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锦集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锦集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本由[英] 简·奥斯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46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一):奥斯丁的道德张力

2022-13《曼斯菲尔德庄园》 简·奥斯丁给我的启发是:只有将别人的安全与舒适当做自我行动的动力时,一个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是不完整的。诺里斯姨妈的可笑与令人生厌就在于此。 有朋友说我这样读小说实在可惜。因为无论是“马头棋步”还是“特殊笑靥”,都是奥斯丁天生而独特的艺术风格,读者应该欣赏这些独特风格而非参悟什么普世道理(参考纳博科夫的议论)。但遗憾的是我兴趣一直在后者。 言归正传,真正迷人的是玛丽·克劳福德小姐而非主角范妮。克劳福德小姐为人坦荡、乐观开朗、大方得体。她快言快语,在外人面前指责她姐夫对姐姐不好:“对你们实说了吧,亨利和我今晚在一定意义上是被逼出来的,因为一只鹅做嫩了,不合他的意,他就气个没完。我那可怜的姐姐不得不待在家里受气。”虽然主角范妮和作者奥斯丁看来这样的话缺乏审慎,但作为读者的我却因此喜爱克劳福德小姐。 在范妮受到家人欺凌的时候,克劳福德小姐说了句“这地方太热了,我受不了”,就离开位置到范妮身边宽慰她、替她解围。克劳福德小姐对别人安适的在乎和实际行动,让这个人物形象栩栩生辉,和诺里斯姨妈对比看着尤为明显。 克劳福德小姐一直对范妮表哥埃德蒙有意,但却因为埃德蒙立志当牧师而左右摇摆,因为当牧师收入不高:“如果能向上却不向上,我就是瞧不起。本来可以出人头地,却又甘愿默默无闻,我是一概瞧不起。”到了故事最后两家出现一系列丑闻,克劳福德小姐说这几位亲人做事“傻”。埃德蒙说:“她只是把那看做一件傻事,而且只是因为败露了,才称之为傻事。”埃德蒙指责克劳福德小姐“缺乏应有的谨慎”。在我看来,这正是克劳福德小姐形象的迷人之处,让我不禁联想到安娜·卡列尼娜。道德固然使人神圣,欲望却使人彰显活力。两者在具体实践具体场景中细腻的张力耐人寻味、使人着迷。这就是我喜爱简·奥斯丁作品的原因。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二):简•奥斯汀的成熟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道德。是道德水平决定了人物结局是否圆满,是道德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一段关系的最终走向。女主角范妮的暗恋一直拖延到最后几页才柳暗花明,似乎就为了证明只要两人先行完成了道德的匹配,后期一旦感情产生,良好的结果就会水到渠成。

这个主题有点像我们现在讲的“恋爱结婚要三观一致”,而作家的才华正是能把模糊抽象的观念变得清晰具体,再将观念性的东西转化成令人信服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

奥斯汀用三个家庭,八个年轻人来呈现不同的道德水平如何将他们导向了不同的命运。道德水平的不同则来自天性、家庭环境、教育、成长经历和成年后的际遇的不同配比组合。

因此《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设定比奥斯汀的其他作品都庞大复杂,笔力不得不在多个人物间分散,许多情节被用来塑造人物,而不是推动故事快速前进,所以阅读体验也不像其他作品那样畅快,是有些绵长磨人的。第一遍读到三分之一还不知道谁是真正的主角。

这本书更适合重读,能从对结局的急不可耐中解脱,从本书真正的精华——对家庭、婚姻和人性更犀利、精准、广泛的洞察里获得乐趣。这部分趣味的增强,可能是年龄带来的。奥斯汀写这本书时是36岁,《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的初稿则写于20出头。

虽然奥斯汀一生写的6部作品里有许多雷同情节反复出现,但似乎是她有意选择保持一部分的稳定,好空出手来往深刻处挖掘,靠思维的乐趣而不是奇特故事的新鲜感来吸引人。本书最有力的例证就是男二号的突破。

