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谁在敲我的门》的读后感大全

《谁在敲我的门》的读后感大全

《谁在敲我的门》是一本由[美] 劳伦斯·S. 弗里德曼著作,北京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在敲我的门》读后感(一):第一章 闪回:一个作者的诞生

作者论风格的表现:要么处于社会边缘、要么被社会孤立,要么即边缘又孤立的英雄;以及电影结束时拒绝给予观众一个明确的结局。

三种东西塑造了马丁•斯科塞斯:意大利移民文化、伴随他成长的电影、罗马天主教。

Mary Pat Kelly:斯科塞斯和乔伊斯一样,创造出一种“顿悟的瞬间”,在顿悟的刹那间,原本普通的事物突然显示出了它“潜在的重要性”,并且“放射出光芒”。

罪恶感是斯科塞斯天主教青年时代留给他的最沉重的遗产,此后发展出一个信条:性是一件坏事。

越是早期的斯科塞斯作品,越是散发出强烈的、直白的、热烈的宗教精神。想做圣徒的愿望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的作品里。

斯科塞斯电影中的帮派成员实际上就是都市里的牛仔:他们的所作所为跟西部片中的枪手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们拔枪的地点是在纽约市。

斯科塞斯的很多男主角都爆发出无节制的暴力,而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对于道德纯洁的热望在一个如此肮脏的世界收到了挫折。

《谁在敲我的门》读后感(二):上帝的孤独的子民

喜欢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说喜欢是轻了,简直要爱到死的程度。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是我的最爱,出租车司机和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在我看来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两部电影,没有之一。

酷爱电影出租车司机,爱屋及乌,于是看来马丁的所有电影,第一部的短片,穷街陋巷,好家伙,恐怖角,,,于是想找一些关于马丁的书籍,在国图借阅了很多,专题的和片面选录的,感觉这本书是最好的关于马丁电影的解读,尽管她没有涉及世纪之后马丁电影。从前以为书出的晚,可供阅览的资料更多,质量应该会高点,对于这本书却不是这样。真正理解了,方才懂得。心心相映。因为电影出租车司机是我所经历过的,有着真切的体验,如李白诗,读到会心处,厌倦忽而笑。而这电影却让我想哭。电影真的不只是电影,可是我现在却对电影没有太多的兴趣了,尽管我还有600G的经典电影收藏,我知道我现在的任务就是逐渐的把他们一部一部的删除,再次观看会产生与初次二次不同的经验,时间是有限的,人生是短暂的,总得放弃一些什么。我选择放弃电影。这本书是本好书,有关于马丁和电影的各种花絮资料解读分析,我想作者一定和我一样是马丁的脑残粉。

《谁在敲我的门》读后感(三):【转载】描摹候判所中的这一个幽灵 zxh1964/文

在70年代新好莱坞以来的美国导演群当中,马丁•斯科塞斯犹如一个异数。他不追求完美的票房成功,不彻底遁入艺术的象牙塔,不追求世俗和艺术的双重口碑,甚至也不去开创类型片的新革命。他大力推进黑帮片之深刻的内涵、有力的表现,然而这或许只由于他的意大利出身;他的影片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救赎情结,然而这可能只表现了他青年时的宗教背景。国际影坛对他的承认,仿佛都来自他不经意间打造的作品;讽刺的是,美国学院奖对他的认可,远较其他导演来得吝啬——我们看他不断挣扎着企图抱来一尊小金人,那种哀怜与无奈真是令人唏嘘。这是个徘徊于地狱候判所的幽灵,没有哪一圈电影的地狱肯彻底将他接纳。

要为马丁•斯科塞斯写传记,描摹这一个候判所中幽灵的画像,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他自然深刻影响了美国近半个世纪电影史的图景,因此其本人的电影创作史,首先便应该是其影片的艺术分析史。同时,他的作品在在包含着人性的挣扎和欲望的激突,折射出意大利出身与宗教背景在他内心中的冲突格杀;因此为他书写创作传记,便不能不植根于他的思想传记与生活传记。由此观之,这本《谁在敲我的门——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劳伦斯•S. 弗里德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仅仅差强人意。

