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何园烟云》读后感摘抄

《何园烟云》读后感摘抄

《何园烟云》是一本由卢晓梅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园烟云》读后感(一):美妙的文字

在图书馆看到的这本书,以前去过扬州的何园,一个美丽的深宅大院。看过书之后又听了喜马拉雅里的有声书,播讲的很好,更让我想起我在扬州的小巷和何园里徘徊时的美好的感觉!作者文笔我十分喜欢,颇有民国时期的感觉,让人眼前充满了画面感!现在这样的浮躁的社会中很难再找到这样美妙而沉稳的作品了!只是书中的内容还是有些瑕疵,情感不够丰满,结局不那么圆满。最后建议读者们也听一听喜马拉雅里的有声书,会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的!

《何园烟云》读后感(二):何园烟云里 一帘江南梦

1 宅门家族的诗礼繁华,终抵不过岁月沧桑

上个世纪初,在中国,朝代的更迭、战争的不断,很多人间的离散悲剧发生,很多文化的特征在那巨变的几十年里消失殆尽,甚至让人恍惚不知,原来我们的民族有过那么多精致、考究、或繁复、或清雅的世俗文化积淀,沉浸于风蚀雕刻的民居建筑之中,深埋在家族兴衰的长河之中。

所幸,还是有人不那么放任历史长河粗暴地卷走那些曾有的温柔、标致、典雅或者矫情,很多年前,有林语堂先生著了《京华烟云》,写尽了关于中国旧式家族中的人员关系、世俗礼仪、生死聚散,以家族一场大梦的淋漓,勾勒出了二十世纪初在京城居住的两大家族的生活,包括了他们无涯的人生,亦呈现了时代的画卷,很值得研究,是小说,但有着哲学的高度。

据说林语堂先生当初写《京华烟云》这部小说之前,是想动手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向世界展开中国的世俗社会篇章,但后来,他觉得《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于是决定写一部新的小说,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京华烟云》。

近日,读了卢晓梅女士写的小说《何园烟云》,小说读毕,径自先想起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同样是写在二十世纪初那个时代大背景下的大宅院里大家族的故事,《京华烟云》写的是掩藏在京城众多大宅院中的宅门故事,而《何园烟云》是一位女作家于扬州著名的何园里追忆那必定属于江南的一帘幽梦。

我去过扬州,也去过何园,那层层叠叠的院落和建筑,早已没有了任何的人间烟火气息。而《何园烟云》构建了一个宅门家族里的生活场景,丝丝入扣地描述里,人物渐渐地出现在脑海中那个静止的何园里,花园假山、寿宴冷箫、华服美食、满树绣球......,一点一滴的沐画中,何家的恩怨情仇徐徐展开,满满当当而又疏密有致地呈现了宅门家族的诗礼繁华、错愕落寞、沉浮冷暖。

江南韵致在《何园烟云》中有着浓厚的体现,特意构建的场景,虽然有悲情和冷酷、毅然和刚烈,但注定是温婉的、细腻的、游移不定的、润湿的,这是属于江南才有的调性,而扬州这个在中国地理上有着太多人文情怀承载的古城,淹没在粗糙文化的洗礼之中,在《何园烟云》的小说之中,写出了身居其中何家人对于扬州情怀的一种失落,即便他们想挽留住“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摘园花闲打扮,池边绿映水红裙”的独特扬州,但是二十四桥仍在,人间月冷无声。

卢晓梅女士大约也是倾赋深情给扬州情怀,写扬州一点一点地褪去文化滋养,在时局动荡里丢失江南韵致的笔触还是温婉,不那么冷酷地逼近现实里的真实。

但,何家的何园还是在历史沧桑中失掉了灵气,何家人在跌宕中离散,繁复礼教、情缘枷锁、虚名财物都随着时光流逝,消失殆尽,变成了一帘幽梦。

2 你写的幽妙,我读得戚然。

读《何园烟云》里的聚散离合,总是会想起《京华烟云》里的姚家命运,这大约也是卢晓梅构筑何家悲剧故事时的一种思考过程,虽然未知卢女士是否真如此,但似乎她是对林语堂先生有着一种致敬,她的文笔诚恳,人物命运间有着用心的幽妙,层层叠叠的人物关系之中,有她自己的小九九,但也多少有着《京华烟云》里的人物所经历的、时代赋予的、必然命运的大波涛。

