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读后感精选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读后感精选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是一本由许鞍华 / 陈可辛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48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读后感(一):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书里的一些问题

我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看的。

1,259页(导演王家卫)作者将《重庆森林》中林青霞的那段台词,说成了《堕落天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很小心的人……什么时候出太阳。”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读后感(二):导演的人生其实也并不比电影情节来的逊色啊

看书如果没做笔记,看完之后就很容易忘记这本书说了什么,真是不好的习惯,怪自己记性也不够好。

《一个人的电影》是几位导演的访谈录,除了王家卫,这个喜欢特立独行的家伙,但那篇写他的文字却显得特别有味道,似乎是另外一种王氏语言了。

许鞍华说,内地的导演会经常要求演员体验生活,但她不会这么要求,她认为想象力甚至比实际经验更有力。

以前没有想过这些,都是认为电影创作确实需要熟悉生活,就像文学创作。可现在想一想文学创作似乎也并不是这样,例如《追忆似水年华》。

所以,按照许鞍华的道理,她拍出来的电影却是比内地一些导演更有力。

读初中的时候,记得是《读者》吧,有一篇写张艺谋为了买相机而卖血天天啃馒头。那时候就知道了,这个家伙可是个狠角色。这本书在其他导演的篇章里面提到张艺谋,也是这样的印象,侯咏说张艺谋很有毅力,张艺谋读大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那时候已经29岁了,张艺谋之前抽烟,入学以后就戒烟了。过了两年,又开始抽上了,但后来听说学校可能随时要把他打回原籍,他又马上戒了烟。

顾长卫说张艺谋的是勤奋,晚自习回到宿舍,他还写字看书,常常因为用力过度嘴巴歪着。

张艺谋曾经奉献了好作品,至于后来怎样,在我看来,他那种刻苦、执着的品质总是难得的。

关于刘镇伟有趣的八卦是,刘镇伟在追女朋友(现在的妻子)的时候,得知她喜欢菲律宾,就约了她去菲律宾吃午饭,女朋友通过家里重重阻碍最后才得以吃上这顿菲律宾午餐。很多年以后,刘镇伟的岳父告诉他,当时岳父以为刘镇伟很可疑,甚至可能是毒贩子,否则为什么吃顿午饭非得要去国外,肯定是要他女儿帮他携带毒品啦!这么样子,导演的人生其实也并不比电影情节来的逊色阿!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读后感(三):《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 11.5.19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即使我不再喜欢某些电影,但是我已经开始喜欢这些导演,比如徐克,比如黄建新,比如陈德森。

说他是一部深度访谈一点也不过分,采访的人虽然我都不知道但是会看到他极具专业性,所问的问题也都是极其有代表性有意义的,这点可以想象鲁豫有约的反面,陈鲁豫问的太肤浅太社会太表面太感性,当然电视节目咱要理解他。

这是《收获》这本杂志的电影集锦,这本杂志是我老爹喜欢的。顺手从图书馆拿了这本新到的书,不管看的很兴致盎然。秦思文也赶紧去借吧,你肯定也喜欢看。

说一说书里面提及的导演我的认识:

陈德森•“末代副导演”

刘镇伟•后现代的歪打正着

许鞍华是我喜欢的,我看过的不多,但是《男人四十》是印象比较深刻的一部;

陈可辛的《如果 爱》,我看了2遍,触动很深刻。恩其实张学友很会演戏,又会唱歌,四大天王里面我最承认他,当然郭富城演完《父子》后我也刮目想看。但是《投名状》很火的我却不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非我爱。而且自此他和愈发聪明豁达的吴君如在一起,我感觉更好了。

我们都看过太多非常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每个人都拍过很棒的电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体力包括智力的衰退,往往都把生命结束在一部相对他们鼎盛时期的作品而言,很不怎么样的电影上面。每当想到这个的时候,我既期待人生中最满意的电影出现,又非常不愿意有那样的结局。

——陈可辛

顾长卫— 不想车震门事件,我还是蛮喜欢这个大器晚成腹内锦绣的陕西汉子,还娶了漂亮的老婆蒋雯丽。《孔雀》没有看完,但是《暖春》我很喜欢,能打动你的内心就是一部好电影。最新上映的一部电影据说不错,可惜我多么怀念小黑电影房大家一起看的气氛。