本书原名叫做《The Cinema of Martin Scorsese》,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本对斯科塞斯创作生涯全面回顾和品评的著作。英文原著出版于1997年,仅仅来得及对《赌城风云》进行不甚靠谱的分析;而那部争议很大的《活佛传》(书中匪夷所思地译成“在场”),只够时间拿出寥寥几行咒骂两句。而众所周知,如果说70到80年代是斯科塞斯佳作不断的时期,那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则是他奋力挣扎力求得到认可的时期。不把90年代以来他的创作历程包括在内,特别是不描摹出他近十年力争得到认可的挣扎苦路,便会像描写耶稣基督的一生却不曾提及各各他的受难一样不够完整。西方研究斯科塞斯的著作为数不少,而上海人民出版社偏偏选择一本十几年前的书引进,不能不有其偏颇之处。另一方面,本书对斯科塞斯影片的解读,更多地选取的是心理、宗教之类的视角,把影片分析著作变成了影片所折射的斯科塞斯思想史与心理史。对于企图把握斯科塞斯艺术特质的读者,这算得上另外一个较大的缺失。

然而若是作为斯科塞斯的思想传记读,本书的见解却不乏创见,值得推荐。作者的分析方法颇有点精神分析的味道,他把斯科塞斯一生创作的根本理路径直归结到他的青年经历:

有三样东西塑造了青年马丁•斯科塞斯:意大利移民文化、伴随他成长的电影,亦即罗马天主教。……尽管从天主教会的角度看,斯科塞斯是一个离经叛道者,但事实上,他却无法将信仰从血液里涤清,更无法把它屏蔽在作品之外……(8页)

这几种精神源泉,特别是天主教信仰在心中的矛盾和绞杀,确实构成斯科塞斯众多作品里的最主要旋律。在揭示斯科塞斯作品的思想来源方面,作者的分析往往鞭辟入里,发人之所未见。例如斯科塞斯的著名影片《出租车司机》,作者援引编剧施拉德的话,把该片比之萨特的名作《恶心》,并根据斯科塞斯本人的解读,认为其灵感同样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而他甚至更进一步,指出本片与西部片《搜索者》的精神同构。

《出租车司机》借用了《搜索者》的叙事,保留并丰富了它的种族主义意味……将原本的种族主义进行了极大的浓缩和强化,并且对种族主义进行了集中和严厉的批判——如同它对美国的暴力进行了严厉批判一样。(115-6页)

至于斯科塞斯的另一部名片《愤怒的公牛》,作者则尖锐地指出片中“拳击和性这两股力量”的“交汇”(173页):

表面上看,拉莫塔是一个男子气十足的人,内心深处,他其实有施虐—受虐双重倾向。……拳击与性有着同样的色情意味。这不仅明显地体现在拳击比赛场景的设计上,而且体现在斯科塞斯刻意将拳击比赛与夫妻生活并置的用心里。(171—4页)

更重要的,是作者结合斯科塞斯的宗教背景,把“赎罪”这一宗教情结作为解读他全部影片的终极之匙:

“罪恶,一份罪恶,就像许多大蒜。”负罪感,是斯科塞斯的天主教青年时代留给他的最沉重的遗产。(9页)……甚至可以说,斯科塞斯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论述同一个主题:如何在一个不道德的世界里,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斯科塞斯的很多男主角都爆发出无节制的暴力,而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对于道德纯洁的热望在一个如此肮脏的世界里受到了挫折。(11页)

自然,这里要提到的一个重要实例,便是斯科塞斯引来无数争议的名作《基督最后的诱惑》:

他(耶稣)必须体验负罪感,体验被诱惑的感觉、痛苦的感觉和纵欲的感觉。他必须体验所有这一切,甚至包括羞耻。(斯科塞斯语,235页)

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分析角度,用以把握斯科塞斯作品的内涵亦往往切中肯綮。作者用这样的视角,来分析《穷街陋巷》、《恐怖角》等不具有宗教之外在形态的影片,依然无往不胜,得心应手。然而无论如何,其实斯科塞斯的宗教情结和伦理情结还要复杂得多,因此任何单一的分析角度还是不免捉襟见肘。同时,影片思想内涵的解读若不伴随着艺术层面的分析,也难免失之偏颇。要之本书作者既然缺乏但丁那样的生花妙笔,我们自然不能期盼他对这个候判所中的幽灵做出更加全面的描摹;不过,从宗教与心理内涵分析复杂的影片——这总归算是一个新的视角,事实上也算是值得尝试的有益解读方式。结合以其他解读方法,应该能使我们对于这位20世纪后半期的电影巨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认。

《谁在敲我的门——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美] 劳伦斯•S. 弗里德曼 著,王芫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