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描写史铁生的作文素材

描写史铁生的作文素材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描写史铁生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先生是什么时候存在于我记忆中的?我早已记不清了。

到底读过多少他的文章?这似乎也早已记不清了。

不清楚他话中的感染力在于哪,我只清楚在受了他的影响之后,我开始将他的书一摞一摞地从书店往家里搬。以致连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孙立哲的《想念史铁生》我都一一深究。

对于先生的残疾,我想对先生一定是重创——在清平湾插队时因眷恋当地的景色而选择留在乡下,错过了医治而落的残疾。那年,他才二十一岁,还是在生命中最狂妄的年龄,残疾于他来说,是梦的葬送。他曾一度轻生,仰仗朋友的劝导才选择留下。

我曾在一篇作文中提到他:

“在自己本该最狂妄的的青年时,命运夺去了他的双腿;在他最颓废无助的年华里,笔墨却将他不可完成的梦还给了他。”

但也许先生的残疾对他来说也是足以改变他生命的:如果没有残疾,估计此时的先生会是一位英文教师或者是翻译,更不会有在地坛公园中的种种关于人生的思索;如果没有残疾,估计患有尿毒症的先生不会得到读者与作协的资助而得到很好的医治以维持生命。

也许就是这样吧,他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重拾了自己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意志?由肾病发展到尿毒症,一周三次的透晰,每次四个半小时,经过一千多次针刺的他,动脉和静脉点已成了蚯蚓状,但他仍以“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来自嘲,终是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理想。

那么,我呢?不如他命运多舛的,我又将演绎出什么呢?我是不该在这幸福的环境中自怨自艾了吧?!我不过是在孤独中未被人发现理解罢了,若是能如先生一般的放空自己,放下这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信仰,那么拥有信仰的我,又怎会真正的孤独呢?

先生既已离开,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我该做的,是不是学习先生的豁达呢?我该做的,是把自己具备的不被人理解的种种坚持下去吗?

我想。是的吧!我应该放下这些不快的,继续向梦的彼岸奋进!

第二篇

假如有一天走进了《秋天的怀念》,我与史铁生母子相遇了,看见他们的情感变化,慢慢地走进了他们的内心,我又会不会被感动呢?

被一声怒吼惊醒,我连忙爬到窗户上偷听屋里面的一举一动,大概是因为离得远的原因,我只是听到了大概的内容:母亲想拉着史铁生出去看北海的花,实而史铁生对着他的母亲发火了,而母亲也没追究什么。看到这里的我心中暗暗吐槽了一句:什么嘛,还有这种态度对待自己母亲的。离开了史铁生房间的窗户,我爬到了母亲窗户面前,看见她泛红的眼眶,一直盯着手里的照片,那是史铁生陪她一起看花的照片,照片里面的人和现实中的人一比,现实中的人明显要比照片中的人憔悴许多。可能是因为儿子的病吧,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身上的肝病吧!

看着照片傻笑了十几分钟后,母亲小心翼翼地收起了照片,擦了擦脸上未干的泪水,走进了史铁生的房间里。房间里的史铁生看着窗外的枫叶掉落,我想他一定也很怀念和母亲在一起看花的场面吧。母亲走了进来,她是来央求史铁生陪她看花的,也许她已经知道自己活不长了。母亲和史铁生对话后离开了房间,回到自己房间后,拿出了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史铁生的回忆。她拿出了一张照片,欣慰的笑了笑。突然照片上多了一抹鲜红。她离开了我们。

又是一年秋天,他们来到北海看花,他们来这儿既是为了满足母亲最后的愿望,又是为了纪念母亲来的。

第三篇

关于读书的长河,读了史铁生的人生,与余秋雨一起搜寻文明碎片,都在我的长河中都有过波澜。

在七年级学过《秋天的怀念》,感叹他正值奋斗的时期却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到尿毒病,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但是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还幽默的说“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我也是因为学校让我们选书,我才遇见了这本书。

