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权衡的读后感大全

权衡的读后感大全

《权衡》是一本由凯文·梅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16开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98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衡》读后感(一):大致翻翻

以大量案例证明作者的观点 其实说白了就是用户看重的是性价比 外加高端客户想要的商品独特性 也就是彰显身份和社交价值 有些案例比较牵强 什么特性都要说成用户体验度和便利性 在书店翻翻即可 如果需要做案例分析 倒是不错的素材

《权衡》读后感(二):权衡即取舍

不论是高体验度还是高便利性,不论作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关键这书给我们一个启发:企业定位很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便利性和体验度是动态转换的,市场具有交互性和互动性,所以企业必须不管追求进步去适应它,任何高便利性或高体验度都是暂时的。

《权衡》读后感(三):夹缝中生存的商业机会

作者阅历丰富,眼光不错,书中涉及到的案例众多,可是内容的呈现显得比较凌乱,可惜了。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光有好的食材,也不一定做得了一桌好菜。

权衡什么?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体验度和便利性。就像鱼与熊掌不能得兼,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尤其是初创的科技企业而言,想要两者兼顾无异于自寻短见。

所以,需要做一个权衡,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禀赋,专注于体验度,或者,便利性。

一个推论是,如果某个领域被垄断,那么,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与现有垄断不同的维度着力。人家擅长体验度,那么你就专攻便利性。反之亦然。这就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夹缝中生存的商业机会。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体验度往往伴随着阳春白雪,便利性往往意味着下里巴人。除了少数例外,艺术与通俗往往分别与小众与大众相连。

一个公司如此,延伸开来,个人的决策,是否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到底是成为专才还是通才?到底是特立独行还是打成一片?人各有长,人无完人。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扬长避短。

《权衡》读后感(四):现象总结仅是知识创造的萌芽

继续清理书籍,这本书上周三被带上飞机,按照正常的阅读节奏,大概航班飞三分之二可以读完,遗憾的是倦意袭来睡了一路,周五,周日回深的航班一样的情景再现,尴尬的带回深圳。未免在想年龄大了不是睡眠少了吗?嗯也许是年龄大容易精力不济,时常困倦又难于深眠。

近几年负责内部事务出差少了,反而不像原来既不呼朋唤友又不游山逛景,宅在宾馆读书,观影,伏案。现在往往三五新朋旧友,品茶,吃饭,喝酒,也不知是不是年龄大了容易怀旧或从社恐中逐渐适应,认识到了人际网络的价值,抑或单纯的躲避年老的孤独感。

说是书评,絮叨往事,离题万里,也是年龄副作用症状之一,最大的惊喜是打开豆瓣,看到了2013年的阅读记录,虽然时常有些案例似曾相识,但确实对出自何书这件事难以建立关联,不过看当年自己的简评颇有点年轻人是不是没看懂的优越感。

产品的便利性一般被作为体验的维度之一,本书的观点把他作为直角交叉的维度思考,确实有点颠覆传统认知。

不过从案例角度来看,确实有类似的场景,例如出行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自驾的模式来看,便利性和体验属于两极,当然,这个体验更多考虑的是舒适,感受等的复杂化。作者从这个角度出发阐释产品不要落入便利和体验的中间陷阱,并举例了赛格威,kindle,这是个貌似合理的假设。

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把便利性和体验完整的定义,对相关维度的量化和评价定义出测量和评价的方法,这样的话,难以实证证伪,严格上而言既不能称之为理论,也难以普及产生影响和价值,顶多算是个人的思考对现象的总结。

这就是近几年的进步,在学术训练和知识创造领域更进一步,学会了批判性思考和甄别,这也是年龄的价值吧,当然如果20年前懂这些,那该多好。

《权衡》读后感(五):读《权衡》

1.体验度扇形误区:既不具备极高的用户体验,也没有很高的便利性的产品或服务。

体验度幻觉区:既获得高体验度又拥有高的便利性似乎是难以企及的目标。

2.大多数成功的产品,要门处于体验度轴线的最顶端,要么处于便利性轴线的最右端。

3.文章所说的用户体验应该并非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用户体验,而是指带给用户超出预期的一种帝王般的享受,从而是用户不去关心价格。

4.一种新的技术的产品回来带好的体验与便利,将原有产品挤入扇形误区,这就是技术革命。

5.实际感受+特别干净+身份标签,就构成了体验度,说白了,就是一种想要炫耀的姿态;

6.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发现自己“为便利性付费”时,实际上我们是“为体验买单”;

7.没有将社交特性纳入考虑,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游戏和视频带给用户的体验度并不强,如果这些游戏仅仅是用来玩的,可定是无法超越用户预期的,用户的预期可能是从PC上所得到的满足感,那么这类游戏永远不会受到欢迎。

8.有些产品可能既不具备最高的便利性,也没有带来最高的体验度,但是他们在体验度和便利性的取舍上很有把握,因此同样能将业务做好。

9.好的idea也可能长期陷入体验度扇形误区,而这些最先尝试好点子的企业到头来可能永远也没法成功。在有人最终看到一条切合市场和脱离体验度扇形误区的出路时,企业往往也就成功在即了。是的,有时候timing要比idea重要的多,

例如:十几年前,苹果刚刚借助Macintosh炒作图形用户界面的时候,没有人想到,最后在图形用户界面领域取得垄断地位的是微软而不是苹果;这一次,在平板电脑的角逐中,命运完完全全的颠倒过来,微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炒作的平板概念先是被人们遗忘,10年后却又接着ipad大放异彩。其实,远在2001年的时候乔布斯就看到了平板电脑的未来,但是就是按兵不动,因为乔布斯相信,有时候,时机远比眼光更重要。

10.因为技术原因,便利性和体验度的这两条轴线在不断的延伸,所以一个产品要陷入体验度扇形误区,其业务情形不一定是要下滑或者日益恶化。

11.是这样的,即使一个公司陷入了体验度扇形误区,但是仍可以走出泥潭的。

12.有时候,体验性可能是与心理预期相比较的,高出自己的心理预期则是体验性好,例如高的性价比,其实就是体验下较好而非便利性好,比如小米排队、抢号等根本不便利,却因为便宜,远远超出大家对智能机的心理价位预期,所以说这可能就好似体验性较好。

13.不要忘掉技术效应,因为技术在不停的进步,所以体验度和便利性的轴线也在持续的向外延伸。

14.决定产品成败的不是产品是否酷或者时尚,关键是要看该产品进入市场时在体验度和便利性图示上的坐标位置。

15.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会作出不同的体验度和便利性取舍;

16.新技术的发明之处总是陷入体验度扇形误区,进展顺利的那些产品或服务往往是哪些明确的从高体验度或高便利性目标中选择其一的产品。

17.为大众所爱,或者为大众所需,如果两者你都无法实现,那么你不可能成功。

18.普罗大众都过着波澜不惊的绝望生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如此众多的人都是在沦入体验度扇形误区的职业领域中辛苦打拼。

ALL: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挺累的,不知道是因为自身的问题,作者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总之很多语言吸收起来总是觉得特别拗口,坚持读下来之后,虽不能说是全部吃透了,倒也的的确确啃了下了很多通用的道理。

我一直相信的原则是“大道至简,大道想通”,即是说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可以触类旁通,道理本质一样,不同的只是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经理与感悟,用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述出来罢了,因而没有足够的资历,是无法体会到同一个层次的东西的。

总体来说,书仍旧是不错,值得一读,但是读下来究竟能得到怎样的感悟,倒因人而异了,过段时间,重读一次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