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鹦鹉暂停刷牙读后感100字

鹦鹉暂停刷牙读后感100字

《鹦鹉暂停刷牙》是一本由黄金狗(黄竞欧) / 黄竞欧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1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鹦鹉暂停刷牙》读后感(一):书摘!抢先看!

4页:

“你认识那种,开始只是因为不善言辞,慢慢甚至怀疑 自己立场的倒霉蛋吗?”

9页:

“哲学家的高明不在于能解释世界,而在于能说服自己。”

87页:

“机械,就无法专注,还会变自私。慢一点不怕,心里装着别人,马虎都可能痊愈。”

157页:

“讨好别人总是容易一些,和讨好自己相比。”

159页:

“一个人究竟是如何被另一个人深刻影响的?”

159页:

“他只是在你的附近做他自己而已。”

161页:

“要么把事情想明白一点, 要么亲身去试试,大概就会接受,还是做自己舒服。”

《鹦鹉暂停刷牙》读后感(二):比哲学更加“无用”的哲学小说

比哲学本身更加无用的是:“哲学小说”

哲学无用?对啊!哲学能“学以致知”,又不是非得“学以致用”。

那哲学小说也能“学以致知”吗?当然不行!所以哲学小说跟哲学本身相比,才是真的,彻彻底底的,没用!

不幸的你即将看到的,就是这么一本书。万幸的是它很薄,就算浪费,也浪费不了你多少银子脑子和时间。它讲的故事是一个“外太空”口罩“pia”地贴在了一个地球倒霉蛋的嘴上,随即召唤出一大票哲学家:萨特、柏拉图、培根、柏格森......反正有档期的都来了,来给这个倒霉蛋当嘴替,来帮他实现从笨嘴拙舌到伶牙俐齿的极速蜕变。

对,就是将哲学家的理论嫁接到一个倒霉蛋的声音里,然后,去怼人。怼上司、怼女友、怼兄弟、怼七大姑八大姨......那感觉很爽的!只不过故事的最后,倒霉蛋选择把口罩扔掉了。爽很简单,幸福很难。“哲学家的高明不在于能解释世界,而在于能说服自己。”

这本充斥着哲学地摊语言的小书什么都“教”不了你,它只能陪你虚度一段时光。作者不是什么“老师”,她只是你可以随时与之挤挤眼睛的同类。

你很忙吗?好多正事要赶吗?那就算了。如果刚好想闲一会歪一会,琢磨点有的没的,这本书刚好有空,搭个伴,一起吗?

《鹦鹉暂停刷牙》读后感(三):附记:书名咋起的?

书名咋起的?

大概十年前吧,我关注了一位目前已经断更两三年的微博博主,她家里养了一只红色葵花鹦鹉(注意!这种鹦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不要乱养)。那只鹦鹉主意特正,具体表现就是事儿事儿落不下。比方说它喝水不爱用自己的碗,而是要抓着茶壶往嘴里倒;它吃甘蔗爱站在垃圾桶边儿上,啃完的渣子可以吐在塑料袋里;它每天早晨会跟男主人一起站在镜子前面,一只爪踩在洗手池沿儿上,另一只爪握着牙刷塞进嘴里⋯⋯

我能知道这些当然要感谢那位博主精心拍照并配以解释性文字;而她愿意把这些剪裁调色好的杰作发出来,自然也是因为喜欢喽。是双向的喜欢:鹦鹉喜欢跟着人学动作并享受其中,所以姿态调皮;博主喜欢看到鹦鹉不嫌弃周围的两脚兽,愿意融入这个家。

可是鹦鹉没有牙啊。它知道自己没有牙吗?它理解刷牙这个动作是要干什么吗?

如果它知道了自己没有牙,也知道了刷牙要刷的是牙,它还会愿意做这个动作吗?

太自作多情了,我知道。鹦鹉才用不着我替人家想。是我太想找个由头替自己想想,才对人家鹦鹉刷牙念念不忘。

《鹦鹉暂停刷牙》这个名字是在这本书写了差不多一半的时候决定的。戴上“哲学家召唤口罩”之前的阿狗,对内自认倒霉,对外没什么态度,比较好欺负,然后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丢掉口罩之后,阿狗显然也不会变得多么伶牙俐齿,对外还是很好欺负,但是对内⋯⋯被一群哲学家借了嘴狂喷这一通,可未必还那么自认倒霉了。

所以假设啊,有那么一个人,就比如说是阿狗的某位同事吧,他压根不知道口罩的事,也不在被口罩攻击过的对象之列;但除了假期,他每天都跟阿狗有工作上的沟通,也偶尔扯扯闲篇儿。你觉得,如果你问他:“在你看,阿狗这三四个月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变化吗?”他会怎么回答?反正要我猜,我觉得他会说:“没有啊,啥变化?不还那样吗?”如果说,这位同事是外在于阿狗的,或者说,是阿狗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时常需要克制一部分自我去讨好的他者,那么站在他的立场看,前口罩时代的阿狗和丢弃口罩之后的阿狗未必变了。

可是对于洞明全过程的阿狗而言呢,自己又未必没变。口罩带给他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旁观,一种并不源自他的,更为冷静的,解释世界的方式。你当然可以说,这种方式有逻辑,挺理性;但你也绝对阻止不了有人把它理解成冷血,不近人情。这些人或许还不占少数,这倒没什么,要命的是,他们可能是你最亲近的人,他们为你付出了大量情感,以没那么冷静的,解释世界的方式。