我觉他的写作风格,没有很华丽的外表,但是很优美,是他的人生写照,也很深沉,让你很想摘抄下来。比如说在《二姥姥》里写的:“那纤细的手指历经沧桑,总在我的发件穿插,颤动,问我这时间的故事都有什么,故事里都有谁”一开始我也跟理解不了,看不懂,现在只能懵懵懂懂,到以后再去回顾一遍吧。

他所给我感悟,请允许我八个字概括:学会承受,学会感恩。他回忆了很多小故事,遭遇了许多挫折,我希望能有像他一样的毅力。

第四篇

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却从未击碎他坚强而善感的心;岁月悠久了昔日的青涩,却从未消散那份柔软与纯净——题记

读了史铁生的文字,你会觉得是品过了一杯珍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长,在某个时刻,也许会应景地涌上心头,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催人泪下。因为文字充斥着感性,更因为理性的叙述,更让人的心颤然一抖。

多舛的命运让本就心细的他更加感性。翻开书,你会发现那字里行间,全都是感情——就像是一碗炸酱面,酱汁沾染了每一根面条……原谅我的俗气,对于清贫的我来说,炸酱面确实很美味。不,也许这文字真的就如炸酱面,平白,却深入人心。

静夜时,阅读着《插队的故事》,我是九零后,没插过队。但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那个年代同我并不遥远,我甚至能感受到清平湾,仲伟,小彬……这些景和人是我见过且亲身经历过的。那种啃着掺麸的窝头想着烧鸡味儿的日子,那种见了心爱的男孩女孩却不得不遮遮掩掩的羞涩,那种忍受着十足的青春干劲被不平和心酸磨得一干二净的痛苦……我不知如何评论那个时代,因为毕竟我没真正经历,更多的苦痛细节我无法理解。也许,即使我经历了那个时代,我也无资格评论,因为我于那段时光,只是一个平凡的经历者,一个普通的记叙者。

更疼的是回忆。《插队的故事》里,多年后,当年的少年少女再聚时,那种物是人非的苍凉,冰了心。面对瘫痪,文字已经有些锐利。而在《原罪·宿命》里,直接赤裸裸将无望表达了出来。这是小说,文中的“我”、那个“莫非”并不是作者本人,我告诉自己。但是,每个主人公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更何况,他们的经历如此相似。事故发生后的冥想,不是痛极后的麻木么?

我认为史铁生感性,是因为还有他对母亲的一份心。经典之作《我与地坛》中,他觉得自己没能早些理解母亲,没能尽孝,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能在母亲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来,想必也是一种安慰吧。母亲的爱永远是博大无私的,她甚至可以为孩子心细地着想一切而忘记自己的存在。

而感性是与理性并存的,这才构造成一个完整的人。能将二者处理得十分得当的,便是一个识大体、有大爱的人。史铁生便是如此。

感性的文字是用理性来表达的。《兄弟》《午餐半小时》里,便是对现实的辛利理智地揭露。如一根长矛,直指社会最阴暗亦最易被人忽视的一面。《兄弟》里,以一个善良女孩子的视角,表达了对贫苦家庭的一对兄弟的同情,更有对世事的无可奈何和对条条框框的思索。《午餐半小时》的文字则充分展现了史铁生先生对光影和声音掌握得敏感、到位,十分精彩。一群工人一起谈话的场面映入眼帘。描写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期冀,以及社会的不公与欺压。

……

其实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基本都是感性理性交融的,但我觉得还是感性在前。因为里面有打破常规的想法,譬如说:爱情是两个人相互理解,在理解之上而获的自由;婚姻也许会让有些人害怕,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的美好;人活着,就是因为有个信念在支撑,不得不承认,只是每个人的信念不同罢了。信念消亡了,人亦不复存在,这和肉体无关,说的是精神世界……

