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贝尔斯登的兴衰读后感摘抄

贝尔斯登的兴衰读后感摘抄

《贝尔斯登的兴衰》是一本由(美)艾伦 C.格林伯格 / 马克.辛格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4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0-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贝尔斯登的兴衰》读后感(一):傲慢、贪婪导致衰败

巴菲特说格林伯格介绍了许多关于华尔街、投资和人性的常识。在投资中,投资中最难坚持和应用的常识,最难评估的是人性,但这两者确是最重要的。对企业来说,金融公司的价值是最难评估的,金融公司的成功主要在领导人,投资金融公司难度最大。

《贝尔斯登的兴衰》读后感(二):凄凉的味道

毕竟是原掌门人,确实是经历了贝尔斯登的兴衰。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读完的后三章,以前总觉得天气好心情就不错,但读完书却发现,原来有一种悲怆也可以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油然而生。

读到书中某个地方,脑海中会浮现出《华尔街2》的画面,但书中的想象空间远要大得多,所以可以切身感受到因为谣言而一步步被逼上悬崖的那种窒息、无奈。

有时间再读一遍……

《贝尔斯登的兴衰》读后感(三):坠落的投行

这是前贝尔斯登CEO兼董事长艾伦C格林伯格关于华尔街投行贝尔斯登兴衰的回忆录,涉及作者如何进入企业和企业成长轨迹、如何陨落。

靠着父母起步的服装店,艾伦C格林伯格的家人在美国站稳脚跟。而作者自小喜欢体育运动,甚至赢得大学橄榄球奖学金;在纽约逗留一段时间后,幸运的加入贝尔斯登石油天然气部门(1949年3月8日);两周的内部培训后,凭着经常在领导面前露面而借机调到风险套利部;工作之余,认真阅读各类包括月报等资料,从而发现商机让上司刮目相看;职业发展过程中,作者经常交往能在其道路上帮助的人(例如得到套利大师的名言:及时止损,有钱就赚)。

随着发展,作者逐渐避开公司领导赛尔相关职位(不想争吵操作方法),但晋升到相关合伙人后,不得不摊牌(买卖不设置止损点),以阻止家庭成员进入公司;为了让办公楼不需多余的空间,而增加交易清算业务;上升到领导层后,作者认真经营管理(不忌讳打小报告),扩宽人才队伍,增添新的分支机构,尽可能会见每一个新员工,包括实习生;1969年,引进喜欢桥牌的詹姆斯吉米凯恩;1985年10月29日,公司股票上市;凭着积极、严谨的作风和固若金汤的公司财务状况,少涉及八九十年代的合并与杠杠收购大潮。

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面临被赶出市场,但贝尔斯登拒绝为其提供资金;随着吉米业务能力提高和职位的上升(2001年担任CEO兼董事长),加上吉米的自大和对权力的渴望,两人时有摩擦,直至2008年1月(吉米离任领导岗位)。

金融危机让贝尔斯登正在一步步走向破产(期间吉米曾求救中信但无果),直至被摩根大通收购。随后,投行雷曼兄弟消失。

除了资产和资本严重贬值之外,客户缺乏信心也是动摇雷曼兄弟根基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融模型中常被摒弃的变量一般是难以量化的因素,如人类心理变化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期望,而这些又恰恰是在资产交易过程中极为本质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看到的景象也许会更清晰、透彻,但也有可能会更加模糊不清,而且任何距离、任何时间形成的影像,都要屈服于观察者的有色眼镜。

《贝尔斯登的兴衰》读后感(四):中国会不会有贝尔斯登

截至昨天,中国上市证券公司全部完成2012年年中财务报表披露。19家券商的总利润为314亿元。几个小时之前,工商银行同样披露了其半年报,利润为1232亿元。大致为19家上市证券公司利润之和的4倍。和银行相比,中国的证券公司,哪怕是上市“大型证券公司”,也是如此屌丝。

中国为什么没有像贝尔斯登一样牛逼的投行?中国的证券行业为什么被银行业压得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喘不过气来?其实答案就是两个字:监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一个公司,乃至于一个行业是走向繁荣还是走向衰退,取决于其产品是否能满足同时代的经济需要。中国的银行能在过去十几年中得到如此巨大的发展,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建立的清算支付体系很好的满足了中国居民这十几年以来的需求。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所有大街小巷冒出了无数的自动取款机,异地存取支付变得如此便利;同样几乎是一夜之间,所有的年轻人开始用网银购物,生活开始有了后现代味道。简单一点说,中国人民再也不用把几万块钱捆了又捆然后塞进内衣袋里然后上火车,这正是中国的银行为什么能牛逼。尽管过去这十几年,中国的存款利率跟通胀率比起来很让人伤不起。

证券为什么越来越弱?原因也很多。但在现在这个时点来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监管过度,证券公司能做的事情太少,所有的证券公司都靠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过日子,而这两个业务都是典型的通道业务,既不产生创新也不产生差异,这就使中国的证券公司除了个子大小之外,脸面都长得一个样,你都分不清谁是谁;进一步的结果就是产品同质、费率竞争、你死我活。

中国会不会产生贝尔斯登一样牛逼的投行?答案在于是否能够顺利的去监管。和银行的逻辑相同,在中国居民的金融需求进一步复杂化之后,证券公司是否能做诸如资产证券化业务、回购业务,或者具体的说,如贝尔斯登一样的ABS、CDO业务,决定了中国证券行业能否有未来。只有成功去监管,中国的证券公司才能实现差异化,也才可能产生牛逼的证券公司。

而这正是郭主席想干的事情。40天前的“创只有新大会”上,他以《积极地、审慎地探索和创造》的发表讲话,试图以一己之力强推证券行业创新。然而任何一种现状都有它的历史道理,无论你觉得是好是坏。利益山头如此之多,改变又岂能容易?贝尔斯登倒下已经四年了,而中国的贝尔斯登却还没有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