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苏和的白马读后感摘抄

苏和的白马读后感摘抄

《苏和的白马》是一本由(日)大塚勇三 改编 / (日)赤羽末吉 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和的白马》读后感(一):赤羽末吉的画风

最近厌烦了专业书、长篇累牍的书

想看看画面优美的绘本 在每个吃过饭的中午读一读

民间优美的传说总有一份最质朴的情感在里面

看过俩个版本的苏和的白马、马头琴

赤羽末吉的画面最有戏剧感

浓郁的色彩 气势磅礴 大片撞色鲜明地凸显人物的心情

一个字 赞

《苏和的白马》读后感(二):画风和故事一样感人

人和动物的故事一向能打动我。这个故事讲马头琴的来历,是常见的民间故事模式,感人至深。

画面非常棒,全部是跨页,一翻开就有站在大草原上想深吸一口青草气的感觉。人物的细节没有画,但情绪和气氛都表现得很好。赛马那一页,聊聊几笔就画出了众马奔腾的场面。只可惜我们自己的题材却是日本人创作的。

在我收集的绘本里是不太常见的风格,去图书馆还书的路上,谦谦一个劲儿的问,为什么《苏和的白马》要是图书馆的呀。

《苏和的白马》读后感(三):放下吧

继《木匠和鬼六》的鬼故事以后,昨天和丁丁一起看了《苏和的白马》。

粗略翻看一下之后觉得是个悲剧故事,但是真正念出来时才感受到其中的悲伤情绪。我一边念着,一边看他的表情,很安静,很凝重。一遍看完,他有些如释重负般跟我说:“放下吧。”

我问他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它和之前读过的《死了一百万次的猫》不同。猫里没有那么多描写悲伤和愤怒情绪的字眼,也没有让猫很明白地说出自己很痛苦。孩子如果不明白死亡是什么,应该不会有太大情绪波动。但是白马里作者反复说起苏和的痛苦,渲染了白马最终中箭力竭而亡的情节。我不知道他会有什么反应。

丁丁看了我一眼,说道:“再读一遍吧。”

再读一遍?我有点惊讶。我以为他不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情节太沉重,太抓人。

但是我又读了一遍。他说:“嗯,是个不错的故事。”

前几天看了一个公众号更新,父母太过于专注于孩子的某一方面时就会有所期待,有所期待就容易形成执念。小李这句话有大智慧啊,放下吧。

《苏和的白马》读后感(四):一匹马带来的直抵人心的感动

我是当妈后才接触图画书,三十多岁看到图画书《苏和的白马》,书中的故事,我在年幼时就听过,那是一个关于蒙古族乐器马头琴的传说故事。 幼时,我家所在的地方是个多民族聚集地,蒙古族人很多,她们世代口口相传的故事更多,其中就有《苏和的白马》: 草原少年苏和的白马,被王爷看中夺走,为了逃走,马把骑在背上的王爷甩下来。 王爷怒,命随从射弓箭,马死。苏和梦到白马说“你把我的皮、毛、筋骨做件乐器,我就能永远和你在一起……” 苏和做出了这件乐器——马头琴,随身带,演奏时,感觉白马就在身边,乐声也越来越动听、响亮,苏和也变得有精神了。 后来我在《在荒漠中遇见一本图画书》中,再次读到《苏和的白马》,以及因它而起的一个故事。 1981年,日本,有家叫“若草园”的医疗机构,专收残障儿童,老师镰田俊三,把《苏和的白马》讲给孩子们听,大受欢迎。 学生小司写下感想:我也想演奏马头琴,可马头琴要怎么做呢? 后来,若草园和别的学校进行文化祭演,老师镰田俊三带着包括小司在内的14个残障孩子,用皮影戏演绎《苏和的白马》,获得掌声不断。 排练期间,小司说想去蒙古看白马、听马头琴演奏,镰田俊三看到小司眼中的光芒,不假思索就答应了有一天带他去外蒙古实现愿望。 当时,蒙古国属苏联管辖,还不能自由旅行,镰田俊三的财力也不足,约定难以实现。 1993年,小司离世。 2000年7月,镰田俊三带着小司的照片,独自前往蒙古,想要完成小司的愿望。 接机导游的父亲是蒙古国国宝级马头琴演奏家,但他们村子里没有白马,一行人去别的村子寻找,晚上,借宿在一户人家的蒙古包。 欢迎宴席上,老师和年轻的主人穆夫聊了小司的故事,没想到,第二天,穆夫就牵了一匹白马回来。 老师带着小司的照片,骑上白马,唱起当年拍演皮影戏时所做的曲子《快跑白马》。 国宝级马头琴演奏家和儿子一起,特意在草原上举办一场马头琴演奏会,祈祷小司能听到。 他们被小司的故事打动,允诺要去日本,为小司和日本的孩子们举办一场马头琴演奏会。 2002年8月,这场马头琴演奏会在日本广岛举行,五百个座位的文化中心,被受邀前来参加残障儿童及其家长坐满。 所有残障孩子的脸上,都浮现出笑容,跟随音乐一起摆动身体,一起歌唱,小司的父亲也打着拍子,投入的唱着。 此时,距皮影戏演出时间,已过去21年。 《苏和的白马》讲的是,一匹马的灵魂化为马头琴的形体,延续生命。 马头琴琴音带给苏和抚慰,也给蒙古族人民的心带来感动,还跨越国界和时光,演绎出直抵人心的“灵魂故事”。 《苏和的白马》你读过吗?

