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忆阿雅》读后感摘抄

《忆阿雅》读后感摘抄

《忆阿雅》是一本由张炜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471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忆阿雅》读后感(一):第五部完善了前四部

这部看完感觉故事差不多讲完了,天啊,后面还有五部

作者这是要写些啥啊,一如既往的写得很晦涩,很作者

不过看到第五部了,能看下来的应该也习惯作者了

人物看似杂乱,但能通过各种情节串起来

抒情部分继续大多数看不懂

作者这十部作品是按照现在看到的顺序写完的吗?还是写完重新编辑的?

跨越几代人的故事,透过作品,发现作者好像对这个社会成见很大…很深…

《忆阿雅》读后感(二):继续做摘录

一个人也是这样,别人从我安静甚至有点儿谦逊的脸上,怎么也想不到我会生了一颗怎样愤怒和野性的心。我这颗心最初也同样是细腻柔软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霜雨雪,现在如何就很难说了。世界很残酷,我的心嘛,也相应地改变了一点儿,尽管还远远说不上残酷。

我们的这个家族不是靠血脉连接的,它所依靠的东西也许比血脉更为牢固和坚韧,以至于没有什么能够将其挣断和斩绝。

当有那么一天,当一个人历尽艰辛,走入老迈,当他终于失去了全部的热情……这将是一个多么漫长曲折的过程啊。一个人一旦如此这般地失去了热情,那将再也不会恢复了。这就是人生的一种真实。

可怕的是浮泛的热情,是那些不值一提的冲动。只要一个人确定了真正的意义,那么他就舍得为之付出真正的热情了!

当我重新站在故地荒野时,我甚至觉得自己是完了——我那时茫然地看着一片生我养我的亲密而神圣的土地,目光呆滞、麻木——我竟然无动于衷……

一个生命一旦开始起步,就无法停止。它将没法回到自己的起点。一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上必须不断地叮咛和询问: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容易弄明白自己“从哪儿来”,即便弄明白了也难以记住;至于“到哪儿去”的问题,则往往会缠绕人的一生……

《忆阿雅》读后感(三):是精灵,是阿雅

“每个人所独有的隐痛和创伤,永远只会属于他自己。”

本想等把全集看完再写书评,后来实在忍不住,迫不及待想分享这本书。(对于我这种不按常理看书的人彻底无语…)

这本书不仅仅是忆阿雅。给阿雅下一个定义,阿雅是大山里的精灵,是童年时的伙伴,是儿时的记忆。阿雅只是他记忆的一条引线,顺着她,他逐渐找回那段不愿回望的记忆。

记忆对他,是自由,也是愧疚,是痛苦,是压抑和孤独。

大山,森林,小动物,汇成我的生活。一切真实可触,在这里,这些动物善良、聪慧、自在而美好。人类却是破坏这一切的凶手。原本自由无虑的日子,父亲回家后完全改变。和阿雅亲密的关系,在卢叔捕获她们一家后全部失去。还有,时不时从别人那儿听到的传说和神话,整个世界是被秘密包围。

这些情感像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底,他发过誓不会和任何人谈起。

几乎是逃亡般从大山里跑出来,我背负的痛苦和创伤终究还是放不下。遇到柏慧,一切都变了。那段他自己都不忍也不愿回顾的历史,反反复复就这样和她坦白。结果却是他始料未及的。谁都想不到以后会发生的事。正是这种对未来无力的掌控感让他一次次陷入生活的漩涡,难以逃脱。所以他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常常需要非同一般的勇气。”

读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恰恰是童年的那部分。那种夹杂快乐和疼痛的记忆,少有人体会过。但我相信这也是最真实的。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只是全中国的一个小剪影,还有无数在生命边缘挣扎、向上的人。谁也不能否认或逃避,只能用最大的勇气直面过去。

自然和动物不说话,却似乎洞察一切。人类大声说话,却身在迷雾,总走不出自己设下的迷宫。谁又能真的走出来呢?

零零碎碎,都是胡乱扯谈。

但我是真切地推荐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经历过动荡岁月的老者,在讲自己的一生,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的一生呢?我们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转来转去,有收获的又有几个?这样的思索,又有无意义?还是人生就是一场骗局?

《忆阿雅》读后感(四):没有背景的人物

在《鹿眼》中已有了体会,可读到第五部《忆阿雅》,我才不得不感叹张炜真是一个虚构高手,关于阿雅的童话真是抓人。虽然不懂诗,但我仍想说,张炜的语言就好像诗一般精致、动人。

从阿雅的童话开始,张炜慢慢地展开失败革命者的失败人生——作为父亲,他那给“我”的家庭带来无限痛苦的失败人生。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在行走中慢慢体会了父亲,那暴躁的、粗糙的父亲。更为重要的是,“我”在行走中用拼板拼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立体的历史,并和历史达成了妥协——你能忍受么?所有活着的人都是热情的,他们不得不热情。

虽然《忆阿雅》让我逐渐看出了这部长篇的脉络,但我仍旧有不解的地方。

在这本书里,外祖母、父亲、母亲和“我”的形象是鲜活、立体、有思想的,剩下的人则有些死板。在我看来,对一些次关键的人物塑造甚至是失败的。虽然妻子梅子陪“我”走了全程对人生有了新认识,虽然吕擎一直在追问什么才是最高价值、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虽然庄周和林蕖的鲜明对照勾连出了五十年代生人这样宏大的话题,虽然岳父岳母的态度见证了一部分革命者革命之后人生的走向,但他们统统是残缺的,借由他们所表达的内容也统统是不充分的。“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寻这条主线好像一片乌云,而这些次要线索则成了乌云下的发育不充分的小草。

当然,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主题,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物在一本书里得到充分塑造。十本书是一个整体,这些人不仅在这本书里存在,前几本书里,他们曾作为更主要的角色出现过。可问题是,这些人物基本上只是名字相同,不同的书里他们所展现的人格是非常不同的。比如庄周,他其实是在《橡树路》里成为了流浪者,张炜在那本书里把他为何流浪的缘由做了细细描述(那是《橡树路》的一条主线),但我们无法把《忆阿雅》里的庄周和《橡树路》里的庄周对接起来——那是两个人。这就使《忆阿雅》里庄周的短暂出场缺乏前因后果,显得肤浅而且突兀。事实上,不同的书里的“我”都有极大的差异,很难形成互文。

于是,尽管张炜似乎在讲一个故事,但到了第五本,除了慢慢拼凑出一个关于“我”小时候完整且多面的故事外,其余的故事基本都是独立的。人物的每一次登场都好像第一次登场,张炜似乎错失了让那些人物有血有肉的机会。由此,我其实还没找到这部长篇之所以成为一部长篇的理由。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更喜欢张爱玲那一亩三分地,她一辈子在不同的场合写了亲人朋友的不同侧面。于是,当我们把这些片段衔接起来的时候,所有的人物都比单看时更加富有层次感,让人感到那才是真实的存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