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读后感摘抄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读后感摘抄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是一本由艾伦·拉森 / 比尔·迪柏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16开 平装 全铜板彩印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读后感(一):给老人们买一本吧

终于拿到了这本书,228页的书草草的翻了一下,书中某些照片中的农村跟今天比出了住房没有太大的改变,最值得期待的是那个时候的民间艺术或人的生活细节,但是还没过瘾就没了。不过毕竟那个时候的照片不多,彩色照片更是稀有,拿回去给老奶奶回忆去。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读后感(二):人与人交往的历史

本书以二战参战国的视角再现了一段中国的历史 这段历史里有关切有互助 不管现在中美关系怎么样 但国与国的交往不能改变人与人的交往的本质 利益纷争决定国与国之间交往的走向 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彼此的真心 是爱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读后感(三):桨声灯影里的历史

平平静静的照片中的,就是历史吧。

44年到45年,反攻正酣。飞机群群,机场风景如画却也毫不松懈。

镜头中这么美。西湖杨柳依依波澜不惊,导游妇女细眉小嘴,阳光底下伸出纤纤玉手。

农村坐在麦垛上的女孩;微笑的舟家姐妹,大笑的小小童子军;美食前面的粉笔字菜名牌;酱缸堆砌;小溪里,舟楫叠叠。

好美,但也不是没有悲伤,

貌美的贵妇坐着滑竿,皮肤黝黑的老农蹒跚前行。

皮包骨头的男人,肩挑着担子,脚上点点烂肉。

美及不美的,都是镜头下的史料。

现在我们的眼睛又何尝不是呢?

(不过因为这些图片又开始缅怀民国的人是怎么回事)

我翻这本集子的时候,耳机里循环放的是范宗沛的十三月。我感觉很搭,推荐一下。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读后感(四):宣传就是要剪裁历史

曾经的美丽的中国统治者总是擅长用一个时间点把历史人为地割断,从而制造出有利于他们的集体记忆。而影像无疑是制造记忆的最有力手段。我们所看到的1949年之前的照片和影像,大都是破败的山河,衣衫褴褛的民众,以及火热的战争场面。这些影像的不断叠加与重复,在人们心中形成了牢固的印象,1949年是旧与新,丑与美,落后与进步的分水岭。

然而当我看到飞虎队在中国拍摄的彩色照片,我立即被强烈的色彩,美丽的影像,热情的氛围感染了。这是1940年代的中国吗?看这些喜悦的脸,坚毅的脸,有尊严的脸,难道是“解放前”的中国人吗?

——引自本书

那个时代难道不是山河破败,百姓生活凋敝吗?《life》杂志刊登的民国大饥荒照片才是民国社会生活更普遍的常态吧——形容枯槁的人啃食树皮,小孩子衣不遮体瘦骨嶙峋。不可否认本书拍摄的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但事实不等于真实,这本书如果没有开头这段引子还可以说是本不错的纪实照片集,加了这么一段私货则显得很低级了。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读后感(五):六十多年前的历史

这部影集讲述的是抗战期间“飞虎队”队员在中国的所见,以照片的形式记录历史。

中美关系从来风风雨雨,波澜起伏,至少在照片上看的是在那个特殊的中国岁月里,美国军人和中国军人,中国的百姓一起抗战到底的团结和决心。

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尤其珍贵在于彩色照片,清晰度和色彩在现在看来都算得上是佳品。

昆明-重庆-成都-杭州-上海,不同地方的不同人文风情。可能是战争接近尾声,画面中我们没有看到那些血腥的,紧张的,甚至喧嚣尘上的火爆场面,有的只是微笑,恬静和缓慢的生活节奏。似乎战争在那时已经被排斥在外了。

战争中原来也有这种乐观和恬适。

时间想来也过得飞快,发生在六十多年的事情,现在通过照片看来依旧的清晰。对于年轻人来说,尽管发生的时间相当遥远,但是仍然会感觉到二战离现在是如此的近。

恍然发现,原来那些近代史中的章节和片段并未变成化石和那些布满灰尘的史料。老照片讲述历史,文字稀少,但画面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了。很多时候我们在想,历史其实并没有走远。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依旧——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尤其是在你看着这些老照片的时候。

以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