相比较而言,《何园烟云》更是一部怀旧的小说。《京华烟云》的构筑没有这么多怀念的情愫,你根本看不出林先生与人物之间的关联,京城的大宅大院里,有着官府和大生意的大动荡,人们在历史巨变的关键节点之处,失散、聚合、生生死死,林先生是旁观者,冷静而深刻;而《何园烟云》里的人物,更多地跌宕在情感的虚无缥缈之间,起承转合的故事中,似乎可以随处见到作者的悲悯之心,这也许是女性作者独有的特色,不忍将人性的真实,直接剖开并呈现出来。

读书之中,有两处流了泪,一处是小路的死,一处是启颖的死。流了泪,说明小说的铺垫到位,人物立了起来,活生生的了,所以逝去了,才觉得心疼,惋惜,不忍心小说里就这样让他们死了去了。

却也有骨鲠在喉的那种感觉,好几个人物,都写的有些发闷,不知是卢女士有意埋伏的幽妙之处,还是女人看透世事,太着痕迹,让起先逐渐丰满起来的人物,带着一种写作者的情绪,突兀地萧条下去,让人失了平衡心,很有些怨念这故事里的去转回肠,没容沉浸到故事里的人,看个分明。

比如,俞家的世勤,应该算是一个奇男子,从复仇的愤恨中长大,却消逆在巨大的悲悯心之中,成了拯救何家的一个担当,这一切的根源竟然是为了一个女子,这情起的涳濛,走的空灵,在岁月流转之间,世勤在尘世里与眉华有限的几次邂逅,一次比一次的没了烟火气,也不知这本应是旷世的爱情,如何在启程转落之间熨贴了心性。

再比如,眉华之沉寂,这样一个东西合璧的女子,从容地应对自己的命运,却也负了一个奇男子的深情,眉华的情感轨迹,也许很多大家闺秀般的良家妇女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风吹心田,会起了涟漪,而嫁给的那个人,柴米油盐地粗淡日子过着,毕竟难有惊鸿一瞥的激情。

却也是这个让眉华难有激情的男子,最让人动容。江南的诗礼教养,套牢在这个人物身上,让人感触他的命运时,会涌起莫名的感伤。

如同那扬州,不想则已,一念及,必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何园烟云》读后感(三):月亮下面的吹箫人

月亮下面的吹箫人

作者:青青

月亮出来,万物寂静。这时就该有点什么动静。那就吹箫吧。应该是个老园子,粉墙上有雨水的痕迹,树下面覆着青苔,湖里的水在月光下无数的银子在荡漾,远远的,箫声贴着水面飞过来了,听着听着,人恍惚起来,好像是在梦里,又好像是在现实里。

住在满是老园子苏州的晓梅就是这个吹箫人。她合该是要出场讲这个老园子里发生的故事。我每次去苏州看园林,总要坐在那些曲折有致的回廊上叹气,一是为这江南良辰美景,二是为这些精心营造园子的主人,他们造这园子时,是用了全部的心力财力来造的,以为家族子孙可以在这园子里千秋万代地住下去。殊不知命运无常,园子几十年就易了主人,然后像击鼓传花一样一直流转下去。每一次流转,都有无数的悲欢爱恨在里里面吧?造园人死了,新主人来了,但园子还是那个园子,可能岁月让那苍苔更滑,夜露更冷,月亮仍然洁净圆满地照着,园子像是浸泡在水银里,一时间松软下来。那每一代园主人生老病死,爱与哀愁谁能记得住呢?

