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1000字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1000字

《欧也妮·葛朗台》是一本由[法] 巴尔扎克 / [法] 夏尔·于阿尔 绘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一):《欧也妮·葛朗台》:爱与金钱究竟哪个更重要

《欧也妮·葛朗台》这部作品,无论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还是从人性反思的角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赞誉。

傅雷的翻译使得巴尔扎克的原文得到了精准和生动的呈现,让读者能够原汁原味地体验到这部作品的魅力。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到法国19世纪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特征,更能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体验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其次,从人性反思的角度来看,《欧也妮·葛朗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活和社会,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

这部作品揭示了人性中的贪欲、自私、爱与恨等复杂情感,让我们看到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性的冲突和矛盾。

这种反思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此外,这部作品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无论是工作压力、家庭问题还是人际关系,我们都需要像欧也妮·葛朗台一样,保持坚韧和毅力,积极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这样才能在困境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说《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人文价值的作品。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文学艺术的享受,更为读者提供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而傅雷的翻译,更是为这本书锦上添花,读国外的名著,最怕的就是翻译词不达意,这样味道会差很多。

而傅雷的严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有时候为了一个词语的意思,可能会反复推敲思考很久,这也为这本名著,附加了额外的文化价值。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二):我爱欧也妮,也愿她的生活能像金子一样灿烂

《欧也妮·葛朗台》

著:【法】巴尔扎克

绘:【法】夏尔·于阿尔

译者:傅雷

出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后浪文学

老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吝啬鬼的代言人,他争抢金子的样子在我们课本里的印象颇为深刻,难道他只爱金子吗?难道他不爱独生女儿欧也妮吗?

此时的我正带着妻子女儿去往火车站,去找一个凉爽的地方度过炎炎夏日。我想带着欧也尼一起坐着火车奔向远方,因为在她的世界,她从未离开那个小镇,幸福没有来过,希望也离她而去。如果有机会,真想告诉她,去外边寻找吧!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中风俗篇的作品。翻译家傅雷说:“在巴尔扎克小说中,这是一部结构最古典的作品,可算为最朴素的史诗。”这里有一个老父亲的一生,还有一个女儿一生。

老葛朗台一生最“看重”的是金银,在他们的小城,人们都会说金子,“黄金一般的好天气,天上落下金子来了,”也许有了金子,人们才会有安全感吧。

老葛朗台四十岁,“才”娶了一个有钱的木板商的女儿,用现款加女人的陪嫁凑成两千金路易,去做生意,努力去应对各方面的麻烦,才开始的发家之路,那么有没有想过他之前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呢?后来葛朗台先生又收获了三笔遗产,三个老人也“爱财如命”,难道他们也是“守财奴”吗?他们更像身边舍不得吃穿、舍不得开空调的普通老人。在这里,葛朗台先生从来不欠人家什么,理财的本领,外人对他是又钦佩,又敬重,至此他有什么错么?

对于家人

葛朗台的太太是他对外的挡箭牌,也真的是离不开她。如果是怕分遗产也可,怕孤独也可以说是吧。最后对妻子说的“没事啦,咱们讲和啦。她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可是你得长命百岁地活下去啊,可怜的太太。你动一下给我看看啊!”就像打闹了一辈子的老夫妻的样子。

老葛朗台直到四十七岁才有了女儿欧也妮,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财上,忽略教育女儿,也许他只是不懂吧,城里的几大家都在想着争夺欧也妮,想着葛朗台未来大笔的遗产,他能看透商场的人心,却没有把这个本事教给她。

那个分别了二十三年未见的葛朗台兄弟临了的一封信,是来“求他收留”他的儿子查理的,“你一定要帮他,不帮他你良心会受到责备的,还要永久求上帝惩罚你的无情无义…..”在我看来,老葛朗台送查理走不一定是坏事,普通人,你遇到了又会怎么做呢?

欧也妮的爱情

她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只是感到“我配不上他”,欧也妮的自卑,是在小天地里养成的,如果你给她一点阳光,她就会回你以灿烂的笑容。她会自己在想象中为别人辩护,天真、纯洁在那个世界只会眩晕,她从未认真却想过自己应该怎么做。

她送了查理自己的积存法郎,把它们扔进了爱情的大海,查理最后却“背叛”了她....最后查理的一封信,如同大海上的沉船,让欧也妮做出了新的选择....可那样真的会幸福吗

葛朗台是个成功的商人,他想的是要把金钱的秘密告诉女儿,想让金子给女儿带来幸福,要她把钱去赚利息,抢那个黄金匣子也是有原因的,但他更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教育太晚了,他没有教会女儿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比如止损,比如看人,比如重新开始……

多年以后为人父母再看欧也妮,手里的后浪插图珍藏版做得很精致,藏书票上是欧也妮散步的样子,傅雷先生译本配合巴尔扎克的洞悉人生的文字,还有夏尔·于阿尔传世插图,相得益彰,是值得收藏的经典。

马太福音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金钱和爱情与爱情本来可以有个天平来衡量的。可是大多数时候它是失衡的!连原来有的也失去了。

有的时候想起这些经典文学中的人物,葛朗台、高老头、阿巴贡等,他们都是女儿,都在金钱和教育面前迷失,而误了“一生”,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女儿的......

