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毁灭之城:地球碎块经典读后感有感

毁灭之城:地球碎块经典读后感有感

《毁灭之城:地球碎块》是一本由刘慈欣 / 燕然 / 贾茜 / 夏笳 / 何阳 / 骆灵左 / 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毁灭之城:地球碎块》读后感(一):一曲自由与和平的颂歌

骑桶人:八零后,中国奇幻短篇小说作家领军人物,其作品连续六年被收录至《中国最佳奇幻文学选》,并被多次收录至各种文集。

有时右逝:八零后,曾出版有《如果宅》系列青春回忆小说,其中《如果宅》累计销量十余万册。

迟卉:八零后,科幻世界编辑,杂志灵域YD560.com撰稿人。在国内外多家杂志上发表作品,在中国科幻迷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夏笳:北大美女博士,创作科幻近十年,在科幻圈中也是实力与美貌并重的唯一女作家。

除此以外,另有国内科幻奇幻的新生代佼佼者十余位。

《毁灭之城:地球碎块》读后感(二):捡起城市的碎片

这本书销量一般,可以说是很差吧。即使有刘慈欣,也不能把销量拉上去。

毁灭之城,顾名思义,就是写城市被毁灭的小说集。为什么不能是农村被毁灭?农村也可以,但相对于城市,一座座地标被消灭总比一块块稻田被消灭好看得多吧。科幻强调的是未来,农村的成熟体是城市,这个大家也都知道了,所以农村的未来也就没什么好写,不就是写城市啰。所以科幻小说只能写城市的科幻。

序言里说到,这一批作家的这一些文章,构筑起中国科幻小说的城市类型,看起来就有点激动啦。中国的科幻小说终于向着类型化、成熟化发展,已经起步腾飞了,很快就能赶上欧美的科幻去。但说这话可能还言之尚早。

本册里九篇小说,都是中短篇,可以称为城市化科幻小说的也就只有刘慈欣和何阳,那就先说说这两位的文章。

刘慈欣的作品是太原之恋,最早是叫做太原之咒,实际上也讲的是咒。一个与情人分手后的女孩子,写了一个程序,一开始杀伤力不是很大,只是类似玩笑。后来经过多个人的加工改造,成为一个超级病毒程序,轻易把一个城市给摧毁。程序有那么大的力量吗?现在是没有的,但将来会有。当所有的电器都程序化以后,一个程序就可以控制一台汽车去杀人,甚至一个煤气炉去杀人。

何阳的作品是襄樊的精灵,也就是讲襄樊的啦,襄樊大家有点生,拆开后变成襄阳和樊城大家的文学回忆也就回来了。襄樊是一个不屈于做现代小城市的古代大城市,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所以襄樊的灵魂就耐不住了,跑出来祸害人间。幸好还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就是玩了几个人而已,就被男主给骂回去了。做小城市有什么不好,做大城市又污染又吵闹,大有大的好,小也有小的好,全国的小城市如果都变成大城市那才是灾难。

这两篇都是批判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负面作用,提醒世人不要太冒进,不然害人终害己。

剩下的七篇再一篇篇地讲吧。

燕然的蓟门秋,概括起来很简单,The Man From Earth这个电影看过没有,这个小说就是中国古代简短版的MFE。什么,MFE不知道,只知道星星的男人,不知道地球的男人?那好吧,MFE就不介绍了,只说这个小说吧。就是说有个人,不明原因的变成不死之身,不仅仅不死,还不老,就这么活了几百年。这几百年经历了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的朝代更替,见惯了世态炎凉,也悟出不少道理。其实里面的道理大家也都知道的,例如袁崇焕,都知道是被冤死,但用一个现场人物回忆录的口吻来写,就可以大大增加写实性和视觉感。燕然是唯一没有出现在封面上的作者名字,其余八个都有。