晓梅是南人北像。她骨格健朗,笑声无虑,又兼剑眉星目,四肢修长,完全是北方佳人,我们每每在一起,就要被她的娇憨可爱笑倒,她看我们高兴,像个小孩子得到鼓励,更加作出一幅无厘头的样子,自己也笑起来。但一说到文字,她就端正起来,神色也开始凝重。“文字是我最后的救赎与停泊地。”是的,我懂得她内心潜藏的对文字的虔诚。还有野心。几年前她的短篇小说集《花事》出版,文字典雅,风格绮丽,突然有一天她说要写一个江南大家族的长篇小说,我当时惊住。因为我也一直有此梦想,长年来时光荒废,犹豫不 决,迟迟不能下笔。长篇小说结构繁复,人物众多 ,需要一个人付出巨大的心力与体力,是我不能下笔的理由,但同时也是我一直想着它的理由。就这样她写一章,我看一章,有时附掌大笑,有时互相争吵,我看着她从无到有,从虚空里让这些人物一个个显形,让她们和他们在何园内外,演绎各自的光荣与梦想,隐秘的爱情与仇恨。最后,她狠心地把他们再次抛向虚空,江风浩荡,江月低垂,一切来自于尘土,一切归于尘土。

《何园烟云》的根植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大河之中,你从中看到《红楼梦》的影子,看到《家》、《春》、《秋》,看到《京华烟云》,甚至我还看到了《雷雨》。虽然是她的第一部长篇,但这部小说并不青涩,我们从中看到了作者大开大阖叙事能力和塑造人物的才华,作者用了上、中、下三卷来构筑,小说以江南的何园为半径,运用大量笔墨描述的何家的兴衰过程,呈现了清末到解放初社会动荡不安的民族命运。她笔下的何家四代人,从那个没有露面就死去的老太太的丈夫,还有何太太的丈夫,二爷,启礼、启新、润年,一直到约瑟夫,各有自己奇异的命运,最让人难以忘记的是情深意重的二爷和软弱保守而坚韧的启礼,但他们分明不是这小说的主角,而只是配角,晓梅把她的爱与笔力更多地给予了何园的女子们。威严慈爱的老太太,爱而不能的何太太,从少女成长为女强人的眉华,任性命苦的启颖,聪慧美丽的云儿,可爱浪漫的润华……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了女性的悲悯与亲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何园烟云》成为一部女性最为光彩夺目的江南风情长卷。

最有故事最有光彩的女主角杜眉华出场很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父亲亡故,孤身投靠世交何家。“看见杜眉华,十三四岁的年龄,穿着件耀眼的紫红色丝绒披风,发髻间簪着朵白花,脚竟然未缠。双眸里有黑白分明的利落,但却被柔弱的眼睫毛牵绊着,嘴角微微抿住,竭力地撑持着自己。”因了杜小姐的到来,何府上下人等都在这一章里露了面。去岁死了丈夫的何太太披了水红色的春衫去见眉华——春心微溢;坐在雕花大床上,托着仙鹤莲鹿纹的景泰蓝烟壶,拈着一串紫檀木的佛珠的老太太——多么像贾母呵;启颖的脸有些许涨红,说话便夹了刺:“家里养着那么多老妈子,随便挑一个伺候杜小姐不就完了吗,干吗老赖着云儿,今儿二哥也来找云儿补衫子,好像云儿长了三头六臂似的。”——任性的三小姐几句话里,包袱重重,一是她嫉妒刚刚来的眉华比她美,二是她极喜欢自己的贴身丫鬟云儿,三是启新老来粘云儿,他爱上了云儿。

读了这一章,我佩服极了晓梅,她的每一个字后面都藏着玄机,都埋着伏笔。三十多万字字字倾心,句句有意,节制而又繁密。杜眉华也是随着中下卷故事的展开性格日渐饱满。在何园被卖,启礼吸毒,启新远走,上海家业面临危局时,眉华精神人格最光彩。她伊人独立,奋力周旋,她甚至在爱情里也没有忘记家族大义。最后她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成全了何家的家道中兴。她与自己的丈夫一起,把何家大船从上海撑到了重庆,又从重庆撑到了上海。

小说虽以扬州何家之兴衰为背景,作者的笔墨却并不仅仅着于此。她还有比这更倾心的地方,那就是在这个家族荣辱兴衰的背景下,书写江南繁华之地的世情人心,并在清末到民国再到战乱的大背景中,讲述民族文化与民族资本家,在危局中奋力支撑,因着种种机缘融入了历史的记忆深处。在小说的下卷,宏志、宏远、大诚这些企业在即将沦陷,何家在上海沉浮挫败,左右冲突,国民政府挖空心思想收购宏志。一个家族,几代人,爱恨情怨,都随着长江水慢慢地东流去了。