我爱欧也妮,也爱黄金!更希望她的生活能像黄金一样灿烂!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三):欧也妮·葛朗台:一场生命的悲剧

在许多注明爱情小说的书本里,我们读到的是人的欲望,是灰姑娘的故事翻版,是市民的白日梦,甚至是偷鸡摸狗的掩饰。爱在崇高的幌子下屡屡遭到污辱。《欧也妮·葛朗台》引起了我对巴尔扎克一种新的热情。——叶兆言

后浪插图珍藏版,保持了一贯的精致装帧。最有特色的是上下书口的喷绘图案,上书口的图案是一对情人漫步花园的剪影,是浪漫约会也是欧也妮爱情悲剧的前传,在具有上帝视角的读者看来无比讽刺与唏嘘。下书口的纹饰和环衬页的图饰相呼应,别具一格。

封面设计简约,主人公欧也妮·葛朗台的形象和文字都作了烫银处理,简约之上又增加了质感。附赠的藏书票对藏书爱好者来说是加分项。

译者是赫赫有名的傅雷先生,这一译本也成为经典译本,以简洁精炼、自然传神见长。据相关研究者分析,主要归功于他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在尊重原文意义与意境的前提下,“大胆的拆分长句子”,转换成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的表达,同时又“流畅地传达了原作的神韵”。

值得注意的是,译作完成于1948年,部分译词带有历史、时代与地域特色。如“bourgeois”(市民、市民阶级)采用了音译“布尔乔亚”,年轻读者或许会不明所以;又如台·格拉桑太太送给欧也妮的针线匣子译为上海话“起码货”,不懂上海话的读者需要注解辅助阅读。

插图出自法国著名插画家夏尔·于阿尔之手,曾受邀为巴尔扎克全集创作插图。葛朗台一家住所的内外景,老葛朗台、查理、拿侬、不同时期的欧也妮等主要场景与人物形象在插图中都有展示。

小说塑造的吝啬鬼老葛朗台深入人心,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不少人一度将其视为该作品的头号主人公。实际上,欧也妮·葛朗台才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人物,整本书旨在讲述她悲剧的一生以及揭露这场悲剧的推手,我们有理由推想,这是书名使用“欧也妮·葛朗台”而没有用“老葛朗台”的原因。

老葛朗台算不得悲剧人物,他的“三观”与行事始终自洽,不择手段攫取财富、连妻女也算计其中并不会让他受到良心谴责、灵魂拷问,极尽抠门之能事、囤积大量金币光数不用就是他的乐趣。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人生的绝大部分时光都在志得意满中度过。

而欧也妮不同。她从出生起一直在老葛朗台的豢养中长大,不谙世事,天真老实,见识浅薄。一个骗人的起码货就足以令她“感到一种出乎意料的快乐”;克罗旭和台·格拉桑两家都因着葛朗台的巨额财富而盯上欧也妮,“这位姑娘受到奉承、包围,以为他们的友谊都是真情实意,仿佛一只小鸟全不知道给人家标着高价作为赌注”。这样的欧也妮可笑可叹,却也是一股清流,惹人可怜。

直到23岁,欧也妮遇见了堂弟查理,坠入情网的少女开始改变。她开始为相貌而自卑,梳妆变成了有意义之事,谨慎提防爱慕的心思被人看透,为爱人的痛苦而痛苦,为爱人奉上所有财产,不惜忤逆、对抗父亲的威严。

她的感情如此美好、真挚又无私,小说中无论是对满心沉浸在爱情中的少女行为举止的细节描写,还是对长年处于豢养和压迫中、一朝遇见爱情而变得无比勇敢无畏的人物形象的转变刻画,都让人动容和嗟叹。

故事的结局无太大悬念,她独守着他们的山盟海誓一等7年,换回一个负心汉。她以德报怨,为替负心汉还债嫁与一个不爱之人,有了一段形式上的婚姻,后来成了寡妇,可以推测大约会孤老一生。“索漠的屋子,没有阳光,没有暖气,老是阴森森的,凄凉的屋子,便是她一生的小影。”

在众多评论中,叶兆言先生直戳我心:“在许多注明爱情小说的书本里,我们读到的是人的欲望,是灰姑娘的故事翻版,是市民的白日梦,甚至是偷鸡摸狗的掩饰。爱在崇高的幌子下屡屡遭到污辱。”

《欧也妮·葛朗台》也是如此,透过欧也妮的爱情悲剧,我们读到了被欲望驱使的丑恶嘴脸、金钱对人性的异化、时代病态因子的广泛侵蚀等等,这些加诸一个单纯少女身上就是一场生命的悲剧,她失去的远不只爱情。

有观点提到文学作品人物塑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否有现实意义,人物是否具有个性特征,通过人物所产生的情节故事是否具有强有力的感染力量,对社会是否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从以上标准考量,欧也妮·葛朗台的人物塑造十分成功。这个诞生于1833年的女性形象,其成长与婚恋经历,穿越了190年的时空,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对家庭教育、择偶婚恋、人生价值追求方面给人以深刻启迪。

抛却18、19世纪法国内地的背景,老葛朗台、葛朗台夫人、欧也妮·葛朗台、查理、克罗旭叔侄、台·格拉桑一家等一众形象依然真实存在于现世。这是一种奇妙而又可怖的联动,巴尔扎克以力透纸背的功力警示我们:如何避免欧也妮的人生悲剧在现实中一幕幕上演,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李佳《〈欧也妮·葛朗台〉不同汉译本比较研究——从实践的角度看翻译》

2.王鲁雨《论〈欧也妮·葛朗台〉的主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