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丽与毁灭读后感精选

美丽与毁灭读后感精选

《美丽与毁灭》是一本由(美) 菲茨杰拉德 / F. S. Fitzgerald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与毁灭》读后感(一):想看原著

因为喜欢村上春树,才关注他喜欢的菲茨杰拉德的书;因为看过电影《本杰明的奇幻旅程》,才发现原来就是根据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改编;因为在看Gossip Girl,才知道原来Serena不是只会玩,也会看书,就是这本啦!带上这些心情看了这本书,总觉得读起来很不顺畅....难道是翻译的问题吗

《美丽与毁灭》读后感(二):个人认为最为杰出的书籍之一,《三重门》应该比不上

菲茨杰拉德似乎是村上春树最为佩服的作家

村上春树曾说过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每句话都说得十分出色,由此菲茨杰拉德的功力可想而知。

《挪威的森林》和《美丽与毁灭》都是我喜欢的小说,但菲茨杰拉德犹胜一筹。

《美丽与毁灭》里面也几乎是句句珠玑,充满了讽刺、想象和哲理。有些环境描写更是文笔的上乘。

这本书描写了安东尼和葛罗丽亚爱情的开始以及变质,最后主人公不得不依靠等待祖父死后的遗产归属权而浑浑噩噩过日子。

最后等来的却是自己的精神病的降临,这就是美丽与毁灭

由于刻画讽刺非常出色,难免也会拿《三重门》作为比较。

个人认为《三重门》有些刻意和勉强,而这本书讽刺地确实尤为的不露痕迹,合情合理,个人认为更胜一筹

或许《美丽与毁灭》厉害的是探讨了哲学和人生

而书的译者吴文娟认为菲茨杰拉德以自我为中心,是某种世故的装腔作势,流于浅薄,缺乏深刻,无法对书中人的生命困境提供解套的可能,不能抓到议论的中心,强做议论的能人,在文字上做工,写出纠缠而语义复杂的长句,甚至影响了翻译。

我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美丽与毁灭》读后感(三):人生悲哀至此

相比于菲茨杰拉德的另一个长篇《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想这本书更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它像一面镜子,兀自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自己、端详自己。

人究竟要怎样活着才算不失败?

安东尼在小说里像个可怜虫。在祖父眼里他是一个无所事事、只知道喝酒享乐的无用的家伙,死后他的巨额遗产一分也没有留给他唯一的孙子安东尼。在葛罗丽亚眼里他是个懦弱、堕落的酒鬼。事实上他也是如此,在得知祖父遗产没有留给他的那一刻起,他从前抱有的美好幻想就化为泡沫了,他变得消沉,整天只知道喝酒,并结交一些他从前所不齿的朋友。他身上的好教养,以及所谓高贵气质,在他贫穷且只知道喝酒的岁月里完全消失殆尽了。最让人痛心的是,当多蒂——他在军营因为无聊而钓到的情人,辗转找到他时,他竟然那样对她,视她如草芥,唯恐避之不及,竟然要挟说让杀了她并且他也试图这么做了,只为了赶走她。可怜的多蒂!爱情的傻瓜!

他的两个好友,迪克和莫瑞,一个成为了一个为了赚钱而写作的商业作家,另一个则成为了精明的商人。安东尼打心眼里鄙视他的这两个朋友所走的路,他想象得人生,是一种纯粹理想式的人生,不需要为生存奔波劳累,仅仅需要一个又一个的魔法和幻梦。

人究竟要怎样活着才不算失败,菲茨杰拉德并没有给我们答案,他只是在不断否认一种又一种人生,告诉我们不要去走那些路,那些路终将通往毁灭,却没有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路途。

《美丽与毁灭》读后感(四):《美丽与毁灭》:重新上路

那么其实很多时候对于菲茨杰拉德这种家伙,还是应当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的。毕竟那样高贵美丽、那样虚幻的光景只适合欣赏,像泡沫,像彩虹,即使毁灭也只是道风景而已。

我们都有真实的日子。

《美丽与毁灭》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如同题目一样直白的讲述了一个从云巅到地面的故事:充满幻想的贵公子与梦幻的女孩相遇,——安东尼•帕奇和葛罗丽亚——讲究而拘谨遇上轻挑又浪漫,像是红茶加巧克力的组合;他们追求奢侈华丽的上流生活,依凭上一辈的财富不事生产,终日纸醉金迷以致道德、经济、健康不断扭曲、沦落。

很多人会喜欢将这部作品作为“半自传”作品来看待,并将寻找菲茨杰拉德生平与小说之间的暗合作为乐趣,其实对于旁观者而言,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都只是劳作茶余的一剂调味,因此是怎样的来源,其实也无关紧要了。

菲茨杰拉德的魅力在于对故事叙述的灵动驾驭。作为血液中流淌着爵士乐的叙述者,不羁的狂想是他的标签,而这种充满张力的表现方式又是建立在对文字,对情节扎实的掌控上,而不同于那些将精力倾注于“不靠谱的试验”的作者们所做的那些不适合阅读的试验品。从这个角度上看,菲茨杰拉德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天才”。

只是我们的天才,似乎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没有像他所寄托的主人公那样,得以重新上路。