我心目中的好小说标准是内在有刺绣般有质地的生活,外在必须有魔幻的寓言气质。《何园烟云》深得《红楼梦》的真传,在日常生活细腻的有质感的描写之上,还有一种梦幻与寓言的外壳。表现在《红楼梦》里,是青埂峰下的顽石和绛珠仙草,若隐若现的瘌头和尚和跛脚道人。在《何园烟云》里,那开篇就呜咽而起的悲凉的箫声和何园里那开得如雪似云的绣球花,一直在长篇的文字里响起。这箫声在开场的那一章:“眉华初到何家,躺在床上,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的箫声,如泣如诉,她披衣起来,抬头,只见得一弯新月,何家的园子,被廊檐上挂着的红灯笼照着,幽幽静静,亭子底下的流水咽咽地流逝着,眉华倚着红木栏杆,等了很久,却不见那个吹箫的人。”

长篇的结尾处是这样写这箫声的:”约瑟夫接过去,把那箫横了,胡乱地吹着,那箫音虽无半点章法,但贴着水波,却有些幽咽之情。这萧声是苍凉的命运,是永逝永在的时光,是滋味万千的回忆……是笼罩在何园上空那由繁华转向苍凉的山河岁月。

想起来很有意思,我与晓梅的几次见面不是在江南的老园子里,就是在寺院里。好像那些古老的事物与我们相亲。去年她带我去苏州博物馆和艺圃,站在一棵明代的 紫藤花下,她怔怔地说:“这树下不知道坐过多少怀有愁绪的才子佳人,也不知道如今他们去了哪里?”如今我读着她的小说,又想起来秋水边的她,明眸含愁,柳眉如烟的样子。晓梅,那何园里吹箫人不是沉默无语的哑叔,不是青春俊美的小路,不是对故园往事已浑然不知的蓝眼睛约瑟夫,也许,真正的吹箫人是你呀,是这江南苍茫的柳烟与长堤。

《何园烟云》读后感(四):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何年初照人

作者:姚敏

《何园烟云》寄到的时候,卢晓梅正在恒河边和猴子一起冥想。她身上有一种天真,是那种不因年纪、经历、环境变化等等任何外在因素影响的纯粹的女童气息。这大概就是结识她的人无一例外都喜欢她的原因。其实我对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人是有偏执成见的,向来避而远之。但卢晓梅段位非常,能让不同种属科目的朋友都感觉舒服。重剑无锋,越是朴拙越有力量。这是她独一无二的魅力。有一天见一句“斯人若彩虹,遇见方知有”,竟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她。

我与青山有时会戏谑她为老好人,她也乐淘淘一派糊涂颟顸状。其实她胸中自有凛冽,亦不缺豪迈。

记得几年前,故事写到寄啸山庄落成不久,眉华跟随大太太玉绣和二爷去青塔山扫墓,下山时玉绣失足掉下山崖。眉华懵懂里初窥人世情爱。这该是扬州最好的时节,所有的故事才开场,所有少年的人生正是霁月光风。即使那一登场就已被复仇烈焰灼伤的世勤,也在十里繁华中惊鸿一瞥到了梦中女孩,种下半生恶业中的善因。然世间好物不长久,彩虹易散琉璃碎,此后情节急转直下,启颖远嫁,云儿被逐,玉绣暴死。当日读到此,惊诧于卢晓梅对于笔下人物的狠心。联想起从前她的短篇小说集《花事》,几乎每个故事里也都有突然就被她写死的人,死亡的阴森冷厉不动声色地埋伏在她精心营造的唯美里。遂曾调戏她:看不出你这么温柔如水的江南美人,写起死来竟如此心狠手辣。她一贯乐哈哈,故作得意:哼哼,可见你们都错看了我。

其实,是我们都低估了她。低估了念念不忘的巨大能量,不清楚天分与热爱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多远。直到,她用了四年的时间给出证明。

