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 (关注阿尔茨海默症,关注独生子女现状)》读后感精

《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 (关注阿尔茨海默症,关注独生子女现状)》是一本由五瓣花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2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 (关注阿尔茨海默症,关注独生子女现状)》读后感(一):《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读后感

有幸成为五瓣花老师写作营的小伙伴,更有幸是五瓣花老师的第一批读者,我记得当时一个小伙伴读完后说到:“原本以为这是一本读起来会痛的书,但是读着读着,读到最后,其实剩下甘甜了”。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先不管它是痛还是甜,第一时间就读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我也数不清楚自己多少次泪目,就像心里无数个小开关被扭开了,然后里面的“泉水”就“突突突”喷涌而出。

在书中,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之后,父亲开始爱上了手中的“布玩具”(就是将布折来折去)。我既一度迷看这样的叙述,它看起来好像是重复,但是每次都不一样,就好像人走路一样,有时快,有时慢,有时慌张,有时又有些颇脚,爸爸病情的变化,好似藏在每一个并不明显的细节里面,也隐藏出他对外界情绪的感知的逐渐减少。花儿老师选择用了一种平稳,甚至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却恰恰戳中了我们心底世俗意义上对于苦痛的悲观理解。

花儿老师在一直努力走在去理解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的世界,去看相关的书籍,电影,去尝试想象那一个自己“走不进”的世界,她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爸爸,会说话平稳而缓慢,会紧紧的握着爸爸的手,会依偎在爸爸的肩头,会摸爸爸硬硬的胡渣,每每看到这些细节的叙述时,胸中都涌动着一股暖暖地爱的力量,如果你以为整本书描写只是看似这样“甜”,那就错了,我一度觉得花儿老师是勇敢的,将生活中非常真实的细节展现出来,将那些人性的苦痛、内心的挣扎,以及生而为人,在面对父母时片刻的“自私”也表达出来了。

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花儿开始的文字让人落泪,却不痛,最终留给我的是甘甜呢?如这个书名《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我想是因为老师描述的正是我们普通人平凡生活,我们每个人心里的挣扎,苦痛、无奈和心软,而她用最平实、真挚的语言娓娓道来,就像是微风吹过了麦浪,被抚慰了,像海浪涌向了沙滩,被滋润了,平凡人的心被照见了,不在躲在阴影之下。

《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 (关注阿尔茨海默症,关注独生子女现状)》读后感(二):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

序言

我目睹了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扮演着他人生中最艰难的角色。

如果爸爸在某一刻恢复记忆清醒过来,他的眼里一定有泪,他一定不会相信,那个穿着随意,张着嘴说不出一句完整句子的人是他。

2019年1月28日,我写下的生日愿望是要为我的父母写一本书,他们是无数普通父母中的一对,但他们在我心中独一无二,我是他们的独生女。2020年爸爸八十岁,妈妈六十九岁,自我来到他们身边,我们仨相依相偎四十五年了。

爸爸曾给我取过一个单名叫“翮”,希望我像大鸟展翅;后来妈妈给我改名“晶晶”,她只说你就是爸爸妈妈的结晶,这是一个充满祝福与深情的名字。从小到大,别人叫我“晶晶妹”“晶晶姐”“晶晶阿姨”,直到未来的某一天,有人会叫我“晶晶婆婆”,挺好,一生不丢天真,我喜欢这个晶莹剔透、闪闪发亮的名字。

因为这个名字,我知道父母有多爱我,他们也彼此相爱,而今他们老了,爸爸患阿尔茨海默症,很多事情都想不起来了,我想用文字帮他记录下来。

翻开家里的相册,我十一岁小学毕业时,与爸爸妈妈在重庆北碚北温泉玩,那时的爸爸意气风发,仰着头,脸上满是自信;妈妈穿着套裙,安安静静地站在旁边;而我穿着妈妈从解放碑妇幼商店买回来的、带领结的粉色丝绸衬衣,挤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多么幸福的一家子。