多少会有一些冒犯的意思,尽管说文字大多传递思想,这思想,传统上说是要通过时代特征去理解分析的,但毕竟文字的职责并不是反映时代——这不是全部(钱钟书先生应该说过意思大致相似的话),它体现的应该是思想,更确切的说是人性。因此才会有许多文字成为经典,长盛不衰,因为它可以切中要害,找得到共鸣点。我们的时代很光明,但那些“纸醉金迷”的困惑应该是隶属于自身的成长历程中的必修课,总有那么些时光,我们找不到方向,而渴望着闭上眼睛迎接未来,扭曲而甘于沦落,只愿拥抱年少时心目中的美丽。若太过火,则会堕入毁灭。

我还是迷恋葛罗丽亚,或许是留恋,或许是怀念。

只是过分美丽的女子,注定不会安心被守护,因为她们经不起幻想的诱惑。但对于菲茨杰拉德,演绎幻想是他的责任,而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也无疑是旁观者最期待的结局。

再见了,幻梦的碎片。

记得梦醒后,你还要继续征服你的方向。该忘了对不对?安顿好记忆,安顿好心情,然后——

重新上路。

《美丽与毁灭》读后感(五):从美丽到毁灭,里面住着一个腐朽的灵魂

我们在大多数时间都是睡着的,尽管肉体在运动着,但灵魂是睡眠的,我们看不见自己以外的世界,舒适满足地或者惊慌却无措地生活在自己的梦中;有时候,我们会突然醒来,或者是被外界巨大的喧嚣吵醒,或者是被自己的梦靥压迫地无法喘息,又或者是无意之中却又漫无目的地睁开眼睛,无论是何种,起初或许会惊讶于新鲜的一切,但结果都一样,在厌倦中重新睡眠。当然可能,有些人甚至会认为,这短暂的苏醒,只是一个偶然的噩梦……将这黑白颠倒的,将这真假变换的,将这美丽摧毁的,其实就是住在我们躯壳里面,一个正在窃笑的灵魂。他浑身散发出灰黑绝望的光,糜烂腥臭的气味,但我们却对他欲罢不能,甘心俯首称臣。

或许菲茨杰拉德想要表达的,比我所理解和关注的更高更大。他或许是要,正如介绍里面所说,美国腐烂的一代,如何在奢靡之中丧失掉自己的灵魂和前程。但是这些我并不关心。从书的开始描述安东尼无可挑剔的公寓之时开始,阴霾就开始笼罩弥漫。贯彻全书,我一直沉浸在自己制造给自己的疼痛和绝望之中。其实,将安东尼从美丽推向毁灭,从拥有一切到一无所有,从爱与美到憎与丑,并不是那外在的奢靡,那骄奢的生活,那夜夜笙歌的派对,而是那颗欲罢不能的糜烂的灵魂。他将他与葛罗利亚那美得炫目的爱情水晶球一寸一寸地腐蚀。在婚姻殿堂之后,安东尼和葛罗利亚之间存在的爱和恨,在奢靡的六年中得到了升华、激化、爆发,然而却在最后一年化为漠然。一直靠着梦而维持的关系,却因为梦的最终实现而粉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致的讽刺。就好像我们一直为了追求快乐而生活,到最后却发现,这个寻觅的结果,却正是我们痛苦并且噩梦缠绕的根源。

由于书的本身蕴含了很多来自不同角色的哲学论,哲学观,这些很大部分都是我看不懂的,因此我认为自己对于作品主要的主旨是不理解的。但是,每次翻开书,字里行间我都能听见一个声音在窃笑,甚至能在眼前出现这个声音的形象,我知道那是藏在我心里面的魔鬼的灵魂,他扰乱了我的思绪,驱逐了我的睡眠,剥夺了我的意志和积极的精神,但是我抗拒不了他的到来,甚至,面对他,只能摆出欢迎的卑躬屈膝。憎恨安东尼的同时,我也在憎恨自己;看着他身上一片片光华的剥落,最后剩下丑陋的抽搐的被榨干的佝偻,我却不禁对他同情悲悯,也是对我自己。一切现实的美好安乐,一切眼前的华丽喧闹,都掩不住背后的荒凉,背后的颓靡,背后的一无所有。没有眼泪,几时由衷地痛,由衷地恨,却也由衷地不知所措,只有茫然盘踞在我的脑海。当然,我不是安东尼,我没有奢靡的起点让我如此地堕落,但是我却发现,一直潜藏在我内心,对于居住在同一躯壳里面那个糜烂灵魂的恐惧,在无限地扩大。以前的逃避,以前的视而不见,都在一瞬间变成虚无,脆弱在此时暴露无遗,只能颤抖,颤抖,颤抖……

这本来就不是一部专门用于激励年轻人发奋的作品,但是我真切地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丑恶面。不过,这又能如何呢?其实,他一直都在我脑海里,只是我一直以来都不愿意面对而已。因此,我也不知道之后自己是否能做点什么,在看完这本书以后。尽管在二零一二年钟声响起之前,我就有为自己无数个明天有了一点点期待和计划。无论如何,在此之后,改变,看来是义不容辞了。逃不掉了,就只能硬着头皮面对他。就算最终落败了,至少能让我能找到起点重新启程。失败其实也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远远胜于一直航行在迷雾之中,无尽的漂泊,无尽的蹉跎。

不可否认,菲茨杰拉德的描写很美好。相当部分阐述哲学观的段落也很迷人,尽管看不太懂。如果他的结局是美好的,或许能发展成一部堕落美学的作品。但是,明显,他现在只能是现实小说。我们都是在现实中的梦游者,醒着睡去其实也一样,改变不鸟实质核心。如果能有所改变就是好事,因为证明我们还是鲜活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