美是卢晓梅对文字的执意追求。她有文字洁癖,因此无论小说,还是散文,无论是笔下营造的意象,还是文字表达本身,她都容不下它们不美,几近于苛刻。这是她的文章为朋友和读者喜爱的特质,但也渐渐成为她的桎梏。过于密集的美会造成审美疲劳,她对此亦是自知自省的,因此一路写作下来,也开始有意挣脱这一印象。《何园烟云》气象大开大阖,故事情节疏密有致,逻辑之缜密,笔力之老道,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她第一次尝试长篇。小说语言既有她个人特征清晰的突出美感,也注意到跟随故事和人物场景变化需要进行的突破和改变。而最难得的是,一部二十七万字的小说,数度推倒重来,而最终出来的竟是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般,完全感觉不到其中有滞涩生硬的痕迹。

《何园烟云》是有写作野心的。这样一个庞大架构的故事,耗费心力之巨,非亲历者不能窥其万一。我用了一个周末昏天黑地地读完整个故事,过程中一直有些分心,因为总是会忍不住惊叹:这些人物、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从卢晓梅的小脑袋里是怎么长出来的。这些逼真的场景、服饰、器物,种种细节,不知道她该做了多少功课。

我并未如青青、南希等完整见证过这部小说的诞生,对其中人物故事贡献良多,已耳鬓厮磨亲如故人。我是需要绝对孤独的写作者,写作过程中闭目塞听,从不在意他人评价。这点上我们大相径庭。因此,我从不曾认真参与她的写作过程。那些年,她在小说里纠结沉沦,也会说起故事人物的走向,乃至不断推翻自己的怀疑与痛苦,我也不曾认真给予安慰或建议。但这完全不影响我明白她在其中经历的柔肠百转,明白她从二OO九年念头萌芽,到完稿后几经波折终于出版的曲折艰辛,明白她所经历的所有痛苦与喜悦。并且幸运,正是有了这点恰到好处的距离,让我在小说成书后读到完整的故事时,仍然能带来这么多惊喜。

前几天听绿妖读陈先发的诗,说起“我想活在一个儒侠并举的中国”。我想,这大概是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有读书人心底尚且守护的最后一点火种。唯有在文字里,可以自由营造一个理想国度:进可羽扇纶巾,建功立业;退则仗剑江湖,快意恩仇。

卢晓梅是典型的江南女子,与人吵架大概也是娇嗲嗲的吴侬软语,这是她血脉中的温良谦逊。但十七年的异国经历,毕竟是要烙下痕迹的,所以她的文章从来不尽然是纯粹的爱与美的故事,其中不仅隐然有呼啸龙吟的剑气,更有对世事人情幽微的烛照与洞悉。正像她自己在后记里写到的一样,她是那么用力地写下里面的每一个字,有一种甘愿牺牲的豪情。她用了四年时间写作一个跨越四代人两个家族的江南世家故事,给予每个故事里的人物以鲜活的生命,用文字建立起一个爱恨情仇的国度,一个儒侠并举的时代。

身为北洋水师名将遗孤的杜眉华,一出场便气势不凡。虽然此时只有十二岁,但隐约已可窥见其故事主角的光辉。卢晓梅给予她的人生,正是作者自己情感审美的集大成。卢晓梅对克制隐忍的情爱有固执的偏爱,就像《纯真年代》里面的纽兰与艾伦,永远渴望,却永远无法靠近,无法得到。我想这是她一开始就为眉华和世勤设定的悲剧。不仅如此,她还为启颖与黄玉飞这一对明明可以顺理成章相爱的男女设置了一个接一个的错过和误会,以至于非要启颖死后才让黄玉飞终身悔恨。但她还是动摇了,在故事里,眉华终于有一个夜晚,勇敢地推开了世勤的门,投入了他的怀抱。为了这个情节,她一定很纠结,所以还煞费苦心地为眉华找好了借口,是已经想好要和启礼离婚,并且第二天就付诸行动,离家出走住到了云儿家里。

眉华这个主角刻画自然是成功的,有点像《京华烟云》里的木兰,乱世中的大家闺秀,是仓皇众生赖以依凭的定海神针,在惊涛骇浪里力挽狂澜,最终迎来风平浪静,自我的人生也得以成长。但相比林语堂先生笔下的木兰,眉华的角色好像总是少了一点什么,无法更深地感动我。书读过半我一直不得其解,直到启颖在去国前夕忽然遭流弹炸死。我心中一痛,才明白眉华没能打动我的原因,不是因为她的角色不动人。而是因为,这个小说里面有这么多鲜活动人的配角,客观上分去了主角不少光辉。