他们都曾是一朵绚丽的花,但谁能料到老年时会以溃败之势输给命运,看起来毫无抵抗之力。我想书写一个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日常,作为女儿想陈述一点点无奈,也想呈现一点点幽默。面对无常,我们也要有露齿一笑的勇气。

给老父亲一些耐心,一些软语,尽己之力安守陪伴,并非所有人生的下坡路都要用悲情去演绎,我陪伴过他们,做过他们安心的后盾,我看过那些花儿渐渐枯萎的样子,我陪着他们一起白头,一起笑过,一起老去,我想记录的日常,是你我都有过的生活真实的样子。

生命里拥有的一切,都是恩宠与冒险。每一份经历,都不会白来;每一种未知,都意味着无限可能。我们一家人,在爸爸渐渐丢失记忆的这几年,经历了许多,人生的中年便是不停地翻山越岭,升级打怪。有时一点儿事情会像一根导火索,一引而燃,山火很旺,延至周边,那些最亲近的人无一幸免。而我走到人生的半山腰,看着那火势,只能改行做“消防员”,望望山下的孩子,望望已走到火边的老人,两边都得顾及,两边都不能放弃,即使是弱小的肩膀,也要有顶天立地的力量。

中年的生活,很多时候都步履不停。父亲的走失、亲人的离世、母亲的衰弱、日常的琐碎……每一件都得作为独生女的我亲力亲为,对付每一次意外都像是一次战斗,但生活总得继续,生活也必须继续。其实多少年来,很多人都是这样一边经历着,一边战斗着前行。这些共同的经历,不过是代代相传罢了,传递的有一样的苦难、一样的悲伤,也有一样的爱和希望。

在写这本书时,我与爸爸的距离更近了,我仿佛走到他的身旁,握着他的手,听他细述了他的人生,包括最近几年他的日子。生命最难得的是被理解,当一个四十五岁的女儿,走到八十岁的老父亲的身旁,握着他的手说“我爱你”,不知他会如何反应,我想试一试。

人此一生,真的有很多次的猝不及防,不会预告的病痛、未来得及的告别、事业的突然垮塌、老之来临的种种尴尬……而我们依然还能满怀笑意地看待生活,皆是因为在文学、诗歌、戏剧里,总会看到你我正在经历的痛击,千百万人都在承担、承受,只是看谁可以落落大方地吞咽苦痛,继续前行,对饱含痛苦和幸福的生活,说一声,“一万个值得”。

我愿在书里,书写日常的平淡和琐碎,还有如太阳折射在玻璃球上那片刻的闪光,我想书写庸常生活与诗意瞬间无数次的折返,它能让我获得好好生活的信念。

在文字里,我一次次与爸爸、妈妈对话,我也在书写过程中,重新认识了他们,还有我自己。

妈妈对爸爸的爱,在我的字里行间显而易见,也许她并不自知。如果不是如此爱一个人,不会有这样的信心,不会有这般耐心,更不会一次次忍受折磨,然后一次次原谅、一次次包容,虽然他是个病人。如果是同情,不会如此长久;如果是可怜,不会如此有力。妈妈是爱爸爸的,深爱着。

我也因为书写,一点点确认我身体里的各种基因,我的激情来自父亲,我的蛮力来自母亲;我的计划性来自父亲,我的善良来自母亲。我是他们两人的混合体,他们将最好的都给了我,膝下仅我一女,我独享他们两人的爱,当他们老了时,我也必须倾尽所有去爱他们,去做他们的臂膀、眼睛、手。当他们软弱无力时,让我来,因为我也深爱着他们。

2020年春节,正值“新冠”肆虐,我和父母分别隔离在各自家里,每日只能电话联系,好在,妈妈因此学会了微信语音以及视频聊天。她总是说:“谢谢女儿。”而我和她说得最多的是:“辛苦了妈妈。”我们的身体隔着八公里的距离,心却是从未有过地靠近。

那天去医院给爸爸开了靶向药,然后给他送过去,爸爸、妈妈和我,我们仨在小区门口相见,隔着一些距离。爸爸看着戴口罩的我,一脸木然,我对他说:“爸爸,是我啊,晶晶,不认识了?”爸爸摇头,我好想上前去拉他的手,用手的温度确认彼此,可是不行,我刚去过医院,怕沾染了病毒。

