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京华烟云读后感摘抄

京华烟云读后感摘抄

《京华烟云》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6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华烟云》读后感(一):且听一曲悲欢离合

原以为会读很久的书,却意外全程无瓶颈,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很无感,内容却处处讨人欢喜。

刚读的时候不自觉就想到了百年孤独,平静的讲述却仿佛有说不出道不尽的悲伤,慢慢读下去才发现竟都是错觉,后来又难免拿莫言的作品相比较,其实我更喜欢林老一些,几个家族兴衰起落,便将一段历史娓娓道来,当然更为其多次与诺奖擦肩而过感到惋惜。

我想林老是喜欢道家的,不知道姚老爷是否就是他自己,不过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人一定有道家的胸怀和品质,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古老传承的思想是多么不朽,多么鲜活。林老也是偏爱木兰的,赋予她精神和血肉,却舍不得让她受哪怕一点儿磨难,像真正的父女那样。确实我也最喜欢木兰,那样一个女子谁能不爱呢,也许她根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缕灵魂呢?但我始终不愿相信她爱着立夫,我想也许她自己弄错了呢,不是不相配,而是不适合。

虽然早知道书里要表达些什么,但结尾确实觉得直白了些,激昂甚至鼓噪的情绪,也许我永远无法理解林老那时那刻的心情,也不能体味到当时中国面临怎样的抉择,怎样努力拨散历史的迷雾,谁也都无法再感同身受。

《京华烟云》读后感(二):中国

林语堂对道家的喜爱,在这部书里可以完完全全的体现出来。我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对百家中的道家尤其是庄子学说颇情有独钟,所以甚至还未翻开这本书,我就已经喜爱上了它并寄语了极高的期盼。

其实我对这本书的满意程度,已经到了要大力推荐的程度,但可能是期盼太高,比如期待着百年孤独那样的巨作,但此书虽然也给予了读者一个恢弘的时代,通过描述几个家族的兴衰,以及对形形色色的角色的丰富描述,但是它确较为局限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不提百年孤独的魔幻理念,只说这两本书同样的现实主义色彩,前者更上升到了一个全人类的高度,而这本书却只是更能让中国人热血沸腾,或者说深入参透。这本书的性质导致了在取得全人民的共鸣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并非前言所说是因为外国人读书不严谨。

另一原因或许是其中并没有让我太过喜爱的主人公。姚木兰无疑是此书的宠儿,其丰富饱满的性格以及心路历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胜一筹。但是悲哀的现实是她也无法跳脱时代的局限,这更加写实,确无法满足我对主人公的想象与欣赏。此书中我最敬佩的人当属姚老爷,他老年得道,思想进步,姚木兰很大程度上深受其影响,所以木兰的思想限制更多的体现在女性/女权上。而姚老爷作为一个男性,对性别上的进步思想并为过多涉及,所以对其中老年的性格刻画已经接近完美。另一我私自比较喜爱的人物便是木兰的妹妹,莫愁。这个人物也许纯粹是因为她的性格,沉稳大气,更加让我欣赏并且发挥的更加彻底。相反,木兰的活泼随性确每每总是依然受到局限,所以总是不特别尽兴。

抑或又是自己对人权的热爱与追求并不适合读这个时代,并且以所谓的“悲剧”结尾的故事。理念上的一些出入和综上的一些原因,让我只给了四颗星,但是这本书在我心中有着十分高的地位。

除开这些,对这部书我心中有着数不尽确说不出口的赞美之词,也许最突出的便是美和感动,虽然读与史有关的文字总是让我感动。这本书,美的催人泪下,燃的热血沸腾,正的大义凛然。

《京华烟云》读后感(三):是否因为不舍得把她写得痛苦?

20来天的工夫,利用各种零碎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厚厚一本小说。

没有看过这个电视剧,边读小说边忍不住让同学、同事给我剧透一点,听到木兰代替妹妹莫愁嫁给孙亚,婚姻生活很不幸福,而木兰喜欢的那个男人立夫最后却娶了莫愁时,简直要失去看下去的勇气。

继续读,才发现原来电视剧跟小说出入很大。小说中,木兰尽管爱立夫,但是也还是喜欢孙亚的。而且,书中并没有提及孙亚和莫愁之间有任何感情纠葛。与电视剧演的恰恰相反,书中婚后的木兰依然幸福快乐。除了10岁那年因跟父母走散被拐卖过一回(还被未来的公公救了),以及中年丧女之外,木兰的一生可算是非常顺遂而幸福的一生。

