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校的挑战经典读后感有感

学校的挑战经典读后感有感

《学校的挑战》是一本由佐藤学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9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一):10个观点摘录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它很实用,说得一点儿也不假大空。在此摘录10个小点,正好可以对导师关于幸福课堂建设的项目有些启示。

1.刚开始展开合作学习,宜以三人为一组,后来可四人一组,且必须男女混组,而三男一女的组合比三女一男的组合更能形成合作学习。

2.不是所有问题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具挑战性的难题、预想学生可能产生困惑之处,采用合作学习。

3.在课堂上引进“三要素”——作业;小组合作;基于表现的相互分享。

4.校长作为执教者与教师平起平坐地展开研究。

5.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回答串联组织。

6.教师对差生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进行指导。

7.改革的进程需要缓慢,不能急功近利,取得一些成就后不能沾沾自喜,需持之以恒。

8.改革不应是针对学校的固有教师的,若能在学校的许多老师调离后仍进行下去,便是真实有效的于学校有益的长久政策。

9.教师不能忽略“那些微妙的、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思考,和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因为,“不确定的思考和表达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与表达中更能发挥充分的威力”。

10.“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这些列举的观点,而是带来前沿的先进的“课堂革命”的教科书。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二):教育研究专家的教育畅销书

教育畅销书式的写法,或许是我不习惯日人的言说方式,觉得本书很多地方,有些啰嗦,例如作者对时间抽取困难的再三提及,让人心厌;书中核心观点的再三重复,有王婆卖瓜时的过度自信;有关核心观点的论述不多,相关叙事虽然多,却不得要领,也没有多少展开,让人对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范例心生怀疑。

即便如此,本书还是值得认真拜读的,他以叙述的方式、以畅销书的方式,进行教育理论的传播、教育模式的提倡,还是值得借鉴的。眼下,国内外的教育畅销书很多,但多数夸大其辞,不能尽信,本书却很实在,既彰显了理论的魅力,也表达了改革的不易甚至退步。

附录中的几篇文章恰似本书的精华,一来浓缩了书中的观点,二来理论的溯源使溪流有了发祥地,读来不觉飘。

译者钟启泉教授令人敬佩,首先,他阅读、翻译了不少佐藤的著述,即便是零星的论文,也都在他的关注之内,这对翻译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对此译本的阅读,也是可以放心的。不必像阅读常见译本那样,总是怀疑译者是为了职称和利益,在欺骗自己。被我视为精华的六篇文章,都不是原著中的内容,却被钟先生收在里面,也可以视为译者用心的表现。其次,钟先生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注释和解读,并请相关学科的教育专家做了相应的补充,这大大充实了书本的内容,读来心旷神怡。再次,钟先生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之一,对我国基础教育相关政策、决策的影响十分重要,他对本书的翻译,是一种用心的选择、寄予期待的纸上的呐喊,包含着他对当今基础教育及改革现状的反思。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三):合作学习,改变教学——读《学校的挑战》和《教师的挑战》

本书内容:

两本书同一作者,思想和内容大同小异,都是提倡合作学习,然后作者列举了日本国内和其他国家的例子。从这些例子论证作者认为合作学习可以改变课堂,从而改变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

作者认为:合作学习可以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体现每一个学生挑战性学习的宗旨下,构筑校园中学生彼此信赖与合作的关系,这种静悄悄的学生互学关系的变革,才是属于迈向21世纪社会的学习。

学校不仅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也是维护教师成长为学习专家,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个性化好的多样化成长的“学习共同体”。照此说来,教师间的竞争反而会毁坏教师可能构筑起来的亲和与合作的“同僚性”,而这正是学校从内部发生“宁静的革命”的最大原动力。

评价:

对我来说,合作学习的理念并不陌生。问题不在于知不知道什么是合作学习,而是怎么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虽然作者列举了一些中小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成功经验的例子,但是对于读者来说要落实到课堂中去操作,恐怕还是觉得很难。

作者也承认开展合作学习会遭遇很大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尝试是失败的,但是两本书几乎没有提起失败的例子,而失败例子也值得大家借鉴吧。

在《教师的挑战》的国外案例中,法国一位教师的观点,真是切入要点:在没有形成对儿童学习能力的信任之前,学习环境不变,对于“教育”、“知识”和学习观点不变,任何问题都无从解决。而且不能在想学校内部形成同僚之间互相学习的关系,行政推行的在职研修只能让教师更加忙碌。在此,我想到现在推行的教师学分培训,真是劳民伤财啊。