杨争光— 不了解,看完忘记了,汗

尔冬升— 帅导演,里面采访他的很有意思,他评价几个女演员我觉得也很到位,范冰冰他不喜欢,张静初有点笨等等。《甜蜜蜜》是他的,喜欢。

侯永——忘记了

徐克——最搞笑的就是他,一个很有意思的鬼才导演,虽然他的电影我欣赏不了。の,但是不妨碍我喜欢这个人。

其实我这个人最不像导演,人家常常还是把我当小工,我最容易被人家当作干道具的——有一次我在剧组里找道具,喊了几下“道具?道具?”就去洗手间了。等我洗手间出来,一个工作人员就对我说,道具,快,导演找你。

——徐克

黄建新— 没有想到那么多人对黄建新的评价那么高那么高,不仅仅说电影而是说人际,不管港台还是内地,都有那么多好朋友,而且你会觉得是真诚朋友的那种。ms在弄《建档大业》。虽然他的电影我不喜欢。

王家卫— 不说了,如此之有才华。他和侯孝贤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他们够文艺。虽然商业没有什么错,但是坚持文艺更难得。喜欢《春光乍泄》,

赖声川— 一直知道他的《暗恋 桃花源》很出名,但是没有看过。也是很好玩的一个人。

陈德森— 看完这个采访才发现他真的不容易很不容易,十年一围城,不管终于拍成了。这个电影我没有看过,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提不起精神看。话说去年我也“十月围城”来着。我msn挂着“十月围城”,不过估计大家都以为我在说那部电影。の,

刘镇伟— 一直不喜欢他的电影觉得咋那么恶搞那么俗呢,再想恶搞也是一种方法,他本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我跟她认识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从朋友谈话中了解到,这个女孩子很喜欢菲律宾。我就决定拿出一个月的工资来跟她去菲律宾吃饭。很多年后,我的岳父告诉我,当时他提醒女儿要小心。他觉得刘镇伟这个男人很可疑,可能是个贩毒的人,想要叫他的女儿去替他携带毒品。因为,如果不是贩毒,为什么吃个午饭要到外国去?

——刘镇伟

书中所采访的导演:

许鞍华•新浪潮的进行时

陈可辛•过客

顾长卫•瞬间,足以将生命照亮

杨争光•电影的灵魂

尔冬升•鹄的本来

侯咏•一代人的电影机缘

徐克•我睡着了

黄建新•坏血

王家卫•迷失在时间的灰烬

赖声川•行走在舞台与影像的边缘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读后感(四):电影是一门充满自恋的艺术

看完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再也不应该那么刻薄地攻击一部作品或者一个导演了。有时候他们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更宽容一些的。想来这应该是记者的功劳,要让一个读者在一万字以内对一个采访对象产生好感甚至是更近的情感,记者这座桥非常重要。

有时候读着读着会忘记被采访对象的导演身份,觉得其实这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跟你部分坦白他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那些你可能经历过的惊喜、成绩、失落、沮丧、迷茫,那些你可能没经过的大风大浪、曲折离奇。然后在某些段落联想起他的作品里的某个场景,恍然大悟,似曾相识。

很长时间以来都觉得内地的片子被苦难操纵了。仿佛我们不会幽默,永远苦大仇深。但是有时候对于我们所一路走来的这个时代又是无能为力的。

顾长卫在回忆当年考电影学院时说到一段:考试结果没有出来的时候,一天去西安工艺美术厂找工作,结果没能被录用。在回家的路上,还突然遇到暴雨,感觉更不好了。狼狈地回到家,看到院子里两棵桃树被风雨折断了,青涩的桃子撒了一地。正是吃饭的时候,父母拿出一个信封,信封右下角是“北京电影学院”。我尽量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但实在太难了。我平时一顿饭可以吃三个馒头,但这时才吃了半个,再也咽不下去了。

所以后来有了《孔雀》、《立春》与《最爱》。生活里那些难以启齿的秘密与愿望,可以借电影的身躯,安放到里面。

后来我想,贾樟柯顾长卫他们镜头下的电影,也许并不是他们刻意为之的对苦难的表达充满了无法遏制的热情,也许生活本身伴随着他们对这个时代的旁观、解读与参与,拧成一股合力一起作用在了他们的作品里。

市场总是细分的,有人喜欢这样,有人喜欢那样,作为导演当然永远是无法取悦所有人的,但只要他把自己所擅长的类型做到极致,其实他就已经成功了。要知道有许多人在探寻另一种可能的时候,连最初的灵气都丧失了,一味向市场献媚,未见得就能遭到待见,还不如自恋一些。

内地无法轻盈与幽默,这不是某个电影人的错。就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热映的时候,大家说内地拍不出这样的片子是因为内地的孩子是没有这样放肆的高中生活的。所以说有许多东西我们是不能架空的,只有科幻来自想象。这类片子只能来源于记忆。一旦想象也许效果会非常惊悚。

