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光的所在的读后感大全

有光的所在的读后感大全

《有光的所在》是一本由南方朔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光的所在》读后感(一):当我们心里有爱,才能体知幸福。

会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梁文道《我读》里的介绍。梁文道说,没有美感的人在道德上是可怕的。

作者和读者,其实是一种很奇妙的关系,一种表达,多种体会。

在我来看,这不是一本励志之书,而是一本让心平和安定的散文集。有感动,有领悟。

当我们心里有爱,才能体知幸福。

记得纵贯线有一首歌,《有光》,四个男人在唱着生命的从容。

作词:李宗盛@纵贯线

作曲:周华健@纵贯线

我明白你的从容 是知命也是真勇

生命破绽自己缝 笑对命运的捉弄

你点醒我 刹那我懂

服了你不急不窘 如常人向西向东

你要的不是人哄 你不求谁人来宠

其实你每步都重

有光 在你心田里播种

解释了你的遭遇为何不同

有光 点亮你灵性天空

有一对清亮双瞳

看见了爱 感恩 感动

要无怨才能想通 这人生你比我懂

是的谁没有苦衷 比起你怎麽说痛

你不过 渴望普通

有光 在你心田里播种

解释了你的遭遇并不同

有光 点亮你灵性天空

有一对清亮双瞳

看见了爱 因为

有光 在你心田里播种

解释了你的遭遇为何不同

有光 点亮你灵性天空

有一对清亮双瞳

看见了爱 感恩 感动

《有光的所在》读后感(二):微光絮絮

初次接触南方朔是在杂志的一些专栏之中,零零星星的政论与时评,已记不得内容,但是他文笔的犀利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南方朔,原名王杏庆。大学时候就读的是森林系,按他所说,当时自己擅长的是植物生物化学。很难想象一个念了八年森林系的人中年以后会成为台湾书评界的“教父”。大学毕业以后,南方朔从事过十几年的新闻行业,还创办了《新新闻》,现在为《亚洲周刊》的主笔,为多个报刊专栏写文章。

南方朔每天的生活就是读书、写作、吃饭和睡觉。可以说读书和写作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家中藏书众多,广泛的阅读也为他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力量。

偶然在图书馆遇到了《有光的所在》,看作者为“南方朔”,升起一丝兴趣。以文笔犀利著称的南方朔写起散文来又是个什么模样?

《有光的所在》为南方朔2000年出的散文随笔集,大陆10年才有简体版问世。全书他抒写了六个主题,旧情绵绵、开放生命、歌颂琐碎、最好的爱情、灵魂的重量、时间之末。每一个主题下面有些许文章,都是不长的短文,和高考作文字数相当,虽然字数不多,却多为精品,语言隽永。在开篇序《也是励志》中南方朔说道自己的这些散文被别人评价为“很励志”。文章所传递的信息都很正面很温暖,没有了摧枯拉朽的怒斥,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般的评判,品读这些文字,有种舒缓的格调,仿佛与作者饮茶谈心,颇为自在。

南方朔在《歌颂琐碎》中对林语堂的“有格调的琐碎”评价道:“当世界太激情,就需要冷静;当大道理太多,就需要琐碎。大道理多大麻烦,小琐碎里见人品。”我想,这句话也适合作为《有光的所在》这本书的评价。

南方朔以隽永的笔调写着记忆中琐碎的事物,从小时候的那条“宽广”的小溪,到雪兰峨河口萤火如灯;从幼时暑假打工的记忆,到经历大地震后的所感;梅西安、薛西斯一世、教宗约翰-保罗二世、柏克、高罗佩、米开朗琪罗、王香禅、梅纽因云云人物,片片段段的叙述如同不断切过的幻灯片;吃醋与妒忌、爱与被爱、权利与爱情、情书,关于情爱的讲述也让人眼前一亮。种种的种种,琐碎却不烦躁,简单却不单调,几句话就道出了生命中最可贵的品质。