小时候,爸爸抱我在他的腿上,对我说:“爸爸好爱你,你知不知道?”现在轮到我握着他的手说:“我好爱你,爸爸,你知不知道?”他点头,似是而非,小声说:“嗯。”而这一声“嗯”,不管在爸爸那里代表什么,在我这里都意味着那是爸爸的回应,他知道女儿的心。

我自儿子很小时,便从不吝啬对他说爱,总是一遍遍地对他说:“妈妈爱你。”儿子也会回应我:“妈妈,我也爱你。”他如今已成年,这份爱就这样传递了下去。

爱,让很多事迎刃而解。

感恩赐予我生命的父母,谢谢你们选了我做女儿。

《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 (关注阿尔茨海默症,关注独生子女现状)》读后感(三):悲伤时,记得我们还有糖

五瓣花是一名独立教师,是优秀的作家,是可以谈心的朋友。

大人孩子都喜欢称呼她为花儿老师。

她的新书《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在今年六月出版,主要记录了爸爸在患病阿尔茨海默症后,和妈妈一起照顾爸爸的点滴回忆。

拿到书,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读了几页,便读不下去,失去亲人的悲伤,让我再一次陷入深渊。

上周末参加花儿老师的新书签售发布会,听花儿老师讲爸爸的故事,讲照顾爸爸的经历,讲如何在生活的风暴里步履不停,热烈的会场传递出巨大的能量,让我重新拿起书,一口气读完。

“人生需要温柔的力量,让我们得以被爱包裹,在生活的泥沼中行走。人世艰难,愿我们成为彼此的糖。”读到最后这段话,我get到了这份温柔坚定的力量。

那是很多的糖。

1

今年春节,我的爸爸离开了。

我的悲伤,排山倒海。

花儿老师发微信给我:“你这个时候非常想念他,很正常。不去克制,不去不准流泪,允许自己软弱。”

我试图去记录爸爸,但完全无从下笔。花儿老师说“这个时候不要去写吧,太痛了。”

花儿老师给我看了她在那个艰难时刻写下的文章“我们本能地想去恢复常态和秩序,但其实没有爸爸的日子还是回不去了,一切都不一样了。”

花儿老师给我推荐了几本书,说当时她就是靠着读这些书,走出低谷。我读了。但今天读完花儿老师的《糖》,我要说,这才是一本读完可以重获温暖,心中涌起要好好生活的勇气,感觉生活再苦也一万个值得的书。

“我在书里,书写日常的平淡和琐碎,还有如太阳折射在玻璃球上那片刻的闪光,我想书写庸常生活与诗意瞬间的折返,它能让我获得好好生活的信念。”字里行间,是照顾爸爸的艰辛不易,文字背后,透出勇敢生活的光。

这,是花儿老师的糖。

2

爸爸最后住院昏迷时,我问爸爸我是谁,爸爸喊出了我的名字,带着笑容,那是我和爸爸之间最后的美好记忆。我深信这是爸爸对我永远的祝福。

爸爸离开后,因为办理后事,我和妈妈姐姐得以经常相聚。

去郊外的农家乐吃饭。园子里有荷塘,有果树,有鱼,有酒坊,我们点了农家菜,呼吸着农村的新鲜空气,在落日黄昏里,聊着琐事,多日来紧张的心舒缓了许多。

我们仨一起在爸爸单位办完事后慢慢走路去解放碑,鲁祖庙变了样,较场口也不再是小时候的样子,逛完花市在一家小店坐下来吃饭, 一边回忆着童年,一边感叹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

我们一起去罗汉寺祈福,一起去照母山爬山,一起去来福士看江景,一起去我喜欢的刀锋书店喝咖啡。

准备着手做一本爸爸的画册,于是妈妈和姐姐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老照片,翻出了很多我们小时候的照片,还意外地找到爸爸的笔记本,美好的记忆重现。

