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哲学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哲学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世界哲学简史》是一本由(德)赫费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哲学简史》读后感(一):对本书的一些个人浅见

当初在书店买这本书,初衷是打算买一本读物,平时用来阅读锻炼一下自己的朗读能力的,顺便了解一下哲学知识,最开始读这本书根本就理解不了书本里面所讲解的一些专业知识,但是慢慢的,又好想读懂了一些什么,后来就越来越感兴趣,也开启了我对哲学这门高深学科的思考,我觉得人生不管处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思考,只有不断的思考和反思才能追寻到自己人生的终极意义。

《世界哲学简史》读后感(二):人类的大宗师、哲学始祖苏格拉底(Socrates)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氏出身平民,生活刻苦,他以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青年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他平易近人,热情洋溢,具有朴实的语言,加之幽默风趣,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风,自然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些,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虽然整日为公众利益奔忙,但除曾被选入五百人会议当过一任执政官外,他基本上没有介入过政治生活。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

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雅典人利用雅典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他们本邦引为骄傲的思想巨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曾说:“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潜心向善”,有位青年曾说:“在这段时间中,我开始明白你是最高尚、最伟大、最勇敢的人,这样的人以前从未到过这儿”。苏格拉底之死,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思想,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在苏格拉底时代有人描述说:“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

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氏,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氏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氏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开始有大学制度了。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尼采称苏格拉底是西方哲人最优秀的灵魂。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赞颂说: “苏格拉底是被处死了,但苏格拉底的哲学如日中天,光辉照遍整个的知识长空”。但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思想家们,都只能是局限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

苏格拉底还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从苏格拉底教学法受到启发,从此“个案研究教学法”成为各大学纷纷效仿的重要教学方法。

《世界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看哲学,却懂得了整个世界

这本书其实是我一直以来很想写书评的,但是由于之前看了一遍没什么感悟和理解,只能重新看一遍寻求真理。假如没彻底理解书中内容,就来写书评,我觉得那样是对作者的不负责任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很吸引人。德国哲学图书排行榜第一的书籍,如果一辈子只能读一本哲学史,那么就是这本了。虽然写的有点好像大言不惭的感觉,但是当你真正看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多么的伟大。他居然能把古今中外上千名哲学家的思想全部研究透彻并融入这本小小的书籍中。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竖起我们的大拇指,为作者点个赞。作者通过毕生的研究写成了这本书,让我们得以坐享其成,我们还有什么觉得不幸福的呢。

先介绍下本书的作者,作者奥特弗利德·赫费是当代德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蒂宾根大学教授,哲学和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德国《哲学研究》杂志主编。作为与英美哲学的学术传统和旨趣迥然不同的大陆哲学的代表人物,由于他在法哲学、法理论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当代德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而本篇的译者张严,方向红,唐玉屏百度上的资料也都显示他们均是什么大学什么大学的哲学博士。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本书无论是作者还是翻译,都是在哲学上有着一定成就的,而不是半路出家招摇撞骗的。优秀的作者,优秀的译者,加上优秀的出版社,构成了这本优秀的《世界哲学简史》。

当然这本书要说存在缺点,那也是有的。因为这是一本哲学的书籍,又是从德文翻译过来中文的,不知道是作者的原因,还是译者的原因,或许是中外语法习惯不同,本书的一些句子翻译显得十分冗长,一句话连续出现几个的的情况十分频繁,这也造成了这本书可读性下降和显得晦涩难懂,读这本你也许会和我一样停停放放,无法一口气读完,而且读完一遍可能要在读一遍才能体会到真理。或许你比我笨,还会再读多几遍才有感觉。当然归根结底,按照柏拉图的说法,这个世界最优秀的是哲学家,假如一个皇帝不是哲学家或者他不研究哲学,那么国之不幸将永无止尽。我同意他的说法,真正大智慧的成功人物必定要懂得哲学。哲学是世间最高的真理,引导人们更好的走向成功。但是反过来说,世界顶尖者只占小部分,而哲学真理当然也只有这小部分人能真正的运用自如,广大芸芸众生是不懂哲学的,或许他们想懂尽力去懂,但是最终由于能力不足只能略懂哲学的皮毛。但是,人人生而平等,没有规定你就一定是天生的不懂哲学,最终懂得哲学真理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中的是靠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让他们取得成功的。