《苏和的白马》读后感(五):《苏和的白马》:泪目,“马头琴”背后竟有这样一个感人的传说

作为一个五音不全、不谙乐器的我而言,第一次听说“马头琴”始于08年那场火爆异常的好声音鸟巢冠军之赛。

身为“孤儿寡母”的音乐诗人李健老师和选手旦增尼玛,最后突出重围,旦增尼玛更是凭借海子的那首《九月》晋级,实至名归。

旦增尼玛空旷辽远的声音,和着马头琴婉转动人的旋律,催人泪下,无比感动,把整个冲刺赛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就是从那时候起,我的脑海里深深地留下了这个名叫“马头琴”的乐器。

虽然不明所以,但是演奏的旋律特别感人,扣人心弦,对我而言,这已足够。

或许,这就是音乐的伟大之处,能直击人心,无论他是音乐人,还是普通人。

没想到几年后的今天,机缘巧合般,我再次读到了关于“马头琴”的故事,再次让我感动得泪水盈满眼眶。

这个故事收录在一本名叫《苏和的白马》这本童书。

在中国北部,有个叫蒙古的地方,那里的草原一望无际。住在那里的人们靠饲养牛、马、羊等为生。

在蒙古,流行一种乐器,叫马头琴。顾名思义,这种乐器的顶端是一个马头形,故而得名。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特的形状呢?

关于它的来历,曾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蒙古大草原上,有一个贫穷的牧羊少年,名叫苏和。他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苏和从小就特别懂事、能干,每天做完家务活,就赶着羊群去辽阔的草原上放牧。

有一天,天色已暗,放牧回来的苏和手上抱着一匹刚刚出生的小白马。

心地善良的苏和说是在回家途中看到了小白马,既没有主人也没有它的妈妈,担心可怜的小白马被饿狼吃掉,于是把它抱回家来。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在苏和的精心喂养下,小白马长大了,长得结实而健壮,令人赞叹不已。

白马很能干,敢于和大野狼搏斗,保护着羊群的安危。

后来,在一个春天,草原上听说当地的王爷要举行赛马大会,获得第一名的人可以迎娶王爷的女儿为妻。苏和在大家的鼓励下,骑上白马前去参加比赛。

白马果然不负众望,一骑绝尘,苏和最终赢得了冠军。

然而,王爷看到冠军是穷苦的苏和时,当场食言,还以武力相逼,打昏了苏和,夺走了白马。

伤痕累累的苏和在奶奶的悉心照顾下,伤势得以恢复。但是他的心里一直惦记着被抢走的白马。

王爷得到了一匹如此威猛的白马,得意洋洋地宴请宾客,想要炫耀一番。正在兴头上,王爷打算骑上白马展示自己的威风。

没成想,就在王爷跨上马的那一刻,白马突然愤怒地一跃而起,把王爷摔倒在地,它挣脱了缰绳,从混乱的人群中飞奔而去。

王爷怒吼道:“快、快抓住它!抓不到的话,就用箭射死它!”

就这样,白马被随从们的乱箭射中,但依然向前飞奔着。

最后,身负重伤的白马终于回到了它最喜爱的苏和身旁。然而,因为伤势太重,加上旅途跋涉之苦,白马在第二天就死了。

苏和悲痛欲绝,好几个晚上无法入眠。有一天晚上,他终于迷迷糊糊睡着了,在睡梦中他见到了白马。

白马温柔地对苏和说:“不要那么难过,用我的皮、毛和筋骨做一件乐器吧。那样,我就能永远和你在一起,永远陪伴着你了。”

从此以后,苏和真的按照白马说的做出了一把乐器,它就是马头琴。无论走到哪里,苏和都带着它,拉出的琴声特别动听、扣人心弦。

读了这本《苏和的白马》这本绘本,让我瞬间眼泪夺眶而出,感动不已。

古话说得好:世间万物皆有灵性。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都存在一份真挚的感情,彼此心灵相通。

曾经,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买来一头很小的水牛。随着我慢慢长大,我每天放学回来,都会牵着它去吃青草。

我们那里没有草原,也没有成片的大空地,放牛都是牵着它来到田埂上,一垅接着一垅地,人在前面走,牛在后面跟着吃草。

吃几道田埂的草下来,牛便喂饱了。然后心得意满地牵着牛去池塘里泡水,最后赶回牛栏。我自己便心满意足地回家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和水牛都长大了。后来,我去了外地上学,要到寒暑假才能回来。

每次回来经过拴在大树底下的水牛,我和它都深情地四目相对,我知道彼此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也正因为这,我从来不会吃牛肉,哪怕一小口也不会吃,即使是牛筋丸也不会去碰。

读者朋友们,有没有一种动物曾经触动过你的心灵深处吗?欢迎一起分享。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