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死亡的渴望》读后感锦集

《死亡的渴望》读后感锦集

《死亡的渴望》是一本由劳伦斯·布洛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的渴望》读后感(一):侦探的生活

他们俩聊了不少事情----刚刚听到的音乐,餐桌上那个粗鲁的同伴,在这样的夜色下散步于纽约街头又是多么愉快的感受。但大部分时候他们是沉默的,这种沉默是和谐的,是结婚多年形成的默契。过马路的时候,他牵着她的手,她也正伸出手来,寻觅他的指引。他们就这么手牵着手慢慢回家。----《死亡的渴望》

~~~~~~~~~~~~~~~~~原来侦探也是有生活的。而且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美好。

前妻突然去世了;

儿子和自己的关系并不是那么亲密;

小儿子盗用公款差点被起诉,自己虽然出手帮忙,但也不是台剧那种不假思索,利索当然;

美国人的家庭观还真是不一样,如果是内地版,一定会出现小儿子悔不当初,父子抱头痛哭,血浓于水的场面。小说里没有。

小说里的侦探有很多无奈,着手不到的尴尬。甚至最后还没弄清楚罪犯是死了还是继续逍遥作案着,心里存着这样的谜,作为名侦探,该甘心吗。。

《死亡的渴望》读后感(二):一个60岁的老侦探是很唠叨的

之前没看过布洛克的书,这是第一次看"马修.斯卡德"系列,第一本就是此书<想>,是这个系列的倒数第二本.马修已经年逾花甲了.老头只有两种,沉默如磐石者和喋喋不休如青蛙者.我们的戒酒者显然属于后者.整本书的开头缓慢的速度简直让我想放弃(关键是开头是一个极其迅捷的谋杀案).

曾经和一个书评者谈论美国侦探小说中的硬汉.我们一致公认是菲利普.马洛(作者是雷蒙德.钱德勒),那位朋友和特别提到近年在中国很红的劳伦斯布洛克,他说布洛克笔下的人物,尤其是马修,简直是个娘娘腔.我当时还没看布洛克的书,无法评价.现在看来,娘娘腔倒不至于,顶多是个爱唠叨的老头子.

<想>里的故事并没什么新奇的.一个有"小聪明"的杀人狂杀了若干人,还能做到隐身于事外.没有什么很新奇的桥段,只是一步一步抽丝剥茧.

我倒是对马修的家庭生活挺感兴趣.前妻在本书里去世了.二儿子又挪用公款.老头子接这次案子或多或少也是因为死者家属(仅剩的女儿)很有钱.

很多侦探小说里侦探都是酗酒,抽雪茄,孑然一身.马修居然离婚再婚,且有两个儿子,我只觉得这点上布洛克异于常人.

至于书上说的"冷硬派第一人"太夸张了,布洛克的人物还不及李.恰尔德笔下的杰克万分之一呢!

===============================================

第一次看布洛克,居然就抽到他唯一一本凶手在书中逍遥法外,要到<繁花将尽>才伏法的书,你说我是幸还是不幸呢?

我来似水,我去如风.

此话大赞.

《死亡的渴望》读后感(三):《死亡的渴望》——不想死的人才找替死鬼

找替死鬼为自己背黑锅的贼人不少,能够做成这样几次成功的坏蛋不多。当然这一次的这一位似乎多少有些弄巧成拙,让马修和埃琳娜看出来了。不过他自己毕竟是逃过了一劫,没有人能够再阻止他的犯罪。幸好他所感兴趣的只有犯罪本身而已,不会因为马修追得紧了而转过头去对付这位已经年迈的耿直侦探。每当我想到有人会想要加害马修,就好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受到人身威胁一下让我觉得不适。这个系列如果真的有一天结束了——而且是以马修的死终结的,我会不会不爽成一个奔溃的人呢?想必是很有可能的,不然柯南爵士也不会写《归来记》安慰那些特地去威胁他本人的读者了。因为阅读体验而与人结下深厚的关系似乎真的是只有书痴才能做出来的事情。这会儿我自己也体验了。

一直以来我都秉持一个想法,这样一套硬派侦探小说的剧情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收获人物关系和对纽约这个大都会阴暗面的常识才是最重要的。事实证明我的这个想法在前半截对了,到了后半截似乎出现了偏差。社会型侦探小说(欧美好像不这么分)渐渐地在向惊悚悬疑小说发展。案子其实不复杂,也不是标准的推理模式。推理不是故事要表现的重点而故事的陪衬。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死亡逼近的恐惧感、无力感和案发后的虚无。对社会背景的描写越来越淡,倒是越来越长于营造一种惊悚的氛围。劳伦斯的用意很深呀。

我在第一段提出来的担忧也不是毫无道理的。马修毕竟老了,他的前妻都死了,一个老男人在各方面逐渐下降的表现希望不至于影响他的智商。马修的暮气——或者说是劳伦斯的暮气,正在从书里渐渐透出来。这个微妙的感觉,作为用三个月时间把这个系列看完的人是完全由充足的发言权的。这两个精彩又硬气的老男人,好好加油吧!

另外我真是期待这个潜逃的贼人能在后面的系列里引出什么风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