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智利地震:克莱斯特传奇小说选读后感100字

智利地震:克莱斯特传奇小说选读后感100字

《智利地震:克莱斯特传奇小说选》是一本由[德]克莱斯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15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利地震:克莱斯特传奇小说选》读后感(一):地动天摇

从未接触过克莱斯特的作品,却因这本短篇小说集《智利地震》秒入坑。 在本书中,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词句来表述万转千回的情节与背后含义。他使用逻辑严谨、委婉,细密长句和套句,结合他所在时代的现实,反映那个当下的迫切问题。他用他独特的遣词造句达到了现实批判的目的。 ⭐ 同名短篇《智利地震》写到的不止是自然界的地壳运动,还写到了对人们守旧观念的大力撼动。穷苦家庭教师与东家女儿的爱恋,在别人看来是有违身份地位的严格规则。他们被投入监狱/修道院。这场地震使得他们得以从困住自由的地方逃出,重获新生。 然而,他们对周围环境与世俗观念的盲目乐观,让他们丢了性命。“人类的精神本身却像一朵美丽的鲜花”这句话放在当时真像是巨大的讽刺。倘若观念和教化没有被改变,这对小情侣的死去并没有起到警醒作用。实属可惜可叹可恨。 ⭐ 《圣多明各的婚约》是我最喜欢的篇目。黑人孔果·胡安果对白人群体无差别的仇恨影响着束缚着他的身边人。女儿托妮受够了不分青红皂白的仇恨与欺骗。她英勇机智引来古斯塔夫的亲人拯救受困的古斯塔夫。迫不得已用绳子绑住古斯塔夫实属权宜之计,她用自己的急智赢得胡安果的信任。她抛下自己的生命安危,为所爱的人与亲友辟出一条安全逃生的路。 她早已芳心许给古斯塔夫,即便未亲口承诺过。这对痴情爱恋最终在另一个世界兑现他们的婚约,至死不渝。 ⭐ 克莱斯特用《义子》给读者呈现东郭先生与狼的外国版故事。它亦会让人联想到莫里哀《伪君子》里的达尔杜夫。知人口面不知心。即便义子尼柯罗多么能干,也会讨好家中长辈。恶习陋习一旦外露,再也不能被宽恕。克莱斯特写出了尼柯罗的贪婪、情欲和恼羞成怒。 狐狸尾巴总会暴露。 义父庇亚基在最后对自己的审判中毫不掩饰自己对义子的仇恨。他拒绝领受圣体,志在追堵尼柯罗报未竟的仇。 ⭐ 《决斗》涵盖了非常多的故事元素:异母兄弟暗箭伤人,意图夺取名利;借贞洁夫人的名声来为自己创造不在场证明;侍女偷盗,把肇事行为转嫁他人;决斗未解决的纷争,大概是有上天的旨意等。 能看得出作者克莱斯特的善恶观以及他把这种善恶的惩治转由上帝来做主。决斗双方中,雅各布伯爵趁对方不备下狠手,皮肉伤令他生命逐渐衰败。弗里德里希多处受伤却迅速痊愈。故事最后的结束,在意料之中却又觉得过于完美(不现实)。 “倘使上帝乐意的话”,就通过决斗明辨是非吧。 ⭐ 克莱斯特不吝惜把自己对现实和时代迫切问题的批判。他用文字和故事撼动门第等级观念、世俗伦理道德还有迷信蒙昧的基石。倘若人们愿意的话,能让自己勇敢追爱与幸福,会让大地震颤吧。

《智利地震:克莱斯特传奇小说选》读后感(二):克莱斯特的五篇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德国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是影响卡夫卡写作风格的重要德语作家之一,比如,在本书短篇小说《侯爵夫人封·O》里,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变形记》荒诞戏剧性故事情节形成的影子!

《侯爵夫人封·O》:“要是他第一次不是天使般地出现在她面前的话,那他后来在她眼中也就不会变成一个魔鬼啦。”

《侯爵夫人封·O》沿用了西方文学中自我灵魂拷问的母题,即:将古希腊创世神话大地之母盖亚无端怀孕和圣母玛利亚怀孕的典故,运用在故事性强的短篇小说里,增添小说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和批判性。

侯爵夫人本是一位在丈夫死后回到娘家,深居简出,矢志守节,乐天知命,与琴棋书画为伴的的贤惠女子。

不料,突如其来的战争彻底改变了她的常规命运!

由于偶然间的不知而孕,侯爵夫人旋即被其父亲和兄长,以极其恶劣的嘴脸和手段逐出家门。

“她仿佛用自己的手把自己拉出了那命运将她推入的万丈深渊……她认识到不可能说服她的家庭相信她的清白;她明白,要是不愿意毁灭,就必须不顾这个,自行其是。”

侯爵夫人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和发奋图强的独立精神,她坚信自己是清白无辜的,她回到亡夫之家展开了独立自主的新生活:“一块宝石尽可以让人随心所欲地镶嵌起来,但仍不失自己的价值。”

面对社会的冷嘲热讽,侯爵夫人索性以登广告的形式,公开寻找腹中孩子的父亲,以如此奇特的方式反抗这个社会在她身上所打上的耻辱烙印。

这一系列英勇无畏的所作所为,都充分地表现出侯爵夫人独立的人格和高贵的尊严,可说是妇女解放的先声和对自我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高度肯定与赞扬!

