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摘抄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摘抄

《沉没的甲午》是一本由陈悦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一):到处都在推荐的书

我看了却有些失望。

作者掌握的资料不少,但有时候用起来有些乱。且文笔一般。

本书不像是一部XX全史,更像一堆辨析文章的集合。所以刚开始那长长的一段《俯瞰甲午》让我迷惑。后来才搞懂作者为什么要搞这么一篇导读。

有些观点说服力不强,其中首推国际法。其次对“海军巨款”的看法等等。

作者应该再好好练练再写书,否则写的书就有些不伦不类。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二):文臣误国

看这书还是需要一些晚清及甲午的背景知识的,稍显散乱,地图也略显难懂。看完整书,不禁感叹清流误国,盲目叫嚣,浑不自知。又让人想起了崇祯帝死前所说“内外诸臣误我!误我”“文臣个个可杀”。朝堂论战时个个群情激昂,誓死如归,战到临头时确也个个抱头鼠窜,跪姿相迎。可悲可叹。

对晚清诸如李鸿章、邓世昌、丁汝昌等等大臣的重要人物书写算是客观公正,战争场面描写较少,并不太细,但是在兵力、战舰、实力对比上,以及对各战事的分析上是到位的,并且是依据众多史料文献所作。谈判桌上的懦弱与无奈读的让人潸然泪下,震撼羞愧,在日新月异的蒸汽时代大肆缩减军费的后果就是不进则退,短短几年就被无情超越,这是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早知将赔偿的白银用于军事建设也不至于此,然而根本的根本想必还是封建体制和清晚期昏庸不自知的慈禧和大臣们吧。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三):甲午海战

《沉没的甲午》

在甲午抗战前,随着沙俄对海参崴军港的建设,伴随着西伯利亚铁路大开发,日本人感到了深刻的危机,所以日本最初的战略就是以朝鲜半岛作为遏制沙俄的缓冲地带一旦入侵日本,有充足的反应时间,在做出第一次中日战争中,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规划。而与此反观清朝,洋务大臣李鸿章不过只是一个虚名,真正的掌权派是群以传统儒家思想认为世界的人物,没有全球意识,更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日本近年的发展,依然还是片面的认为清朝的海军实力亚洲第一,主战派基于这个理论给日本倭寇以颜色,而相当具有整体思想理念的李鸿章却没有实权,只是个被任人宰割的人物,以前看过一部关于李鸿章的评论,说他是卖国贼,但是从历史角度看,他是当时清朝政府中少有的具有全局意识的人物,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清朝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同时也让日本实力陡增。我认为这场战争的失利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同时对后世的启发意义重大,特别是对知己知彼,这一《孙子兵法》核心理念的关键认识的血淋淋的教训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四):一段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

10月18日这天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日,晚清的那一段中国近代史又再次被说起,从鸦片战争开始的晚清史,由于距今时日不长,影响甚大且各类文艺作品众多而备受关注且为人所“熟知”,然而,我们又是否真的了解那段历史呢?

这一本《沉没的甲午》作者陈悦,是一位北洋海军和晚清军事史的爱好者和民间研究者,他的这本著作聚焦甲午战争期间和前后,中日之间的多场海陆战役和历史事件,向我们展示了那场一百一十六年前的决定中日决死战不少细致清晰的面貌。

读此书,会深感我们之前的历史是何其的粗陋、苍白甚至荒谬,中日甲午一战,我方百战而难觅一胜,陆军溃败不堪,海军力战全没,最后割地赔款,究其原因,难道就是我们历史书中所说的什么“投降派”的懦弱无能、妥协掣肘?难道就是因为部分将领贪生怕死?难道就因为那个垂帘后的太后?诸君不妨亲读此书,当别有一番感受。

甲午一战,中日两国从此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可以说这就是一场决定中日百年国运的决战,甲午战争的部分影响甚至延续至今。百年一瞬,四年后又是一个甲午年,我们如果到今时今日连当年我们为何而败都搞不清,真不可谓不可悲可叹。尤是近年来,愤青们不时以日本说事,动辄言战,却只闻自不量力的妄语痴话,不见冷静客观的分析评论,其实这些人一百多年早有样本,大家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甲午时那些坐在庙堂之上,不知己又不知彼,只会纸上谈兵甚至凭空想象的清流言官是何其的可笑、可怜、可悲和可叹。这些人也许存心不坏,但残酷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空谈必误国!

甲午,晚清,那都是一段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因为这段历史对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影响太深了,深入到国家民族骨髓、深入到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生活,正因如此,我们需要认真、客观、冷静地去看待和思考这段历史。自古有说,以古鉴今,当是如此,只有看清楚了来路,才知道前路要怎么走。可惜,或因客观,或因主观,我们,一直都是来路不明的……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五):甲午之败,原因有二:一为内耗,二为体制

甲午战争,出乎国内外很多人士的预料,大清帝国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便败在了蕞尔小国——日本的手上。纵观甲午战争全过程,不难发现大清不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是依靠“北洋之一隅”来与整个日本相抗衡。淮系首领、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这个一直被人们指责避战的老臣,的确要负有一定责任。但不能不看到,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的战力早已不再是当年的亚洲第一,老化的军舰、劣质的燃煤,尽管三军用命,士气高昂,仍然难以挽回全军覆没的结局。当北洋水师被困于刘公岛中,应该派军救援的山东巡抚李秉衡却隔岸观火,甚至上报说北洋水师已全军覆没,无需救援。这位山东巡抚的背后,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清流派。以“帝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处处打击掣肘洋务派,作为户部尚书,翁同龢逐年削减海军经费,担心一旦北洋水师壮大,淮系难以遏制。殊不知国难当头,这北洋水师不仅仅是李鸿章的私产,亦是海疆之屏障。从甲午战争开战之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便一直被朝中清流派控制的言官反复参劾。“迨事吃紧,不出要击,固罪;既出,而防或有危而不足回顾,尤罪”。丁汝昌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面。政治斗争固然是大清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更深层次的因素当在体制问题。洋务运动后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却很少效仿西方体制。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与之对应,北洋陆军的表现就略显惨淡了。从牙山到平壤,到鸭绿江,到旅顺,再到威海,陆军屡战屡败,究其原因,便是当时陆军没有建立一套近代化的体制。淮系内部各军没有一套统一的后勤保障,各军各自为政,自然无法发挥最强战力。淮系各军随屡战屡败,但与八旗绿营相比,仍然是有战斗力的。八旗军作为皇室亲军,此时已无战力,却仍然要耗费国家财政供养。这才出现“以北洋之一隅”与一国作战的奇观。诚然可悲、可叹、可恨。甲午战争已过去一百多年了,但是这其中的经验教训仍然是值得借鉴的。最后,我想说一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