贾茜的桂花茶,讲一个作者小时候住的地方有一株桂花树,后来成精了,找到了作者,发生一段孽缘。

夏笳的倾城一笑,不明不白的故事,不明不白的人物,纯耍贫,纯刷屏,我是没看懂。

书封上作者栏是这么写的,刘慈欣 骆灵左 等著,可见骆灵左是和刘慈欣齐名的作家,或者是九个作家中仅次于刘慈欣的作家。他的文章其实有三篇,不过都是写成都的。

第一篇章灵寺僧讲男主偶遇一个不存在于地图的寺庙,就像9又3/4月台一样,平时进不去的,但是有人带就能去。寺庙的和尚告诉男主会有大灾,请男主帮忙解救。后来发现是地铁工程带来的灾祸,也是批判城市化进程的。

第二篇暴雨即将来临没说什么,其实是因为我没看懂啦。

第三篇老人楼讲一个老楼,里面住了很多老人,男主搬去后发生了很多怪事,有几个搬进去的年轻人都失踪了,是老人们搞的鬼。

文舟的念奴娇,算是比较不错的中篇。除了篇幅上优胜于其余各篇,布局、刻画都是名家风范。只是有一点,这个发生在民国的故事,怎么怎么看都是武侠小说,放到科幻小说集里这就有点风马牛了。

假如有人反驳,谁说这个就是科幻小说集了,武侠小说也可以发啊,只要是和城市有关就行。我不多解释,请自行翻到版权页。

骑桶人的我的外公是雷神,这里的雷神不是那个孔武有力的THOR大家伙,而是尖鼻猴腮鹰翅的雷震子版。故事是魔幻主义,外公因为被捉,男主知道外公是雷公,但怎么就不逃呢。后来还是请了别的雷公帮忙,把外公救了出来。这个小说主要是批判和等新中国前期改革道路。

迟卉的地球碎块,是点题之作,但却也不怎么沾边。地球被外星人拆分了,分成十七部分,每部分里的人怎么生活工作呢——基本照常生活工作。这下好了,哪里都不用去,就在自己所在的那一片区里呆到老吧。但人们都不变老了,也没人死亡,当然也没人出生。外星人在拿地球人做实验,地球人也没感觉什么。即使后来各区可以连通了,人们还是不会去异地探望一下亲人朋友。作者由此批判现今网络发达、高度联系的社会,人们情感缺乏交际淡漠,每个人就只存在于自己的那个碎块里。

后面说的这七篇要不和城市无关,要不和毁灭无关,套到城市毁灭这个主题里是过于牵强的。如果你不在意什么主题,就当普通小说看看。

这些小说都曾经发表在各种科幻奇幻杂志上,有的人全部都看过了。不过我都没看过这些杂志。如果这些小说已经是代表了这些杂志的最高水平,那这些杂志也就没有买来看的必要了。

《毁灭之城:地球碎块》读后感(三):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前不久,我在局里的培训上见过韩松老师一面。如果不是知道他的身份,把他放在人群里让你使劲儿筛选,最后哪怕就剩下了个一两个,你也很难以他身上的什么特点把他先拎出来。

见到他,也不是因为什么关于科幻作品的书友会,而是关于中国梦的“宣传”培训。就像梁文道说的,宣传这个词儿在老外那很难翻译。因为很容易就被理解成德国纳粹时代的那种洗脑式的梳理。当然,也很难说我们现在的就不是。

我看过大刘,刘慈欣的照片,他穿着一件格子衫带着理工科特有的眼镜。也看过《人物》杂志对从科幻粉丝成长到科幻作家的偶像女子小姬的报道,一席白裙一头长发向镜头微笑,在里面她对大刘的崇敬溢于言表,当大刘给她写了一则“童话”后,粉丝们对小姬的羡慕嫉妒开始溢于言表。

自从看了《三体》以后,我继续对中国科幻保持距离。其一是,以前没养成看《科幻世界》的好习惯,对那些我以为的银河、战争、外星人都敬而远之。看看欧美的《异形》、《独立日》甚至《终结者》,就属于我的科幻世界了。另一方面是,刘慈欣写的实在太好,就像武侠世界里的金庸,我很难找到或者遇到一个像大刘一样的作者,锵锵百万字的《地球往事》轰地一下撞到我面前。所以与其看差的,还不如不看。