《智利地震》讲述了一对门户不当对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

男女主躲过了可怕的自然灾难,却惨死于受神父教唆的恶民们的乱棍之下。

作者借“神性”战胜人性,人祸猛于天灾的魔怔且荒诞悲剧,凸显对教会权威的否定,批判宗教神学愚昧所造成的罪恶。

《圣多明各的婚约》讲述黑人反抗殖民统治的史实,打破种族偏见藩篱的束缚,歌颂不同种族之间的爱情……

斯蒂芬·茨威格说:“克莱斯特处处无家,四海为家;穷其一生都在追逐,都在逃遁,气喘吁吁,心力交瘁,痛苦万状,最终走向了深渊。”

克莱斯特善于设置悬念,使得这些带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让人看得酣畅淋漓之余,深思细悟其深邃的文明与内涵 !

《智利地震:克莱斯特传奇小说选》读后感(三):灭世与初蕊

《智利地震:克莱斯特传奇小说选》是杨武能大家的译本,这是金招牌不必赘言。书中5个故事都极其精彩,文风有种古早的开山立派之感,锋利中带着俏皮。

着重聊下《智利地震》篇。

以往国外文学中不鲜见的是带有强烈“宗教审判”意味的故事情节设计,但《智利地震》中有强烈“宗教被审判”的意味,看书中句子,“她正想投进用手抱着脑袋的女(修道)院长怀中,不料一道山墙砸下来,女院长和所有嬷嬷全部遭到了惨死。”“没走几步,她就碰见人们抬着大主教的尸体迎面而来。尸体刚刚才从大教堂的废墟下拖出,已经血肉模糊了。”

《智利地震》中是讲诉一个贵族少女和她的男家庭教师暗地相恋、未婚先孕的故事,后果自然是少女的行为被宗教和当地世俗司法机构联手裁定死刑,就在行刑途中,他们所在的智利发生了大地震。

玷污彼时信仰和德道的少女和她的情人在地震中得以幸存。但代表上帝、代表信仰、代表谴责和制裁权力的出场的宗教人士全部丧失性命。且是在地震——这种于彼时具有“末日审判”况味的自然灾难中,以一种惨烈、难看的方式被死去。再进一步想,“信仰”在人间的“代表”被毁灭,这是何等程度的毁灭倾向和末世倾向。

这种剧情设计太震撼人,以至于故事还没读完就去查了作者克莱斯特,他是否和西方主流思想、信仰有割裂的部分。

很多书中译作的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品是剧作《洪堡王子》,实则克莱斯特兼为戏剧家和小说家,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克莱斯特出生于普鲁士军人世家,但却极端厌恶彼时普鲁士的军队和官场习气,转而投向写作。在他生前,声名不显、不被市场认可,加之经济问题,34岁的克莱斯特终于在杀死情人后,亦饮弹自尽。

他短暂的一生及更短暂的写作生涯充斥的世俗意义上的不成功,似乎可以轻易的找到原因。比如家庭的没落、生性敏感身体孱弱、哲学学习使人清醒又孤寂、及世态炎凉等等,但这些原因的集合可以解释他创作上的成功——把德国文学史上流行的“事件小说”提高为“性格小说”的境界。

但这些原因似乎不足以解释他作品中明明是相对喜剧的结局,却隐含了毁灭性的气质。

歌德曾表示过对克莱斯特的不感兴趣,说他作品“老是引起恐怖和厌恶,犹如一个本来指望天生丽质的身体,已经患有不治之症”。

或许萨弗兰斯基的解读可以给出答案。这位德国当代思想史作家在《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一书中如此评价,“没有其他任何一位19世纪的作家,像克莱斯特那样兴致盎然地仔细描述杀戮行为......在克莱斯特身上,仇恨犹如爱,是一种专注的狂喜......克莱斯特有杀戮幻象......(但)对空虚的恐惧始终伴随着克莱斯特......然后带着一种不被爱走向毁灭。”

这段描述听起来像个疯子,但他确实是个天才。

他死后,作品开始变得流行、继而开始在文学界享有重要地位。如果说歌德在左,那么黑格尔在右。黑格尔认为克莱斯特本身及作品有种“主观的、浪漫的任意。”他只是受损于这个共同的和不幸的无能的世界。

克莱斯特的故事中确实有这种灭世与初蕊同在的气质。

以书中原句作例,“当人类在尘世上的一切财富都归于毁灭,整个自然界都面临覆灭危险的恐怖时刻,人类的精神本身却像一朵美丽的鲜花,盛开怒放起来。”

还是有希望的,只是克莱斯特34岁的人生戛然而止在湖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