首先,这本书定位是“世界”,而非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史”。中国人常常有中西对立的观念,学界亦不例外,比如外国文学,往往想到的就是欧美文学。这本哲学史则反复强调哲学是“世界公民”性,是普遍的人类理性捍卫者,所以除了详细勾勒了欧美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顺带提及了印度哲学、中国哲学、伊斯兰哲学及犹太哲学,隔岸观火反而能跳出庐山,得到一些个中人所不能看清的哲学本质,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巴以冲突、印度佛教的消亡、伊斯兰世界的恐怖主义等,其实是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其次,在纵深的挖掘上也有很突出的表现,上至公元前七百年的希腊城邦时代,下至当今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具体表征及承继关系,都有清楚的交代。在发展史上,一颗颗耀眼的哲学大师的名字,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奥古斯丁、笛卡尔、卢梭、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尼采、杜威、柏格森、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加缪、福柯、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串成了哲学史的发展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儿他们彼此之间,又以狼烟相呼应。对于大师及在哲学史上有所贡献的重要人物,后者包括伽利略、牛顿、弗洛伊德等,该书都有详略得当的描述。最后,该书的编排体例值得称道。除了刚才提到的详略安排上很有考究外,注重突出哲学思潮和哲学人物的重要细节,比如尼采的“上帝死了”,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比如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等,都有精妙的阐释,而对重要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著作,也做到了提纲挈领,并且比较客观公正。不像某些哲学史,一味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其他的哲学嗤之以鼻(不多说了)。另外,插图的选择很有意味,配图注释尽量的突出主题和意义,很有参考性。就是不读本书,翻翻插图,也能够获益匪浅。所以假如这本书是在觉得太为晦涩难懂实在看不下去的朋友,就看看插图也行,你也能从中获得无限的知识。

当然,这本书涵盖是在太多,我在这里无法将其中介绍的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全部写出来,那也是不实际的。所以,在这里,我想挑选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哲学家的思想简单描述下,希望能撩起各位看官的兴趣。

先介绍下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 中提到的洞穴比喻理论,我觉得很有意思。一群从出生就被绑手绑脚的人并排坐在一起,他们不能向后张望也不能转身,他们前面只有一堵墙壁,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火光将他们身后那些形形色色走来走去的人的影子倒映在墙壁上。对于他们来说,墙壁上的影子就是整个真实的世界,是他们能认识到并为之坚持的整个世界。然而当他们之中有一个能挣脱了束缚,回头观看这个真正的事物时,他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从而拒绝再回头,他宁愿一直不转头看着墙壁的影子,因为这才使得他心安理得。后来这个人被人带了出山洞,他终于看到了这个本质的世界,他会嗷嗷大叫,因为他受不了阳光和一切新的事物,他会痛恨带她出来的那个人。然后假如他没死的话,他会慢慢习惯这个真实的世界并慢慢改变自己之前的看法,他终于认识到她之前是多么的愚蠢。他决定去救助他的同伴出来,他想让他所有的同伴都挣脱束缚,看到光明。可是当他重回洞穴的时候,他向他的所有同伴叙述他的真理见解,那些人却对他嗤之以鼻,认为他比他之前出去更傻了。同伴会觉得他妖言惑众,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看到的墙壁影子就是最美好的世界,没有任何可以代替,他们永远都不想出去这个山洞。最后这个人死了,他被他的同伴杀死了,因为他是个异端,这个集体世界容不得异端的存在。

看完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难道不是吗。我们现实中洞穴比喻时时刻刻存在我们周围。这个世界认识到真理的毕竟只是少部分人,大多数人是坚守自己原本腐朽的看法的。一个人总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哪怕那个人在低等。因为一切的一切,你跟他说没用,他不会支持你的。一个人永远只会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来改变他的所想所做,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任何人,能改变自己的也只有自己,那么我们干嘛要纠结于别人不赞同我们,死心塌地要去改变一个人呢。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他永远不会懂得战争的痛苦,就是这个道理了。我们可以通过种种事物来感知一切,但终究没有通过亲身经历来感知来的实际和毫无争议。所以在我看来。这本世界的真理就是,不要想着改变别人,因为他不是你,他永远没办法理解你的想法,你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当然假如你真的要改变他人,只有使用武力和强制,毕竟这世界是少部分精英主导的,大多数人是没思想的跟着领袖走的,没必要每件事都让他们明白和清楚,因为只有领导人清楚明白,再吩咐手下人去做就行了。只要你最后能成功给他们带来福祉,他们终究会对你感激涕零。

让我感兴趣的同样有芝诺饽论这个话题,让我们来看看。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他速度为乌龟十倍,乌龟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追到100米时,乌龟已经又向前爬了10米,于是,一个新的起点产生了;阿基里斯必须继续追,而当他追到乌龟爬的这10米时,乌龟又已经向前爬了1米,阿基里斯只能再追向那个1米。就这样,乌龟会制造出无穷个起点,它总能在起点与自己之间制造出一个距离,不管这个距离有多小,但只要乌龟不停地奋力向前爬,阿基里斯就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这个故事打破我们之前直接以时间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无穷这个问题上。当然我们知道乌龟是绝对跑不过阿基里斯的,这里把有限的时间变为了无限的时间,并为之分段,这样算起来,好像永远也跑不完,永远也追不上。哲学家真是刨根见底的人,他们总会想出无数的问题来难倒这个世界。

这本书让我觉得不爽的是,关于对中国的哲学研究,这本书仅仅用了三页来描述,是关于道家的阴阳学说和无为而治理论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大智慧,怎么可以用三页就了事了呢,再说中国也有另外很多优秀的哲学思想啊。只能说,中国在外国人眼中,还是微不足道的。就像中国男足一样,但是我还是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中国男足进军世界杯决赛,也相信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朝一日都能在鬼佬那边传播广泛。

2014.7.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