所以,内地的归内地。香港的归香港。

香港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人。我比较喜欢的是张婉婷、许鞍华、陈可辛。有时候我们沉默,并不是我们对命运没有话可说,而是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电影在这个时候就是传神的。一瞬间把你的心脏撕开一片,阳光洒了进去,或者大雨落了进去。尽管这个时候也许你还是找不到一个词汇表达它,但是你知道电影把你想说的说了。这个时候它就成了你的精神伴侣,和你分享所有无法言说的秘密。

陈可辛在书里这样说:我不希望女儿长大就是说,我爸爸是导演,我妈妈是明星,她就好像在香港这个环境中可以过得很舒服很有优越感,这样就不好。通常生活得比较主流和安逸的人呢,都比较不有趣。人还是有趣一点的好。我希望她边缘一点,希望她不要生活在一个很得心应手的环境,要怎么就可以怎么那种。

他还说了另外一段话:希望她(女儿)是一个对感情玩得起的人,其实感情无所谓你玩别人还是被别人玩,关键要玩得起。不要被一段感情弄得失了本性,那个就不好了。这个大概最能说明他自己的感情观了吧。所以他才说《甜蜜蜜》一点都不浪漫,才说爱情一点都不浪漫,是血淋淋的,浪漫的大概只有细节。

陈可辛是香港北上的典型,把家整个从香港搬到了北京。最初是纯港片,过渡成合拍片,再到整个内地班子的组搭。这样的选择也许并不仅仅出于内地如此巨大的票房的诱惑,还因为电影世界里的光怪陆离永远比不上我们幅员辽阔的神奇土地。只是在商业的感召下,影片的情怀还在不在会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但是我想在主动选择北上的开端,陈可辛应该就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只要导演没有毫无诚意地把观众当做白痴来对待,这个电影人就是值得公众买单的。说到底,认真的人都值得人尊敬。有一张照片里,他穿一身很休闲的衬衫长裤,背一个双肩包,坐在北京四合院的门槛前,神情从容、淡薄,那种从容让人觉得人到中年有妻有女的他,还留存着一点异乡人的疏离,又有一些在路上的出尘。感觉甚是微妙。

香港的电影人就是这样,陈可辛是的,岸西是的,所以才有了那样的《甜蜜蜜》。也是在后来看《月满轩尼诗》的时候,觉得这就是发生在香港的爱情故事。没有阴差阳错,没有造物弄人,只有水到渠成。或者,它都称不上是爱情故事,但是会被轻轻挠了一下。有一瞬间的灵魂出窍。

好的电影是对生活长达两个小时的比喻,这句话是麦基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的话。但是在我的理解里,对导演来说,电影是一门充满了自恋的艺术。无论它是乌托邦的理想国,还是现实的照妖镜,它的背后都是导演的精神图腾。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读后感(五):你应该少看电影

先秦史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干将说,我铸;鲁班说,我锯;专诸说,我砍;荆轲说,我刺;嬴政说,没刺着。

《一个人的电影》也可以这么整:陈可辛说,我曾来过,与你见过;顾长卫说,只要有人拎着包离开,不管去哪儿,总是一件特别激动的事情;黄建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尔冬升说,骄傲骄傲,人要傲,不要骄,徐克说,我是一个投影仪。

陈可辛11岁就知道小朋友跑来庆祝你生日其实不是真的要庆祝你生日快乐,而是为了来吃蛋糕。顾长卫也在这个岁数领教了父母亲的传统教育:一旦惹了事,父亲会一脚踢在他屁股上,让他像足球一样飞出去;母亲则会摁住他,用软而光滑的鞋底抽打。

黄建新懵懵懂懂地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进修班,他是班长,支部书记是韩三平。

(一)陈可辛

“我们都看过太多非常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每个人都拍过很棒的电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体力包括智力的衰退,往往都把生命结束在一部相对他们鼎盛时期的作品而言,很不怎么样的电影上面。每当想到这个的时候,我既期待人生中最满意的电影出现,又非常不愿意有那样的结局。”

——陈可辛

这段话印在书封上,作为一个香港电影的老人,内地电影的新人,他的选择是depend on……,他的归属是belong to ……,介词后面,指向不明。

他的电影都有一心一意要离开的人,但最终都会因为感情,再度回来。商羊写道:也许他始终认为,相处会导致感情的稀释,不如在分开的时候储蓄。所以他维系感情的方式,需要一个故意保持的距离。对于他而言,这恰是因为在意,而非不在意。

