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用户体验方法论读后感摘抄

用户体验方法论读后感摘抄

《用户体验方法论》是一本由[美]卢克·米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6-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户体验方法论》读后感(一):别被标题误导

看到书名很激动,看完了很失望。怀疑自己有问题,本书是作者华尔街日报移动应用工作经验的杂乱拼凑。写的很糟,容易断片。其持续使用“我”证明其经验有限而且无视了团队贡献。作者表现出了对敏捷方法论的欠缺。

ps:周鸿祎的序与本书毫无关联。。。

《用户体验方法论》读后感(二):执着与热情

“听过过很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按理说不应该是这样的。“道理”都是前人的心血换来的,应该很有用才对。那么只能说,虽然我们听了很多大道理,但都把它当白开水,没啥感觉。也就是我们觉得这些道理不重要,后来我们也就忘了。这也就让那些有“精彩实例”的道理格外珍贵了,这本书是有精彩实例的。

的确,理解好了“道理”,才能谈改变嘛!

作者只用了短短的5章来阐述自己的“体验设计”生涯,读完之后,发现我的工作内容和作者的工作就是八九不离十啊!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我琢磨着,我大概是缺了“执着和热情”。同样的事情和工具方法,作者可以严格的执行,可以在任何时候抓住机会测试,可以是食堂,可以是走廊。我做不到!也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不愿意做,心里就没产生过这种想法。或者也想做,只是觉得做了也啥用。这就是听了大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的原因了。作者还提到,自己每天的日课----收集创新的用户体验案例,我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只是不能叫日课,得叫“1天打鱼,99天晒网”。量变都不够,又何必期望质变呢!

《诫子书》说:“淫慢则不能励精”,能无愧呼!?

《用户体验方法论》读后感(三):《用户体验方法论》

一句话总结:用户体验方法论,模仿式学习方法论 阅读类型:运营类书籍 阅读评价:三星半 作者:是美国的书籍,作者是卢克·米勒,被媒体誉为“最懂用户体验的人”。先后担任《华尔街日报》和新雅虎移动产品部用户体验设计师。 初衷:为什么阅读这本书 我在建构自己的互联网学习架构,而用户体验是属于其中的一个分支。互联网是一棵大树,有很多分支可以看,用户需求的可以看《用户力》,用户体验的那这本《用户体验方法论》也能看看,用户参与的可以看看《参与感》。 所谓产品,就是找到自己的用户,然后让用户使用,用户使用的很有爽感的东西。 WHY:为什么有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最懂用户体验的人教你做用户体验。 一定程度上我是被标题吸引的,因为市面上讲用户体验的书很少,想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新观点。 这本书的话,不具有一个很强的逻辑搭建性,其实偏案例教学一些。结合作者本身的时间去写他关于他的用户体验案例。 而他的从业经验是在华尔街日报还有雅虎,互联网浸淫较深,很多别人叫做基础建设的东西,你都没有。 从一个实践参考性来讲,你无法进行一个很好的模仿学习,不具有强参考性。 所以1:它是一个案例教学集,2:它的案例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不具有强参考性。 结论:这本书可看的价值型偏低,无法搭建你对于互联网用户体验的脉络之树。 有时候评价一本书看起来爽不爽,主要看它有没有提供给你一些与众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其实看起来并不很具有爽感。 本书的联系: 《参与感》 黎万强 了解小米怎么去做用户体验的事情,有较强现实借鉴性 《用户力》 郝志中 了解用户需求是决定产品的唯一和关键因素,并由此作引申 WHAT:这本书写了什么 本书核心:用户需求决定了产品存在,产品存在人机的交互,人机交互的艺术被称为用户体验。 本书主题:用户需求决定用户体验+怎么创造用户体验 HOW:这本书是怎么写的 用户需求决定用户体验:用户想要什么比你做出来什么更重要,所有用户体验的目的是其实是为了让人机之间的交互更流畅,这种流畅本身就意味着你意识不到你在交互。 如果有一本写苹果的交互的书,我想是非常具有参考性的。不用学就上手的人机交互是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夸奖。 怎么创造用户体验: 1,知己知彼:了解自己所拥有的系统,技术,资金投入。任何情况下,资源总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环境下,做出一个最佳的交互效果,使资源使用实现最大化。 2,可视化:产品的第一方向是用起来好用,第二方向是看起来好看。好用才会有人用,好看才会有人分享。这应该是作为一个市场产品的基本标准了。实现产品的可视化,这就是细节之美了。乔布斯以前曾为一个像素颜色而去跟高管打电话,这就是对于细节的精益求精。在拼完产品功能以后,接下来就是会拼产品的细节之美了。 3,创新:简单是大美,偏离于产品需求的花样创新是不必要的。任何都是有优先级的,当一个功能的实现不是必要的功能的时候,那么你就放弃它。放弃有时候是比坚持更好的方式。立足产品的需求,不贪多,做好单点功能的深入即可。 4,协作:做好一款产品的交互体验是需要互相的协作配合的,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产生1+1>2的效果的。 以上,大概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