卢晓梅说没想到小说写到后来,自己最爱的竟然是大少爷启礼,这个一开始平庸懦弱的男子,在后半部分故事里却开始角色饱满,有了力量。而我自己最喜欢那眉目寡淡的启颖。卢晓梅给予启颖的起笔并不重要,在眉华浓墨重彩的出场里,启颖的角色作用似乎只是她的陪衬。但“小说写到一半时,笔却被启颖拽着跑了,她的性格也从任性刻薄变得执拗深情,最后的命运跌宕起伏,也是我始料未及的”。不仅启礼、启颖如此,即使是她自认为因为一开始就让他背负复仇命运因而写得生硬的世勤,也是随着故事推进越来越清晰动人。包括着墨不多的一些配角,如豪爽磊落却不解深情的黄玉飞,性格别扭固执的润宁,甚至那早早就死去的大太太玉绣,那似有若无的月下吹箫人,这么众多的精彩的小角色,都在不断用力牵扯作者塑造主角的笔力。

最初卢晓梅给予这本小说的名字叫《江月年年》,取的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之意。四代人写不尽的离合悲欢,真是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壮阔悲伤。而我在这个旧历年就要逝去的下午,想起书中种种,想起那些被时代与性格命运牵引的身不由己的小人物,似乎更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哀矜。

写作是一个人的狂欢,隐秘而热烈。而贴近的阅读更像是同时经历了一遍作者的写作经历和笔下人物的人生。因而,一定有一些什么永远留下来了。

“多少年以后,当那些小说里的情节都被遗忘的时候,我应该还会记得这个青塔山的午后,那片宁静的、最后黯淡逝去的阳光。这样温柔的情愫,古典,收敛,所以刻骨铭心。”这是卢晓梅在后记里特别提到的一个细节。二爷毕生爱恋大嫂玉绣,他在楼前种下玉兰绣球,只为可以将楼名光明正大的改为玉绣楼;他陪同她给亡兄扫墓,追随她的眼神里都有温柔痛苦;她被老太太设计毒亡,他从此潦倒沉沦……故事里所有暗示叔嫂私通的细节都隐晦唯美。卢晓梅迷恋细节,这也是她独特的功力。我想她最终找到的就是写作的真正意义,再浩大的历史都有被遗忘的一天,但那些曾经付出深情的瞬间,那些刻骨铭心的阳光与阴影,却会被永远铭记。就像我也再不会忘记青塔山的这个午后,眉华在那一小片阳光里领略过的人世深情。

《何园烟云》读后感(五):江月年年

小西的长篇《何园烟云》终于及笄了,要出花园。

小说最初不叫这个名,叫《约瑟夫桌上的绣球花》,当时小西写了个引子,带着洋气的淡淡的幽愁,猜不透她要写什么。之后在一个阳光如晦的下午,她兴高采烈的向我描述她的伟大蓝图,要写一部民国百年的大家族兴衰史,有国难,有爱情,更有那个时代时髦的实业救国情怀,听得人惊心动魄,那得多宏大的笔墨,还得找多少资料啊?我不晓得小说写成是什么样子,只晓得,一直与文字生死相拼的那个小西,又要牺牲了,我甚至想像到她写得蓬头垢面颠三倒四的样子。

2009年动笔,2014年结稿,几度修润,到现在出版,多么漫长的岁月。而岁月里,创作过程如杜鹃啼血,嗷嗷待哺的一堆人物,并非只活在纸里,而是吃着米饭,孵着精血,一路奔放蹒跚,鲜活的一场场悲欣交集,常常把人弄得跟着死去活来。而小西的死去活来,我因为离得近,便常常跟着倒霉。那几年,不论在晨梦里,还是半夜思,正常时间,还是非正常时间,都会突然接到她的电话,一下忧郁得要死,一下又快乐得想飞,肆无忌殚的挥霍着写作者的天才情绪,完全不管旁人死活。