拆开书皮的封套,封套下面的封面带给我小小的惊喜。四方形的白色窗户,窗户外面黑云层层,薄薄的阳光透过黑云射向地面,由远及近阳光慢慢变厚,极远处一只企鹅抬头仰望天空。这幅图片也为南方朔的散文做了一个注解,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在这个个人品质被歪曲的世界,在这个权谋主导着的社会,需要有善良出现。德国的潘霍华牧师曾说道:“除非我们有勇气为保留人与人的良性关系而奋斗,人类的一切价值将沦于纷乱之中。”南方朔“以这样的心情看待事物,并写下自己的感触”,虽为文人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传递善良的品质,但是读文者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文字之中的积极与温暖。

当身体是过去

每个人

是否能不把未来系于肉体!

最后以书中引用过的三句诗作为结尾,是以为勉。

《有光的所在》读后感(三):“有格调的琐碎”——《有光的所在》读书笔记

“有格调的琐碎”

——《有光的所在》读书笔记

老早就听说南方朔大名,但却是第一次读其书。

这书应是专栏作品辑,凡78篇,分旧情绵绵、开放生命、歌颂琐碎、最好的爱情、灵魂的重量、时间之末六个主题。其中“开放生命”、“歌颂琐碎”两辑可谓篇篇精彩。

南方朔的文笔细微,视角广博,立意健康,情韵贴己,“于婆娑的世界留下心灵的见证”,于己于人感觉清爽自在。以致都让人怀疑是个女性——怎能想象一个喜欢闻香、观星、赏萤火,关注时装美学的人,竟转而又血气方刚笔锋犀利地针砭时弊?

文笔细微、格调清新。以其标题可见一二:《记忆不堪重游》《诗是等待着的邂逅》《不能面对的小小》《信与不信间云朵自飘过》《黄金头脑的哀歌》《歌颂琐碎》《无边的星语》《浅滩愁困的荒谬》……

视角广博,诗意充沛。虽是短文却钩沉历史,旁征经典,尤多对外国小说、诗歌的引述。这自然可看做是专栏文字的通例(因此容易给人“掉书袋”之感),却也有赖作者长期以来坚持“灵魂体操”,未曾荒废中外诗词和古代灵修文学。这些略显生僻但充满睿智的引述,亦为读者开启一扇陌生的窗口。我将它们附之于后。

立意健康,取向积极。乃被认为是“励志书”。作者在自序中解释,这种励志可能源自于作者长期研究思想史,从中体会到,在人类进步历程中,“对别人的感觉”才是文明的根本。由这种感觉又可衍生出两种感情:一是走向自己,产生“羞耻”心,启迪私德;一是面对别人,产生“不安”感,激发公德。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推己及人”,亦即越谚“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情韵贴己,面向内心。文章的落点都很小,但有感而发,直指内心,引人共鸣。譬如作者介绍汉学家高罗佩,让人心生感佩。高氏对中国古代那种既是大学问家,同时也是大好官的理想境界之向往,亦成为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向往与怀抱。作者又介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对现世有不断的追寻与谦卑,对他世有无尽的思念与渴慕”(P91),读之让人共鸣。作者还不耽于个人的小情调、小忧伤,而关切地震伤害、政治选举等政治社会民生问题,更对权力、文化、人性、欲望、“经典”等本质性问题多有反思。如由一个老兵之死联想到卡尔维诺有关生命如树的譬喻;借米老鼠造型及形象的转变,谈“文化的童稚化”;解读澳裔英籍女诗人维姬•雷蒙德(Vicki Raymond,1949—)的《人民•哪有》(The People,No),指出革命时代到消费时代的嬗变。

作者读林语堂全集,想到“有格调的琐碎”一语来评价,提醒“当世界太激情,就需要冷静;当大道理太多,就需要琐碎。大道理多大麻烦,小琐碎里见人品”。(P125)这些评价,用在作者自己的这本书上,似也合适。

