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和我一起玩读后感精选

和我一起玩读后感精选

《和我一起玩》是一本由玛丽·荷·艾斯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元,页数: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我一起玩》读后感(一):纯粹的童年

当细数那些拿凯迪克拿到手软的绘本作家时,人们常常容易忽视一个人:玛丽.荷.艾斯。

艾斯生于19世纪末,一生创作了21本童书。其中五本都斩获了凯迪克大奖。

艾斯的作品常常容易被远离童年和自然的成人忽略,因为它们往往既没有所谓的“教育意义”,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但孩子却爱极了艾斯的作品。因为它们就是童年最纯粹的样子。

《和我一起玩》读后感(二):我想交朋友,但是他们都跑了……

没有小伙伴的童年是孤独又无趣的。

但找朋友真的像歌里唱的,“敬个礼,握握手”就能搞定吗?

就像《和我一起玩》中的小女孩,当她想跟动物交朋友时,首当其冲的沟通方式就是伸手去抓和摸,动物们感受到了危险,给出了“四下逃窜”式的回应。

而当她静静的坐在那里时,躲起来的动物却因为好奇,又纷纷回来了……

孩子从不按照套路出牌,他们势必要在反复试错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女孩儿和动物,仿佛两种不同性格的孩子。一方活泼主动,一方胆小怕生。

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才是他们的交友关键词。

《和我一起玩》读后感(三):绘本故事:和我一起玩(和大自然静静相处)

⏏点击,收听故事

朗读者=小狼妈

音乐=Music Box Angels - Tsunami

《和我一起玩》读后感(四):玛丽·荷·艾斯《和我一起玩》(Play with Me)|绘本分享04

今天要分享的是《和我一起玩》(Play with Me)。这本书给我上了2022年最生动的一课。本书出版于1955年,第二年便斩获凯迪克银奖、国际安徒生文学奖优秀作品奖。

作者玛丽·荷·艾斯(Marie Hall Ets),被美国图画书界誉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树立了图画书典范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简单隽永见长,常表现对动物的热爱及与大自然的深刻交流。在她的图画书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了温暖人心的力量。

故事以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为视角展开。“我”走到草地上,看见蚱蜢正在吃早餐,就对蚱蜢说:“和我一起玩好吗?”“我”对接下来看见的青蛙、乌龟、松鼠、蓝松鸦、兔子、小蛇也这样说。热情的“我”吓跑了所有小动物。(A little girl goes to the meadow to play, but each animal she tries to catch runs away from her.)所有的小动物都不愿意和“我”玩。(None of them, none of them, would play with me.)

“我”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没有出声”。没想到,这时候惊喜的一幕出现了:先是蚱蜢蹦跶过来了,接着青蛙、乌龟、松鼠、蓝松鸦、兔子、小蛇,所有小动物都过来了,最后,小鹿也出来了,甚至还“伸出舌头舔我的脸颊”。

最后,“所有的动物,都和我一起玩了。(All of them-ALL OF THEM-were playing with me.)”

用《金刚经》来讲,这叫“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用《论语》来讲,这叫“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中庸》来讲,这叫“无为而成”。用《道德经》来讲,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

《诗经》有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色温柔,小动物可爱,但我们首先得学会沉默、静坐、等待。最后,小女孩儿的感慨很有意思:now I was happy-as happy could be!

这本书换个更升华一些的书名,或许可以叫《快乐的秘诀》(How To Be Happy),那快乐的秘诀是啥呢?一定要佛。越佛越快乐。

《和我一起玩》读后感(五):静静地回去

刚翻开《和我一起玩》时,没觉得好,还略为失望:这画得也太不认真了吧?铅笔线条随意潦草,只在很少的地方用彩铅点染了一下。可是读完整个故事,再回来看,才发现这种貌似随意的速写其实并不马虎,正如故事看似简单,却是细节精美,内涵深远。