那时我们正明月桐花,好得穿一条裤子,她每写完一章就给我看。记得有份看的还有南京的伊娜和郑州的青青,然后每人都有不同的意见,她改烦了就声明不理我们了,凭什么她的人物要听我们的话?后来我的任务就剩下揪错别字了。因为陪伴,我渐渐的对书中的人物有了亲疏爱恨,常常会紧张下一章的安排。而小西,却已然沉浸其中,她会忽然神秘的来告诉我,“千江,我好喜欢启礼哦”,我吃了一惊,这个软弱迂腐的书呆子,有啥好喜欢的?她就噘嘴,“你不懂他的好”,真是情深意重。忽然有一天又来哭诉,“千江,启颖就要死了”,我又大吃一惊,刚刚喜欢上饱满起来的启颖,怎么可以就死了,于是我求她,不要让启颖死,她不肯,我便数落她绝情,动不动让这个死让那个死,少死一个又有什么关系呢?她却伤感地说,“我也无能为力了,他们一个个都像离弦的箭,不听我使唤了”。我顿时惊觉,小西常常诉说她不开心,因为“每天都似过着别人长长的人生”,原来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经历,所有人物的劫难苦痛她都逃不过去,得多强大的心才忍受得下来啊,而我还老是委屈她,真是坏透了,每想到这,就只想抱抱她。我以为,大凡一个成功的小说,固然是始于作者的构思,但剧情的发展自有其逻辑,随不得喜恶强来,作者的笔墨是交代,是推波助澜,弦绷断了自然戛然而绝,这不但使文章可读,更使得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一下子就被吮吸住了,跟着起伏悲欢,便如这小说,最后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宿命感来,只能感叹说,便是这样的结局了,然后无限惆怅。

写到高潮的时候,小西带我到她的何园,热切地抒发着内心的温柔。五月略显炙热的阳光下,每一扇窗口都挂着亮晶晶的故事,她指给我看,眉华和云儿从哪里走出来,启颖从哪里走出来,要走到哪里去,玉绣楼前的广玉兰高大又茂密,开满了花。院子里的绣球,兀自青翠着,以为五月花开,巴巴的要来看它,却花瓣儿没一片。在小说里,绣球花是爱情的盘扣,开合都昭示心意,或蓬发或决绝。但其实绣球花不是个好东西,二爷种下绣球花,玉绣就死了,世勤种下绣球花,眉华离开了。这小说几段爱情,没有一个结果的,二爷之爱隐忍悲怆,眉华之爱收敛绝望,启颖之爱干脆牺牲了,而小西最喜欢的启礼,爱得温和宽厚,实则狼狈而落寞。小西自己的爱情好好的,偏要把别人的爱情搞得落花流水,这真让人丧气,一百年那么长,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圆满点的爱情呢?

小西带我到片石山房看月亮孔,说有月亮的晚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光透过洞孔又是一个月亮,眉华在这里朗诵雪莱写给爱人的月亮诗,在启礼心底种下爱,启颖在这里喂月亮,悄悄爱上了玉飞。双槐园的华盖一般的龙槐树下,她抚着长长垂下的叶条,“千江,这个书叫江月年年好不好”,“好啊,小西”,若此时有月亮,定照得见她眼底的闪闪珠光。月亮在书里是一个重要角色,如智者如神义,悲悯的照顾着所有人的岁月情绪,接纳着所有人的行藏秘密托付,从第一章结束时的眉华“抬头,只见得一弯新月”开始,他便无处不在,化身一百八十相,映照着各种人生如梦:

第二章明月霜唱游园,曲终人散,戏亭子上的月亮悠悠荡荡,没有归宿。第八章玉绣死了,二爷回到上海,镇日买醉,眉华看见上海的月亮,跟玉绣楼的月亮长得一模一样。第十二章家破人亡,眉华做主卖了何公馆,回来时月亮幽幽地照着,好像有万语千言,却不知如何启齿。第十六章眉华要和启礼离婚,启礼半夜睡不着,月亮穿出梧桐树的掩映,银汪汪地悬在深蓝的夜空,有两三颗星子孤伶伶地陪伴在左右,而同一晚,眉华幻想着离婚后和世勤在一起,她看见夜幕上的那弯新月亮单薄而晶莹,斜斜地垂下来,妩媚娇倩。第二十三章玉飞告诉启颖想要与枝子回日本,启颖骗他说自己在法国有个情人要回巴黎,转身告别,身后愈来愈重的夜色里,月亮却是皎洁明丽,不沾染一丝云彩,落了一地儿的清辉。第二十五章眉华和启礼战乱逃难,船头破开水面前行的声音,一轮月亮跟在黑云后头,若隐若现,若隐若现。第二十八章玉飞在塞纳河边想起启颖温柔的谎言,手一扬,把玫瑰撒进河里,月亮在河中央微微荡漾,与双槐园里见过的一模一样••••章章节节,此中种种月亮,莫不与心意时光融为一体,月亮便是人的心相,是众生相。是爱恨情愁,是兵荒马乱,想起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书名叫江月年年最好。