很多人喜欢史铁生先生的文笔,觉得纯净柔软,像是一大朵一大朵的棉花,在棉花下,又是一片贫瘠锋利的土——这是现实。再怎么美好的文字,都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否则就是无病呻吟。这说的也是理性。

当今,很多年轻的写手爱堆砌华丽的辞藻、卖弄文采,浮得像一片油,没有质量。对此,我想说:去阅读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吧,深厚而纯净、柔软而现实,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沉稳。相较而言,那便是一股清泉,干净而有质量。

因为那其中,有感性,亦有理性。感性在前,理性跟上。

第五篇

当我从文学作品中认识了史铁生以后,他就牵动着着我的情感,感化着我的灵魂,成为我精神上的支柱,心中的丰碑。

进入初三,学业繁重,每个人都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充满挑战的生活中,浮躁的我们没有一个精神强人的陪伴,怎能一如既往的在这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呢?因为学业所累,世俗的迷惑,我觉得我的意志力慢慢薄弱,整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在这三点一线的象牙塔中狼狈生活,有时候,我内心真的好想放弃,但又不忍心看见关爱我的人那双双充满希冀的眼神。于是我每天就这样“半死不活”地挥霍着这宝贵的时光,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我遇见了史铁生——一个生活上的强者,我才从地狱中解脱出来。

正如作家韩少功所说:“他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中至强;他是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了当代精神的高度;他又是一个千百万人心痛的温暖,让我们在瞬息中接触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让我们生活在艰难和痛苦中,仍打心底里宽厚地微笑。”确实如此,他用生命、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每当我为学业繁多而抱怨之际,耳畔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他的话:“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必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苦难,不要抱怨人生有太多的曲折,如果大海失去了巨浪的翻腾,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就会失去了狂沙的飞舞,就会失去壮观。”,是阿,我这点困惑算什么,坦然面对,迎难而上,是出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是对生活真谛的亵渎。不经风雨无,怎么能见彩虹呢?于是我又重整旗鼓,走进学习的新天地。

史铁生,是我精神的引导者。他时刻牵动着我的情思,引领着我走向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他生命的长度可能比不上别人,然而他生命的宽度却是我们远远所不及的。

他短暂的一生满是伤痛,他是一个真正的强者,遍布荆棘的人生道路上遍体鳞伤,几乎每天都在病魔的折磨与煎熬中度过,但他仍以乐观的心态顽强面对面,在病痛之余作坚持写作,为人类提供了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对此他诙谐地称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他长年坐在轮椅上,却比许多能够站立的人看得更远,比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辽阔的心。在这个不轻言伟大的时代里,他无愧于伟大的生命。

史铁生,牵动着的情思,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第六篇

在读《我与地坛》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看过很多本书,不过每读一本书的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像这本一样,给了我不一样的震撼。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他在母亲还在时,无比痛苦,后来才知道母亲比他更痛苦。在他自暴自弃时,母亲并没有去阻止他,但是她却在史铁生看不到的地方偷偷的听着他的动静,怕他做傻事,便一次次的想让儿子陪她去看花。母亲为了儿子是多么伟大呀!

史铁生在妈妈去世后便领悟到了生命的希望,因为他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妹妹。他看到了生命中的希望和意义,便靠写作来打发时间。史铁生的精神令人感动,一位残疾人想要活下来的意志是要多么强大的意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

史铁生,你是我的偶像!