在《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里,男二号都是女主角成长路上增进智慧所必须经历的磨难关卡。他们都英俊迷人,出场便热烈追求女主角,却在突然某天与其他人私奔。女主角因经历最初的心动到被辜负,学会了去伪存真,识别真爱。男二则被简单归为虚伪的渣男NPC,完成启蒙任务后就匆忙下线了。

但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虽然男二号仍然躲不掉作家为他设定的私奔结局,但也被给予了更值得被同情的理由。

在私奔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作家让男二号真正爱上了女主角。他欣赏女主角完备的道德和智识,知道对方需要一个有着高尚灵魂和良好品行的伴侣,于是他不断调整改善自己以达到这个标准,并在屡遭拒绝时依旧坚持用诚挚和真心体面地追求对方的回应。

就在我们以为女主角心门即将被叩开的时候,他被另一位女性欲擒故纵的心理战术袭击了。有类人的本能里对得到每个人的爱慕有着不切实际的渴望,会因为被忽略和冷落而不受控地应激。男二号正是在这样的诱惑下,一时忘了真爱,顺从本我,走向私奔。奥斯汀还特意写上一笔,他在私奔后迅速清醒,追悔莫及。

这追加的一笔完成了一个工具人的升级,写出人被本能的欲望和崇高的爱两股力量拉扯,从本我向超我跃升时的一次失败。只要我们都曾立下过雄心壮志,又在追求梦想的半路曾为眼前的诱惑软弱松懈,就能理解同情这个角色。

这一版本的附录年表里有个有趣的事实,修正了一个旧有印象。《曼斯菲尔德庄园》出版后,奥斯汀参观了当时英国最高权力者摄政王的府邸,还应邀把正在写的小说,也就是《爱玛》,赠送给他。因此,虽然简·奥斯汀直至去世后才在作品上署以本名,但她并非曹雪芹那般生前无人知晓。从出版第一本作品起,所有的名声赞誉都悉数正确地归给了署名为“一位女士”的作者,并在现实中的上层圈子里,这位女士兑现了自己的名望。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三):我所理解的简·奥斯丁

开头说明,一两本书不足以读懂任何一位作家,以下的观点仅为我个人的感悟与理解。

在18世纪末期的欧洲,女性书写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从我们熟悉的莎士比亚到歌德、雨果等等作家,都是男性在进行创作。据说当时为了写作,简·奥斯丁是偷偷躲起来,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写下了这些文字。而后《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理智与情感》等等作品畅销,世人才知道这位女作家。很显然,这本《曼斯菲尔德庄园》的风格完全不同于《傲慢与偏见》,即使前者的创作时间才晚于后者一年。无论是从心理描写、人物叙事等等形式上,还是从批判力度、讽刺社会等等思想内容上,《曼斯菲尔德庄园》无疑是有了巨大的转变。

1、说教色彩偏向浓厚

以前看书很喜欢看简简单单的故事系列,类似宗教一般的布道说教读来只觉得生涩难懂。后来当阅读面扩大之后,发现一本书中的作者倾向总会零零散散地分布于其间的。这本书仍然是在描写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不同的是,对于书中社会现象的批判有所加强。

书的开篇,普通的沃德小姐赢得了托马斯爵士的倾心,而后一跃成为尊贵的伯特伦夫人。这个地方已经为后文埋下伏笔,这对夫妻在财富上、地位上的差距断然是存在悲剧因子的。托马斯夫妇居住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他们共育有四个子女:两个女儿玛利亚和朱丽亚,两个儿子汤姆和埃德蒙。伯特伦夫人有一个妹妹,将自己的女儿范妮交与曼斯菲尔德庄园抚养。故事从这里展开,托马斯爵士终日严肃,自私狭隘,而伯特伦夫人则疏于管教几个孩子,放任孩子们自由生长。范妮初来姨父家之时,她生性腼腆,不善言辞,只有表哥埃德蒙还愿意待见她。这时的感情,还只能归于亲情。直到后来玛丽小姐的出现,埃德蒙的动心又灰心,才终于确认了与表妹范妮的心意。