《何园烟云》最大的亮点还是在于语言。小西语言之好无须多说,圆融,古雅,又浸润着民国的闲适,这个长篇里隐隐又多了一种厉害,她写老太太笔墨的刻毒还是吓了我一跳。《何园烟云》切割任何一段章节出来,都是一篇情意盎然的优美散文,全篇30万字,节奏松紧自如,气息贯通,笔墨竟无死角。记得刚看初稿前面几章时,心里一愣,这行文气息,不是洋版的红楼梦吗?第一章写少年的眉华初进何园,各色人物登场,装饰行用,琳琅满目,俨然便是黛玉进府的光景,第二章写游园听戏,月下读诗,才子佳人,济济一堂,繁华烹锦,俨然又是大观园盛世,又兼有寒潭渡鹤影般的场景文字穿插,比如“她们伏在回廊的红栏杆上,头发都散开着,披在肩上,远远望出去,白梅花瓣谢净,生出了青嫩的叶子,高处的白玉兰三三两两地开在了峻峭的枝桠上,低低的海棠花也缀满了新蕊,一只朱颈蓝翎的斑鸠‘忽’的飞过••••”,好在第五章便安排启颖出嫁,在良田千亩,红妆十里中纷纷散场了。我不是不喜欢红楼梦,但我不愿她写得像红楼梦,便如有人说她的文字像张爱玲,我也不高兴,她就应该是她自己的样子,与谁都不似。我一直认为,若语言过于密集美好,便会少了自由呼吸的空间,于是整日里吵她,要写得粗糙些,再粗糙些,还举例说,比如我是孩童,总得让我穿着开裆裤去撒野吧。比起《花事》来说,《何园烟云》的行文虽然也是气度谨严,但气息却能散开流动起来,越写越奔放,越写越流畅,这是粗糙的功劳罢?我是喜欢小西的文字的,尤其喜欢她的散文,也许散文的笔调比小说少了节制,更合我自由散漫的性格。只是时时觉得小西温润之下,其实也是有孤绝的,透着一种与人与物的距离,这是写作者的慎独罢,需要空间自守。我小心翼翼地守护这个距离,不去打扰它,便恰如文字一样,需要留气孔,情意才能盘活。

小说对于商战江湖的着墨,这方面小西就像何家大少爷启礼一样,带着书生气,死抱着实业救国的情怀,磕磕绊绊,拼尽全力描绘商海翻云覆雨的洗劫,却让人的感觉还是温柔的,没有那种落到痛处的阴毒和咆哮。那天她打电话来问我纺纱机是什么样子的,我正要卖弄专业,跟她细说筒子和梭子的区别,她却只要知道圆的扁的就行了,害我白讪讪半天。她明天就要去印度了,她说要在喜马拉雅山下思考下一个写作计划,下一个作品总不会又是温柔一刀的实业救国吧?说不定恒河之灵,能惹出一个神怪打架的故事,但我还是想她好好的写一下苏州的民俗散文。她无论如何脱胎换骨,还是泱泱然的一派江南风范。

小西说,这个小说是青涩的。这样说是文化人的自谦,现在还有几个作家,纯粹出于自我自省的写作,而愿意花七八年的工夫认真去创作一部没有名利预期的作品?希望这一部她磨砺了多年,深藏着诚恳和渴望的长篇,所得到的认同足够回馈她刻骨铭心的创作历程。犹记得她忧郁迷茫时说过的话,“千江,一生得到的所有的教导和爱,都不及清晨开的那朵花,我看见那朵花,便明白了一切”。一切都是有因果的,一切的砥砺必然绽节成花。写作让你如此悲伤,又如此喜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