我不想吹嘘他的电影,《甜蜜蜜》是我看的他的第四部片子,还有《如果爱》《投名状》和《十月围城》。《甜蜜蜜》里有脂粉零落的姨妈,他没有多说为什么,也没人问;《投名状》里有庞青龙雨夜杀弟黯然独坐的眼泪,他解释说,庞青龙后来的眼泪证明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如果爱》里金城武爱恨怨念都录下来留作纪念……

《十月围城》是他监制,他也坦言自己更喜欢监制。他为这部电影导演陈德森斥资4300万人民币,建造了一个占地100亩的香港中环。这是他答应人家的”一座城“

(二)顾长卫

这个摄影师很有名,《红高粱》、《菊豆》、《霸王别姬》、《阳光灿烂日子》、《鬼子来了》都是他的摄影。

他长得丑,但是通过这篇访谈,我对这个人的印象完全改变,说话斯文且诚恳,没有狡黠,不耍机灵。

有一段我很喜欢,说他考电影学院:

考试结果还没有出来,一天去西安工艺美术厂找工作,结果没能被录用。在回家的路上,还突然碰上暴雨,感觉更不好了。狼狈地回到家,看到院子里的两棵桃树被风雨折断了,青涩的桃子撒了一地。

正是吃饭的时候,父母拿出一个信封,右下角是”北京电影学院“。我尽量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但实在太难了。我平时一顿可以吃三个馒头,但这时才吃了半个,再也咽不下去了。

这不是他眼里的苦难,因为他说,我是一个谨慎又胆小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去想入非非。疯狂过,苦过,失落过,是不是更有价值?

所以他拍了《立春》《孔雀》。因为这些小人物,他们的尊严也很鲜活。

说他在黄河,在河南安阳开封一带拍戏,捡到一块古砖,——”砖可能有无数的砖,如果你真要把它们收藏在一个地方,你会发现,其实它们挺沉重的。“

(三)尔冬升

他的保守传统,是需要玩世不恭来表现的。他所有不设防的真心相对,都在电影里。

《新不了情》看完,心疼、振奋、不言语、左手握右手、揉眼睛。里面好多励志的话,却不叫人感到空泛。每个人都在讨生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喜欢阿敏,喜欢她说的话和她说话的样子、声音、眼睛和始终不变的微笑。

他说,”我喜欢把一个故事讲得动人,有真实的力量,也有艺术的美感。“

他喜欢的东西因为非常”实“,所以常常显得”重“。而他日常的外化态度,往往轻灵。

(四)徐克

我喜欢采访中的这段对话:

徐克:我是一个投影仪。

商羊:不,你不是,机器没有选择的。

徐克:我跟你讲,我就是。

商羊:不是。

徐克:好吧。

这个记者非常好。她有立场和己见。

书里还有其他的一些人,戴墨镜的王家卫,因为不喜欢,不做过多了解,但里面的评价说得很好——他的电影里,他们共同期待昔日重来,天敌是时间。

赖声川,长发大胡子,想要了解的人可以去看《暗恋桃花源》,看悲喜原来可以混杂,喜欢创意学的人可以去看他的书——《赖声川的创意学》,我喜欢他里面对于积累的描述。

这些人的爱情和爱情观我都很感兴趣,也玩味了一下。

徐克对于爱情的体会就是觉得自己被别人需要的时候,而他的女人,施南生,好名字,也算是看透了——她这样说:我选择做他的朋友,因为他对朋友是最好的。

记者给了这么一句评价:当一个女人以文身的形式烙印在生命中,那么即便任何一种人间男女的分手,都无法抵消其存在的意义。

尔冬升说,理论上谁不想遇到一个能够让自己轰轰烈烈不顾一切爱一场的人?可是,谁也明白,年纪不同了,想法不同了,也就越来越不可能爱上了。现在觉得,要真的爱上一个人,其实是很难的。我现在就很想有一次失恋的感觉,失恋多好啊,多么凄美啊。

这厮我喜欢。

陈可辛和吴君如是夫妻,说到吴君如照顾女儿,把女儿当一个大人一样相处,什么都跟她讲,也不管女儿知道不知道。

商羊问,女儿以后要是做明星怎么办。陈可辛说那我要死了,绝对不能,商羊又问,那么做导演呢?陈可辛回复:”哎,做导演可以的“

满是幸福。

某作家说,我5岁开始学习阅读。阅读把梦想变成生活,把生活变成梦想。我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写作,创造一个平行的生活,它使我们能够躲避苦难,把神奇变成自然,把自然的变成神奇,驱散混乱,美化丑陋,把瞬间变成永恒,把死亡变成瞬间的奇观。

电影也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