第七篇

◆史铁生,北京市人,“***”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我与地坛》(1991)是作者对自我在过去十年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解剖,为写下去(活下去)寻找理由。“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作者化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和解读。这一过程是艰苦的,但也是必要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经历了哪些肉体上的挣扎和心灵上的洗礼。且看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他认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所以,史铁生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安知生”,所以,他这样告诉别人,“人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里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里来”。在他的另一首诗歌里,史铁生这样写到:“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时间被忽略在存在中/生死同一”“生死同一”,即过程就是目的,死是一种回归。史铁生眼里的死,有着回家的温馨。

◆史铁生能够领悟生命的内涵,首先,在于他战胜了自己的残疾。前面说过,史铁生最崇拜的明星是卡尔?刘易斯,但他们见面的时候,史铁生却没有丝毫卑怯的阴影。因为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9秒99的卡尔?刘易斯也不例外。而此后卡尔?刘易斯输给了约翰逊。在《我的梦想》中,史铁生说,“后来知道,跑进9秒79的约翰逊战胜卡尔?刘易斯是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约翰逊的故乡牙买加的人们这样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在这里,史铁生深刻的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局限,而且还有比肉体残疾更严重的灵魂残疾的人,他们更需要同情和抚慰。因此,史铁生终于从残疾的阴影里走出来。记得原野在《人生》一诗中这样写道: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诗人用了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的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史铁生在这里也给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人应该怎样战胜自己的苦难,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由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的电影《边走边唱》,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1000根琴弦能带来光明。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残疾了双腿的人对于行走的渴望,从来不会停止,在史铁的作品里,我们始终能够读到这样的渴望,他从来没有掩饰过。

第八篇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1)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我与地坛》拉开了序幕。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却如此震撼我。或许这个残废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样的孤独的古园是那么偏执又平凡,但细读过文章,才会明白,这是一个已进中年的人对年少时故作悲伤的惭愧,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

我感触最深的是“快乐在细微处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残废的作者虽然无力看见波涛汹涌,但处在寂静的地坛,他看见了循者亘古不变的路途到来的太阳,飞的悠然自得昆虫,甚至被太阳照的金灿灿的空气。这些是多么平常的啊!平常到它们就静静的待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无暇瞧他们一眼它们有多美好。我们总在抱怨着成绩不够好,零花钱不如别人的多,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古板,生活的节奏怎么那么快,还有,我为什么不快乐。

合上书,我静静想,有多久没有独自在自然中慢慢走。还记得上一次是在初二,我放学一个人沿车的线路走回了家,那次,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路边有卖风筝、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还有一抬头能看见的片片绿荫。平时我大概不是在车上发呆,就是和同学谈天说地,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车窗外一闪即逝,我从未发觉,也无心去寻找,自然也不会懂得更广的快乐。

快乐在细微处萌生。我想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们那双本会发现美的眼睛闭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愿睁开了,那么,沉下心读读石铁生的《我与地坛》吧,他虽然身有残疾,却因此更有暇在细微处体会到自然的乐趣,还有深沉的母爱,最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读后在感动的同时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干净的阳光里,好好地微笑吧。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2)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这是《我与地坛》的开始。这本书是史铁生的著作,讲述了史铁生在那园子里(地坛)所发生的事、所想的东西,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国破碎面成片断。“这又是一句《我与地坛》里的话,在轻轻的、淡淡的笔墨中,它似乎轻如鸿毛,又似乎重于泰山。这一句句普通、简短的话语,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们诉说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悲伤中透着欢乐的故事,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简单却艰难的一生。

“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孤独,这里有孤独,也有希望,史铁生也幻想过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和我们一样有不可完成的心愿,就像一个瘫痪了的人突然站起来,开始跑步那样荒谬。但这个心愿从来没有破灭过,史铁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让他“飞”上蓝天,看着人间的一事、一物。

“我希望即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简单又朴素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一,我的梦想和史铁生一样当一个作家,感悟人生,为孩子们写出最美的故事,领着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对于有些人来说,梦想是一个不足一提的事,在他们眼里梦想只是一个梦,一个不会实现的虚幻的梦。你们可曾想过,没有目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在它身后努力、奋斗,即使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你也成功了,回过头看去,在你流过的汗水、洒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与地坛》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在字里行间中透着忧伤,在忧伤中有着另一种感情——欢乐。在它的指引下我们会向着梦想前行,过我们这简单而复杂的一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