当然,我非常好奇没有嫁给自己真正深爱的立夫的木兰为何似乎并不痛苦,至少书中没有怎么描述她的这种痛苦,只是有时提到她每次见到立夫都很开心,一想到要见到他,心也温热起来。

读到木兰终于要嫁给孙亚,而她其实非常喜欢立夫时,以为接下来会是惯例的隐忍而克制的痛苦、纠结、狗血,可是没有。他们仍是好朋友,坦然、自在,在一起开心地聊天,相约着去哪儿;立夫跟姚父成了莫逆之交,木兰在曾家深受喜爱和器重,幸福地生儿育女,依然美如少女。

后来,大女儿阿满在战争运动中被杀害。再后来,当儿子阿通在战争中心的一个电台工作时,木兰是那么担心,甚至有一次梦到阿通中弹了。我也紧张着,担心这个不祥的梦成为现实。林语堂难道要把她的晚年写得如此凄惨悲凉吗?丧女了还不够,还得再丧子?难道要以此来平衡她前半生所有的幸福美满吗?

读完全书,松了口气——失去女儿阿满,那是命运唯一一次残酷对待木兰。

读完最后一行,又返回去读作者的序,以及作者女儿林如斯写的《关于<京华烟云>》。林如斯在文中提到父亲写作时的状态,说他写完红玉之死,取出手帕擦眼睛,不仅如此,在“写到那最壮丽的最后一页时,眼眶又充满了眼泪,这次非为个人悲伤而掉泪,却是被这伟大的民众所感动,眼泪再收也收不住了”。

读到这里,便冒昧推想林语堂先生想必是心地柔软之人。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他大概是不忍心把她一生写得太痛苦吧。

PS:突然想起,必须赞一下译文!!!尽管早知道是翻译的,读的时候却一点都没意识到,突然想起,这才惊觉译者的功力。翻译学家张振玉,真是很厉害。

《京华烟云》读后感(四):京华,烟云。

#2017.12.15--2018.01.16 《京华烟云》#

最近几年,每至年关,我都会选一部大部头的经典长篇小说来读,算是一种跟旧岁的依依惜别。

去年重温了脂评本石头记,今年看完了《京华烟云》,这部被誉为现代红楼的巨作。

这部书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写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分“道家儿女”、“庭园悲剧”、“秋季歌声”三部分。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陪着书里的人物回到了那段动荡的岁月,看着她们从伶俐的小儿女长到娶妻成家再到日寇铁蹄下的颠沛流离。

其实时间跨度越大,内容越丰富的作品,反而是很难写些评论的。话到笔端,只能是想哪写哪儿了。

近来午夜梦回,我常常想起一百年前左右的中国,想着想着就乱了心神,想着想着就好像自己穿越了一般。

那个时代,对青年人来说,是有着一种悲壮凄凉蛊惑人心的美感的。

是国难当头,乱世纷争,思想争鸣,意气风发的时代,是一段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无法复制的最悲痛绝望风雨飘摇也最酣畅淋漓爱憎分明的时代。

我看过很多描写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真的很喜欢林语堂先生笔下的描写。有胸襟气度,又有老庄哲思。植根于中国传统写现代遭际,就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意味。

这部书某种意义上是林先生致敬红楼的作品。前两部分对于对红楼不陌生读者来说,不免有些刻意模仿斧琢的痕迹。

但是它又跳出了单纯的模仿,把家族故事置身于大的时代背景下,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而且这部作品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写得很雅致很有贵族气质,虽是家族兴衰荣辱,全书却无俗气的财产争夺和心机倾轧,笔触所及都是人与人之间或清澈或隐秘的情感。

这样的作品只有心思纯净的大家才能写得出来。

作为小说,它的人物塑造是很成功的。粉墨登场的每个角色,不论主次,都有自己的典型性格。

尤其是木兰这个角色,林先生真的给了她太多的偏爱和溢美之词,但偏偏还让人无法不喜欢。

真的,岁月在木兰身上真是个好东西呀。如果一生能活成木兰那样该多好。

少年时澄澈伶俐,青年时代绽放极致的绚烂,盛年过后归于平淡雅致。性格温润如玉,灵魂自由达观。还一生心中都有挂牵。

她对立夫的感情,真美好呀!

还有姚思安姚先生,他身上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一部分,那就是庄子之思。

一个给女儿去木兰和莫愁两个名字的父亲,多么浪漫呀。

岁末能读到一部这样的作品,这一年也算圆满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