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有感

《红楼梦》经典读后感有感

《红楼梦》是一本由俞平伯著作,陕西师大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一):不是纸张坏,而是内容坏了

刚才,乘机翻《红楼梦 俞平伯评点》,与

《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俞平伯辑;中华书局1963)

对观。

本以为是此两种”合璧“,不承想问题不少。

脂语没有”尽录“俞辑,却又有”溢出“(因为俞只录入5种脂批本的批语,没有辑尽存世所有的本子)

而且正文与批语的”版本简称没有统一,乱套了。此“甲”(程甲)非彼”甲“(甲戌),乱了乱了。

所以这书不是纸张坏,而是内容坏了。

《红楼梦》读后感(二):绮愁罗恨,还不完的风月债;锦心绣口,道不尽的古今情

出版说明:

关于正文

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有言:“在现今我们中国文艺界中,《红楼梦》仍为第一等的作品,实际上的确如此。在高鹗续书那时候,已脍炙人口二十余年了。自刻本通行以后,《红楼梦》已成为极有势力的民间文学,差不多人人都看,并且人人都喜欢谈,所以京师《竹枝词》有‘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之语,可见《红楼梦》行世后,人心颠倒之深。”世人都晓《红楼梦》好,但究竟哪个版本最适合阅读,最贴近曹雪芹的原著,却鲜有人知。本书由俞平伯以有正书局于1911年石印戚蓼生序《石头记》八十回本为底本,参考诸多抄本、刻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程甲本等)校勘而成。为还原《红楼梦》的本来面貌,本书沿用部分异体字,如“*”“*”等;保留当时的语言风格,如“甚么”“傍观”“伏侍”等;对错字、别字、漏字、多字处进行了修正,表示文中有错字、别字,应为某字时用();表示文中有字脱落,应补为某字时用[ ];表示文中多字害意,应删去某字时用〈 〉;文中无法辨识的模糊字迹,以□示之。

关于脂评

本书收录的脂砚斋评语较为完整,参考了《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简称“甲”)、《乾隆己卯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简称“己”)、《乾隆庚辰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简称“庚”)、《戚蓼生序〈石头记〉》(戚序本,简称“戚”)、《蒙古王府藏〈石头记〉》(蒙藏本,简称“蒙”)、《杨州靖氏藏〈石头记〉》(靖藏本,简称“靖”)、《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藏〈石头记〉》(列藏本,简称“列”)、《乾隆甲辰梦觉主人序〈红楼梦〉》(甲辰本,发现于山西,简称“晋”)、《杨继振藏〈红楼梦〉》(杨藏本,简称“杨”),根据脂砚斋评语所在位置,共分为回前批、回后批、侧批(位于原抄本竖行右侧)、眉批(位于原抄本天头)、双行夹批(位于原抄本正文)五种,侧批、眉批、双行夹批均用小字分行缩排于文中,如甲戌本侧批即缩写为“甲侧”,庚辰本眉批即缩写为“庚眉”,并存于蒙藏本和戚序本的双行夹批即缩写为“蒙戚双”等。

关于附录

《红楼梦》作为一部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唯一遗憾的是,在曹雪芹去世后,只有前八十回的稿子流传于世,由于各种原因,余稿皆散佚迷失。自乾隆年间始,诸多文人为其补续,各种续本纷纷出炉,近两百多年来,《红楼梦》的续书数量惊人,类型多变,水平参差不齐,流传至今,惟以程伟元、高鹗的续本最为盛行。俞平伯经过数十年的考证,认为由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最贴近曹雪芹原意的文本。俞平伯晚年对此续本给予高度评价:“前八十回铺得太大,后面要收住,的确不容易。所以我说高鹗很了不起,你知道有多少种续书的版本吗?惟有高鹗是成功的。不管怎么说,《红楼梦》现在是完整的,如果只有八十回,《红楼梦》是否能有现在的影响都很难说。”本书将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续的后四十回作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红楼梦》读后感(三):初识红楼

小时说起水浒三国,我都可以唾沫横飞几把式,偶尔听父母谈论红楼梦,却插不上嘴。于红楼感觉情节无味,难有探幽入港之念想。最近无端人品暴发、把八十回全数阅尽,只觉齿颊留香、余音绕梁。对于高锷之后四十回,如维纳斯之续臂,再无忍睹之理。此番既相见恨晚,又庆幸终过而立之年才入得曹子的珠宝乾坤、玻璃世界。以我辈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德行(嘿嘿,就是没有生得好皮囊,却也敢腹内草莽),非这般时节,不可识得出红楼妙处之一鳞半爪。如年少时便观此书,怕是孙猴子师弟吃人参果的结果而已。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此十六字大珠小珠砰落玉盘,让我若有所失,念念叨叨如饮甘露,又恍恍惚惚如撞月宫。想当初看完《挪威森林》,一时把村上春树惊为天人,那一句“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让我莫失莫忘了好几个月。而这八十回红楼看下来,方觉村上的场面毕竟狭促,城府终有不逮。老曹只须那一段“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足抵村上君毕身之才气。谢灵运叹曹子建独得天下才情之八斗,毕竟未阅雪芹之笔端。谢公如在,徜读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时,莫不将原予曹子建那八斗才情再买八送一如仪奉上九斗予雪芹乎?(后人对“诗魂”“花魂”多有争执,我管他)

绛珠入凡前那一刻短短的凝眸而语,还真不是痴人说梦,真个饱饱攒了一生的眼泪来还却那冤家。呜哟,谁言侯门一入深似海,仿佛春花秋月闲待漫漫岁月磋砣,却不料这乾坤变幻十年一觉也不过弹指之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诚如亚里士多德的胡掐:只有神,才配静观和思考这奥妙世界的谜底。能作壁上观这参差十万人家的红消香断,静观那红尘后的翻云覆雨手婉转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仿佛是神才配享有的幸福。而雪芹兄,竟然赋予了我们芸芸读者神一般的视角和感悟。

某老外感叹:红楼写尽了传统有教养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不知道此老外如何能看得懂红楼梦。看英文版的译本断然是鸡同鸭讲,不看也罢。看中文原版,老外又何来的这种故国家园的东方情怀?不过,我也着实着黑啦一跳,那贾府新年把桃符刷了、那芒种之日去谢神饯春、那贾老太婆点的什么戏儿曲儿等等——桃符、饯春?我哪样晓得啊……如果这厮之言凿凿,那我等岂不是成了典型的没有教养的中国人了喽。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后来听说书中芒种饯春之风俗是否雪芹之臆构尚有争议,我便得以稍稍宽慰了一下自己。哦?原来是这厮杜撰了来的,难怪以我等之敦实学养,断不至不知。不过,如果饯春之说真乃雪芹之始作俑,那就延引此风也未尝不可,曹子足可当此殊荣。屈原自溺不是也引出个端阳吃粽之古风吗?让中文系的MM们背得想吐的《离骚》我没通读,但想来一部红楼,总不至相逊离骚到哪儿去吧。屈原能整个端午,雪芹兄就整个芒种,也不见得就有多附会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