要对该书的编辑提一个批评,就是太不珍惜纸张,不仅排版稀松,而且把每篇文章都从奇数页编起(若前面一篇正好排到奇数页,那么其背面的偶数页就空在那里),而书中多为千字短文,正好排到第三页(也就是奇数页),由此造成该书厚如砖块,其中的浪费简直让人愤怒!此外,书中的文章,应多写于2000年前后,但不管是序言还是正文,都没注明,亦无编者说明交代。

2011年7月7—12日午后及晚上 于绍兴

《有光的所在》,南方朔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29元。推荐指数:★★★。

推荐篇目:《散步于墓园》《诗是等待着的邂逅》《薛西斯一世的快乐》《高罗佩——最后的文士官僚》《歌颂琐碎》《“水月居”小酒馆》《闻香杂录》《无边的星语》《饮食和席间谈话之美学》、《爱与死的辩证》《权力、爱欲、地狱》《情书启示录》《一个高贵老兵之死》《楼很高,不要随便往下跳》《狂欢式的尊严》《选举之后想到三首诗》

附1:《有光的所在》书摘(数字即页码)

德国的潘霍华牧师曾说道:“除非我们有勇气为保留人与人的良性关系而奋斗,人类的一切价值即将沦于纷乱中。”4

恐怖的真正可怕之处,乃是它会将人改变,并臣服于他们不相信的事物。16

记忆之所以美好,乃是它在停止之处就不再随着时间而折旧,到了后来,甚至时间的痕迹都被抹尽。25

法国当代人类学家利瓦伊•史特劳斯说过:“艺术与诗,是二十世纪想象的国家公园。”33

我就拒绝再养任何动物,不为别的,只是不想再经历那种小小的死亡。小小的死亡由脆弱、无助、溺爱等组成。正因它的小小,反而更能钻进感情的缝隙,不易忘去。36

英国十九世纪浪漫诗人济慈视万物皆有情有美:“听到的旋律诚然美矣,而那未听到的则更是甜美。”70

赫曼赫塞说:“快乐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对象。”70

英国学者坎贝尔(Colin Campbell)说,外求的快乐有时而穷,向自己里面寻找的快乐却永远无限。前者是“一度享乐主义”,后者乃是“二度享乐主义”。“二度享乐”主要是指文学艺术以及对美感经验的掌握。它不以可欲之物为对象,而是以有情有美的角度来和世界互动,由于它是感觉与想象,因而它没有边界;由于它没有可欲,因而可以在自己里面完成。70—71

英国的Routledge出版公司的《二十世纪一百大哲学家》中女性仅四人:德裔美国籍的汉娜•阿伦特、比利时裔法国籍的露西•伊利格瑞•爱瑞嘉、保加利亚裔法国籍的克里斯蒂娃、英国的艾瑞丝•默多克。105

诗人黎里洋(译音),是民初大总统黎元洪的后代,外曾祖父是袁世凯。其父母婚后即外出流浪旅行,最后抵达印尼,后又迁至美国。其诗受到他在匹兹堡大学的老师、美国流离诗人史顿(Gerald Stem)的影响。114

隋炀帝月夜观星的句子:“更移斗柄转,夜久天河横;徘徊不能寐,参差几种情。”P140

巧克力最早是南美原住民的发明。他们在大约三千年前驯化了野生的可可树,,将可可豆捏碎当次料,发音为Kocoatyl。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冒险家征服南美阿兹提克王朝,将这种饮料带回欧洲。过了大约一百年,才传到欧陆。约十八世纪初,英国人发明将牛奶混入的方法,接着又设计出制造巧克力硬糖块的程序,于是巧克力糖遂告大盛。172

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为情所困的人向魔法师求助,希望赐予一种灵丹妙药能打动他痴恋已久的对象,魔法师拒绝了要求,答复说:“你若想被爱,首席必须学习去爱。”185