《用户体验方法论》读后感(四):不管用户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总会带着希望和期许来使用你的产品

【挑战100天阅读33本书】第22本书

《用户体验方法论》 卢克·米勒

产品运营可以认真读一下,和pm干架的时候,就可以多很多底层原理作为支撑了。用户体验设计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一旦你开始这样做了,你会发现自己总能注意到一些可以加入设计中的有用和有创意的功能,到处都能发现好创意,有些完全来自技术世界之外。

每个产品功能在设计前,都可以问问自己以下2个问题:

“你讲的故事跟用户的故事匹配吗?

你的故事与你要解决的问题匹配吗?”

对这些问题,如果未能给出满意的答案。从此以后,无论你设计的是屏幕,还是文本和交互,都要把这些问题牢记于心。 因为很多产品设计与人类的欲望和需求太不协调。优秀的设计会赋予从冰箱到汽车方向灯的任何物体以个性和吸引力。 用户体验师就是要调动起用户的这些情感和期待,确保能把产品故事讲到用户的心里去。 【书中摘要】

弄清楚用户去哪儿、什么时候 永远不要放过任何可以根据用户和他们的情感调整流程的机会。 习惯于飞来飞去的人过去经常投诉在等行李上浪费很多时间。于是机场高层做出决策,雇用更多工人来运送行李。投诉的人少了,但并不表明问题完全解决了。他们雇用咨询师来做系统分析,这个工作与用户体验设计师工作性质相仿。咨询师们记录了一般顾客在机场逗留期间(从飞机落地至到达行李提取处)所经历的每个步骤,这个工作与绘制流程图相当。他们计算了飞机落地后滑行到登机口的时间,以及每个步骤所需要的时间。他们发现,乘客从舷桥走到行李提取处的平均时间为两分钟,等行李时间平均为8分钟。飞机滑行时间不能改变,需要雇用更多的工人来把行李从飞机上卸下并运到行李提取处。所以这两个步骤都不是重点。于是咨询师把注意力转到了乘客从舷桥走到行李提取处的时间上。他们建议将舷桥放的再远些,这样一来,乘客从舷桥到行李提取处的时间就变成了8分钟,等行李的时间就仅有两分钟了。这一改进让顾客投诉量大幅度下降。 在认知心理学中,人们对占用的时间和未占用时间的感知存在差异,所以区别就在这里。等待行李的时间让人不快,因为这是死时间,而乘客不觉得走路是浪费时间。 开始绘制线框图 完美境界的获得不是没有什么可以添加的时候,而是没有什么可以带走的时候。 别人的不足就是你的机会 别人的不足就是我的机会。”我是在《财富》杂志上读到这句话的。 保持开放性思维 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你其实永远也不知道在哪儿会获得好创意,谁又会带给你好点子。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过一首诗歌,很有名:“没有人是座孤岛,能自成一体。每一个人都是大洲的一块陆地,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做用户体验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 灵感处处有 用户体验设计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一旦你开始这样做了,你会发现自己总能注意到一些可以加入设计中的有用和有创意的功能,到处都能发现好创意,有些完全来自技术世界之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