对于女主人公,简·奥斯丁花了大量笔墨,她是一个坚守自我立场,会独立思考的女性形象。在表哥对玛丽小姐产生情愫之时,她有过嫉妒有过生气,因为她知道表哥被蒙蔽了双眼。当风流贵公子苦苦追求范妮之时,她敢于拒绝,即使对方帮助哥哥升职进爵。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她们都具有自己的感情观,不会轻易为金钱和地位所打动,这也是她们可以获得真爱的原因之一。故事的最后,托马斯爵士家的两个女儿与贵公子私奔,大儿子汤姆病入膏肓,范妮与表哥埃德蒙同心同德,结为夫妻。作为读者,我们可以看出简·奥斯丁对于托马斯爵士和伯特伦夫妇的责难,对于书中浪荡公子哥和贵族小姐的批评。《傲慢与偏见》中则更多的是欢快轻松的叙事,全文更为活泼浪漫。

2、人物更加成熟立体

当我看到书中的亨利苦苦追求范妮之时,他许下的山盟海誓,就连范妮自己都已经在原谅他、相信他的边缘,可惜的是他还是无法做到浪子回头,而与大小姐玛利亚私奔。现代偶像剧里,男主人公为了女主角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情节在200多年前就被简·奥斯丁否定了。或许谈不上人性如此,但是亨利从小的习性和接受的教育就让她于范妮有着天壤之别。他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骨子里的高人一等,逢场作戏的能力等等于范妮而言,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书中有一个细节是,当范妮回到家中之后,亨利来家中探望她之时,对她的家人极尽体贴,会让人真的以为他已经换了一副模样。这个人物是一个次要人物,但是仍然有他极深的社会意义与当代价值。

书中对于诺里斯太太的描写更为讽刺。她是伯特伦夫人的姐姐,与大家共同住在曼斯菲尔德庄园。在妹妹请求抚养范妮之时,她无比支持,然而范妮被她用各种理由安排在了伯特伦夫人家。她整日无所事事,只会盘算如何帮助自己的妹夫托马斯爵士节约费用。除此之外,她攀高虚荣,热衷于给两个大小姐说媒,并且将这一切功劳归功于自己。最后大小姐与人私奔之后,她痛苦万分,全然不知晓自己也是鬼魁祸首之一,决意剩下的半生陪伴大小姐。书中写到,在她走后,托马斯爵士大为畅快。伯特伦夫人嫁入爵士家庭,依旧懒散无知;而诺里斯太太与她一样,身份上的最贵无法掩盖品格上的缺陷。有如托马斯爵士的两个女儿,诺里斯太太与伯特伦太太依旧是可怜之人。

这本书中的心理描写不计其数,尤其是范妮的性格刻画。我并不认为她的嫉妒是不对的,当表哥为玛丽小姐神魂颠倒,她想到自己对表哥的情意自然会生气。但是她还是与玛丽小姐成为了好友,互通往来。只不过玛丽小姐与她的哥哥亨利一样,天性难改,最后让埃德蒙失去了决心。范妮极易脸红,她时常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何意,甚至被误会成忘恩负义之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范妮,她不完美,她胆小出身卑微,凭借着自己的一片真心与不离不弃,打动了埃德蒙,打动了托马斯爵士,打动了每一位读者。范妮不同于简·爱,没有跌宕起伏的一生,没有感天动地的决绝,有的是点点滴滴、日日夜夜。

我的读书笔记只能展示本书的一个边角,想要了解这位200多年前的作家,还需要更多的深入思考。正如《傲慢与偏见》中所言,不要从他人的口中了解一个人,更不要就此来评判那人的好坏。那么用在此处便是,不要仅从我的个人理解中来判断一本书,更多的精彩在你读完之后便可知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