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海经》读后感100字

《山海经》读后感100字

《山海经》是一本由冯国超译注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5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海经》读后感(一):最容易的一本山海经

距离上一次读山海经已经是快十年前了,那次和之前无数次一样,都仍在前十几页就放弃了。原因并非注释,而是注音,大部分字都不认得,读得时候一手字典一手书,没有那个时间,只能遗憾的放弃了。这次再看到这本书在图书馆的架子上,拿起来随手一翻,居然里面几乎所有的生僻字都注音了,而且发现,居然每次出现都注音,果断借下来,内牛满面啊,对这么贴心的注释者点个赞,也许他的注释不是最好的,却是唯一能让我看得下去的,这等好书,果然需要力荐的。

读了山海经我才有动力去读山海经密码这本书,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吧。

《山海经》读后感(二):不如给自己一个年少

书的纸张用的是很浅的灰绿色,配上详实的从各个朝代所搜集的光怪陆离的插画,光是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的。

关于山海经,不止山海经,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编辑译注向来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场面。

这本书还是比较正统全面和详实的。

但是其实,对于中国国学而言,我觉得繁体字更能增强还原度,不过非常不幸的是,我以及很多的群众都已经不再认识老祖宗的字了。所以,这本书也是更大众化的现代汉语版。

还好,我也不是个学者,我也就是一地道的酱油党。

很多很多的名字我都不认识,不会读,还好这些字完美的配有拼音。一个我没有接触过的世界,一个中国几乎所有小说神话部分的源头。既让人艳羡又让人敬畏。

《山海经》读后感(三):山、海的想象与浪漫

《山海经》基于图,后有字。图后失传,后人根据文字描摹,又配上了图。最为有名的,当属明代王崇庆的《山海经释义》。

这本古籍天马行空,是神怪小说的鼻祖。可是鲁迅先生不太喜欢,说其是「古之巫书」,还真是「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抛去主观喜恶不谈,《山海经》的《山经》5卷集山川、河流、矿产、动植物、中医为一体,更像地理学记述;《海经》13卷较为怪力乱神,很多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和当红IP,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九尾狐、姑获鸟、氐人(美人鱼)等,均出自《海经》。

山经、海经一合并,则有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整套书充满了中国式的浪漫,并能予人无穷的创作灵感。有好几段描写都甚为可爱——刮大风时,是山獩在走路;吃了茈鱼,就可以不放屁;骑上驺吾,便可日行千里;十个太阳住在扶桑树,一个在天上,其余的因为太热在浸冷泉……在不胜枚举的可爱里,下面这段我最喜欢,摘抄如下: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张眼为昼,闭眼为夜;吹气便是冬季,吸气即来夏日。每一气息都是风在萦绕,身长千里,却常年蜷伏在钟山之下。实在太美丽。

不过,学者张春生先生曾就此书仔细考证,认为在一个个故事背后其实包含着远古时期刑法的严苛,比如一目国、聂耳国、一臂国指的都是被统治阶层挖去了眼睛、耳朵,砍去了手臂的人。如此一看,离奇部落成为了受难者的集中地,画面旋即血腥恐怖,不忍卒读。

掩耳盗铃也好,我还是更倾向把这三万二千余字当成温柔的上古神话,是为记。

《山海经》读后感(四):朴素世界观与集体无意识的碰撞

暑假在家两月,闲来无事读书写字,于是终于看了一直没看的《山海经》。其实《山海经》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一个现代人想象所无法触及的荒蛮时代。在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的模糊印象中,《山海经》充斥着怪力乱神和奇谲幻想,并且将它想当然定义为一本神话传说的辑录。所以当我认认真真花一个月时间读完厚厚的四整本《山海经》时,我才惊奇地发现它所涵盖的信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首先,编者在书的开篇用了整整一章的内容为《山海经》做了概述,清晰明确地告诉读者《山海经》没有想象中的玄极怪极——刨去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神话外衣,《山海经》不过是本记载当时山川物产、天文观测以及巫术活动的风俗志罢了。而书中《山经》部分每节开头出现的方位和全书人兽固定的姿态则体现了书是对既有的图录的文字转述。于是抱着这种态度,我发现一切都变的可以考究起来——那些连绵的山脉部分依然存在,或物产丰饶或寸草不生;矿藏水源被重点标记;怪鸟怪木也有迹可考,且不定是巫蛊的产物……当时我真是对照着一本中国地图标注着看完了《五藏山经》,甚至还萌生了手绘一本山海经图的念头(当然最终因懒惰而打消了念头)。

而相较之下,更为神秘的《海经》、《荒经》部分则展现了一幅巫术盛行的人文的图景。在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的驱使下,先人们绘制了一系列具有龙鸟兽元素的神明,并把祭祀和巫术活动一一记录。而其中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则在抽象的图腾符号干扰下幻化成了神话传说,殊不知女娲伏羲、炎黄蚩尤、共工旱魃大有可能真实存在过这世间。

于是我们会发现,流传到现在,《山海经》已经超脱了本身的记录意义。先人们实用至上的朴素世界观和华夏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都深埋在书中,而阅读则像是在溯洄从之。最美妙的体验莫过于将自己一点点褪去现代性,重新成为蛮荒时期的古人,奉山海日月为神明,用炭笔在祭坛的四壁上描摹着口耳相传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一切的华夏文明都有了出处——从蚩尤大败于黄帝那刻起,一个含蓄的内敛的渴求平和与稳定的民族就已经成型,华夏民族在五千年前便永远失去了自己的战神。而嫦娥精卫,蓬莱昆仑甚至于饕餮混沌更是成为了后人们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即使再多对月亮的溢美之词也远抵不过古老年代里的一场奔月。

所以我真的热爱《山海经》,热爱它让一切熟习的故事不再语焉不详的本领,热爱它所包含的原始的文化语境。甚至因为它,而对慢热的中华文化本身更加喜爱。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样的语境中成长,也想以此为起点描摹世界,至死方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