教育学的书很容易陷入大而空的叙述,这本书很多叙述都是泛泛而谈,不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不仅在课堂上推行合作学习,(虽然比较困难)而且在教师之间要进行合作,合作的效益大于竞争。当然要推行和实践这种理念,校长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这本书中的课堂改革提到的成功例子基本上学校校长坚持和推动课堂改革的。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四):没有多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我们的“教育功臣”推荐的。学校每人一本。发下来以后,高束焉,庋藏焉,直到今天才有些时间与动力去读这本书。读下来的收获如何呢?老实说,启发不大。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概有如下的原因。

第一,本书的事例都是十多年前的日本,而且以乡村为主,以小学初中为多。其所设事例更多的是教学切片中的组织与管理环节,兼涉理念。于是事例主要是在叹教育而非学科教学。当然,教育和教学本来就是相通的, 学科教学说到底也无非是教育的小小一隅,但我现在更习惯于从学科本体出发,探求育人的门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有限。

第二,尽管书中的很多说法确实给我启发,但终究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比如差生的进步是突然产生的,而非循序渐进的;比如教师的首要责任是保证学生在学习。这些说法很好,也很对,但佐藤学先生所说的这些话,和我所理解的这些话还是有落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本书就有这种感觉。所以,这本书虽不是鸡汤,但并没给我多大的启发。

第三,本书多是经验之言,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如果本书能够将他的理论结构化,理论化,我想我的教育教学能够更加理性一些。但这本书并不能给我这样的助益。经验之谈,作为枕边书看看可以,作为学习的教材,恐怕不行。

当然,这本书总还是有一些让我深表认同的地方。比如对那些花架子教研的批判,比如对教师个人自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联合教研的推崇,比如对城市教育不如乡村教育的批评等,这些观点我都深表认同。但认同而已,我还是想要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看到一点让我幡然醒悟的,看到一点让我想要尝试的。可惜,目前这本书并不能满足我的上述要求。

最后要说的是,上述观点是在我草草读完本书后得出的,纰漏及错误在所难免。有不妥处则就教于方家。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五):寻求“合作学习”的真意义

21世纪的学校正面临转型的危机,用佐藤学先生的话说,教育者必须探讨新的教育实践:“把造成‘竞争与甄别’的权力关系转型为‘共存与共生’的权力关系”——“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将成为这场世纪大运动的新的旗帜。

本书译者钟启泉教授将此书誉为一部“课堂革命”的教科书。他和佐藤学先生都共识在于:要改革学校的面貌,必须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变革开始。本书写作也肇始于日常课堂的刻画,佐藤学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合作学习的一个普通的课堂。他在造访了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的南管中学时,捕捉到这么一个镜头:课堂中一个沉默寡言的男生高志(匿名),在加入到男女混合的四人小组进行学习时,小组中的女生幸子总会问高志:“哎,这是什么意思”,在幸子的真诚发问下,平时成绩较好的高志则轻声细语的回答,于是原本在学习上“一败涂地”的幸子,竟然开始认真做起笔记来,高志则在与幸子及其他同学的从容应答中,同样得到学习与友谊的双重收获。佐藤学感叹,这样同学间彼此之间如意交换的“互惠关系”,正是“合作学习”的开始。

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合作学习绝不是简单的分组学习或集体学习,而是在以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体现每一个学生挑战性学习的宗旨下,构筑校园中学生彼此信赖与合作的关系,这种静悄悄的学生互学关系的变革,才是属于迈向21世纪社会的学习。

“合作学习”的理论根基,乃是对“个人主义‘竞争’促进学习”这一通常认识的颠覆性批判。佐藤学援引1981年公布的社会心理学家戴维·约翰逊(David Johnson)和罗杰·约翰逊(Roger Johnson)进行的题为“竞争还是合作”的经典调查报告及美国心理学会获奖者科恩(ALfie Kohn)的《超越竞争社会——无竞争的时代》(1986年)的论述,认为所谓的“竞争”评价只是一个神话,无论个人之间还是集体之间,“合作”对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成就都要优于“竞争”。

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教师的专业性成长。与近年来在中国教育界鼓噪的“绩效改革”促进教师之间的竞争相反,佐藤学认为,学校不仅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也是维护教师成长为学习专家,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个性化好的多样化成长的“学习共同体”。照此说来,教师间的竞争反而会毁坏教师可能构筑起来的亲和与合作的“同僚性”,而这正是学校从内部发生“宁静的革命”的最大原动力。

不管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阐发与实践,“合作学习”的真意义,或许正如佐藤学所说,其根本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即尊重儿童,尊重教材所隐含的内在学习发展性,尊重每一个教师自身所秉持的哲学。”唯有走向“和而不同”的学习共同体,未来的学校才能迎接时代变革的挑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