比起著名的《在森林里》,玛丽•荷•艾斯的这本书并没有受到那么多名家的推荐和解读,但是我对它的喜爱却超过了《在森林里》。铅笔闲闲写就的散漫画风,洋溢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气息,使得画页如同撒满春光。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女孩走到树林里,看到许多小动物,她想跟它们玩,但每当她伸手去碰触它们时,它们就逃走了。而当女孩独自静静坐下,小动物们却一个又一个地回来,跳到她身边跟她玩了起来。情节幼稚可爱,解读也不费力——正如许多人所说,生命中的许多东西,努力追逐总是得不到,静静等待自会降临。但是,这并非我所领略的意趣。

最初吸引我注意的是故事主角小女孩的目光。当她想跟小动物们玩的时候,她并不是见到一个动物就不管不顾地冲上去,她看到:松鼠用“尖尖的牙齿”啃着橡子、小兔子“一边用鼻子闻,一边小口小口地” 吃着一朵花、小蛇“扭来扭去”爬过草丛。这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看到”,而是真的“看到”了小动物们自身。在这些场面,那种像是随便划拉的铅笔画就显得出奇的精准,比如小女孩走来时,背对着她、正在小口吃花的兔子一脸警觉,眼睛向后斜视着她,甚至逃跑时也在用这样的视线偷看着她。而“一溜烟爬到树上”去了的松鼠,也用两只小爪扒着树杈,脑袋从树后谨慎伸出,小心冀冀地盯着她看。事实上,每一页上动物们的目光所在,都随着情节转变,出现不同的聚焦。它们的姿态也由最初的紧张警觉渐渐变得放松自如。

从“所有的动物都不跟我玩”,到“所有的动物都和我玩了”之间,玛丽•荷•艾斯设计了一处情节转折,十分圆润自然,耐人寻味。她让寂寞的小姑娘先去拔了一棵蒲公英,把种子吹散了,又让她无聊地坐在池塘边,看虫子在水面划波纹,然后,蚱蜢、青娃们才一个接一个地悄悄回来。

女孩静静坐下,并不是为了等待什么,她没有任何“得到”的妄念,只是自然地静下来,任凭自己寂寞着。安静让她学会了耐心,并最终获得动物们的接纳。因此,在我看来,《和我一起玩》的精神内核并不在于“得到”,而在于“回归”。它描绘的是一个合谐的自然世界,孩子、蚱蜢、松鼠、兔子等都是其中的平等成员。只是,作为人类,孩子被赋予的社会属性常常使得他们忘了这一点,从而被这个世界拒绝。而当他们回到自身,回到当下,保持完整初心的时候,就会再次融入本来就属于他们的世界。一旦归来,生命就会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书中的小鹿或许就代表了这一隐喻。

在所有的动物中,最重要,也最神秘的就是小鹿。它并非女孩之前追逐着要求和她玩的动物,而是在别的动物回来后,主动出现并接近女孩的。它的出现不但让女孩惊喜,还给了女孩额外的温情:伸出舌头舐她的脸颊。每次读到这里,我那快满两岁的女儿颗颗总是会咯咯笑起来——可见小鹿带来了怎样的欢乐,女孩那又痒又开心的表情有着多大的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动物们一个接一个全都回来的跨页大图上,画面最前方忽然出现了一道铁丝网。在之前懒散的画风衬托下,这道网显得格外突兀,钉子和铁丝结都得到了细致描绘,笔触果断,粗,黑,重。可是,这网倒也不是结结实实竖在那里的,倒像是被人踩倒了,留下大大的缺口,松散地拉在读者眼前。

我们无法忽视这道铁丝网,在故事的欢乐结局里,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和谐的道具?它是为了挡住什么呢?我百思不解。读过很多遍之后,我的目光停留在书的最后一页——没有文字,太阳高高照着(始终微笑的太阳在这一页上似乎带着某种宽容悯然的表情),女孩向远处山坡上的房子跑去。在这里,铁丝网消失了。

我想,这道网或许是为了阻隔现实世界的噪音吧。孩子和小动物的世界只有怀着宁静美好的初心才能踏入,它不难实现,但硬闯就会受伤。而曾经在那里驻足的孩子,终究会离开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