我不能评价好的科幻小说应该如何如何,只能说一说我喜欢的是什么类型和样子的。

动辄开篇就是一千年后,世界上全是飞来飞去的外星人,实在不是我的菜。就像我实在爱不上《星际迷航》、《星球大战》一样,过了那个懵懂建立世界观的年龄,那些东西就怎么也插不进去大脑了。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现在看一部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尽管以当今的制作水平和审美标准来说,一定是落伍至极,但就是可以完完全全地沉浸进去。可同样放一部那个年代的,但是是小时候没有看过的动画片,或许是小时候遗漏了没看,现在却怎么也提不起那份爱了。

所以,看的不是动画,是回忆。

说回我喜欢的科幻。一定要从身边开始,再先进也不要整出一个科技爆炸后的飞跃。最起码让我有点脚踏实地的感觉。可以一步步带我走进深渊,可是别一下就把我扔进黑洞里。

这两天看了新星出版社出的《地球碎块:毁灭之城》,是一本短篇科幻小说集。基本把里面的故事都看了,除了大刘的《太原之咒》(出版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给改成了《太原之恋》)带着憧憬膜拜外,其他人对我来说一概不熟。正好可以同一起跑线地选择我的口味。

燕然的《蓟门秋》带给我的隐震比那些毁灭世界和宇宙的文字更多。故事讲的是,作者(我)是一位编辑与在网络上长期联络的一个作者的一次面谈。编辑发现作者的文字淡然却又力量,缓慢不急躁,他笔下的小说精细到如同亲身经历。面谈后发现这是一个类似《夜访吸血鬼》式的题材。也许会有人说,嘁!什么啊,不老不死的吗又是,没劲。好吧,它可能吸引我的压根不是标新立异的新立场和素材。而是我最中意的那种亲切感,细致到能看到生命纹理的质感。

不知道是燕然本来就是这个文字风格,还是根据题材有意为之。总之我在飞奔的六号线上,看这部小说依旧觉得时间缓慢,就在掌心一捏便得。

我敢肯定,科幻作家眼里的世界,甚至他们生活的世界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一定有很强的宿命论,甚至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论者。而这两者与现实社会,我们眼中的平庸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连接,这才是我欣赏一个科幻作家好坏的关键。 简单讲,就是故事的可信度。

燕然笔下那个跨越了200多年的人,不老不死经历的那些历史沧桑已经不是主要。而是对于他心境的描写,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生命没有尽头的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

“你知道,我活了那样久的时日,在我眼中,时间的巨大威力极尽细微的日渐显露,我看到它吞灭一切过往的辉煌与荒凉,又再尚未落定尘烟的废墟之上重建起新的时代,新的荒凉与辉煌。尤其是近百年来,那样的代谢几乎超越了我的想想,几乎每十年之间,便是一场全新的日新月异。有些时代,甚至来不及展现他们自己,便已如流星般隐没无迹。”

他看到的时间威力,其实看到的就是自己,他只能与自己过活,他就是时间本身。

这个短篇小说出奇的慢。他完全不着急告诉你时间是如何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他眼中的一切都是匀速运动而且没有尽头。既然没有终点,为什么要奔跑呢?

周五的时候给小立发微信说,你看大刘的时候什么感觉?

小立说,震撼。他重塑了我的世界观。

对我来说,从前大刘就像我大脑里一个拿着锄头的人。他一下一下地开垦着我大脑想象的边界。如果哪天真的有外星人来跟我们say hi了,让大刘去谈谈融合是一件绝对靠谱的事儿。而今的燕然,就像一个站在大刘身边慢慢说话的年轻人,“你慢着点,着什么急,这事儿没头”燕然说。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我不能同意更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