不管是离开的爸爸,还是妈妈姐姐,都是我生命中挚爱的亲人,彼此用心地陪伴,感受爱,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让我们的一生富足而幸福的来源。

这,是亲人的糖。

3

半年来,好朋友一直的关心,陪伴,给了我很多的力量。

身边的闺蜜小伙伴每天的询问关心,不时的喝茶吃饭聊天,陪伴我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心中很多心痛不舍,同窗好友安慰道:“承爱数十载,恩情一辈子,放手最难,离别最苦,点滴在心头。笔墨留痕,或抒解,或增浓,俱是铭刻感恩和永思,安放哀痛的心。”

办完后事给远方的朋友微信,朋友说:“我们现在的时间是三维时间,我认为存在四维世界,逝去的亲人都在暗世界,默默地看着我们,关心我们。不管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向前走。相信你,能勇敢地生活。”

身边的,远方的朋友,给了我无尽的关怀,让我慢慢走出低谷。

这,是朋友的糖。

4

花儿老师在书里写她在照顾爸爸的同时,读黑塞的诗“虽经历了一切苦痛,仍爱着这个疯狂的世界。”读木心“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读张岱, 读安徒生童话里“悲伤的珠子”,阅读在最煎熬痛苦的日子里是光,是希望。

我在年初开始读《追忆似水年华》,读到的都是伤痛的句子:“克尔特人的信仰很有道理,他们相信我们失去的亲人的灵魂,被囚禁在某个低等动物里面,对我们来说,它们真的就此消逝了。除非等到某一天,我们碰巧经过那棵囚禁着他们的大树或者拿到他们寄寓的那件东西,这时他们会颤动,会呼唤我们,一旦我们认出了他们,魔法也就被破除了。经我们解救,这些亲人的灵魂就战胜了死亡,重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爸爸离开后,我读美国作家狄迪恩在丈夫突发疾病离世后写下的《奇想之年》,她支离破碎的书写,就为了让自己解救出来“我也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我们的生活,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放手,让他们走,让他们死去。让他们变成书桌上的照片。”女儿紧接着离世,她又写了《蓝夜》“我没有一天不看尽她,就这样固执狄活在回忆里。看着都痛。”

我读《最好的告别》,读花儿老师推荐的《悲伤的力量》,《羽来信》,和世界上的同样沉入海底的人一起去体会生命与爱。

在每一次的阅读里,和书中人物共情,也不断与自己相遇。文学一次又一次地慰藉和抚平我的悲伤。

黎戈说:“阅读,可以让颠簸的命运得到别样的补偿。”

这,是文学的糖。

5

人到中年,死亡总会猝不及防地降临身边。爸爸的离世,让我一下子直面衰老和生死,这样宏大的生命课题,找不到答案。

很多的困惑,很多的问题,其实都是无解的。但正是这样的时刻,才会让我们对生命认真思考,对生活重新审视,对自己不断地反省。

这是生命的课程,是我们的必修课。

花儿老师说在泥泞中看到花开,把生活的苦难熬出糖霜。这样积极乐观的生命观,人生观,给了我半年以来惶恐思考最好的答案。

“人终其一生,要学会成长,一定要有担当,有能将苦难熬成糖的智慧,将杂乱的一切揉碎再重组的勇气。心底有无尽的辽阔与无所畏惧的勇敢,才能活得温柔,有趣又有力量。”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向前。

这,是生活的糖。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花儿老师的真实诚恳。我们都喜欢展示自己的光鲜美好,习惯把那些不堪的丑事掩在身后,从不示人。花儿老师用真实的笔墨记录了生病爸爸的各种笨拙的窘态,妈妈照顾爸爸的百般不易,读得我时常心酸流泪,感同身受。

真实是最有力量的,当我们坦诚地面对生活,诚实地做自己,在困境里和自己狭路相逢,才能找到生活的勇气和能力,赢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快乐也好,苦难也好,悲伤也好,请记得,我们还有糖。

爱与信,让我们的生活继续。

“书写的意义,铭记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