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人的电影院的读后感大全

一个人的电影院的读后感大全

《一个人的电影院》是一本由韩浩月著作,29.80元出版的25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电影院》读后感(一):实话实说

这本书挑了十多篇看了,然后没有再看下去的欲望。文章从文笔到影评的思想一般,没有太多打动我或者吸引我的地方,很多又算是拾人牙慧。当然,你也可以说电影是一个人的事情。另外就是受限于作者的阅片量,某些蚊文字让我人不太舒服,例如《八月十五》《触不到的恋人》,书中提到的某些电影其实属于翻拍之作,而作者似乎不知或者没有说清楚。

《一个人的电影院》读后感(二):《京华时报》书评:借电影浇心中块垒

影评人韩浩月的新书《一个人的电影院》,在书名上有“投机”考虑,电影院本身在文艺青年那里,就已经是一个情怀满满的场所了,再加上“一个人”这三个字,勾勒出的意境看上去挺美。

我买影评书,很少冲着电影去,电影看过之后再读影评,读出马后炮的感觉很糟糕。影评书的价值要体现出电影之外的东西,如果总谈技巧、角度、色彩这些专业性的东西,很容易看打盹,所以一篇好的影评是要帮助读者跳出电影之外,读到电影所没表达出来的内容。《一个人的电影院》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诚如作者所言,“借电影一浇心中块垒”,但该书缺陷也在于此,过于注重个人感受的表达,让影评有失信息量和厚重感。

该书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属《70年代人的光影梦》这一辑。据我所知,当下活跃的影评人群体,70后作者是主流,他们是“录像厅一代”,电影曾是他们青少年生活中的重头戏,因此难以避免的,该书带有浓厚的70后写作特点,怀旧、煽情,时不时地出现点小感动。不要试图在本书中寻找大格局,琐碎、细致、敏感就是70后们的大格局。另外,想知道70后的集体审美在哪个层次上,读这本书也会有所收获。

由于作者时常在影评中植入自己的经历,这本由近百篇文章构成的书也有了自传的色彩,读完这本书也差不多能了解作者的观影成长史。在序言中,作者写了自己翻墙看电影、常年泡录像厅、开录像厅的经历,遮掩不住津津乐道的口吻,其实这些经历一点也不稀奇,很多70后都是这么过来的。有些读者看到书中谈到的一些电影片名,就差不多会知道作者要怎么谈、谈什么了,除非你想寻找共鸣,否则读此书若有腻歪感后果自负。

书店的书架上,影评书乃至教人如何写影评的书码得很多,但电影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都是一个人的事情,影评书买了,最好的用途是当做资料库,如果起不到这个作用,也可以攥在手里招摇过市,公然宣布哥(姐)是文艺青年。(冯桦)

《一个人的电影院》读后感(三):故事既遥远又很近

故事既遥远又很近

—————读韩浩月的《一个人的电影院》

韩浩月是个非常爱看电影的人,最狂热的时候能一天看两场。据他说,1999年春天还在一个县城的城乡结合部开了一间录像厅。这是一件想想都是多么让人过瘾的事情。

爱看电影的人,一定喜欢听故事。就电影而言,都是虚构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加工之后,以紧凑的情节,重重地落在角色们的身上,让我们跟着他们的命运和宿命历险,或仰天长笑,或大漠长风。这些故事,看上去非常遥远离奇,绝对不能地巧合发生在生活中每个人身上。而韩浩月是很会听故事看故事的人,他的高明之处,就是看完后能捞出故事的精髓,用细腻感性的笔触雕刻后,再放大,仔细品味,把平常生活中繁复的情绪置于其中,让故事一点点走过来,看上去质感十足,摸上去手有余温。但他又很少叙述整篇电影,于是没有看过的电影,只能追随着他的身后去看。

韩浩月的这本《一个人的电影院》写的很“漂”,漂泊的“漂”,整本书有一种很私人的漂泊情结在其中,生活的漂泊,命运的漂泊。而贯穿全书的对于人性变化、对于命运沉浮的冷静彻析,就像漂泊在命运的湍流中的粗大浮木,一把抓住,让人的思维不再沉没。从韩浩月关于电影的这些文字中表达出来的种种清醒,感到他挺适合一个人看电影。于深夜,忽明忽暗的光影中,有旷野狂风的传奇,有坎坷困厄的跌宕,有生命的压抑与震撼,然后吸天地精华,纳入丹田,淬炼出生命的真谛,很文艺很纯粹很真诚。

我发现读韩浩月的影评后,更多的是触动许多过往的那一段段少年情怀。这也是韩浩月将故事拉近的一个手段。写影评的人很多,韩浩月的影评最大的特点是亲切,这可能来源于他的生活底子。他在这本书中有很多联想于电影之中角色的生活亲历和心里感受,这来源于影评之外他亲身的一些过往光阴的记忆。比如写《小武》的角色,他忆起自己辍学并在县城中流浪,写《孔雀》也会联想到自已快乐稍纵即逝的成长历程……他所记述的这些记忆,恰恰是与七、八十代人集体记忆相重合,它记录许多熟悉的悲喜交加的命运故事,而爱听老故事的人很多,因为他们曾活在其中。

最近又看了看他的微博,其中关于这本书有一段淡淡的文字,“继《一个人散步》、《一个人的森林》之后,《一个人的电影院》出来了,每每看到这三个名字(尤其是后者),都有大汗淋漓之感,因为,事实上,我自己都认为,这样的名字有点装。“三部曲”之后,再不敢“一个人”了,立此字据为证”。

其实,多写关于“一个人”的相关内容也不错,私人感受是生命的本原,如果精确的私人感受存于纸间墨影,那就是一件相当华美的器物,不必汗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