感(二):水平参差、风格多样的小说集

《百万杀人实验》、《梦寐以求》和那篇名字引人注目的《妓女成群》都不够出色,《百万杀人实验》刚看了五分之一就猜到了包袱(本句已经构成剧透),让我一度对这本书失去信心……

不过其他几篇小说都还比较出色,例如《赴死房》虽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故事,但现场感很强,估计改成电影会很出色;《世界上没有吸血鬼这种东西》峰回路转,让人感觉像是《from dusk till dawn》:你以为它是一部公路片,结果它是一部僵尸片(为了不剧透故意说歪了);《人要衣装》看上去像是对“you are what you wear”的尖刻讽刺,等等。尤其新奇的是以音乐为主题的《震波荡漾》和《爵士机器》,《震波荡漾》写管风琴(啊!!!!!!!!!!),充满技术细节的描写让我怀疑作者matheson应当也是一位熟练的键盘手,看完这篇小说我又把《加勒比海盗2》翻出来专门找Davy Jones在飞行的荷兰人号上用触须演奏管风琴的那一段看了好几遍……《爵士机器》的行文看上去更像是布考斯基的那些酌浆纵酒的诗歌,情节看起来又有点儿像霍桑那篇描写画像的小说。

《百万杀人实验》读后感(三):你真的认识你先生吗?

一次按钮的机会,一百万美金或一条人命的选择?

你会选择按下按钮吗?

刘易士夫妇收到一个包裹,里头有一个按钮装置,固定在一个小木盒上,按钮上头罩着一个玻璃罩子。

晚上八点寄包裹的史都华先生造访刘易士夫妇的家,向他们讲述按下按钮的结果:

按下钮,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一个地方,就会有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死掉,而你则会收到100万美元的酬金。

刘易士夫妇听完后两人表现不一。

刘易士先生即阿瑟,断然拒绝,觉得这是不道德的,不论杀的对象是谁,杀人就是杀人。

而刘易士太太诺玛呢?

诺玛对这个按钮实验充满好奇,认为“如果死去的是你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将来也不会见到的人,你甚至不需要知道他死了。”那为什么不去按下那个钮呢?

诺玛被100万美元诱惑了,想入非非。

“买下岛上的小屋。”

“欧洲旅游”

“住好一点的公寓,买像样一点的家具。”

“穿体面一点的衣服。”

诺玛趁丈夫上班之际按下了按钮。

发生了什么?

阿瑟从月台上被推倒在进站的列车前面。

诺玛获得阿瑟购买的那张寿险保单的双重理赔100万元。

按照史都华先生的描述按下按钮死去的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为什么最后死掉的是刘易士先生呢?

每个人都有两面,所呈现出来的那一面都是被大众所了解的,隐藏起来的那一面正是我们所不认识的。

我们无法真正地去认识一个人,即使是那个人是你的丈夫。

《百万杀人实验》读后感(四):操蛋的主题

买这部小说是因为之前看了电影版的《杀人魔盒》。《百万杀人实验》讲述了主妇诺玛·刘易斯在自己家门前发现一个神秘盒子,第二天,一个神秘人到访并告诉她如果按下盒子上的红色按钮将获得100万美元,代价是某个地方的人会因此丧命。

实验的目的也许也是小说可能想要表达的主题:人在金钱的诱惑下是否还能坚持对生命的同情与爱,或者道德?

这是一个如何操蛋的主题呢?大家自己心里明白。

其实原文小说所要抢眼球的地方跟影片是有出入的,人心隔肚皮这个浅显而正确的道理,正是小说那最后一句中心句所要呈现给广大读者的东西,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还有认知其实是未知的。当然按照小学语文老师的方法,这个算是文章的大意,而中心思想却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生命如果能够选择不正当手段通过损失另一个无关生命的利益来让自己获利并且追究不能,那么到底是to be?or not to be?

如果大家都喜欢戏称阿凡达为阿凡提的话,不如把the box也戏称为the cup.

it is a cup.综上所述,人类很不幸地遭遇了一个窘境。在金钱对人类的道德的诱惑下,我们都忍不住拜在红色的票子下。那么,拿什么来坚持人类最初的善良与纯真?在这样的拷问下,我们还是只能不停地买杯子和餐具,还要放在生命茶几上。人生就是茶几,上面满是杯具和餐具。

对我来说,理察·麦特森终极性地写出,追求至极低限与科学却反而直坠神秘核心此一生存状态本身之 irony。令人窒息。他布置出处境的可怕或并不在于存在着我们无法掌控的宇宙物事,而在于,正是由于我们已建立起如此精实、绵密的科学表述系统,那些“鬼”,才得以攀附地变得同样聪明、同样秩序井然,且当然,它们永远都要比这里,更多一点、更远一点。恰恰是,让我们的精神正式崩溃的最低限临界。

读理察·麦特森,我们轻易会卷进逻辑的进程。我们曾以为那有多抽象、艰涩,但事实是,理论永远关于人的深刻精神状态,但只有非常非常少的作者,将哲学的创造或重整,还原回肉体与梦境的层次。

理察·麦特森披着通俗、类型小说的外衣,却创造了一个全然原创性、超越性、自我完成的哲学世界。底酝是深奥曲折的哲学,却呈现以几乎是一体成型的流线感。他是关于“一个以上”的世界的此彼迫近,而主人翁只能从一边,去理解、试图超越此一迫近。他明白地传达出这样的窒息感,那并不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而是关“一个以上的世界之间”。

《百万杀人实验》是短篇小说集。除了与书名同名的这篇小说,其他几篇小说也都比较出色,例如《赴死房》虽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故事,但现场感很强,估计改成电影会很出色;《世界上没有吸血鬼这种东西》峰回路转,让人感觉像是《from dusk till dawn》:你以为它是一部公路片,结果它是一部僵尸片(为了不剧透故意说歪了);《人要衣装》看上去像是对“you are what you wear”的尖刻讽刺,等等。《爵士机器》的行文看上去更像是布考斯基的那些酌浆纵酒的诗歌,情节看起来又有点儿像霍桑那篇描写画像的小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