义愤由愿景所推动,它会促成进步。妒忌则也有愤怒,但却只造成循环。191

“因而,在爱情伟大的永恒光照里/璀璨的生命遂创造了死亡的黑荫。”——十九世纪大诗人丁尼生《爱情与死》中的诗句。203

“犯罪可以被视为犯罪者的解脱、驱魔,或再生。他们在犯罪前已怀下了即将诞生的邪恶身孕,这已使他们成为可怕的犯罪者。”“几乎所有的犯罪者,在他们犯罪时都形同梦游。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的道德感之功能,乃是在关键时刻,唤醒那可怕的、正做着噩梦的人。”——法国诗人、作家瓦雷里谈动念与犯罪的关系。217

爱情原本就是痴傻的人间戏剧,它就在既真又假的爱情言说里。诗人之目的要在语言困窘处创造新语言,情人则要在情话说尽时仍有话可说。情书要乞怜,但不卑下,要秀出感情来,但却不能做作;情书要在冗言赘语的夹缠里镶嵌进“真的言说”。232

“世界被料理得如此不堪,让我们不知向谁抱怨。”——英国小说家弗班克。241

波西米亚早在十四世纪当其他欧洲地区仍极落后的时代,就已建造出璀璨的文明。它以绘画、雕塑、建筑、思想学术以及音乐等取胜。比如舒伯特的母亲就是个波西米亚人。而捷克的德沃夏克更是波西米亚风格的代表。波西米亚人多半旷达,有点文化人的自鸣高尚、落拓无羁,喜欢清谈,尤其是高难度的头脑体操。他们没什么钱,但却不赤贫;他们散漫无羁,却又以格调品位自期。“波西米亚”是一种意图将日常生活艺术化的风格。当代法国头牌思想家布尔迪厄说过:波西米亚人的出现,经常是一种预告,宣示着另一种更加疏阔自由的生活格调的到来。271—273

“当恶灵已掌控了政治/而我却想做个真正的好公民!”——诗人荷尔德林。280

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说过,有关“经典”之争,乃是一种“神圣化的竞争”(competition for consecration),不同的人群都企图把自己相信的著作变成神圣的符号,因而这种竞争既涉及信念,也涉及权力,并难免恶颜相向。302

经典不依附政治,否则它就变成了宣传;经典也必须超越历史,接触到更普遍的人性与价值问题。303

人们在将人的本质不断简化的过程中,由人是“自我”变为人是“主体”;接着,又由人是“主体”简化为人是“身体”,再接下来,则成了人是“欲望”。当人已什么都不是,而只不过是一堆“欲望”时,最后即难免还原到最后“人是权力”这个终点。306

米老鼠的造型及形象转变,具有极大地文化意蕴。当代拉丁美洲文学权威,也是主要文化学者朵夫曼称之为“文化的童稚化”(The Infantilizing of Culture)。人与人的沟通日益困难,人们普遍处于一种“很相爱,但又怕受伤害”的封闭与寂寞中,于是,无邪的童稚遂成了唯一的沟通公分母,也是最大的乡愁,或是最后的自恋。310

“人民”,是狂飙时代的称呼,“人民”变成群众,具有仿佛怒涛般的力量。但到了最后,所谓的“人民”,只不过沦为煽动家或正科操弄的道具或临时演员。而“人们”则是消费时代的称呼,它变得像婴儿啁啁声那样的软绵绵。他们敏感而操心,跟随着流行价值随波逐流。在“人们”已取代“人民”的时代,怒涛不再,当然也没有了政治的热情。319

宋代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将顺境与逆境的交错。唐代杜荀鹤《泾溪》:“泾溪石险人竞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清代袁枚《小心坡》:“险极坡难过,小心各自持;劝君平地上,还似过坡时。”都是讲逆境要慎,顺境亦不可掉以轻心。325—327

英美顶尖大学的出版社:剑桥大学的古典研究、芝加哥大学的思想论述、哈佛的历史著述、哥伦比亚大学以及明尼苏达的当代思潮,都享誉全球。329

附2:勘误:

P306中间:人是“主题”中的主题应为主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