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倾听俄罗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倾听俄罗斯经典读后感有感

《倾听俄罗斯》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倾听俄罗斯》读后感(一):第一本

第一次看冯写得书.随着他可爱的文字、俄国富饶大地的照片、以及同样对俄国的热爱,仿佛与他一同游走当地.纵使没有读过那些名家的作品,纵使忘记了学过哪一篇课文,这毫不阻碍我与他一同感受那股对于俄国作家的深爱与崇拜!第一次看书有这样的感觉!欲罢不能!

《倾听俄罗斯》读后感(二):用心倾听

很久没有这样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了

若不是有好看的封面 若不是恰好有好友在俄罗斯留学 我一定不会借这本书的。

感谢能和这本书能有这样一个缘分。我被书中描述的那个俄罗斯所深深震撼和吸引。窘迫拮据的生活无法阻挡对文学的热爱和信仰。随处可见的伟人雕像,那是精神领袖呀,是人们的信仰,代表着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脊梁。雕像前总会有的鲜花让我深深惭愧和为之汗颜。诗是不朽的,我想我到此刻才有点真正理解它的真正意义。

还有人们对那些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的看法,“那是历史”,这么简单一句话让身在天朝的我震撼和感慨。历史是客观的,渺小的人类如何能改变它呢。

人总是渺小的,自然是伟大的,人总是要回归到自然的。越来越感受到自然的伟大。看着那些诗人画的自然,让我觉得安逸,那是心可以回归的地方,能让我们安静,思考,理智,然后感叹自己的渺小。但人类总会留下点什么的,那便是人类的思想和精神,而诗是最好的体现。

有机会一定要去俄罗斯感受那个时光交错的旅行。

《倾听俄罗斯》读后感(三):巨人的力量——读《倾听俄罗斯》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殷 生

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应俄国作协的邀请访问俄罗斯,冯骥才作为其中一员在俄国呆了两个多月,广泛游览了俄罗斯许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归国后将其间的一些感想和思考编辑出版,便成了摆在我面前的这一本薄薄的《倾听俄罗斯》。应该说,书页装帧设计是比较精致的,整个封面是作者最喜爱的俄国画家列维坦的名画《春—春潮》,画中让人陶醉的景色和鲜艳的色彩就给人一种购买的欲望。由于书中穿插了大量彩色的图片,所以价格相对来说不甚便宜:32元,当然,通读一遍后,我个人觉得还是物有所值的。

在于大冯这样年龄层的人来说,对俄罗斯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曾经何时,我们一度的全盘苏化,从社会理想到经济模式,从意识形态到文化潮流,从集体舞、连衣裙到红领巾,我们是如此完全拜倒在他们面前,《莫斯科郊外》的歌声一直飘荡在整整几代人的记忆之中。所以冯骥才笔下描绘的俄罗斯,更多了一份深厚的情感,字里行间也时时渗透出独特的感受和敏锐的思考。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一直停滞不前,当中国作家代表团到达莫斯科,从陈旧狭小的机场、年久失修的楼房等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就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困窘,即使是一张用低劣纸张制成的申报单也传递着同样的讯息,当他们被安排在极为简陋的莫斯科大学招待处时,邀请者经费的捉襟见肘已再也明显不过了。当今俄罗斯作家和文学到底是怎样的处境,大冯心中这样的疑问更加浓烈了:“他们的文学艰辛吗?饥饿吗?乞讨吗?”

一个杰出的作家死了,他的生命分别在三个地方,一是在他的作品中,一是在墓地中,一是在故居那片属于他的土地上,大冯自信于俄罗斯名著读过不少,所以,在俄罗斯访问期间,除了参观红场和卫国纪念馆,更多的时间用在瞻仰著名作家的墓地和参观名人故居上了。在奥廖尔州的斯巴斯科耶,他参观了屠格涅夫的庄园,在莫斯科新圣母修道院,他祭扫了契柯夫的墓地,也游览了特列恰科夫的画廊,在里面观赏了心中神交已久的俄国名画。

在此期间,大冯最深切的感受是俄国人对自己历史人物理性客观的评价和对文化巨人发自肺腑的崇敬。余杰说过:“如果这个民族对他们最优秀的儿女的悲惨命运都给予理解、同情和尊重,那么这个民族还将产生无数的伟大人物,这些伟大人物将再接再厉地把他们的文明推上更高峰。”(余杰《爱与痛的边缘》)小小的奥廖尔城诞生了屠格涅夫、蒲宁、费特、安德列叶夫等许多杰出作家,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这座城市并不是急急火火地修建高楼大厦,盖海鲜楼、娱乐城,他们在市中心一座二战后仅存无多的老楼里精心建起一座作家博物馆,将这城市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的传统精心地整理出来与展示出来。由于蒲宁曾是十月革命的怀疑者,所以一度被排斥到文学传统之外,但到了斯大林时代之后,蒲宁在1920-1953年居住在巴黎的房间,于1973年被完整地搬回俄国,现在原封不动地陈设在博物馆里,受世人瞻仰。柴科夫斯基的故居在1941年11月德军到来之前,被政府组织将里面遗物全部运走,保存起来,战争结束后,又原样搬回,完璧归赵,一样不缺!在莫斯科新圣母修道院里的契柯夫墓前,每日每天都摆放着鲜花,面对这一切,作者心中有太多的感慨: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人们自觉并深情地把鲜花放在他的墓前?

作家摩罗曾在《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一文中写到:“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是凭着他的族群并代表他的族群成为伟人的。”“越是精神强大的人,越是需要拥有最丰厚的精神资源。”他指出正是俄罗斯全体人民的人文理想和整个民族的历史良知,才诞生了如普希金、莱蒙托夫、巴枯宁、托尔斯泰等一批文化巨人。俄罗斯民族是一个能够体认到天才和天才的价值的民族。他们使巨人得以成为巨人,然而巨人又反过来象明灯一样照耀着他们,巨人的精神已完全融入了俄罗斯灵魂之中。与巨人相伴,正如高尔基评价契柯夫所言:“他会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幸福以及生活的意义!”在千年古城诺夫歌诺德到圣彼得堡的路上,大冯看见远处矗立着一座俄国著名寓言作家、诗人克雷洛夫的雕像,误以为这里是克雷洛夫的家乡,经询问,原来这里的人喜欢克雷洛夫,就给他塑了个像放在这里!!在作家聚会的酒席上,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美酒佳肴,诗却成了最丰盛的美餐,作家们互相敬酒道“为文学干杯!”。是的,沙皇的一个皇冠,终究敌不过诗人一句不朽的诗句。诗人卡斯特洛夫在费特节上朗诵普希金的诗句时,眼含热泪,终于情不自禁,排开众人,独自面对着白桦林,以袖拭泪。俄罗斯文学也许艰辛,但不会饥饿,更不会乞讨!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是一批伟大的灵魂,无论是荒荒油云或寥寥长空,无论是高加索的落照或涅瓦河上的碧波,巨人的身影无处不在,列维坦的色彩在白桦林间闪烁,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在广袤的大地上回荡,莱蒙托夫滚烫的诗句在人们心中燃烧。无论是在圣彼得堡、奥廖尔还是莫斯科,越来越多的游客聚集在巨人的雕像下荣耀地与他们合影留念,在俄罗斯人心目中,已然将他们作为自己精神无形的栋梁,而巨人的力量正是将个人的苦难化为世界的光明。如普希金诗写的那样: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忍耐,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眼即去,

而那逝去的,也会变得可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