这些情感未必是负担,但起码是背负。久了会僵硬,更会习惯,于是不再能觉察到僵硬。可一旦短暂卸下,并且是知道可以随时挽回、随时复原的那种卸下,就会有种起飞般的、解脱的感觉。阿狗就是这样的。讨好别人总是容易一些,和讨好自己相比。

“鹦鹉暂停刷牙”是一种假设,一种“要是可以,真想试试”。只要男主人还有刷牙的习惯,鹦鹉大概率不会停止模仿,更谈不上暂停。阿狗⋯⋯在这件事儿上拥有了这星球独一份的机会,是幸运还是不幸呢?咱不替他判断。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深刻地经历了一次超越了必然性的偶然偏斜。这种戴上口罩之后的偏斜是片刻的,但按照口罩使用说明,他其实也可以一直用下去,只是⋯⋯

如果你是那只鹦鹉,有天你突然知道了自己没牙还学人刷牙很滑稽,你会再不刷牙了吗?还是会才没刷几天,就放弃纠结有牙没牙的问题,重新拿起牙刷,只为享受跟男主人的早安时光?

哲学是爱智慧的,是追求真理的。但爱到什么程度呢?或许也因人而异。当然可以爱到希腊人的程度,他们“为哲学作了一劳永逸的辩护⋯⋯甚至到了风烛残年,他们的举止仍然像是哲学的热血弟子⋯⋯”但如果像阿狗这样小小地、浅浅地爱一下,也未尝不可吧。暂停刷牙的鹦鹉和戴上口罩的阿狗多少有些高傲,甚至有点咄咄逼人。如果他们赖以为生的幸福感尚且不存在于对真理的追求中,可能不过就是和谐舒适的人际关系,较为健康长寿的身体,被身边的人爱而不是被远在百年之后的读者爱。那么,继续假装刷牙和丢掉让自己显得智慧的口罩,也算是平凡生活里的英雄壮举了。

“余生皆假期。”

书中对阿狗所经历的每一个情节的设计,其实背后都由一个我自己十分困惑,又终不得解的问题支撑着:一个人究竟是如何被另一个人深刻影响的?

或许用一位前辈很偏爱的形容方式来说,就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经由范晔老师的翻译走到科塔萨尔,以及拉美文学那儿去;经由止庵老师的《受命》,走到写小说最重要的技巧——视角那儿去;经由郝云老师的《艳阳高照》走到是摇滚亦可以民谣的音乐风格那儿去;经由乌啦啦老师的“爷真美”走到别太咋呼,好好吃饭的淡定幽默那儿去;经由华天走到奥运会里唯一男女同场竞技的项目那儿去⋯⋯兴许对很多人来说,牧童固然重要,但他们所指向的那个世界才是力量涌动的地方。

可对我来说,却有些相反。杏花村固然重要,可我去过之后,反而更加关心牧童是怎么知道那儿的,他常去吗,他站在这儿给人指路多久了?就像后来书架上有了全新的十卷本《萨特文集》,可我最习惯翻开的还是二手买进的安徽文艺出版社版《萨特戏剧集》。

回到问题:一个人究竟是如何被另一个人深刻影响的?如果是这本书想给出的一个答案,我会说:他只是在你的附近做他自己而已。

在附近很重要,做自己也很重要。在这本《鹦鹉暂停刷牙》中,我试着把两种方式的影响交叉拍在阿狗身上。他和渣子虎交换过的书,他看过的电影,以及口罩召唤出的哲学家都是来自远处的影响,它们决定了阿狗所认知的世界不至于多狭隘。不过,引起他自我怀疑、不满,以至于触发口罩启动的直接动因却都来自周遭。来自声音仅通过空气就直接传达到他的耳朵、目光没有对着摄影机也不需要蒙太奇就直接撞在一起的那种,周遭。暂时想不出自己是任何什么既成观点的“原教旨主义”者,只是单纯觉得,在所谓的“元宇宙”尚未彻底践行之前,人,甚至说是人的肉身,怎么可以离另一个人那么远呢?

再有,无论是“190”黑人还是树懒收银员,他们不过在按照自己的行事逻辑处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事情发生的一瞬间刚好出现在场景里的是阿狗,当然也可以是别人,谁都行。但兴许必须得是阿狗,或是拥有跟他一样敏感神经的人,才没法让这些小事白白发生。只能说,和关心新闻里的远方相比,阿狗更擅长聚焦在身旁。

作为作者,我身边无疑也有深刻影响着我的人。他们言说的东西指向远方,但他本人却偶尔现身附近,这是当下我非常享受的学习状态。但这种学习依然是外在的,内化了多少还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才能不断让变化明晰。短暂拥有“哲学家召唤口罩”的这段时间里,在阿狗身上所发生的就是来自远方和附近影响的整合。扔掉口罩是他必然的选择,否则整个故事就仅仅是在向某些了不起的哲学家致敬,然后彻底倒向他们。要么把事情想明白一点,要么亲身去试试,大概就会接受,还是做自己舒服。

牙刷是为刷牙生产的。跟大多数的物品、规律或是系统一样,创建、维护、捍卫它们的人有自己的目的。但幸好人还有一样东西叫自由,起码是相对的自由,没长牙未必不能刷牙,所谓“大家”的想法,仅仅对销售者才有意义。大家是谁啊?有人跟大家很熟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